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欣赏结课论文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结业论文

海南大学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结业论文品析“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学号:姓名:年级: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品析“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文摘要】柴可夫斯基在瑞士休养期间灵感突发,在短期内就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这首曲子的发展背景也有一些曲折,首先题献给了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但是因为小提琴技艺上的不足,提出要修改而被搁置了许久。
后来,这首作品有幸遇到了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他高超的小提琴技艺下,这首作品得以现世,并且在他大力宣扬与环欧洲的巡回演出中,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由之闻名并且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这首的特色是曲子吸取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充满了丰富的田园气息,其曲调带着点点忧郁、哀伤,格调新颖、独特,抒情而温柔,却还带着点诙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发展背景,特色品析“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柴可夫斯基《D大1 1调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当时客居瑞士的柴可夫斯基休养在一座小城,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曲子。
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把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L.Auer,1845-1930)。
奥尔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很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些地方不便于演奏,提出要进行修改,因此,作品被搁置两年。
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A.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难度,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并把它带到欧洲各地成功地进行演出,久演不衰,成为作者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因此,柴可夫斯基把作品的题献改为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勃罗巨大的基。
柴可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把一些民族音乐的给予高度的艺术体现和典型化,其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被人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终于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社会的注意和欢迎,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古典范作之一,它的地位足以同贝多芬、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同类作品媲美,被誉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论文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论文音乐剧《大河之舞》赏析音乐剧《大河之舞》赏析一学期的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课程即将结束,我在感到不舍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充实。
在这短短的一学期中,每节课的内容对我来说都是莫大一种享受,每次上课都会怀揣着一份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并且不希望下课,只盼时光能停住。
一学期中,我们欣赏了众多的外国音乐作品,有知名的音乐剧、歌剧,影响世界的音乐家及其著名作品等等。
但是这其中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著名音乐剧《大河之舞》。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音乐也应该是有民族底蕴的。
《大河之舞》这部音乐剧就是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爱尔兰民族。
通过种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地体现了纯粹的爱尔兰艺术。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他们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但最终却又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现代的我们珍惜和拥有。
《大河之舞》是什么?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舞蹈,是这部音乐剧最为光鲜亮丽的主线,它利用英式古典踢踏舞的整齐划一和力量充足音乐剧《大河之舞》赏析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音乐剧整体的宏大气势和震撼效果。
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独特的,由于保留了强烈的爱尔兰民间舞蹈传统中挺拔矫健的舞姿,自成一派。
国外音乐鉴赏课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国外的音乐鉴赏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西方音乐的精髓,拓宽了自己的音乐视野,对音乐鉴赏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总结。
一、课程概述这门音乐鉴赏课程主要介绍了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
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音乐基础理论、音乐作品赏析、音乐创作技巧以及音乐与文化的交融。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实践,我对西方音乐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收获1. 音乐基础理论:在课程中,我学习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了解了不同音乐风格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这使我能够更加准确地鉴赏音乐作品。
2. 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众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爵士乐大师路易·阿姆斯特朗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我领略了不同音乐风格的魅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3. 音乐创作技巧:在课程中,老师讲解了音乐创作的技巧,如旋律创作、和声处理、节奏编排等。
这使我认识到,音乐创作并非易事,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
4. 音乐与文化的交融:课程中,我们了解到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以及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这使我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传递情感。
三、个人感悟1. 音乐的魅力: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它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如何从音乐中汲取营养。
这使我认识到,提高审美能力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
3. 文化素养的拓展: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音乐特点,拓展了我的文化视野。
我相信,这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门国外音乐鉴赏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音乐,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音乐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欣赏英文歌曲作文

欣赏英文歌曲作文英文回答:Exploring the lyrical depths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songs, a myriad of profound themes and emotions unfurl before us. From poignant tales of love and heartbreak to introspective journeys into the human psyche, these musical masterpieces evoke a tapestry of resonant experiences.One of the foremost appeals of English songs lies in their unparalleled storytelling prowess. Through vivid imagery and evocative lyrics, songwriters paint vivid narratives that transport listeners to distant lands, introduce them to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and lay bare the intricaci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Moreover, the wide-ranging genres encompassed within English music allow for a diverse and immersive listening experience. Soulful ballads, uplifting anthems, and exuberant dance tracks each contribute to a vibrant musicallandscape that caters to varied tastes and moods.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English songs is equally noteworthy. Whether it be the cathartic release of a heartbreaking ballad or the euphoric uplift of an empowering anthem, music provides a potent outlet for our deepest feelings. By tapping into our collective human experiences, these songs offer solace, inspiration, and a sense of shared connection.中文回答:欣赏英文歌曲,深入其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Michael Jackson小浅论欧美流行音乐欣赏结课之余,耳边依旧回荡着super star们的歌声,演唱会上那激动人心的一个个场景时常浮现在眼前。
喜欢Britney Spears甜美的声音性感的舞姿,那一首《I am not a girl, not yet a women》道出了多少少女的心声;喜欢西城男孩,四个帅气的男生给予我们多少的遐想,犹记他们穿着风衣,在美丽的背景下,一首《season in the sun》将我们引领那美丽的季节……但是最让我敬仰的还是音乐界的奇才怪才,风靡全球的Michael Jackson,下面我就来小小浅谈一下。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King of Pop),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其成就超越猫王。
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融合了黑人节奏蓝调与白人摇滚的独特的MJ乐风,时而高亢愤疾、时而柔美灵动的嗓音,空前绝后的高水准音乐录影,规模宏大的演唱会无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轰动,再加上他那充满神秘感的形象,以及他独创的风靡全球的“Moon Walker”舞步,都是他成为独一无二的流行之王,他将欧美流行音乐带到了顶峰,他是一个真正的就有划时代意义的歌手。
他的专辑《THRILLER》,其唱片总销量数以亿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200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颁发了一个最新认证: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
很多人说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神奇的怪物,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乐响起时他的节奏能带动全世界的脉搏.他总共出了十三张专辑,他的专辑,歌曲,以及获奖经历内容过多,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主要谈我的感受以及对她的理解。
还记得刚开始的几节课上,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Michael的作品,那超现实的画面,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创作在中国是不可能看到的,还有他精湛的舞步,高超的唱功更是让我们为之折服,其中最让我激动的还是Michael Jackson的演唱会,那是不可想象的,十分钟的呼声浩荡你听过吗?接连不断地晕倒事故只为一个偶像你见识过吗?他在台上忘乎所以的演唱跳舞,声嘶力竭,你会觉得他快支撑不下去了,可他屹立不倒,那是真正的灵魂在歌唱,真正的生命在歌唱,诠释着自己所有的一切。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

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共五则)第一篇: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一、作品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西北地区,每逢春节就举行红火的秧歌舞活动,人们同歌共舞,互相祝贺。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而《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他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二、结构《春节序曲》是一首节日里欢唱的管弦乐曲,它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
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的歌舞场面,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概括全曲节奏、情绪特征,将听众带进欢快热烈的大型群舞中。
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酣畅淋漓,乐曲在沸腾的情绪中结束。
三、风格特点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
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
重复部分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
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自我感受在我国《春节序曲》可谓是脍炙人口,不论在那个地方听,都会给人快乐和喜庆的感觉,就放佛看到了作者所要描述给我们的陕北人民大丰收的忙碌场景,人民脸上挂着笑容,相互祝贺,共庆丰收,曲调幽美,节奏感强,似乎让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只剩下快乐相随,用柔和加明亮的乐器抒发内心感受,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产生联想。
《西方音乐赏析》论文

放飞音乐的翅膀《西方音乐赏析》这门课,是在艰难的选课道路上的无奈之举。
初时,对这门课没有任何兴趣,觉得所谓音乐赏析,还不如坐在家中带着耳塞享受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何苦坐在教室中听那些老掉牙的西方音乐。
但经过这一个学期课堂的洗礼,对这门课已经大大改观。
就如,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对大家说:“不管你们为什么选择这门课,是迫于无奈还是兴趣所在都不重要,既然坐在这个教室中,何妨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听上一两曲,或许你真的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大学就像一个社会的投影,每个学生犹如社会的一员忙碌于学习、考证、各色各样的活动,每天也是朝九晚五,四处奔波。
然而在这样看似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心却越来越来浮躁,越来越茫然,经常想不明白自己奋斗的意义何在。
每当怀着茫然而浮躁的心情坐在音乐教室里,老师拉上窗帘,关掉所有的灯,在黑暗中静静感受音响传来的各种乐器的合奏,心随乐动,刹那间豁然开朗,心情不再郁闷烦躁,觉得在那段时光中可以抛却所有的烦恼,静静聆听,什么都不想,又似乎什么都想开了。
至此,才感觉似乎有那么点明白音乐的魅力了。
古语有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能给听者带来的强烈精神共鸣。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对音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音乐的律动才称的上欣赏音乐。
有位哲学家指出:为了感受上帝的存在,你必须去信仰他;音乐也是如此。
在欣赏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即使没有音乐专业知识,我们照样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这些基本常识在老师课堂的讲解中,我逐渐有了些许了解,包括: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音乐的风格、流派及其特点,着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着名的指挥家和演奏家等等。
课堂上,我们欣赏了许多西方音乐泰斗们的作品。
在这之前,听过一些着名的音乐家演奏的曲子,像贝多芬和李斯特,他们是我比较喜欢的音乐家。
贝多芬的音乐给我的感觉不仅有深层的内涵,还有华丽的外衣。
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学习“中外音乐鉴赏”的感悟摘要: 如今各高校纷纷开展音乐鉴赏课, 通过这学期学习这一课程, 我感收到音乐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审美观, 产生对美的追求的渴望。
同时也为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如何利用音乐来开阔我们的心理。
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带来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 音乐鉴赏审美观音乐教育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 通过听觉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领悟音乐的真谛, 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美育教育方式。
音乐鉴赏的过程, 是一个包含感知、理解、想象、情感、鉴别、分析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动态审美过程。
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音乐艺术教育评价的主要项目。
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在于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 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力, 对音乐艺术作品美感和情感的感知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读书的人必须识字一样, 要使我们理解和体会音乐艺术作品, 就必须使我们读懂音乐艺术的语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艺术作品的展现形式就是声音, 它把多种声音有效地组织到一起, 变为人们所能控制、所能把握的音响体系, 形成了能震撼人心、怡情养性、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音乐世界。
马克思说过: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 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
在声乐作品赏析中, 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 我们能够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
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 必须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 第二学期
《外国音乐欣赏》结业论文——巴赫
一、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西方现代音乐史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赫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以巴赫的生平经历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赏析其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意蕴。
二、关键词
巴赫、人物生平、作品欣赏
三、正文
(一)人物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
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
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爱森纳赫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都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
巴赫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幸运的巴赫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但是他却9岁丧母,10岁丧父,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由于乐谱很珍贵,兄长从不允许他翻阅,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的时候,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手抄下来,长达半年,这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
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离家,开始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或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和他幼年时期的音乐积淀,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
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在这里吸取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传统音乐的精华,这成为他日后的创作的不竭源泉。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而巴赫以卓越的风琴家闻名。
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的从业成名之路经历了三个时代。
首先是魏玛时代(1708-1717),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任职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
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
在魏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
接下来是克滕时代(1717-1723),他在克滕宫廷任职,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淡漠了。
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最后是莱比锡时代(1723-1750),在巴赫辞去宫廷职务后,他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在那里他度过了余生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在演奏技巧和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
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
《音乐的奉献》。
由于巴赫长期用眼过度,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
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逝世于神圣罗马帝国莱比锡。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二)优秀作品简介
1、管弦乐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拨弦古钢琴与弦乐的协奏曲》、《管弦组曲》、《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2、声乐作品:
《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农民清唱剧》、《耶
稣,我的欢乐》、《圣母颂歌》、《约翰受难曲》、《圣诞节神剧》、《复活节神剧》。
3、键盘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二声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
4、室内乐作品: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古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小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中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长笛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长笛、双簧管与拨弦古钢琴的三重奏》、《双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奏鸣曲》、《长笛、小提琴与拨弦古钢琴的奏鸣曲》。
(三)优秀作品欣赏——以《马太受难曲》为例
歌德曾经这样评价巴赫的音乐:“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听巴赫的音乐,你能从中听出它的深沉、悲壮、广阔,充满着现实的气息。
巴赫一生受过苦难的经历,也使他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彰显于他的艺术创作。
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就像歌德所言,听巴赫的音乐,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巴赫的音乐中有着淡淡的哲学伦理的意蕴,这种哲学伦理思想的表现形式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和抒情、写景紧密结合的,因此他的综合性的音乐风格让人从中获得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感受自然和永恒的律动。
巴赫笃信宗教,它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
其中他在莱比锡时代谱写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
其音乐深刻的悲剧性激发每一位信徒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众的心灵。
巴赫在受难曲中前后五次使用这首圣咏,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合唱织体,有时改变节奏,有时改变速度和强弱,藉着这崇高感人的圣咏合唱,把全曲连结在一起,浸溶在悲剧的圣洁的气氛中,激起人们最强烈的感动。
在戏剧层面,《马太受难曲》采取世俗化的笔法,用音乐完整地展现了《新约马太福音》26、27章的内容,其唱词采用马丁路德的德语《圣经》译本,叙述性语向由男高音宣道者用通奏低音伴奏来咏诵,耶稣的话语由男低音演唱,伴以仿佛光环效果的弦乐和声,彼得、犹
大、彼拉多等“角色”也都由特定的演唱吉担当,犹大民众则由短小的复调式合唱设落体现,除投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外都歌剧相似,可谓是将戏剧性表现到极致。
《马太受难曲》是文艺复兴时期巴赫的创作,体现了启蒙思想影响下巴赫对人性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概念内涵,人文精神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意识,具有一定形而上学性,难以超越客观实际,具体到音乐史学上的人文精神,就要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既然叫“人文主义”其根源来自于与“神学”相对的“人学”,人文主义的发展是以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传统理念的,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反对神学的禁欲论。
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巴赫的音乐作品大多对该思想有所体现,《马太受难曲》更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不可多得的音乐创作之一,以宗教为掩护,呼吁人进行自我反思和审判,追求人的自我救赎。
音乐语言是最纯粹的语言,它是抽象的、感性的,表现无限且难以捉摸的深情感动,而巴赫的这首曲目,你能从中感受到它接近于纯粹的神秘,这样神秘而内敛的语言是让人通往神性家园的途径。
这也正是巴赫的音乐的鲜明的特点,《马太受难曲》让人感觉到一股接一股的无限静谧的同时,也洋溢充浓烈的宗教情感,皈依音乐的国度,也就是奔向信仰的国度,把人的灵魂牵引到永恒的抚慰和安息的境界,层层转进的历程正是灵魂得以洗涤和超拔的过程。
四、参考文献
[1]杨昭颖.从《马太受难曲》看巴赫的宗教音乐思想[J].音乐时空,2015(05).
[2]李岩.巴赫《马太受难曲》的人文精神浅析[J].大众文艺,2008(10).
[3]范宇.巴洛克音乐创作的美学价值[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2).
[4]李萍.《马太受难曲》中的人性与宗教之美[J].大众文艺,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