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医院内感染
或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 全身感染性疾病。
(1)感染对象 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个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 ➢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等: ➢重症监护病房所用器材本身构成感染的来源或媒介: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滥用,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 株增加,感染机会增多等: ➢卫生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森菌所致
(六)多途径感染 如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途径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 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结核、白喉、伤寒 等 常有隐性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表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2.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或带菌动物
(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1.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社会感染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影响。气候、季节、温度及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均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战争、贫困、灾荒等因素会 促使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治病等卫生 活动、计划免疫及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对控制社会感染可起到重要作用。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2. 媒染—碘 化钾溶液 浸湿30S
3. 脱色—95%乙醇溶液 进行颜色洗脱
4.复 染—
石炭酸 复红
第二 次染 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紫阳G+
);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
称革兰氏阴性菌(红阴G -
)
革兰氏染色法
阳性菌 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 只适用于少数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 风分枝杆菌的检查。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一)显微镜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
放大后才能观察。常用的是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经油镜放大1000倍左右可观察细菌 大小、形态、荚膜、芽胞、鞭毛等。 2、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主要观察细菌 的超微结构,分辨率在1nm以下。电镜分二类: 1)透射式: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病毒内部的精细结构。 2)扫描式:主要用于表面结构的观察,立体感较强。
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中毒性休克基础上 ,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 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的系统,小血管壁坏死 、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 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 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 般是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 菌量需大。
2、毒素
1)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 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 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 来,如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表现
抗 原 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检测方法
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
皮内试验、中和试验 及动物试验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 素)感染动物来进行; 检测中须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 与体重,试验材料的剂量、感染途径 以及其他因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坏;
添加标题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添加标题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选择性毒害:肉毒梭菌毒素阻断释放乙酰胆 碱导致运动麻痹,破伤风菌毒素兴奋运动中枢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绝大多数!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01
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
霍乱弧菌
01
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
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 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
内毒素(Endotoxin)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
抗 原 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检测方法
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
皮内试验、中和试验 及动物试验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 素)感染动物来进行; 检测中须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 与体重,试验材料的剂量、感染途径 以及其他因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坏;
添加标题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添加标题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选择性毒害:肉毒梭菌毒素阻断释放乙酰胆 碱导致运动麻痹,破伤风菌毒素兴奋运动中枢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绝大多数!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01
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
霍乱弧菌
01
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
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 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
内毒素(Endotoxin)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大肠埃希菌K抗原
.
9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
34
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 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
(1)局部传染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
12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2
•致病因素
•病原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细菌的致病作用

内毒素
G-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脂多糖 稳定,160度2-4h破坏 稳定,160度 4h破坏 弱 ,不形成 类毒素
强,可产生高滴度抗毒素, 可产生高滴度抗毒素, 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 选择性毒害作用, 选择性毒害作用, 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毒性作用
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致病微生 物或病原微生物。 感染: 感染: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 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二、 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
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细菌致病 能力,其强弱程度与细菌毒力有关。 能力,其强弱程度与细菌毒力有关。 粘附素 致病物质=毒力= 致病物质=毒力= 侵袭力 抗吞噬物质 侵袭性酶 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 毒力 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 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 切相关。 切相关。
三、感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一)感染来源: 1、外源性感染 * 患者:大部分感染都是来源于患者 * 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 带菌动物:有些细菌属人畜共患的病原菌。 2、内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于自身。 内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于自身。
(一) 侵袭力: 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 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 有利于细菌在机体内扩散和生长繁殖的能 力。 粘附因子 抗吞噬物质 侵袭力
侵袭性酶
1、粘附因子(黏附素): 粘附因子(黏附素): 主要是菌毛或是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 物,也有个别细菌通过生化反应定位于人 体组织表面。 体组织表面。 作用特点: 作用特点: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②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后,能促使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从
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减少。数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 刺激骨髓,使之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或感染部位 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 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组胺、5-羟色胺等血 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组织器官有效循环 血量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低血压等,从而导致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
才释放出来。 除一般细菌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也含有内毒素样物
质,具有内毒素的活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1)化学成分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2)稳定性 内毒素耐热,一般需加热到160℃维持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 煮沸30分钟才能被破坏。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②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后,能促使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从
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减少。数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 刺激骨髓,使之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或感染部位 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 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组胺、5-羟色胺等血 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组织器官有效循环 血量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低血压等,从而导致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
才释放出来。 除一般细菌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也含有内毒素样物
质,具有内毒素的活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1)化学成分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2)稳定性 内毒素耐热,一般需加热到160℃维持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 煮沸30分钟才能被破坏。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T、B细胞
内毒素诱生内源性调节因子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 源 外 毒 素 G+菌和部分G-菌 G -菌 内 毒 素
存在部位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 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出。 体外,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脂多糖
化学成份 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 ℃30min被破坏, 稳定,160℃2-4破坏 酸、抗碱 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弱,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 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作用弱,经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 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作用,引起特殊症状。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 DIC等。 DIC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气溶胶, 粪-口方式,食入 口方式, 皮肤创伤、破损 皮肤创伤、 性接触 输血、注射、针刺 输血、注射、 密切接触、 密切接触、叮咬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经消化、呼吸、
疾病举例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肺结核、白喉、 伤寒、痢疾、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皮肤化脓感染, 淋病、梅毒等 淋病、 细菌败血症 鼠疫,沙门菌病 鼠疫,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⑷溶于水, 溶于水, 具有抗原性。 ⑸具有抗原性。 ⑹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0.2 可丧失毒性, 可丧失毒性,而仍然保留其抗 原性制成类毒素。 原性制成类毒素。
1mg纯化的 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亿只 纯化的A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100万只小白鼠 万只小白鼠, 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 中最强的一类。 中最强的一类。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败血症: 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
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 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力强,病原体致病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当)。
隐性感染: 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状(亚临床感染)(体内可测到特异性抗体)。
显性感染: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显性感染依发病缓急、病程时期分:
急性感染: 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菌体裂解后释放
来源: 多见G+菌及某些G-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多见G-菌 多糖
结构 : 多数为A与B两亚单位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耐热,160℃干烤2-4hr
毒性作用: 强,表现不一 抗原性: 强,可形成类毒素
弱,表现相似 弱,不可形成类毒素
二、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潜伏状态存在的致病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
感染(infection)
感染是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宿主 的免疫力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度 病理变化的过程。
致病性(pathogenicity)
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1、毒力
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 2侵袭性酶类)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2、侵入数量 3、侵入门户
2、侵袭性酶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细菌的粘附素及粘附现象
细菌的组织趋向性
细菌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霍乱弧菌 百日咳鲍特菌 幽门螺杆菌 A群链球菌 空肠弯曲菌 肺炎支原体
组织 鼻咽上皮、血管内皮 尿道上皮 肠上皮 呼吸道上皮 胃黏膜 鼻咽上皮 肠上皮 呼吸道上皮
透明质酸酶
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及侵袭作用
3、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 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 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 症状。
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细菌
名称
破伤风梭菌
用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外, 还需足够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菌,还须侵入 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感染。
毒力(virulence)
致病性的强度
毒力的衡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毒素(toxin)
细菌的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 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素、荚膜
• 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
– 放射治疗 – 化学治疗 – 激素治疗
• 其他因素
– 抗生素使用不当 – 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 – 住院时间过长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医院感染的监测 • 消毒灭菌 • 隔离预防 • 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 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创伤) ➢血液 ➢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 ➢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 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显性感染:
按照病程长短: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性质: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 全身感染 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
疾病。
• 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流播散,但并未繁殖。 •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
细菌的毒素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
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 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外毒素
1、来源: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 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 释出。
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 酸、蛋白酶分解破坏。
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 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 • 常为耐药菌 • 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 • 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
感染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
泌尿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肠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呼吸道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象——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 地点——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 时间——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
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微生物来源
• 内源性医院感染——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 病菌所致 ▪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
• 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 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 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一 、根据感染的来源 病人
外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感染 来源
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
根据感染场所
社会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包括医院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肠杆菌科
呼吸道病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伤口和皮肤 脓毒症
大肠埃希菌 变异杆菌 厌氧菌
肠球菌
沙门菌、宋内志贺菌 胃肠道感染
病毒
医院感染的危) – 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
• 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
– 器官移植 –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 介入检查和治疗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三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 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 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葡萄球菌
TSST-1
表皮剥脱毒素
A群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霍乱弧菌
肠毒素
大肠埃希菌(产毒型) 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
肠毒素
葡萄球菌
肠毒素
引起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白喉 毒性休克综合征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猩红热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内毒素
性质:属脂多糖 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 对热稳定 抗原性弱
作用机制(见表)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 在 部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 学 成 蛋白质
分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
感染(infection)
感染是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宿主 的免疫力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度 病理变化的过程。
致病性(pathogenicity)
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1、毒力
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 2侵袭性酶类)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2、侵入数量 3、侵入门户
2、侵袭性酶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细菌的粘附素及粘附现象
细菌的组织趋向性
细菌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霍乱弧菌 百日咳鲍特菌 幽门螺杆菌 A群链球菌 空肠弯曲菌 肺炎支原体
组织 鼻咽上皮、血管内皮 尿道上皮 肠上皮 呼吸道上皮 胃黏膜 鼻咽上皮 肠上皮 呼吸道上皮
透明质酸酶
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及侵袭作用
3、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 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 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 症状。
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细菌
名称
破伤风梭菌
用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外, 还需足够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菌,还须侵入 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感染。
毒力(virulence)
致病性的强度
毒力的衡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二、毒素(toxin)
细菌的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 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素、荚膜
• 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
– 放射治疗 – 化学治疗 – 激素治疗
• 其他因素
– 抗生素使用不当 – 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 – 住院时间过长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医院感染的监测 • 消毒灭菌 • 隔离预防 • 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 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创伤) ➢血液 ➢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 ➢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 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显性感染:
按照病程长短: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性质: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 全身感染 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
疾病。
• 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流播散,但并未繁殖。 •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
细菌的毒素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
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 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外毒素
1、来源: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 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 释出。
2、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 酸、蛋白酶分解破坏。
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 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 • 常为耐药菌 • 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 • 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
感染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
泌尿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肠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呼吸道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象——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 地点——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 时间——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
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微生物来源
• 内源性医院感染——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 病菌所致 ▪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
• 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 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 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一 、根据感染的来源 病人
外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感染 来源
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
根据感染场所
社会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包括医院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肠杆菌科
呼吸道病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伤口和皮肤 脓毒症
大肠埃希菌 变异杆菌 厌氧菌
肠球菌
沙门菌、宋内志贺菌 胃肠道感染
病毒
医院感染的危) – 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
• 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
– 器官移植 –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 介入检查和治疗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三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 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 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葡萄球菌
TSST-1
表皮剥脱毒素
A群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霍乱弧菌
肠毒素
大肠埃希菌(产毒型) 肠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
肠毒素
葡萄球菌
肠毒素
引起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白喉 毒性休克综合征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猩红热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内毒素
性质:属脂多糖 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 对热稳定 抗原性弱
作用机制(见表)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 在 部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 学 成 蛋白质
分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