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脉书签实验报告
关于叶脉书签制作的报告

关于叶脉书签制作得报告一、活动背景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她书签所不能比拟得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得实验兴趣。
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或叶脉书签制作就是利用化学药剂腐化树叶肉质,留存叶脉,再加以染色、美化后用作书签得过程。
此活动核心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所需树叶在我校园内随处可见,采摘方便且不影响植被。
这种书签来自树叶,具有其她书签所不能比拟得自然之美。
二、活动意义1、此活动可以让学生有丰富得探究空间,既能够回顾科学知识,熟练实验技能,且有一定得新颖性,还能经历综合实践,感受其魅力,对学生得德育、美育、读书兴趣、环境保护意识、探究精神、研究性学**能力、科学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巩固等方面都有直接得教育教学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2、有利于培养学生得创新能力;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
三、活动目得:1.通过叶脉书签得制作,了解与掌握简单手工艺品得制作过程,增强实验动手能力。
2.掌握植物叶片得基本结构,并欣赏植物之美。
3、了解腐蚀剂氢氧化钠得作用。
()材料用具新鲜树叶、氢氧化钠、水、染料、水彩、胶、卡纸、500毫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画笔、培养皿、天平、滤纸、牙刷)四、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叶脉书签得原理,熟悉制作流程,学会浸煮与去除叶肉得技巧,熟练实验得基本操作。
(2)观察校园植物,能说出常见树木得名称。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可以探究得问题,学**与掌握一些科学得研究方法,在小组得合作下提出解决问题得可能方案,以及筛选合适得方案进行探究。
(2)对于具体问题得解决,能够细化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步骤得具体化,研究器材得详细化,预设可能出现得困难以及找出应对得策略。
(3)使用流程图对制作流程进行概括,利用图示或者表格表达研究方案。
(4)利用设计图美化叶脉书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细心耐心以及坚持不懈得品质。
(2)感受大自然得美丽,激发对自然得热爱。
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书签来标记我们阅读的进度,以便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快速找到我们停下的地方。
传统的书签通常是由纸质或塑料制成的,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签材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叶脉书签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新鲜的植物叶片(如菊花、梅花等)- 干燥的植物叶片(如枫叶、银杏叶等)- 传统纸质书签- 叶脉书签(由新鲜植物叶片制成)2. 实验方法:- 收集新鲜植物叶片,并将其晾干。
- 制作叶脉书签:将新鲜植物叶片放置于书籍中,用透明胶带固定叶脉部分,确保书签的稳定性。
- 进行实际应用测试:将传统纸质书签和叶脉书签分别插入不同书籍中,记录使用体验和书签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制作,我们成功制成了叶脉书签,并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叶脉书签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稳定性:与传统纸质书签相比,叶脉书签由于是由植物叶片制成,其叶脉部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这使得叶脉书签能够更好地固定在书籍中,并且不易滑落或变形,确保阅读进度的准确性。
2. 耐用性:传统纸质书签容易受到摺叠、折痕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破损或变形。
而叶脉书签由于采用了植物叶片作为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用性,能够经受较长时间的使用而不易损坏。
3. 生态友好: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只需收集自然界中的植物叶片,因此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同时,叶脉书签的可降解性也使其在废弃后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压力,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美观性:由于叶脉书签采用了植物叶片作为材料,其自然的颜色和纹理赋予了书签独特的美观性。
每一片叶脉书签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图案,使阅读过程中更加愉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书签材料的可行性。
叶脉书签具有稳定性、耐用性、生态友好和美观性等优势,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书签的基本需求,并且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影响。
叶脉书签 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标记书籍或文件的页码,以便于日后查找。
传统的书签通常是纸质的,容易丢失或损坏。
近年来,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签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研究叶脉书签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叶脉书签样品:从不同植物叶片中取得叶脉,清洗并晾干。
- 控制组:传统纸质书签。
- 测试组:不同植物叶脉制作的书签。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控制组和测试组的书签分别插入相同的书籍中,记录插入的页码。
- 步骤二:观察叶脉书签的韧性、耐久性和易用性等特性。
- 步骤三:测试叶脉书签的防水性能。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叶脉书签的使用体验:经过实验观察,叶脉书签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签具有更好的韧性和耐久性。
由于叶脉的天然纤维结构,叶脉书签不易折断或损坏,可多次重复使用。
此外,叶脉书签的自然形态使得插入和取出书籍更加方便快捷。
2. 叶脉书签的防水性能:实验中,我们将叶脉书签和纸质书签分别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
结果显示,纸质书签在水中容易变形、破损或失去颜色,而叶脉书签几乎不受水的影响,仍然保持良好的形态和颜色。
这表明叶脉书签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适合在湿润环境下使用。
3. 叶脉书签的可持续性:由于叶脉书签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过程简单,且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书签需要大量的纸浆和能源来制造,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叶脉书签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叶脉书签在使用体验、防水性能和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叶脉书签的天然纤维结构使其更加耐用,而且不易受到水的影响。
此外,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简单且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我们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叶脉书签,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望:虽然叶脉书签在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特性,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例如,叶脉书签的耐久性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测试。
“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叶脉书签”的制作成员:班级:一、选题背景和探究意义: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
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
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设有一个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题1 的最后,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一项有趣的课外实验,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们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化学兴趣。
但书中仅提到“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寥寥数语,并没有对合适的制作“叶脉书签”的条件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分工:1、xx负责查找整理资料。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xx负责撰写方案。
4、小组检查、讨论并作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上交。
三、关键问题:1.叶片的选择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
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
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
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
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

篇一: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叶脉书签的制作一、选题背景: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二、关键问题:1.叶片的选择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
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
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
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
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能来回刷,要轻轻单向重复刷,先刷去叶面正面的叶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由于叶片的选择、加热时间和碱液浓度是书签制作的关键因素,故我们小组选择不同的叶片在不同的实验时间、碱液浓度下进行探究,以寻求最佳原料及实验条件.三、实验原理:1、叶片的构造叶片外表包围一层表皮细胞,它具有保护叶片的作用;表皮里面是叶肉组织;贯穿在叶肉组织间的是叶脉。
2、碱解法制作叶脉书签不少植物的叶、叶脉由坚韧的纤维素构成,在碱液中不易煮烂,而叶脉四周的叶肉在碱液中容易煮烂.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染色剂将叶脉染色,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叶脉书签小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小实验报告引言叶脉是植物叶片中的细小导管系统,负责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叶脉的形态和分布方式因植物种类而异,而叶脉书签则是一种有趣的实验工具,用于展示叶脉的美丽和多样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作叶脉书签,观察叶脉的结构和纹理,并探究不同植物叶脉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如铁线莲、银杏、香蕉等)- 平整的书签纸- 放大镜- 显微镜- 显微镜载玻片- 显微镜覆盖玻片- 切片刀- 水- 显微镜玻璃盒方法1. 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确保叶子完整且没有明显的破损。
2. 将叶子放在平整的书签纸上,并使用切片刀将叶子修剪成理想的形状和大小。
3. 使用放大镜观察叶子表面,选择具有清晰叶脉纹理的区域。
4. 将被选择的区域从叶子上轻轻切下,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5. 加入一滴水,并轻轻覆盖上显微镜覆盖玻片。
6.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中,调节放大倍数,观察叶脉的结构和纹理。
7. 使用显微镜拍摄照片或进行手绘,记录不同植物叶脉的特点。
8. 将观察到的叶脉样本保存在显微镜玻璃盒中,备用。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和比较铁线莲、银杏和香蕉叶子的叶脉结构,我们发现它们在形态和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铁线莲铁线莲叶子的叶脉呈并行排列,主脉和次级脉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支。
主脉的粗细较大,次级脉则更加细长。
叶脉之间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纹理,展示出了铁线莲独特的美感。
银杏银杏叶子的叶脉布局更加复杂。
主脉与次级脉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呈放射状分布于叶片上。
这种分布方式使得整个叶片具有了更好的支撑力和均衡性,也为气体交换和水分吸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香蕉香蕉叶子的叶脉结构截然不同。
叶脉在香蕉叶片中呈扇形排列,主脉粗而长,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出众多次级脉。
这种结构能够为香蕉叶片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养分输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不同植物叶脉的结构和纹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每种植物的叶脉都有其独特之处,展示出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叶脉书签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工具,更能让人们更加关注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
“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叶片柔软程度在这3中叶子中最低,叶脉仍较坚韧
叶片较为柔软,叶脉仍较坚韧
刷除叶肉难易程度
非常难,容易刷坏树叶
有点难,可以刷掉一点
较易,可稍用力
最后效果
2【绿化芒树叶】①【鸡蛋花树叶】③【白玉兰树叶】
描述
透明清晰程度非常低,叶脉叶肉难以分离
透明清晰程度较低,叶脉叶肉分离度不够
叶脉叶柄颜色都为淡黄色,剔透清晰,非常美观
图1 树叶浸没在NaOH溶液中 图2 用镊子把树叶夹出来
4.刷叶片:
用镊子取出叶片,静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浸泡3分钟。从清水中取出叶片,放在纱布或其他带孔材料上,在流水中冲刷,刷去叶片中柔软部分,露出白色叶脉。刷叶片的方法是用旧牙刷刷叶肉,刷时先刷正面,按从左向右,从叶柄向叶尖,从主脉向侧脉有序地刷,直至刷掉叶肉;再将叶片翻转,用同样的方法刷,直至只剩下网状脉;平放在塑料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
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
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
由于叶片的选择、加热时间和碱液浓度是书签制作的关键因素,故我们小组选择不同的叶片在不同的实验时间、碱液浓度下进行探究,以寻求最佳原料及实验条件。
四、实验原理:
1、叶片的构造
叶片外表包围一层表皮细胞,它具有保护叶片的作用;表皮里面是叶肉组织;贯穿在叶肉组织间的是叶脉。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

叶脉标本制作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叶脉标本2、培养动手能力和对生物课有兴趣二、实验原理: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
选取具网状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留下网状脉。
三、叶片的选取:宜选择叶片大小定形,叶脉粗密,且处于生长盛期的无病害的叶片,以木兰科、榆科榉属、桑科榕属、木犀属等植物的叶片制作效果好。
四、药品:NaOH(具强腐蚀性,使用时应特别小心)、红绿两种染料。
五、器材:烧杯、电炉、大号镊子、牙刷、塑料盘子、玻璃棒、小塑料桶、吸水纸(或草纸)、塑封机、塑封片等。
六、操作步骤: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如桂花叶、菩提叶),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溶液:称取35gNaOH和25gNa2CO3放入烧杯中,加入1L水混溶,使之溶解,制成溶液。
3、加热:把溶液放到电炉中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此时把电沪温度调低些,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5、刷洗:将叶片放在塑料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地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
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
刷洗干净后放到吸水纸(或草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叶脉。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绿药水、品红和染料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
8、待染色结束,晾干,最后用塑封片在塑封机上塑封保存,这样一枚叶脉便制作完成了。
七: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开放性实验叶脉标签制作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脉书签”制作方案探究
——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理想NaOH
浓度和该浓度下最佳反应时间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1、涉及的中学化学知识
本探究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57页的家庭小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其制作原理涉及到碱的腐蚀性问题。
碱会破坏叶肉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因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碱性的溶液能够将脂质带走,其实质也就是碱能与酯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从而使叶肉容易被刷去。
通过制作叶脉书签,同学们可以对强碱NaOH的腐蚀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选题的意义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动手、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采集各种形态的植物叶片并制作成精美的叶脉书签,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3)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叶片的选择,制作时溶液的浓度、加热时间,漂洗的工艺,染色效果等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一套叶脉书签制作的最佳方案。
学生亲自动手,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加深对相关生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实验反应原理
叶片的叶肉中含有大量多糖物质(淀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
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
叶脉(纤维)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
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网状叶脉)的树叶,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留下网状脉,制成叶脉书签。
三、实验仪器与用品试剂:
1、仪器
烧杯(500mL)6个、电炉1个、电子天平、镊子、牙刷、试管刷、玻璃板、报纸
2、试剂
树叶:比较坚硬、网状脉比较明显的叶片,如桂花树叶、白玉兰花叶、紫荆叶、芒果树叶、木瓜叶、榕树叶等。
NaOH固体、20%的双氧水
注:需要配制的溶液浓度有:2%、4%、6%、8%、10%NaOH溶液
四、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1、基本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实验所需溶液。
(3)加热:把碱液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
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5)刷洗: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
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
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液)漂白叶脉,约15分钟。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墨水、黑墨水、蓝墨水、各色颜料、品红等对叶脉进行染色。
(8)晾干:放在报纸上晾干后夹在书中。
2、探究内容
(1)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表1 最佳NaOH腐蚀液浓度探究
(2)探究最佳浓度NaOH腐蚀溶液下的最理想腐蚀时间。
五、实验装置图
六、实验现象与分析
1、探究NaOH溶液腐蚀树叶的最佳浓度:
选取5片大小形状、生长状况大致相似的白玉兰叶,分别在2%,4%,6%,8%,10%的NaOH 溶液中,反应8min,每1min记录一次实验现象,探究不同浓度NaOH溶液在相同时间内对树叶的
腐蚀效果,记录得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树叶的腐蚀程度现象记录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对于叶脉书签的制作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溶液最终颜色:溶液颜色表征的是叶肉脱落,水解后溶于水的程度。
溶液的颜色越接近叶片的绿色,则腐蚀效果越好,叶肉水解情况越充分。
实验中,2%NaOH溶液腐蚀叶片后,溶液呈明显黄绿色,与叶片的绿色有明显偏差,证明其在加热完毕后,NaOH腐蚀效果不理想,叶肉不能被完全腐蚀。
后期刷洗叶肉过程不能把叶肉刷洗干净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比之下,其余四组溶液的腐蚀效果要好得多。
(2)溶液中的絮状叶肉:出现絮状叶肉是由于叶肉被充分水解,叶肉脱离叶片,伴随叶绿素等物质溶解与水后剩余的残渣。
出现絮状叶肉,说明其叶肉的水解比较充分。
2%和4%NaOH溶液烧杯中都没有絮状叶肉,显示叶肉水解情况比较一般,在实验中不建议采用。
(3)叶肉刷洗容易程度:显然地,叶肉越是被水解完全,刷洗叶肉时就越容易刷洗干净。
2%NaOH 溶液刷洗过的叶片存在刷洗不干净的状况,需要反复加水刷洗才能刷洗干净,反映该组叶片水解不彻底。
相比之下,其余四组都不存在刷洗不干净的问题。
(4)叶脉上的破洞:叶脉上的破洞造成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刷洗叶片时用力过大造成叶脉断裂,二是由于NaOH浓度太高,加热时间太长,叶肉已经被充分水解完毕,叶脉中的组织等进一步被NaOH腐蚀,变得脆弱而容易烂掉。
考虑到刷洗叶片时由同一位组员操作,用力过猛不是影响因素。
因此高浓度的NaOH腐蚀过的叶片出现破洞更有可能是NaOH溶液的过度腐蚀,破坏了叶片的组织所致。
相比之下,低浓度的叶片都不存在这个现象。
综上四个判断因素:我们可筛选出6%和8%的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效果比其他三组更好。
结论:NaOH腐蚀液的最佳浓度可有:
6%(特点:叶肉水解干净,书签无破洞,但腐蚀需时长一些)
8%(特点:叶肉水解干净,腐蚀时间大大缩短,但书签有极少量破洞)。
2、探究最佳浓度NaOH腐蚀溶液下的最理想腐蚀时间:
选取5片大小形状、生长状况大致相似的白玉兰叶,固定8%NaOH溶液中,分别加热反应2、3、4、5、6min,记录实验现象,探究最佳浓度NaOH腐蚀溶液下的最理想腐蚀时间,记录得如表4所示:
表4 8%NaOH溶液对树叶的腐蚀的最理想时间探究
根据以上现象,同样进行判断现象就有:
(1)叶肉脱落程度:可见叶片加热30s后,五块叶片都迅速变软,有部分叶肉开始脱落。
而对于加热时间更长的叶片而言,叶片软化更厉害。
(2)叶肉刷洗容易程度:本实验中,五块叶片都不存在刷洗的问题,叶肉都能被刷除干净,而且叶脉清晰。
只是当把叶片从加热的大烧杯中夹起来时,加热5min和6min 的叶片都发生的粘连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加热时间太久,叶片软化程度太厉害所致。
实验过程应尽量避免叶片出现此情况,
否则把叶片铺于玻璃板时叶片难以张开或者弄破叶片。
(3)叶脉上的破洞:观察现象可以发现,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叶片中出现破洞会比较明显,数目也比较多。
因此加热时间应控制在使叶脉书签不出现破洞为佳。
综上所述,在8%NaOH溶液做腐蚀液的情况下,加热2-4min的叶片制作的时候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考虑到2min时叶片加热时间短,叶肉水解未必足够充分,4min时制作的叶脉书签已经有极少量破洞,故选择3min作为此条件下加热的最佳时间是比较理想的。
七、实验反思和思考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用NaOH为腐蚀液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浓度和最适宜的时间进行了探究。
发现在8%的NaOH溶液下是最理想的碱液浓度,制作出的叶脉书签不但制作速度快,而且易于刷洗,制作出来的书签也相对瑕疵较少,这与其他文献中的最佳浓度7%比较接近。
而在该溶液下,最佳的加热时间为3min。
针对本次实验我们的反思有:
1.本次实验在制作叶脉书签之余,着重针对用白玉兰叶制作书签的最佳碱液浓度和在该浓度下的最佳腐蚀时间进行了探究,探究结果与其他文献的较为接近,总的来说,实验针对性较强,而且系统化,符合一般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2.实验中也有用诸如紫荆树叶等其他叶子进行了书签的制作,但是仅局限于制作本身,属于定性的研究,并没有以此展开探究,造成本次实验研究面相对狭窄,参考意义不太广。
本次实验是探究性实验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
3.事实上,颜料、有色试剂都可以对叶脉书签进行染色,使书签更加多彩漂亮。
但是本次实验也没有深入研究不同的染色剂对叶脉书签的染色效果,这是本次实验的另一缺陷,亟待在以后的探究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小未.制作叶脉书签的一些改进[J].生物学教学.1997,(11)
[2]张德贵.叶脉书签制作[J].农村新技术.2007.3.
[3]李晓兰.用洗衣粉作腐蚀剂制作叶脉书签[J].生物学教学.1997
[4]杨玉红.叶脉书签的制作[J].科学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