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的十种新趋势

合集下载

历代流行的趋势

历代流行的趋势

历代流行的趋势
历代流行的趋势是多样化和变化的。

以下是一些历代流行的趋势:
1. 时尚服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尚风格和服饰趋势。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迷幻风格,80年代的霓虹色彩和宽松潮流,以及现代的复古和可持续时尚。

2. 音乐风格:不同音乐风格在不同历代都有流行。

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70年代的迪斯科乐以及90年代的流行音乐。

3. 科技和数码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数码产品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从20世纪的收音机到21世纪的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科技产品在历代中流行不断变化。

4. 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也成为了新的流行趋势。

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红文化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5. 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健康饮食、健身锻炼和环保生活方式成为了流行的趋势。

总而言之,历代流行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变化的,受到时代背景、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

80年代到现在变化的总结198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小康。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走上繁荣的道路。

回顾过去,我们是在不断的前进之中不断前进,是在不断的创造新历史之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展望未来,也就是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

一、80年代80年代,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

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当时很多人还在努力读书考取大学。

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新世纪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

人们对于自身能够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追求,对自己能够拥有什么生活目标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看法。

当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拥有着这一方面的满足时,他们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所拥有的“未来”。

21世纪已经到来,人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幸福、繁荣富强的生活;他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繁荣的社会;他们渴望拥有更加美好和繁荣的生活。

我们将迎来更加美好、舒适和谐的生活。

三、未来“80后”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人们也都变得更加成熟。

但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如今的中国正在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活力与实力。

科技不断地发展,中国也将紧跟世界脚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中国也将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而在中国强大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定下更加宏伟的目标。

为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经济出现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全球范围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迅速扩大,货物和劳务生产的日益国际化。

其重要的标志是,世界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存度增大,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世界贸易体系脱颖而出并且不断扩大;国际资本的数额扩大并且以直接投资和追求短期回报的多种国际游资形式加快了在国际间的流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影响;企业、特别的跨国公司的货物和劳务生产日益国际化,生产领域的纵向和横向国际分工日益广泛。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过去相比,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刻。

过去的经济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贸易领域,国际分工也主要局限在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而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仅国际贸易的发展远远超过以往,而且经济国际化已经非常普遍地深入到金融和生产领域,甚至跨国公司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已经国际化,世界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经济依赖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具有深刻的背景,是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格局巨变的综合结果。

一方面,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降低了国际交通运输的成本,提供了国际交通运输的快捷手段,从而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拆除了两大意识形态营垒的藩篱,为世界各国之间更加广泛的经济交往开辟了道路。

这两个巨大变化使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成为可能。

经济全球化在实践上的发展,使它在理论上也获得一致承认。

各种主要理论尽管在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作用的评价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分歧,但对于这一新现实的存在并不予否认。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性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全球化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有打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在全球扩张,以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正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表现。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超市连锁的速度更为加快,超市联锁店就目前而言已经处于微利时代,而传统作坊生产与小店铺的小本生意更几乎无利可图。

那么80年代做什么生意好挣钱呢?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个性纪念品店市场很多卖非洲纪念品的小店都以次充好,用美院学生的仿制品假装原单货,所以先到非洲小国转一圈,自己搜罗一些既便宜又好,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小纪念品,拿回来卖。

既能旅游,又能趸回好东西来赚钱,一举两得。

优势:属于一石二鸟的理想创业之路,很符合现代社会潮流中的自由职业人创业之举。

利用本身的便利条件,操作较为简单,亏盈虽不大,但足以换来一定的不错的收入,以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精神享受。

劣势:供给不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

去非洲的路费绝不可小觑,个人所带回的饰品数量亦极其有限,且国人模仿力极强,成本低廉,有又便宜又好看的东西,又非国际超级名品,谁在乎你是不是从非洲背回来的!结论:属于可行性不大的一次性投资类型,成功的可能性为10%。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摩托车维修店摩托车已成为县城商品的三大件之一。

但由于县城路况并不很发达,摩托车出故障多、损耗大。

因此更换部件和送修的频率都较高。

而目前,许多县城还没有摩托车维修店,农户的摩托车坏了,都得上镇里修理,十分不方便。

因此,开个摩托车维修店已是顺应形势,水到渠成之事。

但县城开维修店,选址很关键,一般来说,要选在摩托车多的村庄,或是邻近几个村庄的中心地带,以便占有足够的市场。

80年代最赚钱的生意:加盟服装店和好朋友合开一家服装店,每个人出资十万元,所有的货源均从香港进,卖仅此一件的衣服和饰品,我们挑选的店面地处闹市,所以租金比较贵,每个月8000元,员工1人,每个月工资800元,加上水电费,每个月的开销超过万元。

朋友几乎每个月都会到香港出差,所以进货的路费省下不少,只是服装的进价比较高,所以每件服装的售价势必要提高,打算定价在300元左右。

80年代经济全球化表现

80年代经济全球化表现

80年代经济全球化表现
上世纪8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下是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些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80年代见证了许多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

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限制的放宽等。

这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兴起:80年代是跨国公司迅速崛起的时期。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跨国经营,建立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

跨国公司的兴起推动了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金融市场的国际化:80年代也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加速。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开放金融市场。

国际资金流动变得更加便利,外汇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4.信息技术的革新:80年代是信息技术革新的起点,这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便捷,跨国公司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全球业务,国际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5.全球价值链的形成:80年代见证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扩大。

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始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全球化的分工体系。

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

总的来说,8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贸易自
由化、跨国公司的兴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都是其主要表现。

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

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

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中国各个年代的趋势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1. 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国家主要面临的是战后重建和经济建设的任务。

趋势主要体现在农村集体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 19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经济逐渐迈向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的趋势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私营经济的发展等。

3. 199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被称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时期。

趋势主要包括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外资和内资的密集进入、国有企业改革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等。

4. 200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高速度。

这一时期的趋势主要包括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成为关注焦点。

5. 201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期,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趋势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消费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等。

6. 202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趋势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科技创新的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简要分析了中国各个年代的一些趋势,并不能详尽地涵盖所有方面。

实际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环境、政策变化等,因此在深入研究时还需考虑更多细节。

我国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

我国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

我国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
1. 经济建设:八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崛起。

2. 教育改革:我国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

3. 科技进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若干科研机构,实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发明。

4. 社会保障: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退休、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制度。

5. 艺术文化:我国艺术和文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包括电影、音乐、文学以及美术等方面的发展。

6. 行业发展:我国在许多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包括建筑、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7. 外交关系:我国的外交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实现了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thnomusicology:80年代以来的十种新趋势(1)主流已纳入人类学的范畴。

该学科的学者“将自己视作人类学家,将这一学科视作人类学的分支。

”他们“关注人类学的问题”,“试图将音乐结构问题……同人类学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音乐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音乐事象(event)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赖斯,1987),ethnomusicology已等同于anthropology of music(音乐人类学),在许多文章中两种名称常交替使用。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这一学科(包括比较音乐学)内涵中人类学比重的不断增长,笔者预料也许会出现一个含义空前广泛的新名称,姑且杜撰为“人类音乐学”(anthropo-musicology),以代替现在不确切地译作“民族音乐学”的ethnomusicology。

(2)着重研究人类的音乐行为、而非音乐作品。

即“强调人创造音乐(music-making)的过程、而不强调成品”。

这里“创造音乐的过程”,亦称“音乐的生成过程”,系指人类创作、表演、体验音乐的过程,或曰使用、传播、维持音乐的实践(赖斯,1987);“成品”泛指一切音乐,不仅仅是专业音乐。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使用音乐的人及其音乐生活(荣鸿曾,1986),而传统的对音乐本身的分析则“降到了较低的层次”(赖斯,1987年)。

该学科更感兴趣的是音乐的外因(extramusical),试图通过外来因解释音乐的内因(musical)(拉恩,1987)。

(3)历时法开始与共时法并重。

有人提出“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的学科名称(谢勒梅,1980),更多的人主张“从各种历史观点出发研究音乐应是当前ethnomusicology的目标”(比拉夫斯基,1985)。

可在共时的音乐研究中“研究作为过去遗产的历史形式”,也可对该学科学者“所着迷的变化问题”(或曰“传统”)作历时的研究(赖斯,1987),即重建某种文化的音乐史(如恩凯蒂亚正在撰写的非洲音乐史)。

二十多年来,该学科否定了比较音乐学的历史进化论,现在重新提倡历史方法,既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又是一种螺旋形的上升,即不是简单重复比较音乐学的历史观、而是借用了文化人类学历时一共时法的历史观来探讨变化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4)开始借助心理学研究个人的创造和体验。

涉及的问题有:“个人形成声音的心理过程”,“特定乐曲的创作、即兴和表演”,“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观察”,“音乐介入时感情、身体、精神和感官等的体验”,“个人对组织音乐的体验及其……认知结构”(赖斯,1987),以及个人与传统(或历史)的相互作用(西格、哈伍德,1987)。

这一新趋势使本学科继关注历史一进化问题和关注社会生活问题之后、进入了关注历史、社会中的个人的第三阶段(赖斯,1987)。

(5)与音乐社会学的接近。

本学科和音乐社会学都研究不同社会中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其变异。

在现阶段,前者侧重于描述音乐的社会功能,即事实的层面(如音乐的组织结构同社会结构的关联),后者从社会学的观点深一层地观察这一功能(苏皮奇克,1987)。

有人提出“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是音乐的社会制约,而ethnomusicology所研究是音乐的文化制约”(苏皮奇克,1987)。

但在实际研究中表层与深层、社会与文化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如胡德所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综合体。

(6)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

上述各点已显示出本学科借助了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学科。

实际上所援引的学科还有:生物学、生态学、符号学、民族学、表演一传播民族志、结构主义、象征身心交感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以及几种方法兼收并蓄(赖斯,1987)。

如80年代末内特尔(1989a)又回到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并有新的开拓(单位论、二元论等)。

显然已不是60、70年代传统的语言学模式(近年来仅有休斯这样偶见的例子,1988),而是宏观的文化人类学模式,即将结构主义分析的层面从音乐自身升格到音乐外因,力图以共时的文化主义与音乐学划清界限。

(7)多视角的研究。

多学科的研究势必造成从不同角度、在更广泛意义上解释音乐现象。

如源于结构语言学、音位学、符号学的主位和客位(emic,etic)、或称局内—局外的研究角度(据内特尔1983年所称,ethnomusicology的方法已渐渐从传统的客位转向主位,并有可能将两种角度结合起来),以及组合与聚合(syntagme,paradigm)、即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角度(后者又称“联想”关系,已广为运用)(山口修,1983)。

此外,如赖斯1987年所提出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中历史—社会—个人三种因素之间的双向关系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视角。

近年也出现了不少角度很有新意的课题,如《珀塞尔时代的剧院建筑及其对珀塞尔“戏剧歌剧”的影响》(雷迪斯,1990),初看是论述建筑学与历史音乐学的关系,但实质上是论述一种文化因素对音乐的影响,应划入ethnomusicology的范畴。

(8)开始渗入西方艺术音乐领域。

如有人用ethnomusicology的方法研究匹兹堡交响乐团(荣鸿曾,1986),又如内特尔对莫扎特的研究(1989a)。

这类题目现在还是凤毛麟角,以后将会逐渐多起来。

在一些文章里还出现了“西方艺术音乐文化”的提法(拉恩,1987;内特尔,1989b)。

上述倾向表明,西方艺术音乐同世界其他音乐文化已处于平等、相同的地位,同样可用ethnomusicology的方法来研究(瓦克斯曼,1981)。

音乐上的“西方中心论”正在消亡。

(9)与历史音乐学互相接近、杂交。

有些音乐学学者提出音乐学可以向ethnomusicology学到许多东西(克劳福德,1987),有人甚至提出“所有音乐学以ethnomusicology方法为中心”的可能性(达克尔斯,1980;西格,1985)。

有些题目则结合这两门学科,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曲<婚礼>和俄罗斯民间婚礼仪式》(梅佐,1990)。

可以预料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包括历史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和音乐社会学等的音乐学科(苏皮奇克,1987),研究“所有历史时期、所有民族和国家的所有领域的音乐活动”,“关注广阔得多的社会、文化问题”,“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分析”(赖斯,1987)。

(10)近几乎来还出现了一种排斥“音乐学”的提法。

如内特尔的“人类学与音乐”(1986b),拉恩的“人类学和音乐理论”。

后者认为“音乐理论可能成为人类学的分支,同样,人类学也可能成为音乐理论的延伸部分”(1987)。

这是将同西方传统的musicology(音乐学)分手的一个先兆?还是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ic)的翻版?【引文索引】[英文部分]Bielawski, L.1985 “History in Ethnomusicology,”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Crawford, R.1987 “Response to Rice,” Ethnomusicology (3)Duckles, V.1980 “Musicology”,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2)Harwood, D.L.1987 “Interpretive Activity”, Ethnomusicology (3)Hughes, D.W.1988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in Javanese Music: A Grammar of Gendhing Lampah,”Ethnomusicology (1)Mazo, M.1990”Stravinsky‟s Les Noces and Russian Folk Wedding Ritu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1)Nettl, B.1983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29 Issues and Concept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9 (a) “Mozart and the Ethnomusicological Study of Western Culture”,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b) A Letter to the writer (1989/8/28)Radice, M.A.1990 “Theater Architecture at the Time of Purcell and Its Influence on Ilis …Dramatick Operas‟”, Musical Quarterly (1)Rahn J.1987 “Ethnomusic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stern Art Music: A Native Reflection”, World of Music (1)Rice, T.1987 “Towards the Remodeling of Ethnomusicology,”Ethnomusicology (3)Seeger, A.1985 “General Articles on Ethnomusic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n the New Grove],”Ethnomusicology (2)1987 “Do We Need to Remodel Ethnomusicology?”Ethnomusicology (3)Shelemay, K.K.1980 “ …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Reconstructing Falasha Ritual,”Ethncmusicology (2) Supicic, I.1987 “Sociology of Music and Ethnomusicology,”World of Music (1)Wachsmann, K.1981 “Applying Ethnomusicological Methods to Western Art Music,”World of Music (2) [中文部分]荣鸿曾《关于民族音乐学问题》,载《音乐学术信息》1986,5-6合刊山口修《民族音乐学》,日本《音乐大事典》词条,罗传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原刊《中国音乐年鉴1992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