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原文摘录
鲁迅经典文段

鲁迅经典文段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2.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朝花夕拾》3.“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的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个人一只大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4.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且介亭杂文·阿金》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6.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坟·娜拉走后怎样》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8.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原文摘录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原文摘录《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温馨的回忆。
以下是一些原文摘录: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父亲的病》:我的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他看着我,眼中充满了爱意和担忧。
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仿佛在告诉我:“孩子,你要坚强。
”3.《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我家的保姆,她总是那么慈祥和善良。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读《山海经》,阿长看到我那么专注,就走过来问我:“孩子,你在读什么?”我把书给她看,她看了看,然后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你应该好好读。
”从那以后,阿长就成了我读书的启蒙老师。
4.《五猖会》:每年的五月五日,我们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庙会。
那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孩子去庙会上游玩。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庙会,我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还吃了许多美味的食物。
那是我最快乐的一天。
5.《二十四孝图》:我小时候,母亲常常给我讲《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那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街头卖火柴,他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满是污垢。
我想起了《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心里不禁感到一阵酸楚。
6.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7.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8.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鲁迅摘抄优美段落

鲁迅摘抄优美段落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鲁迅作品中的优美摘抄:
《狂人日记》:
"我不能忍受已经不能忍受的事,我要做出不能做出的事。
"
《呐喊》:
"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能是梦中之梦,梦醒了,一切归零。
"
《彷徨》:
"彷徨是失意者的礼物,迟早会发给每个人。
"
《阿Q正传》:
"世间万物都是空,只有自己最是实。
"
《草地》:
"我在夜里伫立在窗前,看那边那个远,远是充满着星星,远是充满着无限的忧愁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
《故乡》:
"故乡,那是在那个地方有母亲的笑,有阳光,有一切美丽的都市不曾有的东西。
"
这些摘抄反映了鲁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主题的思考,以及他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鲁迅朝花夕拾的经典语录

鲁迅朝花夕拾的经典语录鲁迅朝花夕拾的经典语录(80句)《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
今天小编整理了鲁迅朝花夕拾的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鲁迅朝花夕拾的经典语录1、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2、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3、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只得走开。
4、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5、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
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6、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7、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8、好。
那么,走罢!9、我道nga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
大王道我是得钱买放,就将我捆打四十!10、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
11、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12、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
13、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14、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
关于朝花夕拾的摘抄

朝花夕拾的摘抄关于朝花夕拾的摘抄导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朝花夕拾的摘抄。
欢迎阅读!篇一:朝花夕拾摘抄1、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2、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3、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4、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
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
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5、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鲁迅《呐喊》经典语录

鲁迅《呐喊》经典语录鲁迅《呐喊》经典语录:01、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02、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具跨过这一步。
03、万分沉重,动弹不得。
04、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05、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
06、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07、临河的土地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08、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
09、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呐喊(阿Q正传)10、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11、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呐喊》12、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1、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鲁迅《朝花夕拾》2、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阿Q正传》3、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鲁迅《朝花夕拾》4、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鲁迅《彷徨》5、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鲁迅《狂人日记》6、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
——鲁迅《伤逝》7、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彷徨》8、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
——鲁迅《野草》9、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鲁迅《阿Q正传》10、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出关鲁迅先生原文阅读解析

出关鲁迅先生原文阅读解析
鲁迅先生的作品《出关》是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
这篇小说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陋习和不公。
以下是《出关》的原文及简要解析:
《出关》原文摘录:
何福堂乃系江西奉新之人,粗豪非常。
为人极仁,尤甚交朋友;然学业甚废,不过识字而已。
年方二十已后,忽念江南之人,不习练武艺,非闲人也。
患之,终日躁动不安。
有人以江南鬼话吓之,令宜年甲,亲自东江州买张良书。
何福堂喜,令人千金市之。
出海关,不上月,何福堂仍北来,亲自捆之枣树上。
解析:
人物设定:何福堂是文中的主人公,江西奉新人,性格豁达,但缺乏学业,对武艺有浓厚兴趣。
这一设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官武将观念,强调武艺的重要性。
背景描写:文中提到江南人不习练武艺,被形容为“闲人”。
这反映了当时南北方人文化差异的观念,南方人多以文学才艺为重,而北方人则重视武艺。
江南鬼话:描述了江南鬼话吓唬何福堂,这可能反映了当时南北方人之间的误解和对彼此的陌生感。
江南被描述成有鬼怪之地,可能是对南方传统的一种刻板印象。
求购良书:为了学习武艺,何福堂不远千里前往东江州购买张良书。
这体现了他对武艺的热切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重视武艺的现象。
捆之枣树上:故事最后,何福堂东山再起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他被人捆绑在枣树上,形成了一种讽刺和幽默的画面。
这一结局反映了社会中对于急功近利和投机行为的批判。
整体而言,《出关》通过一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不合理和荒谬之处,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
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
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呐喊》自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
作于1922年12月3日北京。
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这篇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
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复一日的亡故了”。
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求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
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
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
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
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
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
从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
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
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笔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
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彷徨》小说集《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他是写人生的一种轨迹,这轨迹似乎有铁的定规在。
从起点,抛一个圆形的弧线,然后又重新跌回起点。
甚至,跌回到起点以内。
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那时候,时兴写小说。
写小说成了那时的潮流。
何况之前,先生已经写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篇。
它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写作的先河。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
”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
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
看了,就散了。
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