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探论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色谢灵运(385年-
433年),字灵运,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山水诗人,以其山水诗歌而闻名。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自然写景: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
对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
和美妙。
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的细微变化,并将其细腻地表
达出来。
2.感情抒发: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并非只是对景物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以自然景观为媒介
,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3.寄托哲理: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融入了哲理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存在和宇宙的思考和追
求。
4.诗意凝练: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
意境,他擅长用简短而精确的词句,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凝
聚成深远的诗意。
他的诗作字数较少,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
象和情感。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意。
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标题

:《隐逸情怀:从谢灵运山水诗看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1.1 隐逸的精神内涵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体现在其对“山水”意境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观察。
这种隐逸并非退隐山林,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超脱和超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境界。
1.2 山水与诗意的融合谢灵运以山水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对山水意境的描绘,既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又从中折射出自己的心灵追求和生活态度。
1.3 隐逸情怀与人文关怀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融合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追求,他以隐逸之心感怀世间沧桑,体现了对人世间百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抒发。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2.1 深邃的山水意境谢灵运山水诗在审美意义上展现了对山水景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文风情的细腻观察,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
2.2 表达情感与人生哲理谢灵运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价值。
2.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谢灵运山水诗在追求情感表达的也凝聚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对于山水诗的传统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使命。
三、浅论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3.1 隐逸情怀的当代意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对当代社会中功利化、浮躁化的精神状态的反思,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3.2 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引导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实现对内心深处的回归和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态度有所启示。
3.3 当代人生境遇与隐逸情怀的呼应通过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怀,重拾隐逸情怀的追求,体味生活中的美好和纯粹。
结语: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对山水意境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创新。
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更是当代人心灵追求的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喧嚣中重新加以关注和体味。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谢灵运(656年—712年),唐代文学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山水诗风格纯净流畅,情感真挚自由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以纯净流畅、自由灵动为主,通过写实与想象的结合,以深邃含蓄的意象、情感渲染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对交际、自然的深邃理解及深厚感情的尽情流露。
如《永州廉江驿》一首:山水相映,组合起来,自然纯净,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自由无拘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作者的独立人格。
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绘时事自然的同时,通过想象和诗意的运用,丰富了表现手法。
如《水调歌头秋词》一首: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词句,深刻蕴含了人生的浮云,远处的山峦与水波更是在诗人的意境创造下,体现出无限的意境与柔美的情感。
三、意象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表现的意境深处,常常是诗人心灵深藏的自然情感及理性所在。
这种情感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反映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之间的契合。
如《题西林壁》一首: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离别的离愁别绪,悠远的人生之旅,通篇通过自然景观,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思,深刻寓意。
四、品读诗歌时的审美享受谢灵运山水诗通篇着重烘托景色中的一定意境,以及对情感和意义的描绘,激起读者美感的体验,强调创造力的体现,这种审美享受具有通俗性、深邃性与好玩性。
如《秋浦歌舞》这首诗,以静水清空的境界来表现独立人格的个体情感;以涟漪交相引出阴晴变化,不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又使读者体验到想像和扩大的审美愉悦感,这种审美享受是深刻而广泛的。
谢灵运山水诗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自然情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意义,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从唐朝到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

浅谈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是唐朝末年的著名山水诗人,是“浪花三绝”之一(另外两位是温庭筠、韩愈)。
他的诗歌独具匠心,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流芳千古,具有绝佳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首先,谈谈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他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他通过对山水胜景的描绘,寄托了对人生的深情思索和对人间世事的忧患。
其次,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音韵悠扬,对诗句的搭配和运用极为精湛,将山水美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巧妙地结合山水画和诗歌,不仅为山水画增添了文学气息,而且为诗歌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意境。
其次,论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清新淡雅的笔墨,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
他的山水诗主要采取景物交融的写法,即将山水与人文相结合。
在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中各种物质形态、色彩、质地、发光情况、气象变化的描写,使读者从直观的感官世界深化到具象的景象意象中。
例如《登坛灵岩寺观贾岛题窗》中的“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他还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通过景物、季节、光影等符号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爱情、友情等伦理情感的深沉思考。
最后,总结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思想内涵。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是对山水美的赞颂,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探究。
他的山水诗所蕴含的“物我两忘”、“意在画中”、“自然至美”等思想,无疑是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传统哲学文化的一种演绎和再创造。
在他笔下的山水之美中,读者能够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性、人生与世界的微妙联系。
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堤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言简意深,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情感,从而构建了一幅高远、清新、富有思想意味的宇宙画卷。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1. 纤细婉约的意境•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以纤细婉约的意境为主要特点。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表达得十分细腻动人。
2. 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谢灵运善于使用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
•他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理想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诗意。
•通过奇特的比喻,他赋予山水以更深刻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3. 清新雅致的语言•谢灵运山水诗作以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运用简练明了的词句,使诗歌更加朴实自然。
•他的语言流畅,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4. 纵横有致的布局•在诗歌的形式上,谢灵运独具匠心。
•他的山水诗布局舒展自如,纵横有致。
•他巧妙地运用对仗、平仄、节奏等手法,使篇章的结构合理有序,给人以美感和舒适感。
5. 内容丰富哲理深刻•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远。
•他在描绘山水景色的同时,常常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诗意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使诗歌充满哲理性和思想性。
总之,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以纤细婉约的意境、出奇制胜的比喻手法、清新雅致的语言、纵横有致的布局以及内容丰富哲理深刻等艺术特点而著名。
他通过诗歌的表达,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与人的情感、理想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6. 四季变化的描绘•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经常描绘四季的变化。
•他以生动的词句描述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热浪、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寒冷。
•通过对自然界四季的描绘,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和思考空间。
7. 雄浑深邃的情感表达•谢灵运的山水诗歌中常常流露出雄浑深邃的情感。
•他通过对大自然中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激情和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震撼。
8. 神秘玄奇的意境营造•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常常出现神秘玄奇的意境。
•他通过隐晦的描写和微妙的语言细节,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作者:谢聪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与颜延之起名,并称“颜谢”,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有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谢灵运的山水诗能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融于其诗中,通过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景物;逼真;情景交融;语言谢灵运的山水诗,人们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其成就是巨大的,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感情的表达都值得后世学习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评价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提到山水诗,我们能够想到谢灵运,陶渊明,以及苏轼等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历史上,他们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家。
谢灵运所处的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画刚刚兴起,山水诗的写作技巧还很不成熟,谢灵运一方面继承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做出创新,在对景物刻画的时候,求真求实。
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逼真的景物描写对山水作逼真细致的描写,是谢灵运山水诗最受后人称道之处。
谢灵运在借鉴前代诗歌写景技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在景物描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运用语言艺术塑造山水形象,力求真实。
一方面吸收绘画艺术的技巧,另一方面发挥语言艺术的长处,二者结合,山水描写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谢灵运山水诗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
用绘画手法描绘山水。
山水诗的基本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王维的山水诗常被后人称道,也为后世山水诗写作立下范本。
就谢灵运的山水诗而言,他其实已经开始借鉴绘画方法,绘画是色彩和线条的艺术,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常常借色彩和线条刻画山水。
就色彩方面来说,谢诗对山水的色彩有相当准确的把握,不仅能反映出真实的山水形象,也着眼于烘托整个画面的内在气韵。
谢诗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搭配和谐。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篇一:谢灵运及其山水谢灵运及其山水诗主讲:章岿然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
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编排成书,由焦竑刊刻行世。
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
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谢灵运是“淝水之战”名将谢玄的孙子,他生长在世族豪门、显贵大地主的家庭里,十八岁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
但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彼此倾轧,斗争激烈。
当时,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王朝统治者坚决地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作为辅佐、加强集权统治的政策,对王、谢等大贵族集团施以压力,企图摧毁他们顽强的势力。
谢灵运便在刘裕这种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政策下被降爵为候。
处身于这样的形势中,谢灵运为了维护自己贵族集团的地位和利益,经常与统治者处于一种复杂而剧烈的斗争中。
他一直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刘义隆即位后,深知谢灵运倔强不驯,更有意严加裁制。
谢灵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只求隐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57在我们广袤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名山大川、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平湖火潭、古洞幽壑,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山水胜境;其间又遍布苍松翠柏、茂林修寸、繁花芳草,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加上日月星辰的朗照,冰雪雨雾的烘托,从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在这块神州大地上,勤劳聪慧的炎黄子孙们建起亭台楼阁、园林别业、古寺佛塔、竹篱茅舍,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们吟诗作对、书画弹唱,留下了许多悠长动人的美丽传说和逸闻掌故,形成了同自然景观交互辉映的人文景观。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山水诗鼻祖”,曾流传下了“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一系列历代传颂的名句。
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一、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并不仅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山水诗是诗,诗的天职是抒情。
许多山水诗就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惊奇、喜爱、沉醉、赞赏之情。
这种审美型的山水诗,是典型的山水诗。
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结合,抒写并非单纯审美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
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只是渊源于先秦两汉,随着以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魏晋玄学兴起,出现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的自觉。
山水诗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一种文学潮流,终于在东晋形成。
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冲破玄言诗的樊篱,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由此影响了一代诗风,并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的优势地位。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对古典诗歌的形成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古典诗歌意象方式的形成。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在黑暗统治下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悠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寻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有时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却又难免流露出伤怀消极的心态。
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是代表,写景刻画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写景为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看之情和隐逸之思。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诗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1.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表现,抒发感慨,时涉玄思谢灵运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他的山水诗大都带着孤清、闲适的情调。
但也有不少诗句生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情调比较开朗,给人以鲜丽清新之感。
一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2.谢灵运的山水诗能做到一部分的情景交融谢灵运喜欢一面欣赏山水美景,一面吟咏成诗。
他对蕴存于山水云林中的自然美观察十分细致,一草一木经过他的艺术渲染就形成了优美的意境;他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和被山水神秀触发的哲思,都溶化在景物描写之中,从而使其山水诗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鲜明个性。
这些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或幽秀清空,或高华豪岩,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结果。
3.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探论邓彦君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写出了一些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的优秀诗篇,很得人们的赞赏。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叙述写法流动,大处落笔,记行程、时间、空间变换,局部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穷形极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倾向的雏形。
但在谢灵运许多山水诗中,都存在着这样“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造成了谢诗整体风格的单一,显得呆板、枯燥、缺乏变化。
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语言雕琢极深,优者达于自然,描摹山水得其真实之貌;大多铺排过甚,造成了繁冗堆砌、语言晦涩,且常使山水诗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
三、谢灵运山水诗与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我国晋宋时代两位著名的诗人。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将文学描写的笔触,伸向了山水、田园,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使“山水”和“田园”从此登上了诗坛,也给当时“玄气”弥漫的诗坛带来缕缕清新,使诗歌创作又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他们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山始祖。
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尽管两者描写的对象都是自然风光,由于两者生活背景、志趣理想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各具特色。
1.观景方式的不同陶渊明待物以静观默察,既不着意于体物,也不着意于谈玄,故能“超然物表,遇境成趣”,“趣境两忘”。
而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之美,不是静观,而是移步换景式的游赏,并且谢灵运通晓玄、禅二理,其山水往往“抒情缀景,畅达理旨”,且谢灵运受东晋玄言诗的影响,借山水化其郁结,与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有一定的距离。
2.作诗心情的不同陶渊明是因为厌倦了官场中的迎来送往,不愿与世俗同流同污,决心归隐。
所以,陶渊明是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归田园居的。
而谢灵远的寄情山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是仕途败落,才将满腹的心事诉之于山水,聊以自慰,然而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对政治的热衷之情,于是他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心情难以抚慰。
所以谢灵运在写这些山水诗时的心情是迷惘徘徊而又无可奈何的。
3.情景交融方式的不同陶诗体现了情、景、事、理浑融的艺术境界。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他的作品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同一的浑化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陶诗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而谢诗的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点。
谢灵运对山水的欣赏不满足于一般的常景常境,而是致力于人所未到、未经发现的幽峻奇境的开发。
如“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
因此,他的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4.落笔的侧重点不同陶渊明归田之后在自己的田园诗里融入了自己的劳动体验,所以他的田园诗不单是客观写景,这是陶诗的过人之处。
谢灵运的山水诗则略逊一筹,他是被贬官之后,官场失意,在孤寂无聊中不得已把自己的情趣移至山水。
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但他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功可言。
于是他在政治失意时,用游山玩水转移自己的视线,这对谢灵运来说,只不过是以此来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
所以他的山水诗只是他寻求感官的满足,以此聊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是纯粹的客观欣赏。
如他的《登江中孤屿》所写:“乱流趋飞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5.写作手法的不同在自然观上,陶基本上承先秦以来道家的自然观,谢则更多魏晋以来玄学的自然观。
沈德潜曾对陶诗与谢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后。
” 陶是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的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
而谢诗则以摹象为主,“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谢诗抓山水客观美,不遗余力的将山水客观摹画出来,他的山水往往独立诗人感情之外,诗结构模式化,往往是出游—见闻—谈玄。
6.语言的不同陶诗注重启示性,有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语言风格,其诗歌中的语言平淡自然,但又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陶诗注重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谢诗,语言上注重写实性,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善于用典,尤其是拟人技巧。
如“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他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谢诗的语言一大特点就是对偶工整,词藻华丽,但有时由于过度追求偶句而显得重复累赘,语言刻意雕琢。
7.抒发的感情不同陶渊明抒发的是决心归隐、乐于归隐的那份欣喜之情,谢灵运则集中抒发失意贵族的那份苦闷和牢骚之情。
当时的陶渊明抱负无法施展,而他又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士族势力同流合污,于是决心弃官归隐。
在归隐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污浊社会的愤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而谢灵运是世袭康乐公,又是在任职期间获罪被诛,他的山水诗大多写于被贬之时,正因为被贬心情忧虑,于是他寄情于山水,把自己那份失意和牢骚显现于自己的山水作品之中。
8.说理方式的不同陶渊明诗的说理,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说理,也就是说理论联系实际。
陶诗有很美的意境,他在让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把人引到一种境界中去进行说理。
谢灵运的诗有说理的成分,但有些留有玄言诗的诗苑纵横THE GREAT WALL582009/259尾巴。
谢灵运的山水诗只是掩饰他对权势的热衷,所以他的山水诗虽然能描绘一些外界事物,但很难表露他的内心思想感情。
正因为他不愿把自己仕途失意之情表露出来,才移情山水;所以他的诗凡涉及个人的思想感情时,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经的词句来装点门面。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非常确切地指出了他的山水诗的根本弱点,正因为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很多难以达到那个至高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理。
四、谢灵运山水诗的历史地位和客观评价从以上的研究和探讨可知,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依然不可抹杀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