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10.肌肉的基本单位。

肌肉细胞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鱼类学简单总复习

鱼类学简单总复习

脂眼睑若干鲱形目和鲻形目的种类,眼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所被覆的透明的脂肪体。

瞬膜和瞬褶瞬膜:有些鲨鱼的下眼睑所具有的斜行褶,可以自行移动眨眼,膜状。

如真鲨科。

瞬褶:有些鲨鱼的下眼睑所具有的横行褶,可以自行移动眨眼。

皮状。

如皱唇鲨。

口鼻沟有些鲨鱼连接鼻和口隅之间的沟状结构,水由鼻孔经口鼻沟到口,可以看作是鼻孔通口腔的最原始型的通道。

鳍的组成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担鳍骨)和鳍条组成,外附肌肉。

鳍条的类型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

鳞质鳍条:1、分枝鳍条2、不分枝鳍条3、假棘4、鳍棘(真棘)鳍的种类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胸鳍、腹鳍小鳍和脂鳍:鲭科等鱼类的背鳍和臀鳍后方的一系列的小形鳍,每一小鳍都由1枚分枝鳍条组成。

又称副鳍。

脂鳍:在背鳍之后的一个小形鳍状物,位于后面的尾柄上,形状肥厚,内无鳍条,由脂肪组成。

鳍脚:现代软骨鱼类雄鱼所具有的由腹鳍内侧转变而成的交接器官。

鳍式:以不同数字来记录鳍条数目的表达式,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鱼类表皮的特点1.薄而柔软,角质化程度极低,甚至完全没有角质化。

2.具有大量的单细胞腺。

鳞片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盾鳞: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分为鳞棘和基板二部分。

又称为皮齿(dermal teeth)。

硬鳞:硬鳞鱼类所特有,由真皮形成,具有硬鳞质,不作覆瓦状排列。

骨鳞: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形成,呈覆瓦状排列。

侧线鳞和鳞式侧线鳞:在鱼体两侧,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

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色素细胞和体色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

性别色:雌雄鱼体色不同的现象。

警戒色:一些鱼类所具有的具有警戒作用的体色。

拟态:有些鱼类不仅体色与环境一致,而且体态也象周围的环境的现象。

发光器➢发光细菌与其共生。

➢由皮肤分泌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下生成氧化荧光素而发出荧光。

发光器结构:由皮肤衍生而来。

由四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色素体。

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复习题纲.doc

鱼类学复习题纲.doc

■名词解释:鱼(真鱼)、鱼类学■问答题Q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0说明鱼类学的研究范围。

Q说明鱼类学的研究任务。

■名词解释:尾柄、吻部、眼后头部、眼间隔、颊部、鲍盖膜、喉部、下颌联合、亥页部(颐部)、峡部、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矢轴)、左右轴(横轴)、上位口、下位口、端位口、颐须、颌须、鼻须、吻须、脂眼睑、小鳍(副鳍)、脂鳍、软鳍鱼类、棘鳍鱼类、腹鳍腹位、腹鳍胸位、腹鳍喉位、鳍式■问答题Q鱼类有哪些体型并举出代表鱼类。

Q请说明鱼鳍的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

Q说出下列各鱼鳍式的含义:♦大黄鱼D.VHI—IX, I —31 〜34;♦宽尾鳞純D.II,2十25;♦鲤鱼D.3—15〜22(或III-15-22)■名词解释:鳞棘或环片、鳞焦、鳞沟或辐射沟、棱鳞、侧线、侧线鳞、鳞式■问答题Q鱼类黏液腺的功能是什么?Q鱼类毒腺的类型有哪些?Q如何区别盾鳞、硬鳞、圆鳞、栉鳞?Q说出下列各鱼鳞式的含义:♦长蛇鳍4/55〜66/6〜7・V;♦鲤鱼5〜6/32〜36/4-V■名词解释:原颅、咽弓、单体椎、多环椎、星椎、脉关节突、尾部棒状骨■问答题a典型内骨骼的形成的三个阶段是什么?o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脑颅有哪些不同点?a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咽颅有哪些不同点?a说明鲤形目椎骨变异的特点。

Q说明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奇鳍支鳍骨的特点。

■名词解释:大侧肌、肌节、肌隔、轴上肌、轴下肌、红肌、白肌、棱肌、上棱肌、下棱肌■问答题Q肌肉的命名方法有哪些?0与口运动有关的肌肉有哪些?a与鲍盖运动有关的肌肉有哪四块?a使眼球转动的肌肉有哪六条?Q鱼类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有哪些?a鱼类肌肉运动的三种类型是什么?■名词解释:齿式、螺旋瓣、幽门盲囊■问答题Q鱼类腹腔有哪些形状?a消化管与消化腺各包括哪些?Q硬骨鱼类齿的形态与其食性的相互关系是什么?Q鱼类鲍耙数目、形状与鱼的食性的关系如何?Q 说明鱼口咽腔对水环境和食性的适应性。

Q说明鱼肠长短及盘曲与食性的关系。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鱼类学大题复习资料

鱼类学大题复习资料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领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另外,蛇毒和水蛭素能抵抗凝血酶的作用,从而抑制凝血。

(肝素除去凝血酶原)6.心脏的心奋性的特点,与骨骼肌心奋性的区别答:(1)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紧接心肌绝对不应期之后存在一个短时期(局部反应期),在此期间内,给以非常强的刺激可使膜发生部分去极化而产生局部兴奋,但不会发生全面去极化而产生传导性兴奋(动作电位),因此,从去极化(0期)开始到这个短时期结束的一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

鱼类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鱼类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1.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二、填空题1.仿锤形侧扁形平扁形圆筒形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2.颐(颏)部峡部喉部3.眼、鼻、须鳍皮肤、鳞片4.仿锤形腹棱5.上位口下位口端位口水域底层或山涧溪流中6.颐须鼻须颌须吻须7.鳞片鳍条鳍棘前者由双根组合、分节、有的分枝、柔软,后者单根、不分节、不分枝、坚硬8.臀鳍腹鳍9.DⅧ,1310.表皮真皮真皮淡11.黏液腺毒腺黏液腺12.环片基片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增长13.运动平衡推进和转向14.盾鳞鳞棘栉鳞后区有栉齿状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四、选择题1.C 2.B 3.B 4.C 5.B 6.C 7.C五、问答题1.侧扁的鱼其背腹轴较大,左右轴较小,整个身体呈菱形而侧扁,如团头鲂;平扁的鱼其左右轴显得特别大,背腹轴特别小,且尾尖,整个身体呈扇形,如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偶鳍胸鳍P 腹鳍V5.鳍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10.肌肉的基本单位。

肌肉细胞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端脑:脑的最前端,分为嗅脑和大脑两部分间脑:位于大脑后方的凹陷部分,由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三部分组成中脑:脑腹面的基部(被盖)及脑背部的顶盖。

鱼类最高视觉中枢所在。

小脑:中脑后方单个的圆形或椭圆形体。

鱼类运动主要调节中枢22.鳔由红腺分泌气体,由鳔管吸收气体。

23.鱼类的内分泌腺及组织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后腮腺、性腺及尾垂体24.圆口纲体裸露无鳞,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亦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脊索终身存在,无椎体。

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

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各自开口于体外。

口为吸着式,舌成为舐刮器。

齿为角质,起源于外胚层。

包括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25.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但软骨中常含有多量的钙质沉淀,无任何硬骨组织。

外骨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

脑颅无接缝。

鳍条为角质鳍条。

头部每侧有5~7个鳃裂,各自开口于体外;或有4个鳃裂,外被一膜状鳃盖,其后具一总筛孔。

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交配器,称之为鳍脚。

肠短,具螺旋瓣;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

卵大,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尾为歪型尾。

两个亚纲:板鳃亚纲(鳃裂5~7个,上颌不与脑颅愈合)和全头亚纲(具膜状假鳃盖,具腹前鳍脚和额前鳍脚)。

26.硬骨鱼纲主要特征:(1)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性的,膜骨的加入更促进骨骼的坚硬程度。

(2)体外被骨鳞或硬鳞,或裸露无鳞(3)鳃裂外方覆盖以有骨片支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4)雄性腹鳍里测有鳍脚,尾鳍多为正型尾,肩带连于头骨后方背面(5)鳔通常存在,大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瓣,心脏没有动脉圆锥分为两个亚纲: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27.目前常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鳃盖骨、耳石、脊椎骨、鳍条和匙骨28.鳍式鳍条分硬棘和鳍条,罗马数字代表鳍棘,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成为鳍式。

29.珠星有些鱼类到生殖季节,雄鱼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称之为珠星。

30.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侧线所穿过的侧线鳞。

31.头肾一些硬骨鱼类的肾脏前部有前肾的残余组织,成为头肾,它已不起排泄作用,变成一种淋巴髓质组织,具有制造白血球、血栓细胞与毁灭陈旧红血球的功能。

32.裸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膜所包围。

代表种:圆口类、板鳃类、全头类、肺鱼类等33.被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所包围。

大部分真骨鱼类属之。

34.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35.种群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属于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36.双名法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和一个总名组成,这种命名方法就叫双名法。

37.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肠的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38.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目第一至第三椎体的两侧有4对小骨,分别以韧带相连接,4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鳔。

39.米勒氏器米勒氏管:前肾管纵裂为二,其中一根在若干时间内仍与前肾保持相通,但此后失掉这种联系,该管或退化,或在某些种类担负起输送卵细胞到体外的任务,称为米勒氏管。

40.鱼类的主要特征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体披鳞片;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

41.鱼类的体色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物学意义?鱼体的颜色主要来自色素细胞,但还需要一种重要的反光体。

鱼类体色形形色色,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鱼类体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自己、攻击对方或迷惑对方、逃避敌害的作用。

对鱼类的生存具有特殊意义。

42.鱼类发光有何生物学意义?诱捕食物;吸引异性;种群联系;迷惑敌人43.圆口类、软骨鱼类和真骨鱼类的鳃在结构上有何不同?(P67~P69)圆口类:具有特殊的鳃囊….软骨鱼纲:鳃裂…真骨鱼类:有伪鳃。

有发达的鳃盖,有鳃盖骨支持,鳃盖后缘有鳃盖膜….44..简述鱼类动脉循环的主要途径。

动脉循环:①腹侧主动脉→入鳃动脉→入鳃丝动脉→毛细血管→出鳃动脉→鳃上动脉→背主动脉→尾动脉②背主动脉或第一出鳃动脉→颈总动脉(分布到脑、上下颌、眼、鼻及吻等)45.鱼类的脑神经有哪些?(10种)各属何种类型?(3种类型)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混合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46.鱼类侧线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机理如何?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觉器。

侧线管在体侧是通过鳞片的,头部的侧线由于膜骨的形成,其管道常埋于膜骨内。

侧线管内充满黏液,他的感觉神经丘就浸润在黏液中。

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黏液,引起黏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使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47.鱼类的年轮形成?影响因素?(P272~P273)春夏两季食物充足,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较宽的轮带,称为宽带(夏轮);到秋后入冬鱼类摄食量少,生长就缓慢,在鳞片上形成较窄的轮带,称为窄带(冬轮),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年轮。

影响因素:年轮的形成与水温及食饵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但绝不是营养或水温直接作用的结果。

还有自身因素。

48.鱼类的生长有哪些特性?影响鱼类生长的因子有哪些?特性:1.鱼类在其适合生存的情况下,如食料充足,环境适宜,就可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直到衰老死亡为止。

2.鱼类长度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之前。

3.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生长的表现不同。

4.生长存在雌雄差异。

5.生长有季节性变化。

6.不同纬度地区的鱼的生长速度不相同。

影响因子:饵料、温度、光照、化学因子、水体的大小49.年轮形成的实质是什么?试述鳞片上的年轮、副轮、幼轮和生殖轮形成的原因和鉴别特征。

年轮是鱼体内在遗传特性、生理机能与外界生活条件共同作用,鱼体重新建立适应性代谢过程,开始新的生理周期的结果。

副轮又称假轮、附加轮,它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的变化所引起的。

如饵料不足、水温变化等外在原因和诸如疾病等内在的原因,使它们生长速度突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在鳞片上留下了痕迹。

这种痕迹都称为副轮。

(1)副轮没有年轮那么清楚。

(2)它只出现在鳞片的某一区域。

(3)仅在某些鳞上出现。

(4)宽带在副轮之前或之后都较正常的狭窄幼轮也是副轮之一,位于鳞片的中心区的一小环圈,容易与第一年轮相混。

幼轮不一定在某一种鱼的每一个个体上都存在,有些个体上有幼轮,另一些却没有。

检别幼轮的方法:可以把秋季捕到的当年鱼或早春捕到的未满一周岁的鱼的长度,对照根据鳞片推算出一龄鱼的长度。

生殖轮是由于生殖作用而形成的轮圈。

(1)生殖痕的表现是在鳞片的测区可以看到环片的断裂、分歧和不规则的排列;(2)在鳞片的顶区常生成一个多少是变粗了的暗黑色环片,这环片通常断裂成许多细小的弧形部分,环片的边上时常紧接一个无结构的、光亮的间隙;(3)有由于生殖行为而造成鳞片损坏、折断等造成被腐蚀的轮圈。

再生鳞鱼的个别鳞片由于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而脱落,在原有部位又长出的新鳞称为再生鳞。

再生鳞的中央部分已看不见有规则的环片,正常的环片是从鳞片已经重新形成的那一年开始发生的。

这样的鳞片不适用于年龄鉴定。

50.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通常根据鱼类洄游的目的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影响因素:一、外界因素剌激1 、鱼类从不定向的运动到周期性的定向洄游常与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有关,主要是水温的变化。

一些鱼不适应低温,冬季从甲→乙,水温是产卵的越冬洄游刺激信号。

2 、化学剌激水的化学成分,包括盐度是影响鱼类,特别过河口性鱼类洄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水流一些鱼卵和仔稚鱼的被动洄游,完全受水流支配,溯河鱼类洄游表现为“正趋流”,降河鱼类洄游“负趋流”4、饵料生物5、太阳、月亮、地磁场等的定向导航作用。

二、内在因素1、激素影响特别是性激素分泌,导致产卵的洄游;甲状腺活跃,调节渗透压2、鱼体血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机制的变化。

三、历史因素现在洄游轮廓、分布保留着过去某一地质年代环境的痕迹,一般与冰川期相关。

51.鳔的机能(1)鳔的比重调节作用(2)鳔的呼吸作用(3)鳔的感觉作用(4)鳔的发音作用52.鱼类的头部主要器官?各器官构造与鱼类生活习性有何适应性关系?主要器官:吻、口、须、眼、鼻、鳃孔(鳃裂)、喷水孔。

吻:板鳃类和鲟类的吻一般比较发达。

摄食、防御口: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呼吸时水流进入鳃腔的通道。

口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类生活习性及食性有关。

硬骨鱼类的口可以分为:上位口、下位口及端位口。

凶猛肉食性鱼类:口裂较大,齿尖锐锋利。

深海鱼类:口更大,齿尖锐。

温和肉食性鱼类:一般口裂较小。

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口裂很大。

烟管鱼等:口延长呈管状,口很小,开口于管状吻的前端。

须:须上有味蕾分布,辅助鱼类发现和觅取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