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中笔触肌理的运用

合集下载

浅析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及其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及其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及其影响作者:李国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卢西恩·弗洛伊德被誉为当代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大师。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油画形式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对当代人类在性格与内心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作品以硬挺结实的造型、含蓄凝重的色彩、奇绝独特的构图、洒脱强劲的笔触、等因素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面貌。

他创造出了带有强烈个性化特征的技法和风格,作品传达出工业时代下的人类特有的精神状态,突破了西方写实油画传统,对当今的写实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写实油画;艺术风格;影响中图分类号:J213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55-01一、弗洛伊德的生活经历1922年12月8日,卢西恩·弗洛伊德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的父亲恩斯特·弗洛伊德是一位建筑师,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露茜是一位谷物批发商的女儿。

1933年,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他们举家移居英国。

1938年,其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从奥地利逃亡到英国伦敦,不幸于次年逝世。

就在这一年,卢西恩·弗洛伊德正式成为一名英国公民并定居伦敦,紧接着他进入东英吉利亚绘画素描学校学习,弗洛伊德与生俱来的怀疑、孤独、探索和好奇精神,使他对世界充满了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带入画作。

17岁的卢西恩·弗洛伊德就在西里尔·康诺利主编的艺术杂志《地平线》上发表了他的第一幅作品。

20岁时弗洛伊德参加了伦敦阿历克斯·雷德与勒弗热画廊的展览,并于1944年在这家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在以后的岁月里弗洛伊德的画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内心对世界生活的感悟而产生巨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了现实绘画的巨匠。

浅析笔触在卢西安·弗洛伊德创作中的艺术作用

浅析笔触在卢西安·弗洛伊德创作中的艺术作用

浅析笔触在卢西安·弗洛伊德创作中的艺术作用摘要:卢西安·弗洛伊德作为当代写实绘画领域的代表人物,其画面中的笔触肌理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特色,让其艺术作品极具视觉震撼力。

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的艺术作品中笔触的分析研究,论述其独特的笔触在创作中的艺术作用,对现当代油画的创作给予一定启示。

关键词:笔触;当代油画;弗洛伊德一、笔触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笔触作为油画的的重要构成语言要素之一,尤其是在更多主观性的具象油画当中,笔触在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情绪强度以及画面的生动性上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自他起艺术不在只是关注是否逼真再现客观自然,笔触在他的作品中的作用已不单是描绘物象的外在表象和特征,成为了艺术家对绘画方式的思考和对绘画过程性、时间性呈现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具象油画中,笔触的主动生发和主观表现与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性视觉感受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主观性视觉也就没有了个性化的笔触。

笔触作为油画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作品中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力,在弗洛伊德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大艺术特征就是其极具张力和粗犷有力的笔触。

他用笔触强化模特身上的体块关系和体积感,手法夸张又恰到好处,塑造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笔触不是人眼对自然的复制,而是结合艺术家主观表达的意愿和对客体的主观感受相互结合下的产物,是主观表达带动了笔触的主动生发,但是笔触又强化了艺术家的主观表达的强度。

二者密不可分,在具象油画创作中构成艺术家独特表现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卢西恩·弗洛伊德不同绘画时期中笔触的特征弗洛伊德是当代最伟大的具象油画家之一,其带有强烈主观性倾向的笔触和造型是他作品主要的艺术特征,在其早期作品中,人物有着夸张的眼睛和表情,好像卡通画一般,在人物的神态中总是透出一丝焦虑和惊恐,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作品中,画面十分细腻且严谨,严谨细腻的笔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塑造方式。

其创作人物形象夸张,有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严谨细密的平涂笔触描绘对象敏感的精神气质,让观者体会到弗洛伊德作品中传达的惊惧、静谧和焦虑。

大师之路:弗洛伊德的油画巅峰进化!

大师之路:弗洛伊德的油画巅峰进化!

大师之路:弗洛伊德的油画巅峰进化!油画笔触是重要的绘画语言,优秀的画家在运用笔触时,会呈现与他人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

卢西恩·弗洛伊德(1922—2011)是当今世界写实绘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弗洛伊德各时期作品,其油画笔触始终保持强烈的独特风格,在大量的写生油画人体作品中,笔触与空间、体积、结构、光影、色彩等绘画因素取得统一,形成独特、极具审美价值的绘画语言。

线描图式的特点:以线条为主进行造型,注意力集中在物象的边缘线(轮廓线),线描图式的艺术形象呈平面性,没有强烈的立体感、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涂绘图式的特点:以体面、光影、空间的观念观察事物,并以明暗色块为主造型,着眼点在物象的体积感。

弗洛伊德各时期绘画分析:1、早期平滑细腻、线描式油画笔触样式 :早期绘画是理性的、精致、矫饰和紧张,表明与北欧画家丢勒、小荷尔拜因等人的气质一脉相承,但同时也能明显看出安格尔对他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油画笔触平滑细腻,晕染柔和近乎平涂,是一种冷静的描绘,形体轮廓清晰明确,细部极端严谨,勾线一丝不苟。

《女孩和猫》(1947年)画中人物精神紧张忧郁又充满怀疑恐惧的表情。

小心地运用理性的线条不厌其烦画出发丝与睫毛,施以薄薄的色彩,塑造出瓷器般不见笔触的人物肌肤,对服饰与背景的描绘亦是如此。

2、中期排线状、短而微妙的油画笔触样式:中期绘画风格从矫饰向优雅,从紧张渐趋平静的倾向,但仍然是理性的、精致的。

其绘画风格成熟前的探索阶段,体现笔触运用上显得小心谨慎。

1950年以后,弗洛伊德开始注意体积感和明暗对比,并保留以往较为清晰的轮廓线。

色彩丰富起来,笔触较早期明显许多,笔触间衔接过渡自然微妙。

由于用色依旧较薄,没有经过反复修改,丝丝笔痕清晰可见,在画面上留下排线状的短笔触,体现人物的较自然的生存状态。

《弗郎西斯·培根像》(1952年)这一时期的作品虽未能完全摆脱早期风格的影响,但较为自然深入的表现方法已经预示着他开始走向成熟。

从笔触肌理浅析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演变

从笔触肌理浅析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演变

从笔触肌理浅析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演变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绘画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笔触肌理和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深入描绘而闻名。

通过对他不同时期作品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他绘画风格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中,他的笔触非常精细而光滑,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皮肤纹理和细微表情。

他以细小的笔头勾勒出细致的肌理,创造出一种几乎可以触摸到的真实感。

这种风格在他的自画像中尤为明显,他通过对自己面部特征的深入观察,细致地描绘出每一处细微的皱纹和疤痕,展现出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弗洛伊德的笔触逐渐变得更加粗糙和有力。

他开始使用更大的笔头和更厚的油画颜料,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施加在画布上。

这种笔触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绘画技巧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物内在情感的更加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粗糙的笔触,塑造出一种更加真实、更加有力的形象,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纷繁复杂。

在弗洛伊德晚年的作品中,他的笔触变得更加随意和自由。

他放弃了细致描绘,而是用大胆的笔触和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状态。

他的画布上充满了粗糙的笔触和厚重的油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触感和视觉冲击。

这种笔触肌理的变化,进一步突出了他对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描绘,使观者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情感。

弗洛伊德的笔触肌理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变化,更是他对艺术表现力的不断追求。

他通过不同的笔触肌理,打造出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绘画风格,将观者带入他所描绘的人物世界。

无论是细腻而光滑的笔触,还是粗糙和有力的笔触,弗洛伊德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的演变是他对艺术表现力的探索和追求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深入描绘的表现。

通过对他作品中不同时期的笔触肌理的观察,我们更能感受到他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的。

论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论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论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中的情感表达作者:闫立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7期摘要:笔触肌理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表现方式。

卢西恩·弗洛伊德是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大师,其艺术特色的转变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影响。

到了晚期,弗洛伊德更痴迷于笔触肌理的研究,从他晚期的绘画作品中不难发现笔触肌理的厚重感,这也影响了后来者的绘画创作。

同时,他的画面中充满了不安和惊悚,深刻揭示了当代人的心理特征,拓展了写实绘画的情感内涵。

通过了解弗洛伊德的艺术背景,以晚期绘画作品为例,探索笔触肌理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以进一步试论笔触肌理在个人绘画创作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卢西恩·弗洛伊德;笔触肌理;情感表达一、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艺术背景(一)生平背景卢西恩·弗洛伊德①是当今世界写实油画家的杰出代表。

他1922年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维也纳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卢西恩·弗洛伊德在柏林度过了他的童年,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他是犹太人,从小就被同伴嘲笑,这让他深切地体会到被压迫和嘲笑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使得弗洛伊德的性格孤独而敏感,影响了他今后的艺术创作。

1933年,弗洛伊德随父移居英国,走上艺术之路。

(二)对绘画技法的探索笔者通过对弗洛伊德诸多作品的研究,发现他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划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他在对艺术道路的探索中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的蔓延给人们带来了恐怖和残害,使得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人们恐惧、冷漠、脆弱的心灵和社会的动荡。

而后当弗洛伊德接触到弗朗西斯·培根和弗兰克·奥尔巴赫的作品时,看到培根自由奔放的笔触后,其画面则流露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和焦虑。

此后,弗洛伊德通过不断地对笔触肌理进行探索,绘画技法逐渐成熟,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向,他不再追求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用猪鬃笔进行绘画,因為猪鬃笔的硬度能够产生丰富的笔触和肌理。

浅析弗洛伊德画面中的色彩运用

浅析弗洛伊德画面中的色彩运用

浅析弗洛伊德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作者:张馨锐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摘要】卢西安·弗洛伊德是现代英国具象绘画的领军人物,他的画面具有能够直击人心的张力,当架上绘画被人们认为走向衰落时,弗洛伊德依然坚持自我,一生都在探索艺术的真谛,他画面中的沉稳有力的色彩是其画面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弗洛伊德;色彩;绘画风格在弗洛伊德的绘画中,色彩并不是主角。

但是弗洛伊德画面中所运用色彩与笔触、造型等绘画语言一样,也是其绘画发展的奠基石。

其画面中的色彩体系独具个人风格,与他强调造型的笔触结构结合在一起,如同一曲交响乐,铿锵有力。

一、色彩风格的来源和所有的大师一样,弗洛伊德自我的绘画体系也不是一天形成,从最初的稚拙期绘画到后来的发展成熟,弗洛伊德也受到了很多先前大师的影响。

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即便是现代绘画也是由古典绘画发展而来,很多绘画上的规律性理论与技法根源也是来自于古典绘画,弗洛伊德的色彩就受到了古典大师伦勃朗的影响。

伦勃朗是17世纪绘画的巨匠,他的画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关怀,相比其他的古典绘画大师,伦勃朗更加关注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也让弗洛伊德与其产生了共鸣。

在伦勃朗的画面中,很少可以看见绚烂绮丽的色彩,其画面主要。

具有强烈明暗对比的褐色调,以暖色为主辅以青蓝,通过微弱的色彩变化,使画面能够更加细腻,形成了油画独有的意境。

这些特征在弗洛伊德的画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弗洛伊德创作了大量的人体写生以及肖像画,画面中最常见的颜色就是偏冷或偏暖的黄灰色和棕褐色。

虽然其中期及后期的一些人体作品中,人物主体的颜色会偏于鲜艳,色彩倾向明显,纯度较高,但从整体上来看,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的颜色特点是沉稳厚重的。

二、不同时期画面色彩特征早期,弗洛伊德的绘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稚拙期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率性直接的内心感受,此时画面全然不顾传统的绘画要求,设色十分简单。

在稚拙期后,第二阶段的绘画更加注重人物精神的表达,此时画面中以造型和线条为主,设色十分浅淡,色彩也是以整块为主,有一种近似浮雕的效果。

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语言分析

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语言分析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的演变观赏卢西安?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的人物和其他物象大多呈现比例与结构的变形,这种变形表现出画面的紧张状态下的呆板与僵硬,创作手法以平涂勾线为主,色彩也比较薄。

卢西安?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依靠大量的线支撑画面,视觉上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这说明卢西安?弗洛伊德在这一时期受安格尔的影响较大。

安格尔强调素描,强调对线条的运用。

随着对绘画的理解加深,卢西安?弗洛伊德认为太多的线并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于是向其他大师学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伦勃朗。

伦勃朗是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其作品以现实世界为题材,注重融入人的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呈现的是人格化的物质世界。

卢西安?弗洛伊德如同找到了知己,从此翻开了绘画风格的新篇章。

这一时期,其创作的显著变化就是画面厚重起来、笔触清晰起来。

这一阶段的代表画作有《微笑女人》《诺斯》《约翰?迪肯》等,观者从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笔触走向,卢西安?弗洛伊德不再用早期尖利的轮廓线来描绘物体,而是大胆地尝试采用斑驳的笔触描绘人物面部结构,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由于处于摸索阶段,所以画面整体看上去比较碎。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积累,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越发明确。

在其创作的后期,他开始用厚厚的颜料堆砌人物面部,笔触的运用更加精到,色彩的搭配也越发沉稳。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显然已经有了明确画法,在视觉上也更加鲜明、丰满、富有冲击力,能让观者清晰体会到人物所表达的情感。

如,《工作中的画家,映像》描绘的是其晚年的裸体自画像,他利用肌理、色彩等效果表现人在真实世界中的一种状态,从而揭示人类生存的现实意义。

二、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特质纵观卢西安?弗洛伊德的创作,从前期尖锐、呆板的风格到中期粗犷、饱满的风格,再到后期率真、沉稳的风路,一路演变,笔者发现,其绘画风格虽然一直不断突破,但仍然存在共同的特质。

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r——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的重点探究

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r——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的重点探究

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r——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的重点探究史琰【摘要】肌理是油画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方式,一副优秀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品都由不同颜色、质感的肌理构成,它所能展现出的美与其他方式都不相同,同时也是艺术家们情感流露的表达方式.本篇文章通过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及其思想来探讨肌理在油画中的情感表达.【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6)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肌理;卢西安·弗洛伊德;情感传达;油画【作者】史琰【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2一、对于油画肌理的内涵诠释(一)简述肌理的内涵“肌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献里,表达了一种皮肤的质感与文理细节的描述,同样可以表现出某种物质的质感色泽等,它能够给人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表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肌理的变现形式在艺术中多种多样,它同样可以从绘画、喷绘、拼贴、渲染、抖落、熏灸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它同样可以从绘画艺术中的很多门类中表现出来,比如手绘、油画、水彩画、壁画等,每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各自的韵味并别具一格,它同样作为视觉艺术中最为基础的语言形态,在色彩、质感、造型上,无形中可以传达一种潜在的思想艺术。

肌理又包含了自然肌理和再创肌理,顾名思义,自然肌理更多的是在通过一种原生态的感觉来表达,例如天然呆石材、木质等没有加工的东西,而再创肌理则属于后天性的、需要人们在原生态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的东西,例如通过雕刻、压揉变形等方式获得。

在绘画中,材料与材质的结合表现在画布上,任何物体都改变了它的具体性,在自然界中,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是有各种斑点或是粗糙光滑的,或是轻软,或是粗糙。

这是物象表面组织、纹理、客观自然的形状。

自然界中存在肌理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肌理可以增强物象立体感,最常见的是建筑装饰中的层次区分,房屋的线条等,都会形成肌理,在服装设计中,缝制布料的切割方法也会形成肌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中笔触肌理的运用
作者:费滨洋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我国的油画教学与实践中,具象写实类型仍占主导地位,当今中国的写实油画家数量全球居冠。

卢西安·弗洛伊德在其中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杰出代表。

本文以弗洛伊德为个案,从写实油画的基本语言要素之一——笔触肌理入手,分析弗氏对其所做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以期得到油画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笔触肌理;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演变
一、笔触肌理作为绘画的重要语言因素之一
笔触和肌理即画者通过手中的笔触碰画面而留下的痕迹。

笔的不同形制,颜料干湿不一的状态,画布纹理的走向与粗细是影响油画中笔触形态的因素。

但更为关键的其实是画家本人的感受,他情感决定这画面笔触的大小、形状、走向与疏密。

画笔触摸画布,凝结在画面的笔触反馈给画者以作调整。

笔触是画家手、心、眼交互作用的产物。

是存在于画面表层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视可触的质感。

油画中的肌理是指画家用不同的工具与手段在画布上留存的物理状态,尽管它的面貌千变万化,但无非是密集程度与起伏程度的差别。

笔触是画笔的运动轨迹,它凝固在不变的物质形态中,作为一个视觉印记见证笔触背后画家的所思所想。

笔触是产生画面肌理的有效手段,在运笔时,我们可以在画布上点戳、勾勒、摆、揉、轻扫、拍打、堆砌,这些不同的动作会产生各异的笔触。

画笔的不同形制、颜料的干湿程度和笔法令笔触肌理的效果千变万化,当但归结起来无非是厚薄与密度的差别,而肌理决定着作品表面的平整程度,它决定着光线的反射情况,因此笔触肌理的走向还起着引导观众的视线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绘画面貌的变化
弗洛伊德一生都没有远离过具象绘画,在其童年阶段,“家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走进了对“梦境”的探索。

在保持对超现实主题的兴趣同时,北欧式的严谨却在其21岁时才开始出现在他的画面上,从中可以看出丢勒、荷尔拜因等人对他的影响。

弗洛依德早期绘画的画面物体边缘的浅浮雕式处理手法明显化。

26岁时,受到英国本土的画家Stanley Spencer的影响,人物面部部分区域保留画布的冷灰底色,这种本来不应该出现在皮肤上的颜色给画面带来更冷峻的感受。

从28岁开始,弗洛依德小心翼翼的尝试以硬毛画笔以细小的笔触从局部入手完成画面。

但可以看出,他还不太确定要不要摒弃以往以软毛笔描绘的精致效果。

因为他一直在这两种画法中犹疑。

一直到35岁,弗洛依德才做出明确取舍,改用猪鬃笔缓慢有力地落笔,以求得画面上均匀分布的清晰丝状笔痕。

培根自由奔放的画风给了他相当大的信心。

此后弗洛依德的主题没有出现过多的改变,最为明显的是用笔愈来愈粗放,画面厚薄有致。

到了晚年的最后十几年,他厚涂的颜料甚至超过了实际描绘的需要,挤压出颗粒状的疙瘩,使画面出现夺目的跳跃感。

许多大画家晚年渐入化境,且因为视力的衰退,不再作过于精细的刻画,弗洛伊德也是如此,不过整体而言,他的画风属于工细严谨的一类,晚年略微的放松是画面出现适度的抽象性,因而更为生动,将细节的表现力与颜料性能以及画面形式结合的更为完美。

三、弗洛伊德对笔触肌理进行探索的手段——写生
弗洛伊德在创作的时候极其专注,对外界条件的要求也很严格。

马丁·盖福特曾为弗洛伊德做过模特,他提到:弗洛伊德为确保描绘的对象与环境不变,会用粉笔在地板上画出模特坐的椅子四条腿的具体位置,保证观察的角度与距离相同,顶部灯光打在模特身上的角度和亮度也相同。

可见弗洛伊德对细节的苛求,写生于他,称为一种“仪式”也不为过。

除却青少年时期超现实风格的作品外,弗洛伊德此后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秉承西方绘画自古以来的传统——写生。

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唐基珂德式的大师。

“且不论弗洛伊德作品深刻的现代性,仅仅考察他的工作伦理——包括这伦理的持久与强度——倘若不是写生,他的绘画世界是不能成立的。

而弗洛伊德的每件作品犹如写生的仪式,在欧洲写生绘画全面退场的时代,他赋予这古老仪式从未有过的使徒精神。


画家从中年开始把调色盘上的废颜料刮下来堆积在画室的墙面上,颜料本身黄灰的色相令这废颜料堆呈现出辉煌的金色调,堆满一片又一片的墙面,而被系在画家的腰间用以添笔的白布也被用废了一匹又一匹。

他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是在画室里完成的,几乎与外界隔绝开来,一个人长达数十年地面对这个狭小的空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生活单一到了极点,这对一个人的意志真是一种摧残。

这种狭窄也是由于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造就的,每个人只能在狭小的范围里施展才华,追求极致,达到无以复加的深度。

弗洛伊德画中深刻的精神强度绝对触动了人类的某种精神同构,是太多的绘画作品在他的强度面前沦为趣味的装饰品。

不受外界影响,数十年如一,绘画与他的生活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他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上身赤膊,全程站立,弗洛伊德像一个战士在坚守传统的阵地。

弗洛伊德呈献给我们的艺术是一座凸显绘画的奢侈与骄傲的丰碑。

在西方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样式中,绘画早已式微,长期处于边缘状态。

弗洛伊德全然不顾上世纪在西方艺坛的风云变幻,坚守内心对具象绘画的信念,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以写生的方式完成作品,他的“一意孤行”值得我们深思。

弗洛伊德坚守自己内心的感受,让绘画的技法服从精神的表达,以惊人的毅力终生进行探索,最终为奄奄一息的写实油画艺术开拓新的领域,鼓舞、启发着后人。

弗洛伊德卓绝的艺术成就给当代的写实油画家们注射了一剂强心针,我们应该像他那样以坚定的意志,坚持在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上不懈地探索,在具象绘画尚属主流的语境中,与其激进地与传统势不两立,我们不如尽力发掘传统中的资源,与其进行对话,这才是形成区分于西方油画、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中国油画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韩洪伟.油画笔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孙尧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3]诸迪.卢西恩·弗洛伊德的油画技法——《大室内景,W·9》[J].世界美术,1990(03):54-55+31-69.
[4]刘成杰,张平,李文达.弗洛伊德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5]戴希斌,靳保平.细语泰晤士河畔——吕希安·弗洛伊德访谈记[J].西北美术,1996(01):50-51.
[6]布鲁斯·伯纳德.卢西安·弗洛伊德[M].吴梦译大不列颠艺术联合会.1996
作者简介:
费宾洋(1987—),男,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