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感觉肌理
【教育学习文章】美术教案-感觉肌理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感觉肌理(二)教学目的:、感觉肌理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感觉肌理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感觉肌理教学重点、难点:感觉肌理、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教学过程:、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A、触摸实物(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课题3、讲授新课: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
(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
(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
(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2篇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方式。
2. 具备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的才能。
3. 通过创作作品,表达自己对肌理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1. 肌理的定义及分类。
2. 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方法。
3. 利用不同媒材表达肌理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展示不同的肌理表现。
2. 不同的绘画媒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绘他们的感受。
- 引导学生考虑,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观众的感受和作品的表达?Step 2:讲解〔10分钟〕- 介绍肌理的定义,即外表纹理或质地的外观和感觉。
- 讲解常见的肌理分类,如光滑、粗糙、细腻、凹凸等。
Step 3:观察与分析〔2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肌理表现。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肌理的细节特征,如线条、形状、颜色和明暗等。
- 让学生尝试用形容词来描绘不同肌理的感觉和效果。
Step 4:理论〔30分钟〕- 给予学生一些理论任务,如使用各种绘画媒材和工具来表达不同的肌理。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和实验,例如使用刷子、刮板、海绵等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利用色彩和明暗来增强肌理的表现力。
Step 5:分享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不同肌理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 总结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
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的肌理,如树皮、石头、布料等。
- 可以组织学生进展实地考察,到美术馆或艺术展览中观察和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肌理。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理论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才能。
- 学生的作品是否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肌理,以及是否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现。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二)教学目的:1. 学生可以掌握剪花边的根本技巧;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展剪花边的设计;3. 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剪花边来装饰手工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感觉肌理2. 教材来源:《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肌理,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表现肌理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画纸、画笔、各种材料(如纸张、布料、石头等)。
学具:学生自带材料(如废旧物品、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不同肌理效果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3. 课堂示范:教师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现场示范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讲解示范过程中的技法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讲解,结合自带材料,动手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肌理效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肌理的定义、特点2. 肌理的表现形式3. 创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5课 感觉肌理-辽海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并能够通过观察物体感受其肌理特征2.掌握肌理绘画方法,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3.培养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肌理,不同物体的肌理特征2.肌理绘画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目测图片中物体的肌理特征。
2. 讲解1.了解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不同物体的肌理特征不同,常见的有木纹、石纹、皮纹、布纹等。
2.肌理绘画方法1.观察物体,提取其肌理特征分析物体表面的纹理,提取其主要肌理特征。
2.绘制草图在画纸上用铅笔草拟出物体的轮廓,并勾勒出肌理特征的线条。
3.进行描绘根据草图描绘肌理特征,使画面更加真实逼近原物。
3. 实践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不同物体进行肌理观察和人物描绘。
2.学生在画纸上进行实验性草拟和涂色。
4. 总结1.教师分别点评学生的作品,表扬和指导错误之处。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侧重于肌理的认识和创作方法,教材配有精美的图片,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认识不同物体的肌理特征,进而熟悉肌理绘画方法。
此外,教材中对于肌理分类和绘画的步骤也做了详尽的解释。
五、板书设计感觉肌理概念: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不同物体的肌理特征肌理绘画方法1. 观察物体,提取其肌理特征2. 绘制草图3. 进行描绘六、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讲解-实践-总结2.教学手段: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图片展示、学生实践探索等3.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了肌理的分类和绘画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其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感受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知道肌理的分类,掌握不同肌理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定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是物体表面的一种视觉和触觉特征。
2. 肌理的分类:肌理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大类。
自然肌理是指自然形成的肌理,如树木的纹理、石头的纹理等;人工肌理是指人为加工形成的肌理,如布料的纹理、金属的纹理等。
3. 不同肌理的特点:不同的肌理有不同的特点,如粗糙、光滑、细腻等,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
4. 创造新的肌理效果:通过拓印、绘画、剪贴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够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不同肌理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肌理样品(如布料、金属、石头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展示肌理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不同肌理的特点。
3. 实践:学生通过拓印、绘画、剪贴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板书设计1. 感受肌理2. 内容:肌理的定义肌理的分类不同肌理的特点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两种新的肌理效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富有创意,肌理效果要明显,颜色要搭配协调。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肌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够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
小学:美术教案-感觉肌理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Art lesson plan-feeling textur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感觉肌理(二)教学目的: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A、触摸实物(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课题3、讲授新课: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
(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
(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及在生活中运用。
2. 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范画、各种肌理的实物。
2. 学具:水粉颜料、拓印材料、剪刀、胶水、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各种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肌理的特点。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示范:示范如何制作肌理,包括拓印、揉搓、喷洒等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肌理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种类、制作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肌理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制作肌理,培养了他们对肌理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肌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肌理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有趣的肌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2. 新授在新授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肌理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肌理会出现在这些物体上?它们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3.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2. 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3. 肌理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肌理的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示范法: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肌理作品。
4.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0分钟)讲解肌理的概念,介绍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如粗糙、光滑、凹凸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创作(10分钟)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如利用拓印、刮擦、粘贴等技巧,展示如何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4.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肌理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以及肌理的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肌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六、作业布置:1.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
感觉肌理(二)
教学目的:
、感觉肌理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感觉肌理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感觉肌理
教学重点、难点:感觉肌理
、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
、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
、组织教学
2、导入
新课:
A、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
c、出示课题
3、讲授新课: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
(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
(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
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
(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
(全体尝试)
E、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展示一下。
说说通过什么方法能让你的作品看上去更有意思呢?引导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肌理进行联想。
<比如肌理的象形性和完整性等。
>
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F、第二次作业
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4、巡回指导
5、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