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人教选修4)
2021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四教案集:3.1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把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推断;2.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和移动的结果比较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简洁的平衡体系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方法:试验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电解质:非电解质:新知讲解一.强、弱电解质试验3-1:依据试验现象,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争辩)(1)上述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2)当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pH 值是否相等,即c(H+)是否相等?得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与争辩:(小组争辩)1. NaCl、NaOH是由什么键构成的什么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它们以什么形式存在?2. HCl是由什么键构成的什么化合物?在水溶液里HCl以什么形式存在?3. CH3COOH 、NH3·H2O是由什么键构成的什么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它们以什么形式存在?归纳: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大多数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强电解质强碱(完全电离)强酸电解质弱电解质弱酸极性键——共价化合物(部分电离)弱碱水争辩:CaCO3、Fe(OH)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 属于弱电解质。
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何关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练习:二.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CH3COOH CH3COO—+ H+结合思考与争辩:(小组争辩)(1)开头时,V电离和 V结合怎样变化?(2)当V电离 = V结合时,可逆过程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3)关于上述电离平衡,什么条件的转变会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V(电离) V(电离) = V(结合) 电离平衡状态V(结合)1.电离平衡:在确定条件 (如温度,压强) 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设计

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设计(第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4【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可以借助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定性对比、定量分析,说明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程度,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通过理论指导加实验验证方法,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是对必修一电解质概念的再分类。
在设计教学时可以用分类思想来指导学生进入学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
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材编写内容知识的逻辑性较强。
同时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化学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模块时我们引入了分类思想来分析物质之间的联系,在此可以运用分类思想来指导学生分析强弱电解质和其他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另外,学生在第二章已经学习过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所以一旦认识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存在着可逆过程,那么很自然就会运用化学平衡理论产生对电离平衡的分析。
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能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会写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二、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四、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1 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四:3-1《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设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课标要求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课标解读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3.了解酸、碱电离的特点。
●教学地位本课时介绍了弱电解质。
通过化学平衡知识复习以及图表分析,运用归纳、比较、推理、迁移的方法,建立电离平衡概念,学习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的方法。
是本章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向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人们称之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酸。
当人受到蚊叮蚁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疱,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若不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疱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
你能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这一事实吗?【提示】当人受到蚊叮蚁咬时,血液内被注入蚁酸,使人体血液内的酸性增强,由人体内的平衡H2O+++HCO-3,可得出酸性增强后,平衡向生成H2CO3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大后血液中便可以释放出CO2,使酸性降低,从而减轻由于酸性增强引起的小疱,自行痊愈。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4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强弱电解质”,并完成【思考交流1】;(2)看教材P41~P42页,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弱电解质的电离”,并完成【思考交流2】。
(3)看教材P42~P43页,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电离常数”,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1:导入新课并分析本课时教材地位。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师生互动。
可使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例题2,拓展学生的思路。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两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人教版选修4 化学:3.1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案1

教案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目标1、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电离平衡的特征;1、掌握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能应用电离平衡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2、通过化学平衡知识复习以及图表分析,运用归纳、比较、推理、迁移的方法,建立电离平衡概念,学习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的方法。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学习,体会自然界物质间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温度、浓度对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电离平衡的建立。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讨论式要用【课后习题】1、在10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热B.加入100 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C.加入少量的0.5 mol·L-1的硫酸D.加入少量的1 mol·L-1的NaOH溶液答案 D解析A项,加热促进电离,H+浓度增大;B项,H+浓度不变;C项,加H2SO4抑制电离,但H+浓度增大;D项,加入NaOH,OH-与H+反应,平衡向右移动,H+浓度减小。
2、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①自来水②0.5 mol·L-1盐酸③0.5 mol·L-1醋酸④0.5 mol·L-1 NH4Cl溶液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 B解析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导电能力变化就不大。
在H2O中、CH3COOH中加入NaOH固体,离子浓度都增大,向HCl中加入NaOH固体,自由移动离子数基本不变,则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向NH4Cl中加入NaOH固体,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弱电解质的电离-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弱电解质的电离-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弱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及其与强电解质电离的区别;2.熟悉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式;3.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动力学和电离常数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弱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较低的物质称为弱电解质。
如乙酸、氨水等都是弱电解质。
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相比,它们在水溶液中只有一部分分子发生电离,因此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比强电解质溶液低。
2. 弱酸的电离式弱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只有少量分子参与电离的酸。
如乙酸的电离式为:CH3COOH ⇌ CH3COO- + H+其中,箭头左边的物质为乙酸分子,箭头右边的物质为乙酸根离子(CH3COO-)和氢离子(H+)。
3. 弱碱的电离式弱碱是指在水溶液中只有少量分子参与电离的碱。
如氨水的电离式为:NH3 + H2O ⇌ NH4+ + OH-其中,NH3是分子态的氨水,NH4+和OH-是离子态的氨水。
4. 离子积和电离常数离子积(ion product)和电离常数(ionization constant)是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两个重要概念。
离子积Kw是弱酸弱碱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其值为10^-14。
在弱酸水溶液中,电离常数Ka是指酸性离子(如H+)与酸分子的浓度比值的平方根。
它可以用下式表示:Ka = [H+] × [A-] / [HA]其中,[H+]为酸性离子浓度,[A-]为酸根离子浓度,[HA]为酸分子浓度。
同理,在弱碱水溶液中,电离常数Kb是指碱性离子(如OH-)与碱分子的浓度比值的平方根。
Kb = [OH-] × [BH+] / [B]其中,[OH-]为碱性离子浓度,[BH+]为碱根离子浓度,[B]为碱分子浓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应采用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复习讲解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的理解。
本节课程将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重点讲解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式和离子积、电离常数等重要内容。
人教版选修4 化学:3.1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设计

并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
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 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平衡。
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 的关键。
[学生分析]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 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 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2.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和移动的结果比较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ppt 课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试剂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投影]⒈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⒉练习:下列物质中 Cu 、NaCl 固体、NaOH 固体、K2SO4 溶液、CO2、蔗糖、 NaCl 溶液、H2O 、酒精。
_______________ ___是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 ____________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⒊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 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 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 NaHSO4: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离子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电解质 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讲叙]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 是否有区别?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清楚了。
高中化学:3.1《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教学设计本章引言开门见山地指明了即将进一步研究的知识范围——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并简要揭示了应用这类反应的广泛领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生态平衡、自然奇观、矿产资源以及许多现代科技的应用都与离子的存在、迁移和物质间的转化有着密切联系。
使学生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而离子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思路、完善知识体系是有帮助的。
从具体知识结构来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各种变化的理论基础,而电离理论又是联系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的纽带。
因此,本节知识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
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本节教学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本节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建议如下:1.新课导入。
可以依据引言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展示自然奇观和科技时事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说地球上广阔的水域是离子反应广泛存在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说离子反应是了解生命过程的基础,以及研究离子反应在现代化工生产和环保建设中有何意义。
2.【实验3-1】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是本课的基本要求,实验中应强调以下知识点:(1)HCl和CH3COOH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发生电离;(2)镁无论是与盐酸还是醋酸反应,其实质都是与溶液中的H+反应;(3)由于酸液浓度、温度、体积均相同,且镁条的量也相同,因此,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只能是溶液中c(H+)的大小,通过对溶液pH的测定也能证实这一点;(4)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说明pH的实际意义是指溶液中c(H+)的负对数,以利于学生对盐酸中HCl的完全电离有更为确切的理解。
3.1 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3.1 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一、教学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
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使学生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1、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四、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用品试管(10mL 4只)、砂纸、胶头滴管、玻璃棒、pH试纸(广泛)、镁条、盐酸(0.1mol/L)、醋酸(0.1mol/L)、硼酸溶液(饱和)、Na2CO3溶液。
七、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3/4被水覆盖,所以我们称地球是一个“水球”。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最广泛的溶剂,在初三化学学习时就知道——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很快;而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今天开始我们将以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酸、碱、盐在水中的离子反应。
[板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回忆]1、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答]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①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②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④电离是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
[投影]2、练习:以下是12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⑴Cu;⑵NaCl;⑶NaHSO4;⑷SO3;⑸H2SO4;⑹C2H5OH;⑺CaCO3;⑻BaSO4;⑼Cu(OH)2;⑽Fe(OH)3;⑾NaOH;⑿NH3·H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使学生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提问]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回答]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投影]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回答]有区别,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思考]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盐酸代替醋酸呢?[回答]醋酸腐蚀性比盐酸小,酸性弱。
[追问]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实验]3-1: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反应,并测量溶液的pH值。
1mol/LHCl 1mol/LCH3COOH与镁条反应现象溶液的pH值[实验结果] 开始1mol/LHCl与镁条反应剧烈,pH值盐酸为1,醋酸小于1[小组探讨]反应现象及pH值不同的原因?[汇报]探讨结果:开始1mol/LHCl与镁条反应剧烈,说明1mol/LHCl中氢离子浓度大,即氢离子浓度为1mol/L,说明HCl完全电离;而开始1mol/LCH3COOH与镁条反应较慢,说明其氢离子浓度较盐酸小,即小于1mol/L,说明醋酸在水中部分电离。
HCl是强电解质,CH3COOH是弱电解质。
[投影][提问]什么叫强电解质?什么叫弱电解质?[板书]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
如弱酸、弱减、水。
[过渡]勒沙特列原理不仅可用来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而且适用于一切动态平衡,当然也适用于电离平衡,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体积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的镁条反应,最后醋酸放出氢气多,就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有关,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从电离平衡的移动去解释?[板书]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回答]因为HCl不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存在电离平衡,随着H+的消耗,CH3COOH 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使H+得到补充,所以CH3COOH溶液中H+浓度降低得比HCl中慢,所以CH3COOH在反应过程中速率较快。
[提问]请大家再回答一个问题:CH3COO-和H+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回答]不能。
[讲解]我们知道,醋酸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H3COOH会电离成CH3COO -和H+,与此同时,电离出的CH3COO-和H+又会结合成CH3COOH分子,随着CH3COOH 分子的电离,CH3COOH分子的浓度逐渐减小,而CH3COO-和H+浓度会逐渐增大,所以CH3COOH的电离速率会逐渐减小,CH3COO-和H+结合成CH3COOH分子的速率逐渐增大,即CH3COOH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板书]1、CH3COOH CH3COO-+H+[接着讲述]在醋酸电离成离子的同时,离子又在重新结合成分子。
当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
这一平衡的建立过程,同样可以用速率—时间图来描述。
[板书]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归纳]请同学们根据上图的特点,结合化学平衡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电离平衡。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提问]电离平衡也属于一种化学平衡,那么电离平衡状态有何特征?[学生讨论后回答]前提:弱电解质的电离;①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②动态平衡,即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反应并没有停止;③达电离平衡时,离子和分子共存,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④指电离平衡也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外界条件改变,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提问]哪些条件改变可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回答]浓度、温度、压强。
[投影]在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NH3·H2O NH4++OH-下列几种情况能否引起电离平衡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①加NH4Cl固体②加NaOH溶液③加HCl ④加CH3COOH溶液⑤加热⑥加水⑦加压[答案]①逆向移动②逆向移动③正向移动④正向移动⑤正向移动⑥正向移动⑦不移动[讲述]加水时,会使单位体积内NH3·H2O分子、NH4+、OH-粒子数均减少,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平衡会向粒子数增多的方向,即正向移动。
但此时溶液中的NH4+及OH-浓度与原平衡相比却减小了,这是为什么呢?请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说明。
[回答]因为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只会“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能“消除”。
[板书]3、影响因素:①浓度②温度[练习1]分析一元弱酸或弱减的电离平衡,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弱酸和弱减的电离方程式。
2、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HA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离子浓度变化C(H+)C(A-)C(HA)HA初溶于水时小小大达到电离平衡前变大变大变小达到电离平衡时不再变化不再变化不再变化BOH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离子浓度变化C(OH-)C(B+)C(HA)等体积等浓度的B+、OH-混和时小小大达到电离平衡变大变大变小前不再变化不再变化不再变化[练习2]由于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与强电解质不同。
试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1、H 2CO 32、H 2S3、 NaHCO 34、NaHSO 45、HClO 1、H 2CO 3 H ++HCO -3 HCO -3H ++CO -232、H 2SH ++HS -HS-H ++S 2-3、NaHCO 3====Na ++HCO -3 HCO -3H ++CO -234、NaHSO 4====Na ++H ++SO -24 5、HClOH ++ClO -[过渡]氢硫酸和次氯酸都是弱酸,那么它们的酸性谁略强一些呢?那就要看谁的电离程度大了,弱酸电离程度的大小可用电离平衡常数来衡量。
[板书]三、电离平衡常数[讲述]对于弱电解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各组分浓度间有一定的关系,就像化学平衡常数一样。
如弱电解质AB :[板书]ABA ++B -AB)()-B ()A (c c c K ⋅=+电离[讲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 a 表示,弱碱用K b 表示。
请写出CH 3COOH 和NH 3·H 2O 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学生活动]K a =COOH)CH ()H ()-COO CH (33c c c +⋅ K b =O)H NH ()-OH ()NH (234⋅⋅+c c c [讲解]从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分子越大,分母越小,则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即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因此,电离平衡常数可用来衡量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那么,用电离平衡常数来比较电解质相对强弱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启发]电离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其数值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但与浓度无关。
电离平衡常数要在相同温度下比较。
[实验]3-2:向两支分别盛有0.1mol/LCH 3COOH 和硼酸的试管中加入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酸性:CH3COOH>碳酸>硼酸。
[讲述]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每步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那么各步电离平衡常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多元弱酸与其他酸比较相对强弱时,用哪一步电离平衡常数来比较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3有关内容。
[学生看书后回答]多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1>K2>K3,其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
[讲述]请打开书43页,从表3-1中25℃时一些弱酸电离平衡常数数值,比较相对强弱。
[回答]草酸>磷酸>柠檬酸>碳酸。
[讲述]对于多元弱碱的电离情况与多元弱酸相似,其碱性由第一步电离的电离平衡常数决定。
[小结并板书]1.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判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2.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但浓度改变电离常数不变。
3.多元弱酸、多元弱碱分步电离,K1>K2>K3……,酸性或碱性由K1决定。
[作业]P44 1、2、3、4、5[板书设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
如弱酸、弱减、水。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1、CH3COOH CH3COO-+H+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影响因素:①浓度②温度三、电离平衡常数AB A++B-AB)()-B() A (c cc K ⋅=+电离1.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判断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2.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但浓度改变电离常数不变。
3.多元弱酸、多元弱碱分步电离,K1>K2>K3……,酸性或碱性由K1决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