常用穴位定位 (1)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一、按部位定位按部位定位是根据人体部位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常用于面部穴位的定位。
例如,人体面部有很多穴位,如人中、迎香、颊车、颌车等,这些穴位的定位方法就是根据面部部位来确定的。
二、按骨骼定位按骨骼定位是根据人体骨骼的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常用于手臂、手腕、脚踝等部位的穴位定位。
例如,手腕上有腹两阴穴和腕骨后穴,这些穴位的位置都是根据手腕的骨骼来确定的。
三、按肌肉和肌腱定位按肌肉和肌腱定位是根据人体肌肉和肌腱的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常用于脊椎、背部、上肢和下肢等部位的穴位定位。
例如,脊椎穴位主要是根据脊椎骨和脊椎旁的肌肉来确定的,如脊椎旁穴、脊柱旁穴等。
四、按血管和神经定位按血管和神经定位是根据人体血管和神经的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常用于手指、脚趾等部位的穴位定位。
例如,手指上有诸荣穴和关冲穴,这些穴位的定位主要是根据手指上的血管和神经来确定的。
在寻找穴位位置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视觉法: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相对位置,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确认穴位的位置。
2.触摸法:运用手指按压和触摸,寻找可以感受到的特殊点位或凹陷处。
3.量距法:运用测量工具如经络仪、经络图等,按照相对距离来确定穴位位置。
4.寻骨、寻脉法:通过触摸骨头或当地的主要动脉,以确定穴位的位置。
综上所述,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要有按部位定位、按骨骼定位、按肌肉和肌腱定位、按血管和神经定位等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进行穴位定位。
不同的定位方法可以互相印证,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当然,为了确保穴位定位的准确性,最好是在专业的针灸、按摩等相关领域进行操作,并遵循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得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
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
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得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得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得上1/3与中1/3交点处、【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得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得口角歪斜,面痉挛得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
3~0。
5寸、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
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1. 头部与颈部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部的最高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问题。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凹陷,主治头痛、颈肩痛、目赤肿痛等。
•天柱穴:位于颈椎第七椎的两侧凹陷处,主治颈背痛、肩膀僵硬等。
•听会穴:位于耳朵下缘,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
2. 上肢穴位•曲池穴:位于手掌尺侧头级横纹与尺骨头之间,主治肘臂疼痛、肩臂酸痛等。
•合谷穴:位于第一掌骨之间,主治头痛、眼痛、耳聋等。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腹侧,主治心悸、胸闷、失眠等。
•太宗穴:位于手背尺侧横纹的太白骨上方,主治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3. 腹部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腹胀、泄泻、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位于小腹部,主治月经不调、腹痛等。
•天枢穴:位于脐中上3寸,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1.5寸,主治呕吐、腹胀等。
4.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下肢麻木、腰酸腿软等。
•巨阙穴:位于大腿外侧上部,主治下肢水肿、腰痛等。
•委中穴:位于膝盖内侧凹陷处,主治脚肿、膝关节痛等。
•足五里穴:位于脛骨前外侧,主治下肢肿痛、腹泻等。
5. 背部穴位•膀胱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主治背痛、腰痛等。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主治肩颈痛、颈椎病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下角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呼吸困难、哮喘等。
•命门穴:位于背部腰椎下凹陷处,主治腰酸腿软、泌尿系疾病等。
以上列举了常用的一些穴位及其功能主治,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不过,在进行穴位按摩前需要明确穴位的具体位置,并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
此外,人体穴位按摩是一种辅助疗法,如果遇到严重的疾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教程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色: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 2 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 1.5 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觉痛苦。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频频操作 2— 3 次,痛苦很快就会消逝。
按:自己不一样意这类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相同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一样散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同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以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路!自己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色: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痛苦、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纳 2 寸针,直刺 1.5 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 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 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用最显然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纳 1.5 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 3/4 寸,提插 20 秒钟,患者平卧留针 30 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难听尖,挤出3— 5 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 1.5 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立行经的时间,假如不可以,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畅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 5—8 次,按下时要缓,松开时要快,这样能够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 1 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觉子宫缩短,频频操作 3 次。
双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 25 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边 22 痛经的治疗互参,两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两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1)上肢腧穴:1尺泽Chi z e【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 • 8 一 1. 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K o ngzu i【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 • 5 一 l寸。
3列缺 L i eq u 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 0. 3— 0. 5寸。
4.少商 Sh a osh a 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 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5.神门 Sh e nm e【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 3— 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 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科室常用穴位及定位

• (2)活动旳标志:活动旳标志是指各部旳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伴随人体旳活动 而出现旳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 在活动旳姿势下才会出现旳外表标志,据 此可拟定腧穴旳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 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 4.简便取穴法
• 是临床上常用旳简便易行旳取穴措施。例 如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 后高骨旳上方,其食指端到达之处取列缺 ;立正姿势,两手臂自然下垂,中指端在 下肢所触及之处为风市;两耳尖直上取百 会。
科室常用穴位及定位
什么是穴位?
• 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国老式医学在人体分 布体表旳脏腑经络循环路线中,对气血汇 聚、转输与出入之所旳特定处所给定旳名 称,既是疾病旳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等 医学临床旳刺激点。腧穴在《黄帝内经》 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 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 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 肌腱之间。是心血管 病首选穴位,对心痛 、胸闷、心动过速及 过缓、心律不齐、冠 心病、心绞痛都有很 好效果,还可预防晕 车晕船。
• 水沟:即老百姓常说 旳“人中”。在人中 沟上1/3与下2/3交 点处。可急救昏迷、 呼吸衰竭者。此穴须 用大拇指尖强刺激方 可奏效
• 膻中:在前正中线上 ,两乳头会:位于前发际正 中直上5寸,即当头正 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 点上。刺激此穴有集 中精力、增强记忆力 之功能。当您在办公 室感到困倦、难以集 中注意力时;不妨用 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片 刻,会令你神清气爽
• 曲池:曲肘90度,桡 侧肘横纹消失处是穴 。此穴有良好旳降压 作用。高血压患者能 够经常点按此穴,防 病保健。另外,此穴 对皮肤病、肘臂挛痛 亦有良好旳效果。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
(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教程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腧穴:1尺泽Chǐzã【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ãnmãn【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âiguān[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头面部1.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3.攒竹 [经穴]【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
③腰痛。
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
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6.四白Sìbái【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7.地仓Dìcāng【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8.颊车Jiáchē【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9.风府Fēngfu【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0. 百会Baihuì【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11.水沟Shuigōu【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下肢1. 环跳Huántiào【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直刺2-2.5寸;可灸。
2. 风市Fēngshì【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3.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4. 悬钟Xuánzhōng【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5.足三里Zúsānlǐ【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直刺1—2寸。
【附注】①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②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参考】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6. 犊鼻Dúbí【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向后内斜刺0.5一l寸。
7.阴陵泉(Yīnlíngquán, SP 9)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功能】健脾渗湿,益肾固精【主治】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直刺1~2寸8.血海(Xuâhǎi, SP 10)【定位】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