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强迫症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美龄心理代老师案例】

合集下载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来访者由于受强迫性神经症的困扰,内心非常痛苦,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厌恶疗法进行咨询治疗,在接受了十二次咨询后,来访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达到了心理咨询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强迫行为,不合理信念,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筱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70米,体态正常,五官端正,衣着干净大方,讲话语速较快,思维清晰。

个人成长比较顺利,无重大躯体疾病病史。

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家有父母和姐姐,父母皆为农民,在家务农,父亲高中文化水平,母亲小学文化水平。

姐姐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县城打工。

和父亲关系疏远,和母亲关系还可以,和姐姐关系比较好。

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

现在因强迫行为(翻书)而导致精神痛苦基本无法学习,故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来源: 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 0.9 强迫2.9 人际关系2.0 抑郁1.1 焦虑2.4 敌对 0.7 惊恐0.8 偏执0.7 精神病性0.6二、主诉:自卑,睡眠不好,心情烦躁、压抑,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自己明明知道书本里边没什么东西,但还是禁不住的去看,并为此感到非常苦恼,上课时间基本都消耗在看还是不看的矛盾冲突中。

来访者自述:从我小时候起父母每天忙于种蔬菜大棚,很少有时间对我进行管教,我大多数时间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整个家族就我一个男孩,父亲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成才为家庭争光。

母亲对我宠爱有加,父亲则对我管教严格。

奶奶性格内向,很少上街串门找别人玩,所以,我小时候大多在家里玩,和周围人接触较少。

从幼儿园至小学都是乖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以前突出了,为此而感到苦恼过。

考高中时因为比录取分数线低2分,拿了九千元委培费才得以来到高中继续上学。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关注自己的吃穿打扮,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表现的同时又感到紧张和不好意思,父母来看自己的时候,也感到不好意思,不愿意让同学们见到他们。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一、基本信息1、答辩人信息(咨询师),男,xxxx年出生,本科,xx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2008年参加工作,从事对于劳教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希望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考试,提高对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的把握,学会可以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帮助劳教人员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实习期间,在老师的督导下,先后对1例来访者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

2、当事人信息王某,男,30岁,江西人,初中文化,2001年随家人一起来到上海,曾经营过一家理发店,生意还可以,后来被朋友骗,就放弃了理发店生意。

家庭情况:母亲55岁,父亲于去年病故,享年58岁。

哥哥,32岁,已婚,家里关系一般。

犯罪事实:2010年11月22日晚22时许,王某在上海市青浦区与一男子李某发生争执,王某事后不服,召集朋友朱某、刘某带上钢管欲找李某报复,后被巡逻治安发现,王某因寻衅滋事被处劳教一年。

3、主诉王某称自从1月份调到现在服教的场所以来,已经将近8个月了,家里人就只在3月份来探望过一次,自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家人朋友前来看过他,一开始他认为他妈妈和哥哥肯定还会来看他,只是可能都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所以他就耐心的等待,但是现在都过了这么久了,还没来,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家里人已经抛弃他了,来访者最近总是觉得没劲,情绪比较低落,做事没精神,晚上也睡不好,吃饭也没什么胃口,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

不知道接下来的改造生活将怎样度过。

请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

二、评估与诊断1、初步心理测试结果在第一次咨询时,对王某进行了心理测试,选择的测试为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54份,标准分68分,提示存在抑郁倾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焦虑不明显。

2、当事人的主要问题结合王某在面谈中的情况,王某主要问题为:因为自己被处劳教,家人又长时间未曾前来接见,王某开始怀疑家里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抛弃了他,且王某因为做生意被骗而导致生意失败,觉得这世上没有人好相信,只能靠自己,但自己又没用,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许多人成功战胜了抑郁症,恢复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成功案例,介绍抑郁症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案例患者名为李小姐,她是一位年轻的职场女性,平时活泼开朗,热爱生活。

然而,突然间她陷入了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和消沉中,开始对事物失去兴趣,并感到极度疲惫。

她就诊于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经确诊为抑郁症。

在李小姐的心理治疗中,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方法,以帮助她解决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治疗的第一步是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李小姐感到舒适和被理解。

咨询师倾听她的困扰,并给予关心和支持。

然后,咨询师开始与李小姐共同探索她患抑郁症的原因和触发因素。

经过深入交流,咨询师了解到李小姐工作压力大、社交圈较小、家庭关系复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她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咨询师与李小姐制定了治疗目标,并帮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认知重建的技巧,咨询师教给李小姐如何认识和调整负面的思维模式,比如将消极的自我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培养她更加乐观的心态。

此外,咨询师还引导李小姐学习一些有效的应对技巧。

例如,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会与他人沟通和解决冲突,以及鼓励她参加一些兴趣活动,拓宽社交圈子。

通过这些行为改变,李小姐更能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与李小姐定期进行回顾和总结,调整治疗方法和目标。

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使心理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数月的治疗,李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情绪和能量。

她逐渐恢复了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并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

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她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更好地调整了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工作压力。

这个案例中的成功经历证明了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婚姻情感中强迫抑郁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婚姻情感中强迫抑郁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婚姻情感中强迫抑郁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张先生和他的妻子是我三年前的咨客。

张先生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妻子是一名医生,有一个聪明美丽又乖巧的女儿。

他们生活在一个二线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稳定可靠的不菲收入。

他们夫妻恩爱,都认为对方是自己一生中绝世无双的爱人,在生活中全力支持着对方的工作,呵护着对方的生活,亲昵地照顾着对方的家人。

他们的同事、朋友、领导、邻居,无一不称羡他们夫妻的恩爱,一家人的和美。

然而,就在他们女儿十岁那年,他们却向双方父母托付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准备一起自杀。

张先生三十七岁,妻子三十六岁,他们结婚十二年了。

张先生在强迫症中度过的时光,和他女儿的年龄一样大,十年,整整十年。

他说他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张先生经两次住院治疗无效后,医生告诉他,强迫症是很难治愈的精神类疾病,他需要一生服药,一生生活在这种精神的折磨中。

07年,张先生第四次住进医院,和他一起住进医院的,还有他的妻子,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张先生入院的原因不仅是强迫症,还有因长期服用抗强迫症药物,导致的肝转氨酶升高,同时,他还有着酒精肝。

张先生觉得生活无望了,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精神的折磨,就和妻子说不如自己死了,让她再找一个人,好好过日子。

妻子说咱们一起死吧,于是他们就一起和父母交待后事。

两对老人听了大哭,吓得寸步不敢离开。

张先生到底在强迫什么?他在强迫一种观念,他患上的是强迫性思维。

他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想妻子的第一次性行为不是和他,而是和另一个男人。

那个男人是他高中的同学,他的妻子,是他从那个男同学那里抢来的。

在张先生刚上高中时,一眼就迷上了班上那个明艳秀美的女孩,这个女孩是他见过的最美最可爱的女孩,他认为他就应该找一个最漂亮最可爱的女孩当他的老婆。

当时,这个女孩正和另一个男孩谈着恋爱,他们从初中谈到了高中,这个女孩对他示意的好感毫无反应,他发誓一定要把她追到手。

苦于没有机会和这个让他心仪的女孩接触,张先生只好等待,在等待中寻找契机。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1. 病例介绍小明,男,23岁,大学生。

小明在高中时就开始出现强迫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核对、整理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的社交能力极为有限,经常因为强迫症状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2. 治疗过程小明的家人发现了他的问题后,立即带他到了当地的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治疗。

在初诊时,医生认为小明的症状十分严重,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小明接受了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同时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经历了很多痛苦和艰辛,但是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状。

他学会了通过各种技巧来减轻强迫行为的冲动,同时也学会了更好地面对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重新投入到了学习和社交中,并且也学会了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3. 治疗效果小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他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看到了他的变化,他们对于小明的康复都十分高兴并且感到鼓舞。

小明自己也对于自己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他觉得自己重新拥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4. 治疗点评小明的治疗过程虽然十分艰辛,但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小明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并且得到了专业的心理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小明自己也非常配合治疗,他积极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各种练习和技巧,并且按时服用药物。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小明的康复,使得他能够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小明很幸运的是有一个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圈。

他们不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使得小明能够坚持治疗并且走出困境。

强迫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维持的心理疾病,而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症的治疗需要患者本人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专业医生的指导。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够真正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洁癖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洁癖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后来从美龄老师的对我们进行的案例成长中,了解到孟蒙父亲是中学教师,从小对他在学习上要求很严,在家里也不拘言笑,对待孩子就像对待他的学生一样,不停的督促学习。

母亲是护士长,由于职业习惯,母亲很注意讲究卫生,下班以后就是不停的洗洗刷刷,用孟蒙自己的话说“母亲每天洗刷的时间比睡觉的时间都长”。

母亲从小教育孟蒙注意卫生。

譬如饭前饭后一定要洗手,睡前睡后也一定要洗刷,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整齐排放,衣服一定要穿戴得干干净净,否则就要受到母亲的严惩。

孟蒙讲有一次自己和小朋友在外面玩,衣服上弄得很脏,母亲得知情况后,当晚不许他进家门,让他在门前跪了半夜,黑夜加饥饿在孟蒙的心里造成巨大阴影,他曾经用”我当时有种被遗弃在外的感觉”来叙述这件事,那年他才6岁。

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疯玩,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看着小朋友玩,害怕自己的衣服弄脏后回家受到父母的惩罚。

另外父母关系也不是很好,彼此好像感情很淡漠,总是为一些小事情争吵。

很多时候父母争吵的时候也是自己倒霉的时候,他们总是最后把火气撒到自己身上——争吵后父母会督促自己学习,母亲会检查卫生。

他们一争吵我就担心害怕,很多时候都害怕回家。

初三下学期一次月考时,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后去厕所小便,因为时间紧迫,小便后没有洗手,回到教室后,感觉手很脏,又跑到水池边去洗手,回来的时候迟到了。

那次考试结果出来后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五个名次,他就成了这样——觉得一切都是脏的,要使劲擦干净才放心。

从那以后,他进教室从来不用手推开,而是用脚踢开——认为门很脏;桌椅只有擦拭多遍,才放心落座;对于其他用具:书本、钢笔等也是一遍遍不停的擦拭;写字的时候也不直接用手握笔,而是用卫生纸包着手握的部分;每次大小便的时候,手都要近距离接触肛门或生殖器,认为手被污染了,需要仔细清洗,而且认为单纯的清水洗涤消除不了手上的肮脏,去卫生间的时候,他兜里都揣一包洗衣粉,大小便过后,需要用洗衣粉清洗好多遍才放心。

一例强迫行为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行为的咨询案例报告
要求。从小活泼外 向, 但到了初中, 变得沉默寡言, 不 知道 该 怎么 办 ?
内向拘谨 , 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 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3 . 咨询师观察和他 人反 映 2 . 主诉 和个人陈述
咨 询 师观 察 到求 助者 穿 着校 服 ,讲 话声 音 模
主诉 : “ 两 周 以来 因书包 不 知 往哪 儿放 而 焦虑
・ 心 理咨询技术 ・
室 到叙 述 完 毕 , 都表 现得 郁 郁 寡 欢 , 很少说话 , 情 状 , 但与 强迫 症状 相 比,焦 虑症 状不 是 主要 的 , 而 绪焦 虑 。 班 主任 反 映 : 李 某 内 向少 言 , 安 静 听话 , 做 事

是 强 迫症状 的伴 发 症状 , 因此 可 以排 除焦虑 症 。 ( 4 ) 与抑 郁症 相 鉴 别 : : 求 助者 有 情 绪 低 落 , 少
郁பைடு நூலகம்。
向认 真仔 细 , 并学 习成 绩 较 好 , 朋 友 不 多但 在 班 言寡语 的表现 , 但 不是 主要 症 状 , 因此 可 以排 除抑 里没 有 跟其它 同学发 生 过矛 盾 冲突 。
4 . 评估与诊 断分析
4 . 1诊 断结 论
5 . 原 因分析
5 . 1生物 因素 1 6岁 , 男生。
不安 、 情绪低落 、 无法 集 中注 意力 听 课 , 学 习效 率
6 2
糊, 情绪低落 , 言语磕巴 , 无幻觉 、 妄想 , 无 智 能 障
碍, 自知 力完 整 , 有 明 确 的求 助 要求 。从进 入 咨} f 珂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9 卷 总第 1 6 2 期 2 0 1 4 年第 9 期 总第 9 5 9 页
期发生 , 不 良情 绪 行 为 持续 一 个 月 , 评为 1 分; 该 求 助者 表 现 出焦虑 、 烦躁 、 强 迫思 维 、 强 迫行 为 、 睡

一例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摘要:这是一例因美容手术而导致的强迫症案例。

本文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的过程,采取了认知疗法。

经过治疗,使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起新的观念,能正确对待自我,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根据来访者的生活状态和本人的回访证明本咨询案例为是效心理咨询。

关键词:强迫症主诉观察测验诊断目标方法效果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1 一般资料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

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

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

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

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

(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

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

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

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

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

于是受了鼓舞。

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

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

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

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

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

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咨客一般性资料:华胥(化名),男,25岁。

咨询前症状和问题:1、赤面恐惧;2、强迫思维,总是想不好的事情;3、五年前被诊断有中度抑郁症,一直吃药治疗,效果不良,药物副作用明显,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自己停药。

咨询目的:走出抑郁,恢复自信和尊严感,建立积极心态,克服社交恐惧,明确未来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咨询技术:自然享受主义综合疗法。

咨询次数:5次面对面咨询调整,9次QQ远程语音视频咨询巩固。

咨询效果:抑郁症状消失,自责内疚、自卑、无力感消失,对生活重燃希望,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咨客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拿姐姐的内衣玩儿,恰好被叔叔看到。

叔叔笑着进来,看到他这样就不笑了,转身走开,此后也变得不太疼他。

叔叔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留在心里面的观念是:性是不好的,是肮脏的。

这是咨客恐惧情绪的发源,可以说从此埋下了“祸根”。

之后成长过程中的小事,如:在菜园前拉屎被批评;父母吵架;去山上玩耍看到棺材被吓到;被恐吓要把姐姐卖掉;被奶奶反锁在屋子里等等,它们引起的小小的害怕恐惧情绪累加起来,形成他心中恐惧情绪的集合,让他习惯性地体会到恐惧情绪。

五年级时的性游戏触发幼年的“祸根”,这时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罪恶感、羞耻感像大山一样压着他。

由于从小形成不正确的性观念,让他根深蒂固地认为,性是肮脏的,是禁忌的话题,是不能触动的,这是小时候叔叔的反应给他的感觉,在他的心里形成一个固定的链接。

青春期对性的好奇、性探索成了他心里的负担,唯恐被他人知道,这条导火索被引燃,恐惧情绪一发而不可收拾。

长期下来,这种情绪泛化到其他很多方面,工作、生活及身体都受到严重影响。

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与不良情绪形成连接,这就成了他的固定观念和不良思维行为反应模式。

让他在以后遇到事情时,都会习惯性地往坏的方面想,无意识地触发负性情绪,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内心已经形成的观念,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他永远也不能跳脱这个怪圈儿。

这时,心理咨询师代老师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一个举着火把的“引路人”的角色,抽丝剥茧分析问题所在,引导咨客意识到自己是陷在了一个怪圈中,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这个怪圈,然后启发咨客去解决这个怪圈,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出口,能够跳离这个怪圈;最后,可以帮助咨客去建立一个“好圈儿”,一个合理的连接,或者说是一种合理的思维,形成正常的思维行为模式。

这样才算是化解了这个问题。

而之后更高层次的人格完善,我认为这需要毕生的努力,不是后期的几次咨询能完成的。

咨询师能做的,只是将人领入正常的区域,就像是火车在轨道上运行,车已经由咨询师带领到了正常轨道上,至于之后要怎么跑,以什么速度、什么方式去跑,这就是咨客自己去决定的了,咨客才是司机,咨询师最多不过是道旁的信号灯罢了。

这时,我想起了代老师说的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我们咨询师助理是如此,对咨客亦是,成长的关键还是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