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汽车的制动性

合集下载

汽车制动系统ppt课件

汽车制动系统ppt课件
d.摩擦片外表面上埋头坑,孔深一般为摩擦片总厚度的2/3。
e.摩擦片铆接后与制动鼓贴合面积,应大于摩擦片总面积的 50%,贴合印痕应两端重中间轻,两端的贴合面积约为衬片总 长的1/3。
f.铆接时,应从制动蹄中部的两端依次铆紧铆钉,铆钉不允许 斜、松动。
精选ppt
33
(3)鼓式车轮制动器的调整
①车轮制动器的局部调整
调整凸轮等部件在制动鼓上的位置都是中心对称的。当汽年 前进制动时,两制动蹄都是助势蹄;当汽车倒退时,两蹄又 都是减势蹄,导致前进制动效能提高,倒退制动效能降低。
精选ppt
17
②双向助势平衡式车轮制动器
制动底板上所有固定元件、制动蹄、制动轮缸、回位弹簧等 都是成对地对称位置,两制动蹄的两端采用浮式支承,且支点 在周向位置浮动,用回位弹簧拉紧。
精选ppt
9
第二节 车轮制动器
精选ppt
10
一、鼓式车轮制动器
1.鼓式车轮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根据制动时两制动蹄对制动鼓径向力的平衡状况,鼓式车轮 制动器又分为非平衡式、平衡式(单向助势、双向助势)和自动 增力式三种。
精选ppt
11
(1)非平衡式车轮制动器
①基本结构 制动底板用螺栓固定在后桥壳的凸缘上(前桥 茬转问节凸缘上)不能转动;其上部装有制动轮缸或凸轮,下 端装有两个偏心支承销。制动蹄下端圆孔活套在偏心支承销, 上端嵌入制动轮缸活塞凹糟中或顶靠在凸轮上;两制动蹄通过 回位弹簧紧压住轮缸活塞或凸轮;制动鼓与轮毂连接随着车 轮同步旋转。
f.将调整蜗杆轴拧松3~4响(约退回1/2~2/3圈)。这时用手转
动制动毂应能自由转动且与摩擦片无碰撞现象,但允许有轻 微的摩擦沙沙声。
g.用塞尺相应的规片检查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间隙应符合 技术标准。同一端两蹄之差不大于0.1mm。通入压缩空气后, 制动气室推杆的行程为25mm ± 5mm,否则应重新调整。

汽车理论(第五版)第四章_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理论(第五版)第四章_汽车的制动性
在 2 时间内
s2 u0 2
abmax 式中 k 2
du k d
du kd
当τ=0时,u=u0
1 u u0 k 2 2
ds 1 u0 k 2 由于 d 2
1 ds u0 k 2 d 2
8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一、地面制动力 FXb
FXb Tμ r
ua
W
由制动力矩所引起的、地 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切向力。
Tp
制动力矩Tµ

FXb
FXb
地面附着力
r
FZ
9
FXb F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Fμ
与附着力无关

Tμ r
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力。
21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FY
FY
平地转向时,离心力Fl由地面侧向力FY平衡。
22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当汽车在倾斜弯道转向时,离心力Fl可由重力的分力平衡。 弯道内倾,可以减小所需的地面侧向力;倾角依道路 转弯半径和设计车速而定。
23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环形跑道(视频)
(注意观察弯道的倾斜情况)
当 2 时
1 ue u0 k 2 2 2
当 ''时,将k
1 abmax 2 2 6
ab max
2''
代入
当τ=0 时,s=0
s u0
1 3 k 6
s2 u0 2
s2 s2 s2
s2 u0 2 u0 2

《汽车理论》教案4-汽车制动性

《汽车理论》教案4-汽车制动性

3.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60’)
(1)制动减速度(10’) 1)车辆制动时整车受力分析 2)最大制动减速度的推导
abmax s g , abmax p g
3)平均制动减速度 (2)制动过程分析(15’) 1)制动踏板力、汽车制动减速度与制动时间的关系曲线 2)阶段划分 驾驶员反应时间
(7)同步附着系数φ0 的选择(15’)
4
预习 思考题
《汽车理论 A》教案
1)轿车同步附着系数φ0 的选择 2)货车同步附着系数φ0 的选择 本章节的重点,介绍完轿车的φ0 选择后采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 自己分析货车φ0 的选择 (8)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15’) ECE 制动法规 (9)制动力的调节(15’) 1)限压阀 2)比例阀 3)感载比例阀、感载射线阀 (10)制动防抱死系统(ABS)(40’) 1)ABS 的理论依据 2)ABS 的优缺点 3)ABS 的基本组成 4)ABS 的液压原理 5)ABS 的控制原理 ABS 的理论依据和优点是本章节的重点,应认真分析到位。结 合视频文件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本章共 10 学时,5 次课,各次课的预习思考题: 第 1 次课预习思考题 汽车制动性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什么是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它们和附着力的关系如何? 什么是滑动率? 什么是制动力系数?它与滑动率的关系如何? 什么是侧向力系数?它与滑动率的关系如何? 影响制动力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第 2 次课预习思考题 制动过程分成哪几个阶段?哪几个阶段与制动距离有关? 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比较? 什么制动跑偏?其产生原因有哪些? 前后轴的抱死次序有哪几种?各是何含义? 什么制动侧滑?哪种情况下易发生制动侧滑?为什么? 第 3 次课预习思考题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去转向能力? 制动时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的计算公式(4-6)与(4-7)的

汽车理论: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作业(答案)

汽车理论: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作业(答案)

m du dt
=
FXb1
+ FXb2
=
FZ1ϕ
+ 0.5FZ1ϕ
= 1.5FZ1ϕBiblioteka 3)汽车的制动减速度由
m
du dt
= 1.5FZ1ϕ
=
1.5ϕ L
(Gb +
m du dt
hg )
可得
(1 − 1.5ϕhg )m du = 1.5ϕ Gb L dt L
du =
1.5ϕGb
= 1.5ϕgb = 1.5 × 0.7 × 9.8 × 1.1
答:
开始制动时,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Fu1、Fu2 按 β 线上升,因前、后车轮均未抱死,故 前、后轮地面制动力 FXb1= Fu1、FXb2= Fu2 也按 β 线上升。
到 B 点时, β 线与ϕ = 0.7 的 r 线相交,地面制动力 FXb1、FXb2 符合后轮先抱死的状
况,后轮开始抱死。
从 B 点以后,再增加制动踏板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Fu1、Fu2 继续按 β 线上升,因 前轮未抱死,故前轮地面制动力 FXb1= Fu1 仍按 β 线上升,但因后轮已抱死,故其地面制动 力 FXb2 不再按 β 线上升,而是随着 FXb1 的增加而沿ϕ = 0.7 的 r 线变化而有所减小。
解: 1)质心至前轴的距离
a = L − b = 2.8 −1.1 = 1.7 m
制动时汽车的受力图
2)忽略汽车的滚动阻力偶矩、空气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根据汽车 在水平路面上制动时的受力分析可得
FZ1
=
1 L
(Gb
+
m
du dt
hg
)
FZ 2

汽车理论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理论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反作用力
图中忽略了汽车的滚动阻力偶矩、空气阻 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 下面的分析中还忽略制动时车轮边滚边滑 的过程,附着系数只取一个定值φ0。
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du Fz1L Gb m hg dt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du Fz 2 L Ga m hg dt
1: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曲线
2:具有固定比值的制动器制动力曲线
3:地面制动力线
4:同步附着系数
5:制动过程分析
6:制动效率 7: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原则β
制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1: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
2: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
3: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
其中,1是稳定情况;2是不稳定情况;3可 避免侧滑,同时只有在最大制动强度时才会失去 转向能力,同时附着条件利用较好。 所以,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比例将影 响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附着条件利用程度, 是设计汽车制动系统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 b 2 e
式中:
ub——0.8u0的车速(km/h);
u0 ——起始制动车速(km/h) ; ue ——0.1u0的车速(km/h) ; sb ——u0到ub车辆经过的距离(m); se ——u0到ue车辆经过的距离(m)。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 驾驶员反应时间
1
' 1 ' 2
制动时汽车跑 偏的情形
a)制动跑偏 时轮胎在地面上留 下的印迹 b)制动跑偏 引起后轴轻微侧滑 时轮胎留在地面上 的印迹 b)
a)
制动跑偏时的受力图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制动时汽车跑偏的原因有两个: 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 (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 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 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制动时发生侧滑,特别是后轴侧滑,将引起 汽车剧烈的回转运动,严重时可使汽车调头。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16
§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17
§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4、侧向力系数 侧向力系数φℓ : 侧向力极限值与垂直 载荷之比。
侧向力包括: 侧向风 离心力 侧向力
18
§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19
§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较低滑动率时(S=15%),可以获得较大的制动 力系数与较高的侧向力系数。
ABS系统
3)在τ3时间段内所驶 过距离S3
u2f ue2 2jmaxS3
S3
u
2 e
2 jm ax
(u 0
1 2
k
'' 2 2
)
2
2 jm ax
(u 0
1 2
(
jm
ax
)
'' 2 2
)
2
2 jm ax
u 02 2 jm ax
1 2
u 0
'' 2
1 8
j '' 2
m ax 2
31
第三节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43
第四节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制动跑偏 跑偏原因有两个:
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转 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等。——制造或调整 误差 2) 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杆系在运动 学上的不协调或干涉。——结构设计原因
44
第四节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1)由于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 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等
τ——制动时间s S——制动距离m
27
第三节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2)在τ2''时间段内所驶
过距离S2'' (作匀变减

汽车理论课件之第4章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理论课件之第4章汽车的制动性

则趋于过多转向
49
注意!!!
在侧倾力矩的作用下,汽车左右车轮的 垂直载荷发生变化,这将导致轮胎的侧偏 特性变化而使汽车稳态转向特性发生变化。
左右车轮垂直载荷差别越大,侧偏刚度 越小。
若前轴左右车轮的垂直载荷变化大,则 趋于不足转向。后轴左右车轮的垂直载荷 变化大,则为趋于过多转向。
第一阶段:单纯滚动,印痕的形状基本与
轮胎胎面花纹相一致。 uw rr0 w
第二阶段:边滚边滑-可辨别轮胎花纹的 印痕,但花纹逐渐模糊,轮胎胎面相对地面发 生一定的相对滑动,随着滑动成分的增加,花
纹越来越模糊。 uw rr0w uw rr0w
第三阶段:拖滑-车轮抱死拖滑,粗黑印
痕,看不出花纹。 uw rr0w w 0
" 2
1 6
xm
ax
"2 2
du dt
k
du
kd
Fp
u
u0
1 2
k
2
j
d
e
Fp
j f
ue
u0
1 2
k "2
0 abc
' "' "
1
12
2
1
2
gt
3
4
22
ds dt
u
u0
1 2
k
2
Fp j
d
e
Fp
j f
ds
(u0
1 2
k
2
)d
0 abc
' "' "
1
12
2
1
2
3
gt 4
s
u0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4章实训指导--3制动力检测PPT课件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4章实训指导--3制动力检测PPT课件

30
2.495
11
5510 4300 × 950 × 500 4500 × 1050 × 520
2200 注:不同型号可能参数有区别,具体 参数请咨询我司0758-276300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2.1.2 制动性能检测方法
(1)用反力式滚筒试验台检验 制动试验台滚筒表面应干燥,没有松散物质即油
(2)制动力平衡要求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左、右轮制动力差与该左、右轮
中制动力大者比较对前轴不得大于20%,对于后轴不得 大于24%。 (3)车轮阻滞力 汽车和无轨电车车轮阻滞力均不得大于该轴轴荷5%。 (4)驻车制动性能检验 当采用制动试验台检验车辆驻车制动的制动力时,车辆空 载,乘坐一名驾驶员,使用驻车制动装置,驻车制动了的 总和应不小于该车在测试状态下整车重量的20%。对总 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的车辆此值为15%。
制动力指示装置有两种:指针式和数字显示式。 1.指针式指示仪表有单针式和双针式两种形式。
制动试验台控制装置一般采用电子式。 2.为提高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有的控制装置
中配置计算机。 3.带计算机的控制装置多配置数字显示器,但
4.1 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
4.1.1 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
至停车的能力,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 指标。 是由:制动力、制动减速度、制动距 离和制动时间来评价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1.1.1 制动力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人为地使汽车受到一个与其行驶方向 相反的外力,汽车在受一外力作用下迅速地降低车速至停车, 这个外力称为汽车的制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制动力
正压力与轴荷大小,以及车轮在试验台上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汽车的制动性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
1、 峰值附着系数
p φ与滑动附着系数s φ的差别( )。

A .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大
B .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小
C .在干路面较大,在湿路面上较小
D .在干路面较小,在湿路面上较大
2、 峰值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一般出现在( )。

A .1.5%~2%
B .2%~3%
C .15%~20%
D .20%~30% 3、 滑动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为( )。

A .100%
B .75%
C .50%
D .20%
4、 制动跑偏的原因是( )。

A .左、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 B .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 C .车轮抱死
D .A 和B
5、 制动侧滑的原因是( )。

A .车轮抱死
B .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
C .左、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
D .制动器进水 6、 最大地面制动力取决于( )。

A .制动器 制动力
B .附着力
C .附着率
D .滑动率
7、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 )。

A .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滑动率 B .制动效能、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 C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 D .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8、 汽车制动的全过程包括( )。

A .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
B .驾驶员反应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C .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D .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 9、 制动距离一般是指( )。

A .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B .持续制动时间和 制动消除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C .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和 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D .驾驶员反应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0、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好的是( )。

A .盘式制动器 B .领从蹄制动器 C .双领蹄制动器 D .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 11、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差的是( )。

A .盘式制动器
B .领从蹄制动器
C .双领蹄制动器
D .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
12、相对来讲,制动时附着条件利用较好的情况是()。

A.前轮抱死拖滑,后轮不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
C.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D.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13、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将出现()。

A.前轮抱死,后轮不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
C.前轮先抱死,然后后轮抱死D.后轮先抱死,然后前轮抱死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正确的小题后括号内画“T”,在错误的小题后
括号内画“F”)
1、地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

()
2、地面制动力的最大值决定于附着力。

()
3、当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数值后,地面制动力随着制动踏板力的上升而增加。

()
4、汽车制动后,轴荷发生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前轴载荷增加,后轴载荷下降。

()
5、制动效能稳定性的主要内容是指汽车行车制动系统的涉水稳定性。

()
6、近年来,盘式制动器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轿车和重型车辆的原因是由于盘式制动器制动效
能比鼓式制动器高。

()
7、改进制动系结构,减少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是缩短制动距离的一项有效措施。

()
8、制动跑偏的原因是左、右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和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
调。

()
9、汽车制动时,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特别是前轴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是产
生制动跑偏的一个主要原因。

()
10、空车和满载时的I曲线不相同。

( )
11、f线组是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
曲线。

()
12、r线组是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
曲线。

()
13、β线位于I曲线下方,制动时总是后轮先抱死。

()
14、β线位于I曲线上方,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
15、在同步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汽车的前、后车轮将同时抱死。

()
16、汽车制动时,若后轴车轮先抱死就可能发生后轴侧滑。

()
17、汽车制动时,若前轴车轮抱死就将失去转向能力。

()
18、雨天行车制动时,车轮很容易抱死拖滑,这是由于路面附着系数过大。

()
19、汽车制动时,轴荷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后轴载荷增加,前轴载荷下降。

()
20、f线组是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
曲线。

()
21、r线组是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
曲线。

()
三、填空题
1、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才能获得
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2、为了增加路面潮湿时的附着能力,路面的宏观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而应有自动
的能力。

3、评定制动效能的指标是和。

4、抗热衰退性能与制动器及制动器有关。

5、一般称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行驶或按行驶的能力为制动时汽
车的方向稳定性。

6、一般所指制动距离是开始踩着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它包括和
两个阶段中汽车驶过的距离。

7、为了增加路面潮湿时的附着能力,路面的微观结构应是且有一定
的,以穿透水膜,让路面与胎面直接接触。

8、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到地面的
限制。

9、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
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行驶的现象。

四、名词解释
1、汽车的制动性
2、地面制动力
3、制动器制动力
4、制动力系数
5、侧向力系数
6、制动效能
7、抗热衰退性能
8、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9、制动侧滑
10、制动跑偏
11、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12、同步附着系数
13、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
14、f线组
15、r线组
五、问答与分析论述题
1、汽车制动跑偏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作图分析论述制动力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

3、 作图分析论述“后轮侧滑比前轮侧滑更危险”的道理。

4、 设某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0.5,试分析该车在附着系数为0.3的路面上制动时的制动
过程。

(作图分析)
5、 设某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0.5,试分析该车在附着系数为0.7的路面上制动时的制动
过程。

(作图分析)
六、计算题
1、 已测得某车制动时车轮转速为120r/min ,此时汽车车速为36km/h ,若该车的车轮半径
为0.5m ,请问:此时该车车轮的滑动率是多少?
2、 某轿车满载质量为3780kg ,轴距8.2=L m ,满载时质心至前轴距离8.1=a m ,质心高度
835
=g h mm ,当该车在附着系数7.0=ϕ的水平路面上紧急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地
面制动力均达到附着力,求此时作用于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3、 某轿车满载质量为3680kg ,轴距8.2=L m ,满载时质心至前轴距离6.1=a m ,质心高度
800
=g h mm ,当该车在附着系数6.0=ϕ的水平路面上紧急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地
面制动力均达到附着力,求此时作用于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4、 某型货车的总质量为12000kg ,质心高为1.2m ,轴距为4.0m ,质心至前轴距离2.60m ,
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52,试计算此车的同步附着系数。

5、 某型货车的总质量为12000kg ,质心高为1.2m ,轴距为4.0m ,质心至前轴距离2.60m ,
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42。

a )制动系的反应时间为0.03s ,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为0.04s ,制动减速度按照线性变
化,制动初速度为5Okm/h ,在附着系数=ϕ0.75的路面上,计算此车的最小制动距离。

b )如果该车配备的是前、后制动器分开的双管路制动系,试分别计算前、后管路损坏时在附着系数=ϕ0.7的路面上的最大制动强度。

6、 某型货车装有前后制动器分开的制动系,总质量为11000kg ,质心高为1.2m ,轴距为
4.0m ,质心至前轴距离为2.60m ,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38,求制动系前部管路损坏时汽车的制动距离。

计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为0.02s ,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为0.02s ,路面附着系数为0.7,制动初速度为30km/h 。

7、 某型货车总质量为11000kg ,质心高为1.2m ,轴距为4.0m ,质心至前轴距离为2.60m ,
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38,求在附着系数0.7的路面上车轮不抱死时的制动距离。

计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0.02s ,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0.02s,,制动初速度30km/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