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议题:古诗中的童趣使用文本:统编版教材《所见》,自选文《舟过安仁》《池上》《牧童》。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处于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他们的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喜欢阅读,能阅读浅显的文章。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诗的教学,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从小到大,孩子们接触了许多的古诗,尤其是小学阶段,前后学习了十多首古诗,比较系统地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文本分析:所选的四首古诗与教学的议题高度契合,每首古诗以不同的活动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儿童特点,但都是描写古代儿童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所见》通过刻画牧童骑黄牛、唱歌、想捉鸣蝉等活动,突出了牧童天真可爱的特点。

《舟过安仁》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张伞、行船等活动,突出来两个孩子的聪明伶俐。

《池上》通过描写孩子们撑小艇、偷采白莲的活动,突出了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特点。

《牧童》通过描写牧童吹笛、看明月的活动,突出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特点。

这样的选文,有利于学生比较中地发现古诗中描写古代孩子们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感受别样的童真童趣。

因此,所选的文本具有典型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读描写童趣的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趣味。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描写的童趣,初步感知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运用读、说、演、诵等方法,读懂诗句,想象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诗句,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初步感知古诗如何体现出儿童的各种情态。

教学准备:课件阅读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惟独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干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①反复朗读,领略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时数: 2 课时导入新课: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引起学生的联想。

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匡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诵读要指导学生诵读。

可从划分停顿入手。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掌握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小学语文_童诗童趣--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童诗童趣--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童诗童趣--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童诗童趣学习《小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瞧:(出示PPT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是呀,这小池多美丽呀!早在800年前,就有一位大诗人杨万里,为这美丽的小池写下了一首诗,你听——放视频,师板书《小池》。

二、识字写字,读出节奏。

1、你们想读吗?别着急,看,PPT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红色的字都是本课要认的生字,翻开课本68页,拿出笔在书中先圈出这些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再把诗歌连起来读一遍。

开始。

评价:表扬圈的认真,坐姿标准,一圈完就认真读书。

2、都会读了吗?考考你们。

(1)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读句子,读一读红色的字。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泉水从一个小小的洞中流出来,这个洞就叫泉眼。

读词。

读句子。

(2)出示:树阴照水爱晴柔读句子,读红色的字,组词,说句子。

爱:读,爱的上半部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爪子头,跟我读,中间的部分是——,地下是——来,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把爱字送进田字格中。

数笔顺上小,中大,友一横落在横中线上。

打开书本69页,工工整整地描一个写两个。

(调投影仪)强调写字姿势。

展示书写好的,评价,同桌互评。

(调投影仪)(3)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读句子,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看图片初夏的时候,池塘里的荷叶刚长出来,只露出尖尖的小角。

我们管这时候的荷叶叫“小荷”。

读词语。

露:想个办法记住它。

(编字谜:雨落在路上。

)在口语中念lou,如露马脚、露一手。

但在这首诗中它念lù, 读——小荷才露尖尖角4.看来小朋友们已经把本课的生字学会了。

现在,谁想读小诗给大家听? 1-2人读5、诗歌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节奏的古诗)瞧,老师在字与字之间画了节奏线,遇到节奏线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谁来试着读一读。

古诗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猜谜语:通过猜古 诗相关的谜语,激 发学生的兴趣,加 深对古诗的理解。
配乐朗诵:通过配乐 朗诵,营造古诗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 感受古诗的韵味。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 讨论古诗的主题、意 境和表现手法,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五章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童趣的定义和特点
童趣的定义:儿童 在游戏中表现出的 天真、活泼、快乐 和创造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童趣元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 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诗中童趣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
学会从多篇古 诗中提炼主题, 理解古诗的意
境和情感
掌握比较阅读、 整合信息等群
文阅读技巧
提高对古诗的 鉴赏能力和审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设计: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如背诵、默写、翻译等,以检验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 解。
测试评估:通过考试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诗意、诗人情感 等方面的理解。
观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添加文档副标题
古诗童趣群文 阅读教学设计
汇报人:XXX

录壹





添加 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中的童趣
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感受古 诗中描绘的童年生活和儿童情趣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互动交 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田园诗中见“童趣”优质课教案

田园诗中见“童趣”优质课教案

田园诗中见“童趣”——《四时田园兴》群诗主题教学【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

它们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今苏州地区),在对农村生活经过长时期观察体会基础上写成的。

北师大版六下教材所选编了两首,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生活和劳动的场景,也赞美了农民的勤劳质朴,孩童的天真童趣,是田园诗中的代表和典型之作。

诗歌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明朗自然,读后能给予人美的艺术享受。

本节课主要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一首,拓展出三首同题诗和所学的古诗。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古诗学习,学习了一定的自学方法,拥有基础性的自学能力。

此篇古诗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初步完成自读自学,不过,如何通过捕捉诗歌中的字眼,在读中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在脑中形成诗中画面,进而感悟诗境和诗情,关联所学诗篇,还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的学段目标,同时也提出“积累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鉴于此,本次主题教学试图围绕“童趣”主题,运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读懂诗题”,“品读诗句,解得‘童趣’”和“拓展群诗,觅得‘童趣’”几个教学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字眼品读,悟读,想象诗中的情境画面,或读或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理解“绩麻、未解、供”等词在古诗中的意思,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2.通过抓古诗中的字眼品读、悟读,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童趣。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读懂诗题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并齐读诗题。

2.关于诗题“四时田园杂兴”(1)了解诗人范成大(学生指名简介)师:我们常说读其诗必先识其人。

宋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宋诗中的童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题:宋诗中的童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地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在对比议读中品味儿童的各种情态;3.想象古诗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在对比议读中品味儿童的各种情态;2.想象古诗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孩子们,老师今天让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真看,(图片:孩子放风筝图、孩子钓鱼图、孩子扑蝶图、孩子放牛图……)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 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还是一首诗。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宋诗中的童趣”,一起读课题。

(板书:《古诗中的童趣》)二、初读古诗,感知乐趣1.出示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自读。

自读提示:(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和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

2.指名朗读。

谁能带着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来读呢?3.齐读古诗。

4.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了古代儿童在______(学种瓜),写出了儿童的______。

(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5.小组交流: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未解、学)为什么?(第三、四句诗描写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的桑荫下学种瓜的生动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6.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插图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结:初夏时节,村庄儿女各尽其能,小孩子也深受影响,学着大人在桑荫下种瓜,充满了童趣。

7.想象画面,配乐背诵古诗。

三、品读古诗,感悟童趣(一)自学三首古诗1. 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儿童学种瓜天真可爱。

谁来说说刚才我们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方法?(读诗、释义、讨论、想象、诵读)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诗歌,能够让我们有更多、更深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古诗中的童趣》教学设计(附选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古诗中的童趣》教学设计(附选文)
《田家》
1、生:我喜欢“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句诗中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我们所没有过得感受和体验。
(二)指导孩子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诵读诗歌
1、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许多许多的看似很不起眼的画面,它却总是承载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请你选择一件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推荐古诗《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池上》白居易、《采白莲》白居易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Leabharlann -1-教学步骤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以及设计意图”请在横排上一一对应)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范文
三、小结学习方法
四、分组自学
五、精彩展示
五、主题拓展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让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真看,(图片:孩子放风筝图、孩子钓鱼图、孩子扑蝶图、孩子放牛图…….)
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还是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童年的一组诗。
1、出示《小儿垂钓》指名读2、了解诗人
问:看了课题,猜猜诗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答
3、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4、指名读5、齐读
问:这首诗中描写了几个人?
什么是“稚子”?
这个稚子子诗中是怎样形容的?理解“蓬头”
他在干什么?
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6、想象画面,试着用你的话来说说这幅画面。
7、出示图片,让孩子对照画面,说说这个孩子的可爱表现在哪些?
8、再读古诗,要求读出感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设计

【注释】 ①结伴:成群结伴。 线索:风筝线。
竹枝词 [清]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 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 欠我风筝五丈风。
②裤褶( zhě)红:身穿皱(zhòu)巴巴的红裤子。 ④五丈风:指很大的风。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 注释 】 ①稚子 :小孩子。 ②脱晓冰 :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把冰脱下来。 ③铮 ( zhēng):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 (qìn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⑤玻璃 :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②稚子:小孩子。
垂纶:钓鱼。
④侧坐:侧着身子坐。
⑤莓苔:苔藓植物。
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映身: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⑦借问:向人打听。
⑧遥招手:远远地招手。
⑨怕得鱼惊:怕惊跑了鱼儿。
⑩应:回答。
古诗题目
季节
表现孩童天真顽皮的句子
诗中刻画孩童的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引导学生对比 4 首古诗的异同点。
四、 推荐阅读,延童趣。
附选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小孩子。 ②撑:撑船,用桨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⑥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⑦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⑧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⑨开: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设计
议题: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授课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品味童真童趣,感悟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教学重难点:即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
《池上》《竹枝词》《稚子弄冰》《小儿垂钓》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感知,想童趣:
1.自由地读读4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1)说说每首诗写了什么事情?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三、再读细品,悟童趣:
1.诗中的这些孩童给我们怎样的形象?(天真、顽皮)
2.分组阅读4首古诗,交流讨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引导学生对比4首古诗的异同点。

四、推荐阅读,延童趣。

附选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小孩子。

②撑:撑船,用桨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⑥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⑦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⑧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⑨开:分开。

竹枝词
[清]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
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
欠我风筝五丈风。

【注释】
①结伴:成群结伴。

②裤褶(zhě)红:身穿皱(zhòu)巴巴的红裤子。

线索:风筝线。

④五丈风:指很大的风。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①稚子:小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把冰脱下来。

③铮( zhēng):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②稚子:小孩子。

垂纶:钓鱼。

④侧坐:侧着身子坐。

⑤莓苔:苔藓植物。

⑥草映身: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⑦借问:向人打听。

⑧遥招手:远远地招手。

⑨怕得鱼惊:怕惊跑了鱼儿。

⑩应: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