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式太极拳拳谱

16式太极拳拳谱

16式太极拳拳谱

预备式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10.玉女穿梭11.海底针12.闪通臂

13.云手14.左右揽雀尾15.十字手16.收式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 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 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积极传播了孙式太极拳。 但很多人奇怪的是孙氏内家拳有如此的影响力,但为何普及面却不是很广?这里面个中原因主要是孙门与其他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孙门历来重德,孙禄堂先生武学人品,武林中人无不称道。孙存周先生更是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 例如: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各派武术高手也随之纷纷涌入上海,上海的武术日趋繁荣。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虽然孙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由此可见一斑。孙氏内家拳的严格的传播原则,使外表现象上看好象是普及不够广泛,但真正

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动作呈弧型,连贯而圆活,其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中国六大太极拳流派中,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是在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北京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河北保定孙氏太极拳源于武氏太极拳。故多认为陈氏太极拳为中国太极拳的最早雏形。但仍存在部分争议。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焦作温县被中国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文化部、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指导,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支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 全球近200万网友通过国际[1]在线的12个语言网站踊跃投票,评选中国太极拳祖祠所在地焦作温县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 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该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很重视练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1990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围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以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一、起势

这是王建业的师傅林墨根先生最近发表的练太极拳起式的体会。我今转帖大家共享。 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 林墨根 余自从跟式太极宗师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现将先师所

传统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拳谱及326个分动名称

传统吴式太极拳83式拳谱及326个分动名称 东振王于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编制第一段 [十式] 无极势 (预备势) 自然步站立全身放松下颌微收眼前平视 第一式太极起式 (4动) 1左脚横移 2两脚平立 3两腕前掤 4两掌下采第二式.揽雀尾(8动) 1左抱七星虚步抱掤 2右掌打挤左弓步挤 3右抱七星右虚步七星 4左掌打挤右弓步挤 5右掌回捋坐身回捋 6右掌前掤右掌上挒 7右掌后掤坐身反采 8右掌前按第三式斜单鞭(2动) 1右掌变勾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马步平捋 第四式提手上式(4动) 1半面右转虚步抱掤 2左掌打挤右弓步挤 3右掌变勾捏勾提腕 4右勾变掌收脚撑按第五式白鹤亮翅(4动) 1 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屈膝坠肘 第六式搂膝拗步(12动) 1左掌下按转身提按 2右掌前按弓步搂推 3右掌回捋4左掌前掤虚步抱掤 5左掌下按虚步提按 6右掌前按弓步搂推 7右掌下按上步提按 8左掌前按弓步搂推9左掌下按上步提按10右掌前按弓步搂推 11右掌回捋 12左掌前掤坐腿前合第七式手挥琵琶(2动) 1左掌前掤弓步前推 2左掌上掤收脚上举 第八式上步搬拦锤(4动) 1左掌下合屈膝合按 2左掌前掤弓步搬抹 3左掌回捋(拦)后坐回捋 4右拳前伸弓步打捶第九式如封似闭(2动) 1右掌回捋后坐抽收 2两掌前按弓步前按 第十式抱虎归山(4动) 1双掌前伸 2两掌展开弓步展掌 3两掌上掤 4两肘下垂屈膝合腕第二段 [十五式] 第十一式左右隅步搂膝 (4动) 1左掌斜搂上步提按 2右掌斜按弓步搂推 3右掌回捋转身提按 4左掌斜按弓步搂推第十二式隅步揽雀尾(6动) 1 左掌翻转 2右掌前按 3右掌回捋坐身回捋 4右掌前掤右掌上挒 5右掌后掤坐身反采 6右掌前按第十三式斜单鞭(2动) 1右掌变勾撤步捏勾 2左掌平捋马步平捋 第十四式肘底看锤(2动)1左掌前伸弓步展勾 2左肘上提虚步看捶 第十五式倒撵猴(6动) 1两拳变掌虚步提按 2左掌前按退步搂推 3左掌下按虚步提按 4右掌前按退步搂推 5右掌下按虚步提按 6左掌前按退步搂推第十六式斜飞式(4动) 1左掌上掤立身展臂 2左掌下捋提脚合臂 3左脚前伸马步合掌 4左肩左靠弓步分展第十七式提手上式(4动)同第四式 1半面右转虚步抱掤 2左掌打挤右弓步挤 3右掌变勾捏勾提腕 4右勾变掌第十八式白鹤亮翅(4动)同第五式 1 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收脚撑按 第十九式搂膝拗步(2动)1左掌下按转身提按 2右掌前按弓步搂推 第二十式海底针(2动) 1右掌前指后坐挑掌 2右掌下指丁步下插 第二十一式扇通背(2动)1两掌前伸起身上挑 2左掌前按马步架推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氏太极拳特点提要: 首先,孙氏太极拳所依据的最高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之名称”,该文揭示了太极拳的特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分水岭。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是“太极拳论”,也不是“太极拳图说”,因此,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不相同。这是孙氏太极拳极为重要的一个特质。 其次,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与其他各家的太极拳都

不同,孙禄堂先生明确指出无极式与太极式是拳术的基础,因此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现象。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要晚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这时候孙氏太极拳在这个拳术的技术基础上的特立,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基础的改造,所以孙氏太极拳一出现,就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第三,孙氏太极拳的步式结构及其步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步式架构以孙氏三体式为基础,步法特点是活步、身随步动、足下藏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拳术之法大者有五:手眼身法步,其中最重要者是步法,步法是五法中之根本。孙氏太极拳步式、步法的特点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关键技术的改造。 第四,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不同于陈杨武吴几家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法特征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快慢间一、圜研相合。其身法融合进了孙氏八卦拳的特征。身法在拳中的作用是规定了劲力的特征,同样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技术上孙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反映出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改造。 第五,以开合手连接各式。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其周身劲路的运行特征尽合于此式中。 于是,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就不得不问: 1、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最高理论依据是“太极拳之名称”?为什么孙氏太极拳依据的理论与陈杨武吴各家皆不相同? 2、为什么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太极式要与陈杨武吴各家都不相同?

吴氏十六式太极拳动作名称和要点

一、预备式、起式 1、左脚横移 2、左脚落平 3、两腕前掤 4、两掌下采 二、揽雀尾 1、左抱七星 2、右掌打挤 3、右抱七星 4、左掌打挤 5、右掌回捋 6、右掌前掤 7、右掌后掤 8、右掌前按 三、野马分鬃 1、右掌斜掤 2、两掌下合 3、两掌回捋 4、右肩右靠 5、左掌回捋 6、左肩左靠 7、右掌回捋 8、右肩右靠 9、两掌内合 10、右掌下采 11、右脚横移 12、右肩右靠 四、玉女穿梭 1、右掌翻转 2、左掌斜掤 3、左掌反采 4、两掌前掤 5、左掌后掤 6、右掌前按 7、左掌右转 8、右掌斜掤 9、右掌反采 10、两掌前掤 11、右掌后掤 12、左掌前按 13、两掌内合 14、右掌下采 15、右脚横移 16、右肩右靠 17、右掌翻转 18、左掌斜掤 19、左掌反采 20、两掌前掤 21、左掌后掤 22、右掌前按 23、左掌右转 24、右掌斜掤 25、右掌反采 26、两掌前掤 27、右掌后掤 28、左掌前按 五、左右打虎 1、两掌捋采 2、两拳并举 3、两掌回捋 4、两拳并举 六、双峰贯耳 1、两拳高举 2、两掌平分 3、两掌下采 4、两拳相对 七、搂膝拗步 1、左掌下按 2、右掌前按 3、右掌下按 4、左掌前按 吴氏十六式太极拳动作名称和要点

5、左掌下按 6、右掌前按 八、倒撵猴 1、右掌下按 2、左掌前按 3、左掌下按 4、右掌前按 5、右掌下按 6、左掌前按 7、左掌下按 8、右掌前按 9、右掌下按 10、左掌前按 11、左掌下按 12、右掌前按 13、右掌下按 14、左掌前按 九、斜飞式1、左掌斜掤 2、左掌下捋 3、左掌前伸 4、左肩左靠 十、提手上式 1、半面右转 2、左掌打挤 3、右掌变钩 4、右钩变掌 十一、白鹤亮翅 1、俯身按掌 2、向左扭转 3、左掌上掤 4、两肘下垂 十二、云手 1、左右横捋 2、左掌平按 3、右掌平按 4、左掌平按 5、变钩开步 6、左掌平按 十三、弯弓射虎 1、左掌前掤 2、卸步回捋 3、两掌右摆 4、两拳俱发 5、两掌左摆 6、两拳俱发 十四、卸步搬拦捶 1、退步右搬 2、退步左搬 3、左掌右拦 4、右拳平冲 十五、如封似闭 1、两掌分搁 2、两掌平按 十六、抱虎归山 十字手收式 1、两掌下按 2、两掌横分 3、两掌上掤 4、两掌沉采 5、两肘平分 6、太极还原

48式太极拳-口诀词

48式太极拳口令 六组动作口令如下: 一 1 白鹤亮翅 2 左搂膝拗步 3 左单鞭 4 左琵琶式 5 捋挤式(3个) 6 左斑斓捶 7 左掤捋挤按 二 8 斜身靠 9 肘底捶 10 倒卷肱 11 转身推掌 12 右琵琶式 13 搂膝栽捶 三 14 白蛇吐信(2个) 15 拍脚伏虎(2个) 16 左撇身捶 17 穿拳下式 18 独立撑掌(2个) 19 右单鞭 四 20 右云手(3个) 21 右左分鬃 22 高探马 23 右蹬脚 24 双峰贯耳 25 左登脚 26 掩手撩拳 27 海底针 28 闪通背 五 29 右左分脚 30 搂膝拗步(2个) 31 上步擒打 32 左右穿梭 33 左云手(3个) 34 右撇身捶 35 左右穿梭 36 退步穿掌 六 37 虚步压掌 38 独立撑掌 39 马步靠 40 转身大捋 41 撩掌下式 42 上步七星 43 独立跨虎 44 转身摆莲 45 弯弓射虎 46 右斑斓捶 47 右掤捋挤按 48 十字手

三十二式太极剑口令词预备式,起势, 1,并步点剑,2,独立反剑,3,仆步横向扫,4,向右平带,5,向左平带,6,独立抡劈,7,退步回抽, 8,独立上刺,9,虚步下截,10,左弓步刺,11,转身斜带,12,缩身斜带,13,提膝捧剑,14,跳步平刺,15,左虚步撩,16,右弓步撩,17,转身回抽,18,并步平刺,19,左弓步拦,20,右弓步拦,21,左弓步拦,22,进步反刺,23,反身回劈,24,虚步点剑,25,独立平托,26,弓步挂劈,27,虚步抡劈,28,撤步反击,29,进步平刺,30,丁步回抽,31,旋转平抹,32,弓步直刺。收势。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48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讲解及连续动作图谱 起势:移左脚开步,两臂缓慢平举,曲膝落掌,两手落在腹前,手心向下。 一、白鹤亮翅:重心左移,右脚后撤半步,两手抱球,抱在身体的左腹前,重心后坐,右掌上挑,左掌下分,成虚步,两脚重心前三后七。1、抱手提脚; 2、退步; 3、坐腿转腰分手; 4、虚步亮掌。 二、左搂膝拗步:右手下落微左转腰(手从中轴线下落),向右摆臂,收脚托掌(托掌方向西北),转身上步正前方搂膝推(右掌曲掌前推时拇指上翘,靠在头的耳侧,指尖朝前,随重心前移,转腰,送肩,手往前送,竖指坐腕,掌心内凹;右手手指尖对着自己的鼻尖,虎口对着胸口), 左手按在左膝旁,腋下放一个关拳头的距离。1、向前摆右手;2、转腰摆臂收手;3、曲臂出脚;4、弓步搂手推掌;方向与起势方向相同。

三、左单鞭:重心后坐前脚尖微翘起,稍微内扣15度,重心前移,跟步抱手(两手心相对),(前手不要收回来,在仍然保持撑圆的情况下,向下落一点重心后移,前脚翘起之后,微向内扣15度),右手经左臂下穿掌,向前捧出,后坐,扬脚尖,旋臂托掌在肩上,扣脚前按,右斜前拉,左脚收回,弓步向左推掌,右手勾手(提腕高度在耳侧),左掌掌心向前。1、坐腿扣脚带手;2、穿手收脚,从肘下穿出;3、上步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以腰带臂,以臂带手,然后手去追腰,叫做根节起,中节随、梢节追;6、转腰旋掌;7、转腰按掌;8、勾手收脚;9、转身上步;10、弓步前推,正东方向。 四、左琵琶:重心前移跟进半步,右掌手心向上向前摆,左手自然下落,落到跨旁,跟步,重心后移,脚踏实,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微微一点外开,然后合步合掌成虚步。手正身斜,身体向右45度角,前手指尖与鼻尖同高,两脚重心前四后六。1、摆手跟步,两手交叉摆动,;2、坐腿摆掌;3、虚步合手,是一个合臂掘背的动作。 五、捋挤势:左脚抬起向左斜前方45度角开步,两手翻转,手心相对,右手向右斜前方平抹,再收脚下捋至腹前(下捋时两手阴阳掌,后手停在腹前,前手和膝盖一致),出右步搭手(搭手时右手在胸前由下往上划个弧,左手在胸口划个小圈,两手上下相合),弓步前挤(弓步出脚脚跟先落地,再过度到前脚掌,依次再曲膝弓腿);稍微后坐重心,脚尖微扬起一点。两手微微拉开,弓腿右前平抹掌(左手经右手上向斜前方平抹出去),弓腿,收脚的同时向下捋,捋到腹前,转腰上步搭手(两手心相搭,右手手指搭在左手掌跟部位),向前弓步挤掌;后坐翘脚,拉开,弓腿抹掌,下捋,上步,搭手,前挤。(左右斜前方45度上步)(收脚捋,上步搭手,弓步时前挤)。1、活步穿掌,穿掌移脚活步,转向东北;2、弓腿抹掌,方向东南;3、收脚后捋,两手由前向后捋回来,捋到身前,收脚提住,捋的时候重心偏后;4、上步搭手,旋臂搭手出脚,合在胸前;5、弓步前挤,从后向前挤出去,棚圆两手,东南方向,斜向45度;挤,就是挤靠,用前臂把对方挤压出去,挤时重心偏前;6、扣脚穿掌,手划一个小弧;7、弓腿抹掌;8、收脚捋手;9、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方向东北45度;11、扣脚穿掌;12、弓腿抹掌;13、收脚捋手;14、上步搭手;15、弓腿前挤,与第一个捋挤势方向相同;出脚和搭手一致,弓腿和前挤一致,扣脚和穿掌一致,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东振王于 2014年2月13日改编 第(一)段 第一式起势 ⑴并步静立⑵左脚横移⑶两腕前掤⑷屈膝按掌 第二式右揽雀尾 ⑴虚步抱棚⑵弓步打挤(左)⑶扣脚抹掌⑷虚步抱掤(右) ⑸弓步打挤(右)⑹后坐回捋⑺弓步前掤⑻后坐托掌⑼扣脚前按 第三式左单鞭 (1)撤步勾手 (2)马步平捋 第四式提手上势 ⑴虚步抱掤⑵弓步打挤⑶收脚撑按 第五式白鹤亮翅⑴开步举臂⑵屈膝垂肘 第六式左右搂膝拗步 ⑴转身提按⑵左弓步搂推⑶提脚上步(4)右弓步搂推 (5)提脚上步 (6)左弓步搂推 第七式手挥琵琶 ⑴坐腿前合⑵弓步前推⑶收脚上举 第八式进步搬拦捶 ⑴屈膝合按⑵弓步搬抹⑶后坐回捋⑷转腰拦掌⑸弓步打捶 第九式如封似闭⑴后坐抽收⑵弓步前按 第十式十字手⑴弓步展掌⑵屈膝合腕 第十一式左揽雀尾 ⑴上步提按⑵弓步搂推⑶后坐回捋 (4)弓步前棚 (5)坐腿托掌 (6)扣脚按掌 第十二式右单鞭⑴撤步勾手⑵马步平捋 第十三式右下势⑴弓步搂抹⑵仆步穿掌 第十四式金鸡独立 ⑴弓步前穿⑵提膝撑按⑶弓步劈穿⑷提膝撑按 第(二)段 第十五式左右倒卷肱 ⑴退步搂推⑵后坐提按⑶退步搂推 (4)后坐提按 (5)退步搂推 第十六式右海底针⑴后坐挑掌⑵丁步下插 第十七式左闪通背⑴上步挑掌⑵马步架推 第十八式撇身捶⑴转身撇捶⑵弓步前推 第十九式肘底捶⑴退步按掌⑵虚步进捶 第二十式左右野马分鬃 ⑴上步合掌⑵隅步靠分(右)⑶上步合掌⑷隅步靠分(左) 第二十一式玉女穿梭 ⑴提脚穿手⑵弓步前掤⑶后坐旋架⑷弓步架推 ⑸扣脚合抱 (6)弓步前棚 (7)后坐旋架 (8)弓步架推第(三)段 第二十二式云手 ⑴弓步托按⑵弓步靠云⑶收脚旋云⑷碾脚旋云 ⑸弓步靠云⑹收脚旋云 (7)碾脚旋云 (8)弓步靠云 第二十三式右高探马⑴跟步托掌 (2)虚步前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

评价。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为此,当年孙禄堂先生每日给学生们逐式逐项地喂手、体认、讲解,以使之得其一二。文革前,南京的金一明先生曾著有《孙氏太极拳与擒拿》一书,可惜该书目前已失。数年前,我去上海,经顾振宇先生相邀与史汉才先生见面,见面时,史先生欲将其写成的《孙式太极拳攻防方法》一书交我帮助他出版,我考虑史先生自有门徒,有所顾虑,当时答应先帮助联系一下,未拿走该书书稿。据史先生讲,该书中

武术课太极拳理论作业

太极拳介绍以及其健身原理分析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技击效果和保健作用的运动方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健身需求日益强,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推广,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许多人日常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民健身的需求不断刺激着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全民健身的发展。太极拳之所以发展速度快, 练习人数多, 其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 兼容了传统哲学、古代医学、拳学、兵学、美学等, 特别是与易经八卦学说有着较密切的渊源。结合导引、吐纳, 使气与力合, 着重内壮, 成为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的内功拳运动, 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协调配合, 因而在逐渐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的同时, 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 具有别具一格的技击、哲理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本文阐述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作用、太极拳的中医学研究以及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动作呈弧型,连贯而圆活,其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 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套路介绍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该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很重视练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2.太极拳健身原理分析 太极拳融武术、气功为一体, 是中华传统保健体育的精萃, 它能使练习者收到健身、修身、防身之功效。 2.1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的练拳过程实质上是以动养形, 又兼养神以静养形, 又兼养神, 达到形神共养, 强身益寿的一完整的养生法。这既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 又与中国统养生法相吻合, 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2.1.1太极拳对形的养生价值 形包括人体的大脑、组织、细胞、脏腑、关节、筋骨、韧带、皮肉、经脉及充满其间的精、气、血、津等等,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对脏腑的作用。太极拳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以丹田为内中轴, 将腹胸部开合的运动与深长呼吸、气沉丹田、五弓形变化、活腰壮肾等运动相合为一体, 使五脏六腑受到轻松、柔和、缓慢、方圆的揉搓、挤压和按摩。 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太极拳特别强调以内中轴引动腰脊(外中轴) , 依次带动关节, 使人体内外进行轻、松、满、圆的整体性武术运动。这样必然会使人体各系统特别是腰和四肢都得到良好的刺激, 增强其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 将人体筋骨肌肉练得又有弹性又有力量, 加强关节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稳性, 从而保证关节2.1.2 太极拳对神的养生价值

24式简化太极拳拳谱(图解)

24式简化太极拳图解 24式太极拳,因其是太极专家从杨式太极拳中精简而来,又仅24个招势,故常被叫做“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虽然动作不多,但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传统的太极拳法相比,内容更精炼,结构更合理,动作更规范,在满足太极拳爱好者锻炼身体需要的同时,又便于掌握,易学易懂,费时少,收效快,所以流传极广,尤其为太极拳初学者所喜爱。 24式太极拳共分八组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第八组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24式太极拳套路名称 1. 起势 2. 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 4. 搂膝拗步 5. 手挥琵琶 6. 倒卷肱 7. 左揽雀尾 8. 右揽雀尾 9. 单鞭 10. 云手 11. 单鞭 12. 高探马 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 15. 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 17. 右下势独立 18. 玉女穿梭 19. 海底针 20. 闪通背 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 23. 十字手 24. 收势

一、起式 1 2 3 4 5 二、左右野马分鬃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白鹤亮翅 21 22 23 四、左右搂膝拗步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五、手挥琵琶 39 40 41 六、左右倒卷肱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吴氏内功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氏内功太极拳108式拳谱(南派)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太极拳培训班讲义) 传承:吴全佑---吴鉴泉---杨孝文---陈根源---李斌 第一段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七星式 4、揽雀尾 5、单鞭 6、斜飞式 7、提手上势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10、七星式11、搂膝拗步左右三度12、七星式 13、手挥琵琶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第二段 17、抱虎归山18、七星式19、揽雀尾20、斜单鞭21、肘底看捶22、倒撵猴左右三度 23、斜飞式24、提手上势25、白鹤亮翅26、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扇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退步搬拦捶31、上步揽雀尾 32、单鞭33、云手左右三度34、单鞭 35、左高探马36、右分脚37、右高探马38、左分脚39、转身蹬脚40、搂膝拗步41、进步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高探马 44、右披身踢脚45、退步打虎式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50、撇身捶51、进步搬拦捶52、如封似闭 53十字手 第三段 54、抱虎归山55、七星式56、揽雀尾 57、斜单鞭58、七星式59、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0、七星式61、分手式62、上步玉女穿梭63、转身女穿梭64、七星式65、分手式 66、上步玉女穿梭67、转身玉女穿梭68、七星式 69、揽雀尾70、单鞭71、云手左右三度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右金鸡独立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正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86、单鞭 87、云手左右三度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91、转身单摆莲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95、单鞭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简述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通,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 五大流派之一。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 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由此可见,孙式太极拳的学习,对我们是有很多作用的,我们应好好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 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 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 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式太极拳的练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 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 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必须按照基础 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 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务求 姿势正确。

陈式太极拳32式拳谱

陈式太极拳32式拳谱 陈式太极拳32式拳谱1、预备式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十字手 7、金刚捣碓 8、庇身锤 9、青龙出水 10、双推掌 11、三换掌 12、倒卷肱 13、退步压肘 14、中盘 15、白鹤亮翅 16、斜行拗步 17、闪通背 18、掩手肱锤 19、大六封四闭 20、单鞭

21、前招后招 22、野马分鬃 23、大六封四闭 24、单鞭 25、运手 26、双摆莲 27、铁叉 28、上步七星 29、退步跨虎 30、转身双摆莲 31、当头炮 32、金刚捣碓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要领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中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虚灵顶劲、含胸塌腰、松腰养气、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以意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势相连、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鼻祖陈卜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 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

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预备 身体自然直立 起势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手前平举 3.屈腿下蹲 一、白鹤亮翅 1.收脚抱手 2.向后退步 3.坐腿转腰分手 4.虚步分掌 二、左搂膝拗步 1.右手前摆 2.转腰摆臂收脚 3.屈臂上步 4.弓步搂手推掌 三、左单鞭 1.转腰坐腿带手 2.收脚抱手 3.转身上步穿手 4.弓步平云手 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 7.转身上步 8.弓步推掌 四、左琵琶势 1.跟步摆臂 2.坐腿挫手摆臂 3.虚步合手 五、捋挤势(3) (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 (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3)1.扣脚穿手 2.3.4.5.同上 六、左搬拦捶 1.撇脚转腰分手 2.收脚握拳 3.摆步搬拳 4.收脚转腰摆臂 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七、左掤捋挤按 1.转腰撇脚分手 2.收脚抱球 3.转腰上步 4.弓步掤手 5.旋臂送手 6.坐腿后捋 7.转腰搭手 8.弓步前挤 9.坐腿引手后掤10.弓步前按 八、斜身靠 1.转身扣脚分手 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 3.上步握拳 4.弓步斜靠 九、肘底捶 1.转身摆掌 2.抱手收脚 3.摆步撑手 4.跟步提手 5.坐腿握拳 6.虚步劈打 十、倒卷肱(4) (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2)(3)(4)同上 十一、转身推掌(4)

(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2)1.碾脚转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势 1.向后撤步 2.坐腿摆臂挫手 3.虚步合手撅臂 十三、搂膝栽捶 1.撤步捋手 2.上步搭手 3.跟步平云手 4.坐腿转腰摆臂 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 (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 (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2) (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5.转身上步6.弓步贯拳 (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脚翻手 2.弓步分手 3.收脚握拳 4.上步举拳 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 1.撇脚转腰分手 2.收脚握拳 3.穿拳开步 4.仆步穿拳 十八、独立撑掌(2) (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 (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单鞭 1.退步伸掌 2.坐腿后捋 3.旋臂搭手 4.弓步平云 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 7.转身 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云手(3) (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 (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 (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脚 2.转腰出步 3.弓步采靠 4.转腰撇脚 5.抱手收脚 6.转腰上步 7.弓步采靠 二二、高探马 1.收脚展臂 2.坐腿屈臂 3.虚步探掌 二三、右蹬脚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一.起势(面向正南) 1.并步直立(南) 2.(左)开步站立(南) 3.双臂上棚(上举(南)腕同肩高,手心斜向下 4.曲膝按掌(南)手按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二.右揽雀尾 1.(左)虚步棚手(南)左脚上步,脚跟着地,手向外划弧至腰 2.(左)弓步前挤(南)左手横于胸前,左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指向上 3.(左)扣脚抹掌(右45度)左脚内扣45度,右手向前抹掌,手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 4.(左)虚步棚手(西)右脚跟内碾,提脚上步,脚尖翘起,指尖与鼻同高 5.(左)弓步前挤(西)同上2,方向相反 6.坐腿下捋右手收至胯旁,掌心向下,脚尖起

7.弓步前棚身体左转时,右手渐至胸高,成右弓步时,腕同肩高 8.座腿托掌身体左后转(面向南,左脚尖内扣,右掌向左前方按,指尖向上腕同肩高 三、左单鞭 1.撤步勾手(左脚撤步落点在左45度线上) 2.马步平捋(胸向东南)马步呈倒八字 四、提手上势 1.虚步棚手 A.上体右转时,左手举至左额上方,手心向前,右勾变掌落于右胯前。 B.重心移至左腿,右手向上至胸前,手心向上,虎口向上,右脚跟内收后向前上步,脚跟着地成右虚步 2.弓步前挤 3.开步撑按(胸向南) 五、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胸向南)

2.曲蹲垂肘六、左右搂膝拗步(东) 六.左右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2.弓步搂推(东)3.提步摆挑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提挑7.上步提按8.弓步搂推 七、手挥琵琶(东) 1.坐腿棚手2.弓步前推3.开步棚举 八、进步搬拦捶 1.屈蹬按抱两手心约10厘米 2.弓步平抹 3.坐腿回捋 4.立身拦掌(胸向东) 5.弓步打捶 九、如封似闭(东) 1.坐腿回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