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厥阴病篇呢,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

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作总结了。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

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

请大家打开讲义,208页,看原文380 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fei4]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

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

JT叔叔:少阴喉咙痛的辩证与治疗

JT叔叔:少阴喉咙痛的辩证与治疗

JT叔叔:少阴喉咙痛的辩证与治疗12.喉咙痛分太阳表证顺便及发炎少阴喉咙痛有个证状是温病跟伤寒会共通发生的状况,也是麻杏甘石汤有机会用到的情形,就是喉咙痛。

如果看张仲景的书,去看喉咙痛,就会发现,张仲景的六经传变里,有针对喉咙痛在处理的,好像主要在少阴篇,其它篇章只是带一下,没有治疗。

张仲景心目中喉咙痛这件事,好像只出现在三阴证里的少阴病,可是一般有些感冒,也会立刻喉咙痛,但喉咙痛也不一定是少阴病,因为肺会太热,咽喉也会发炎。

要怎样判断它到底是适合用麻杏甘石汤,或是温病派的银翘散的喉咙痛,还是属于少阴病的喉咙痛?一旦开始喉咙痛,就要立刻把脉,因为这两种喉咙痛的医法是互相冲突的,所以喉咙痛要辨证的话,当你感冒时,喉咙一痛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脉,要感觉一下,脉是比平常的脉更加的浮滑有力?还是更加的沉细?这是第一件要做的事。

这件事要先搞清楚,因为我觉得从前我还是在药房玩时,药房的老板告诉我说,最近流行什么感冒,温病派有一方子银翘散,不要久煮,用快火煮一煮,像茶一样每天喝很多杯,因为它用的药──我们说伤寒的病是风寒之邪,所以袪邪的药,都比较偏热药、暖药,像桂枝、麻黄都比较会让人发热,温病是细菌感染,是发炎,是热性,它当然在袪邪气时,要用比较凉的药,所以温病派的银翘散跟桑菊饮都是比较辛凉解表,不是辛温解表,用辛凉解表的好处是可以顺便消炎,坏处是对袪赶邪气的力道会比较弱一些,所以温病派是银翘散,就要一直吃,一天吃六次,而麻杏甘石汤就一天吃两次,因为里面有麻黄,比较够力──无论是用麻杏甘石汤或用银翘散都可以,对热性的喉咙痛,这两个方都可以。

如果脉象是比平常更洪、更滑或更有力,这就是标准温病的脉,它的发炎是一个真正细菌的发炎,用麻杏甘石汤或用银翘散都对。

有个助教就跟我们说,他很容易喉咙痛,上星期他吃了桂枝汤或是麻黄汤,就加两瓢银翘散,治喉咙痛,听起来也蛮有道理,所以经方做了一个最大局部的正确,细部加点时方调节也没关系,所以桂枝汤或是麻黄汤或是小青龙汤随便你得,如果喉咙有点痛,确定脉是比较有力,脉是真正的喉咙发炎,加1g或2g的银翘散,效果都不错。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中医学领域中,伤寒论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其中,咽痛条文作为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咽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伴随着咽部的疼痛、灼热感以及不适感,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深入探讨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

本文将通过对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内容解读,以及其意义和影响的分析,来系统地评述伤寒论咽痛条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将介绍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书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

随后,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包括相关症状描述、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将探讨伤寒论咽痛条文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和影响,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医学中与咽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最后,我们将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提炼出对其启示和应用,同时也展望伤寒论咽痛条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本部分将对《伤寒论》及其咽痛条文的起源、作者和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容解读:本部分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相关的咽痛条文,包括具体描述、病因分析、症状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通过对条文的逐条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咽痛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治疗方法。

3.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影响:本部分将探讨《伤寒论》中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条文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经典医学著作的重要性。

4. 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本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归纳出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核心要点和特点,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的概括。

第 61 讲 少阴急下证

第 61 讲  少阴急下证

第61 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

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身疼,有少阴阳虚的脉沉。

我们特别要划定一个界限,就是这个少阴病仅仅是脉沉,如果这个少阴病出现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脉微细”的话,那我们不能够按照太少两感温经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那就必须先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等里阳恢复以后,如果表邪还没有解除的话,那就再解表。

所以对于太少两感这个证候,里阳虚的程度应当是很轻很轻,只有脉沉,这个时候可以用温经发汗的方法。

《伤寒论》提供了两个方子,如果是太少两感的初期,那就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两三天以后,这个症状还是持续存在,那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把细辛去掉,加上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

如果用上这两个方子,这个病还是没好,这个时候尽管里虚寒的证候还没有进一步加重,但是那就不要再用温经发汗的方法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先温里,后解表。

因此,仲景在治疗太少两感的过程中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是关于太少两感的复习。

少阴兼证的第二组证候是“少阴急下三证”。

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少阴病我们学过的不就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么?寒化证可以有“真阳衰微”,临床表现“畏寒蜷卧,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小便不利,但欲寐,脉微细,脉微欲绝”,这个证候能下么?绝对禁下,少阴寒化证不能下。

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卧,能下么?也绝对不能下;少阴热化证中的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能下么?也不·740 ·----------------------- Page 751-----------------------第61 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能下。

所以少阴急下证是什么样的少阴病才可以急下?这是历代医家一直争议不休,到现在仍然是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3)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 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 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病位】肝、肝经;心包、心包经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五字,提示把 《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附入了厥阴病篇。显 然附入的内容,病位不一定都在肝和心包。
【生理】 脏: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 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经脉: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 巅顶。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
乌梅丸的应用
呕吐、胃痛、上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霉菌 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痢疾、 久泻、五更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 胃内酸度,降低肠道上部和胆汁的pH,促进胆汁分 泌和胆囊收缩,不利于肠道上部及胆道内蛔虫的生 存,驱使蛔虫退回肠道下部。引流胆汁,减少和防 止胆道感染。对钩虫病、血吸虫病以及胆囊鞭毛虫 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冷、痛、血虚 ②雷诺氏综合症(肢端动脉痉挛症) ③痛经、疝气痛、胁痛、头痛,属寒凝肝脉伴血虚者 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寒湿凝滞伴血虚者 ⑤冠心病心绞痛,配生蒲黄、石菖蒲、炙远志 ⑥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地龙;久痛加桃仁、
红花,寒甚加附子 ⑦大动脉炎(无脉症),加黄芪、姜黄
(2)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11】【 312】【313】【 314】睁开全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十。

甘草 xx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 xx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陈修园: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

今少阴病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

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脉而及咽。

其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服汤后不差者,与桔梗汤。

【述】此言少阴之气循经而上逆于咽也。

黄元御: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以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泄热而缓迫切也。

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迫切,桔梗降逆而开结滞也。

刘世祯:此示少阴咽中肿痛之证,盖心邪乘肺之变,而营热外泄于气之为病也。

经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尔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尔后痛者,形伤气也。

故知同一肿痛之证,因病情有先肿、先痛之殊,则病机分在阳、在阴之异。

痛先而肿后者,气热烁血之诊;肿先而痛后者,血热移气之变。

盖咽隘之部,在阴为肾液上注之门,在阳属中精内阅之使(经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

又曰:胆为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故知阴经阳经,皆有咽痛。

但在阳则邪在脉外,多先痛后肿,肿连颐颊之间;在阴则邪在脉内,多先肿后痛,痛在咽门以内。

凡少阴咽中肿痛,必肿痛不甚,昼缓夜剧,口中胶而小便清,或时清时热。

脉当浮而急,按之微弦(必兼细象)。

有痛引腹中之意。

何以知引腹中?必微咳而知之。

宜不炙甘草一味作汤,备清热解毒、缓急润燥之功,则急痛壅肿并解。

设不差者,肺气之上结也,宜桔梗汤治之,苦甘合化,散结滞而消痈肿,此为利窍排浊之剂,非外达邪气于皮毛也。

桔梗,味苦性平微散,解结滞,排脓血,开肺窍,利咽喉,肺气虚损者忌之。

【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可以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

《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

《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摘要】仲景在《内经》咽痛的论治基础上承前启后,以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从少阴辨治咽痛。

本文主要从少阴病篇浅析咽痛的诊疗,探讨古方新用,为咽痛的辨证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少阴;咽痛【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325-021.咽痛的中西医论述咽痛中医学称之为“喉痹”。

咽喉素有“肺胃门户”之称,它沟通内外,是少阴枢机之所在。

对于咽痛的论述,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已有如下描述:“足少阴之络,循咽喉,通舌本。

”把咽痛归于少阴病中,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

为何少阴病易出现咽痛症状呢?这与少阴经脉的循行及少阴所涉及的脏腑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

手少阴心经的别支循食道挟咽喉;足少阴肾经从肺出,循咽喉抵达舌根。

因此仲景从着重从少阴辨证,以寒热为纲为咽喉疾病的诊治开创了独特的思路。

2.少阴咽痛寒热各异2.1 虚热咽痛少阴病得之,咽喉疼痛,大便下利,兼见心烦、胸满,其特征为咽喉干涩疼痛,过午更甚,局部黏膜红肿不甚,口干欲饮,咽部疼痛不甚常有异物感。

太阴脾土素虚,加之少阴寒水上淫,清阳不升则降,出现下利;利久伤阴,阴亏内热不能制阳,虚火熏灼加阴伤咽喉失濡则咽痛。

治疗方选猪肤汤以滋肾润肺,和中止利。

方中猪肤甘润滋肾水润肺燥,性凉退虚热;白蜜性甘凉能滋阴润肺又可顾护中焦,津液得通,咽喉得润。

本方为药食同源之方,制作简单,临床化的裁多用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治疗与调养,肺肾阴虚型音哑、失音以及虚火牙痛均可治疗。

临证治疗失音者,可加入质润甘寒的鸡蛋清;若火盛者加滋阴润肺的百合、麦冬、地骨皮。

2.2 客热咽痛《伤寒论》311条文中得少阴病已有二三日,出现咽痛可服甘草汤,服后不愈再服桔梗汤。

少阴病二三日疾病初起,病程较短,然而已出现咽痛症状,说明病由传经而来。

咽痛程度当不重,初期微泛红色,肿势较轻,舌红苔薄微黄,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

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

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

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

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

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

苦酒汤这张方子,在服用方法上非常特殊。

“半夏,洗”你看他那个时候用的是生半夏,要洗一洗,要洗多次,“破如枣核,十四枚”,这个枣核是指的那个硬核呢?还是指的枣仁?我想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枣仁,否则的话那个蛋壳是装不下的,“鸡子一枚”,就是鸡蛋一枚,把蛋黄去掉,蛋黄不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了么?“内上苦酒”,苦酒就是米醋,再放上米醋,“着鸡子壳中”,你看这个鸡蛋壳,作为一个容器,里面放着蛋清,又放上一些半夏的细粒儿,再放上一点米醋,“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就是把半夏和苦酒放到鸡蛋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为什么要放到刀环上啊?你手拿着放到火上烧那个鸡蛋壳,不是太烫吗,古人那个大刀刀柄上有一个铁环,把鸡蛋壳放到铁环上,支在火上,“令三沸”,开上三开,“去滓”,把半夏去掉,“少少含咽之”,少少就是慢慢,慢慢含在嘴里头,“不差,更作三剂”。

半夏这个药,能不能这样吃?我觉着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它对咽喉的粘膜、舌头的粘膜、口腔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吃完了整个口腔舌头都麻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我没有看到有人临床报道使用。

但是用蛋清来治疗咽痛,这是过去的梨园传统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旧社会的时候,戏剧演员咽喉疼痛,就是喝一些鸡蛋清。

我小学一个同学,她小学毕业就去唱戏去了,以后还成了名角儿,四五十岁的时候她的嗓子还是那么好,我就问她,你用什么方法保护嗓子?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喝蛋清,我说现在这鸡蛋污染得这么厉害,你还敢喝么?她说现在不喝了,我说那你喝什么呢?她说我什么饮料都不喝,只喝白开水,所以过去的蛋清利咽喉止疼痛应当说是有效的。

好,这个方子我们就讲这么多。

最后一个方子,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这个方子用了半夏是化痰的,用了桂枝是散风寒的,用了甘草,还是炙甘草,是调和这两味药的,保护中气的。

因此应当说这是一个“风寒引动痰涎”,外有风寒,内有痰涎,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咽喉的,或者说是“客于少阴经脉”的证候,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痛。

所以才用了散寒的、通阳的、涤痰的这些药物。

这个方子,“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分别捣,捣碎了以后,和在一起,“白饮和,服方寸匕”,用白米汤来调服这个药散,便于吞咽,“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咽之。

”这又是煮好了的汤剂,慢慢的含咽的一种方法。

我们说,现在治疗咽喉病有含剂,实际上,含剂,从猪肤汤开始就有了,在汉代就有了。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不知道这是谁加的注解,所以半夏做散剂吃,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所以不应当作散。

这个方子只有个别人报道,用于风寒外感引起的咽痛,我没有用过,所以后面两个方子只是供大家参考。

少阴病篇的主要内容就谈完了。

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少阴病的内容还是比较整齐的。

首先我们说,“少阴脏证”主要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

那个寒化证,“阳衰阴盛证,阴盛格阳证,阴盛戴阳证,阳虚身痛证,阳虚水泛证”,这都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得到,而且这几个方子在临床上都是经常用得到的。

至于那个“胃寒剧吐”,所出现的吐利,四肢厥冷和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证”,那充其量它是一个少阴的类证,因为它的病本身是胃寒导致的剧烈呕吐,至于那个“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脾阳虚,脾气虚,不能摄血”所导致的大便脓血,又伴有腹痛,又伴有小便不利的“桃花汤证”,那也不应当是一个典型的少阴病,尽管它涉及到“肾气虚,关门不固”,可是在治疗的时候,还只是温中阳,只不过它用了固涩止脱的这种药物,在《伤寒论》中,作为一个涩法,它是一个代表方。

我们在介绍太阳病篇,谈到的那个赤石脂禹余粮汤,所以在《伤寒论》中,有收敛固脱涩肠的作用,来治疗大便滑脱的这种方剂,就有两个,一个是赤石脂禹余粮汤,一个是桃花汤,这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至于少阴的热化证,那就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还有“阴虚火旺,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

“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证”有心烦不得卧,“栀子豉汤”适应症有心中烦,心烦不得眠,所以这三个方证在“心烦不得眠”上,容易相混淆,应当注意鉴别。

“栀子豉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是只有火,没有水;“猪苓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是既有水又有火;“黄连阿胶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有火又有阴虚,这是不一样的。

以上我们讲的少阴寒化、热化,是少阴病的主要证候。

我们在上次课讲到了“少阴病的兼证”,“太少两感”,我们刚刚复习过,可以说记忆犹新,“少阴急下证”是因为阳明燥热,或者是少阳燥热,应当说提少阳燥热的这句话的别的书上没有,我的这个想法对不对,仅供大家参考。

阳明燥热或者少阳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这种亡阴失水的少阴病,你怎么去治疗?在张仲景的时代采取了急下阳明,来救少阴的方法,我们今天可以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

一边滋水,一边泄热,像后世的增液承气汤就是这个样子。

“少阴阳郁证”临床很多见,四逆散用的也很多,在《伤寒论》中用四逆来命名的方子,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散,我们将在厥阴病篇,谈到一个当归四逆汤。

这五个用“四逆”来命名的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有的有关系,有的没有关系。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在药物组成上是一样的,都是附子、干姜、甘草,只不过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和附子的用量要比四逆汤中的干姜和附子的用量要大。

茯苓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两个药,哪两个药?茯苓和人参,这三个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有关联。

四逆散和四逆汤在药物组成上毫无关联,它用的是枳、甘、柴、芍,疏肝和脾解郁。

当归四逆汤我们后面的厥阴病篇会提到。

它的药物组成是桂枝汤的加减,和四逆汤毫无关系。

随后我们谈到了少阴的“伤津证”,“动血证”,还有少阴病的“热移膀胱证”,这都不是主要的。

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因为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当邪气侵袭少阴经脉的时候,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咽痛,分别用四个方子来治疗,其中有的方子常用,有的方子不常用。

这样的话,少阴病篇就这么多内容,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谈到“厥阴病篇”的内容。

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它也涉及到了肝经。

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条。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陆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索”,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

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

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下面我们谈谈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种情况,“邪由少阴传来”。

大家想一想,由少阴发展到厥阴,那是在心肾真阳衰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

这不等于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耗竭了么?这个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什么?把它叫做“脏厥”,所谓“脏厥”就是内脏,五脏六腑,内脏真阳相火都是衰竭而造成的厥冷,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发凉了,这个证候它的预后会好吗?预后不好。

预后不良,人的生机就要衰竭,心肾真阳虚衰,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生机泯灭,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外寒伤厥阴之经”。

我们这里所说得经,不仅仅是指经脉,实际上是指表浅,是在血虚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血虚经寒”。

为什么说是在厥阴?因为它有血虚的表现,肝不是藏血吗?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血虚经寒证”,他的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如果“手足厥寒,脉微欲绝”的话,那是“少阴病”,那是“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

现在是“手足厥寒”,就手脚发凉,“脉细欲绝”,细者小也,它主血虚,那是肝血不足,“四末失温”,又受寒邪的侵袭,治疗用什么呢?当归四逆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