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园林城市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3篇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精选3篇(一)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一、制定园林城市规划1. 成立园林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组,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编制。
2. 研究分析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等,制定园林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区域划分。
3. 制定景观规划,注重保护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公园、绿化带、湖泊和水体等景观元素。
4. 制定建设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建筑物和设施等方面,强调园林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保。
二、加强绿化建设1. 实施绿化覆盖率提升计划,通过植树造林、景观绿化项目等措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
2. 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和立体绿化建设,将道路两侧和中央分隔带等空地进行植树绿化,利用建筑外墙、立面和屋顶进行立体绿化。
3. 加大公园和绿地建设力度,建设多样化的公园和绿地,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健身需求。
三、推进生态环境保护1. 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鼓励采用生态建设技术,例如湿地治理、河道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
四、加强环境治理1. 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2. 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分析环境质量数据,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社会参与1. 加强对公众的园林城市教育和宣传,普及园林城市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园林城市责任感。
2.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园林城市建设和治理工作,营造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
3. 建立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园林城市相关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推进1. 加强园林城市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园林城市相关专业人才队伍。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布局,确保城市绿地的合理分布。
- 制定绿化计划,规划绿地面积和类型,使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一定的标准。
- 城市道路设计应考虑绿化带的设置,增加道路两侧的花坛、树木等绿化景观。
- 建立城市公园系统,形成公园、广场和街道绿化的互相衔接与辐射。
2. 绿化- 加大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根据城市的不同区域和功能特点,确定各个区域的绿化率标准。
- 增加居民小区的绿化面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 保护和开发城市水系,建设城市内部的湖泊、河流和人工水道,提供生态服务和观赏价值。
- 鼓励建设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的绿化空间。
3. 生态保护- 保护城市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并修复湿地、河流和山林等自然景观。
- 积极推进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技术的创新,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性能。
- 加强对植被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倡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
- 引进和培育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品种,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4. 设施建设- 建设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设施,例如游园、游乐设施、户外运动场等,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活动空间。
- 完善城市绿地的设施建设,包括公共厕所、休息亭、垃圾站等,提升城市绿地的服务水平。
- 推广智能化园林管理技术,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园林景观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5. 社会参与-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志愿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园林素养。
- 加强对居民园林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居民对园林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 支持社区组织和公益团体的倡导与参与,推动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开展园林建设。
以上是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通过制定标准并加以实施,可以推动城市园林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人民生活质量。
创园林城措施

创园林城措施一、引言园林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本文提出以下措施,涵盖绿地建设、植树造林、美化景观、保护古迹、垃圾分类、环保宣传、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二、绿地建设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同时,推广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增加城市绿量。
三、植树造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在城市周边地区,规划建设环城林带,打造城市绿色屏障。
同时,鼓励市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四、美化景观注重城市景观的美化,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种植观赏植物、增设景观灯具等方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同时,加强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美化,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五、保护古迹加强对古建筑、古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制定古迹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措施。
加强对古建筑、古迹的日常巡查和维护,确保其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六、垃圾分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
设置分类垃圾桶,建立分类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七、环保宣传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制作环保宣传品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市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环保事业,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八、节能减排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能源消耗。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设备和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同时,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九、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生态功能。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保障饮用水安全。
同时,推行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十、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工作。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1. 建立园林城市规划委员会:成立一个由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公众参与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园林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 制定园林城市目标和指标:明确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例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并制定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测。
3. 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增设公园、绿地和植物园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推广节水灌溉和绿色施工技术。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廊道。
控制城市垃圾和污染物排放,采取措施改善城市空气和水质。
5. 推广绿色交通方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
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公共交通枢纽。
6. 加强城市景观规划:制定城市景观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和景观布局,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景观元素的融入。
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景观,推广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技术。
7. 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组织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市民参与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
8. 强化城市管理和监督:加强城市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定期评估和监测园林城市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
9. 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国际间在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园林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0. 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撑:加强园林城市相关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园林城市技术创新和应用。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园林技术和设备,提升园林城市的建设水平。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目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是指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提出一系列关于园林建设的要求和指南。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和提升城市绿地的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建立科学的绿地规划系统。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明确城市规划中的绿地比例和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分布和类型。
比如,城市中心区域应该有足够的公园和广场,满足市民休闲和社交的需求;而城市交通枢纽周边应该有更多的绿化带,以减缓交通所带来的噪音和污染。
此外,绿地规划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连接和保护,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其次,要加强绿地建设质量的监管。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不仅要求建设足够的绿地,还要求建设高质量的绿地。
通过制定规范和标准,明确绿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绿地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例如,对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提倡本地树种的使用,减少外来物种的影响;对于景观设计,要从人文、生态和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绿地空间。
再次,要加强绿地管理和保护。
标准需要明确城市管理部门对绿地的责任和职能,建立健全的绿地管理机制。
这包括绿地养护、环境保洁、公园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要加强对绿地的保护和监管,防止滥用绿地资源、破坏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鼓励市民参与到绿地保护和管理中来,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最后,要加强绿地的利用和价值提升。
除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外,绿地还应该具有更多的功能和价值。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可以引导城市管理部门和开发商在绿地建设上注重创新,打造集景观、生态、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地空间。
例如,可以在公园内设置儿童乐园和运动场,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可以在绿地中设置水景和花坛,增加景观的吸引力;可以在绿地内设置文化雕塑和纪念碑,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3. 植被种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进行种植,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空 气质量,减少噪音和热岛效应。
4. 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体保护、垃圾分类处理等 ,确保城市的环境质量达到标准。
5. 生态保护: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留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维护生态平衡 ,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园林城市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绿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 面。以下是一个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的简要描述:
1. 规划设计:制定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绿地布局、景观设计、绿化比Biblioteka 等,确 保城市的绿化与建设相协调。
2. 绿地建设:加大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力度,包括公园、广场、绿化带等,提供人们休闲娱 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具体的实施细节和步骤需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情 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6. 宣传教育:加强对园林城市创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绿化环境的认识和重视,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绿化活动。
7. 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园林城市的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绿化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 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8.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志愿者活动,共同建设美丽宜居 的园林城市。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一、实施方案概述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园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它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通过景观规划和建设,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充满绿色、文化、艺术和活力的城市。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是促进城市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本文将从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四个方面,提出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
二、规划(一)区分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在城市园林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功能分区,如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游憩区等,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保证各种功能之间协调有序。
同时,还要注意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确保区域园林规划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园林规划的更新和完善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方面全面推进。
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规划的更新和完善,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改进规划方案。
同时,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建立公开透明的市民意见征集机制,通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不断改进园林城市建设方案。
(一)突出景观特色,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在园林城市建设中,需要注重景观特色的打造,把园林作为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性建筑。
通过集中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公园和园林景观,打造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使其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和气质的重要载体。
(二)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和园林的可持续性在园林城市建设中,需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控制城市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和绿色空间,提高建筑和园林的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注重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和生态性,将景观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管理(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园林城市建设中,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通过加强培训和交流,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要加强督导和考核,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确保园林城市运行和管理的顺畅和有效。
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计划

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计划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文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建园林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科学、可行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在具体时间内,将我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鲜明、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园林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X%以上,绿地率达到X%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X平方米以上。
2、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绿地,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
3、加强城市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
4、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周边的自然山体、水体和生态资源,构建城市生态屏障。
5、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绿化养护长效机制,确保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和巩固。
二、工作任务(一)加强城市绿化规划设计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城市绿化发展目标和布局,确保绿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2、注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个性和魅力的城市绿化景观。
3、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绿化规划的审查和监管,确保项目绿化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
(二)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1、加快公园绿地建设。
新建一批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增加公园数量和面积。
对现有公园进行改造提升,完善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2、推进道路绿化建设。
按照“一路一景”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增加绿量,提升景观效果。
加强道路节点绿化,打造城市绿化亮点。
3、加强河道绿化建设。
结合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河道两岸绿化,营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4、开展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达标活动。
鼓励单位和居民积极开展绿化美化活动,提高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覆盖率。
(三)加强城市绿化管理1、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城市绿化的依法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创建园林城市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
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
标签城市绿带;城市新形象;城市生态功能性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
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
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
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
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
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
设计。
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2 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发展环境,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着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工矿型城市改造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四大难题”,努力走好转型、统筹、和谐、创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倾力打造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宜居家园,卓有成效地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容环境质量、城市品位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在科学规划、高点定位上下功夫。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为此,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体现规划的系统性、生态性、地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坚持以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发掘城市人文资源,优化配置植物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把现代文明、历史文脉、自然景观融于城市建设之中,大力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绿色环境,弘扬绿色文化,让人民群众拥有绿茵遍地、繁花似锦的绿色空间,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新形象。
对于如何更好的创建园林城市,有以下几项可以注意。
2.1 显山、露水、透绿、现蓝打造精品工程。
每年都有针对性地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精品工程。
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全部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多方案比選,力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
2.2 做优透绿文章。
通过拆墙透绿、显山透绿、拆房透绿,营造城市景观,延伸绿色空间,改善绿色视线。
市政府大院、市环保局、市园林处率先响应将围墙拆除,使假山树木、亭台楼阁成为街头一景。
2.3 突显道路特色。
在解决”黄土不露天”的同时,注重营造特色植物景观。
提倡一路一树,一路一景。
各公园在抓风景绿化的同时,注重以文立园,突出文化特色。
这些积极举措,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公园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4 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
火车站广场、商贸文化广场、文化广场等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
2.5 依路植绿、傍河建林,建设城市绿带。
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投资建成的淮河圈堤游园,成为集防护、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带。
2.6 丰富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塑造城市新形象。
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建绿,创造出一定品位,依托城郊自然环境形成”先见绿色后见城”‘的绿化氛围。
2.7 开展创建园林式小区、园林式单位活动,全面绿化能源。
并结合单位技改项目建设和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追求绿化质量和艺术水平上下功夫,做好新建单位和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工作,相继建成了一批园林式的单位和居住小区。
目前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共5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48个。
2.8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严格保护城市古典园林、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区和重点公园,形成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园林特色。
五是善于学习现代绿化观念和方法,掌握现代绿化设计特点,引进好的植物花色品种,讲究园林艺术造型,体现出大背景、大色块、立体感、通透性。
使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现代都市风光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休闲娱乐的园林魁力。
2.9 宜人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为此,在创建中,我市处处体现了”先功能、后景观”的人本思想。
拆屋建绿,拆墙透绿,还市民绿色空间,变单位资源为社会资源,让树林、草坪走进市民的视野。
同时,在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工程过程中,改造步行系统,并设置了盲人和残疾人通道,于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江远。
必须重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城市规划,2003,27(11):79-80
[2]王祥荣。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园林,1998,(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