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一、王充《论衡》
王充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东汉重
要的政论散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
文学批评:
1、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2、主张书面语和口语一致;
3、要求创新,反对模拟和抄袭。
三、刘向《新序》、《说苑》
引用大量先秦经传子史中以及流行于民
间的故事、传说和寓言,基本上是旧文, 有些经过了加工剪裁。
四、扬雄(前53
- 18)
‚四大赋‛: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河东赋》。
《太玄》(仿《周易》而作)
《法言》(仿《论语》而作)。
《解嘲》(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
艺术;班固为尊者讳,常常删去讽刺语 言和细节描写。
如班固将《史记· 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一节,移入《汉书· 高帝纪》,但 删去了其中几处显现人物风采的对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班固的这些改动,
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而且使人物 的风神举止大为减色。
4、语言表达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赵晔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
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雏形。
四、袁康《越绝书》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
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 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 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
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 手,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作品为《两都赋》。
《两都赋》假设‚西都宾‛向‚东都主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27-96?) 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 都别具一格。创作 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 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 出辨别真伪的标准, 从开始的《逢遇》篇到 《物势》篇共14篇, 围绕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 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 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 极关怀。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 增”、《论死》、《订鬼》诸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反复予以申诉建功立业,步入 仕途。
之四·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 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 对唱的形式出现, 二人各申己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 为激烈。
疾邪诗之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 写照。 蔡邕因议朝政得罪,几被杀害。后与家属髡钳徙 朔方,其仇家又沿途使人行刺,幸得善人保护, 得免于死。后“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 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 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对比、主客问答、划分畛 域、逐次铺叙展开等)。同时其创新在于: 1、突破了 “劝百讽一”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 通篇是讽喻、诱导。 2、详略有致,别具匠心。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局 部细描。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契合无间, 并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两都赋》在按空间方位铺陈时,用回环往复的笔 法,第一次:外内,内外;第二次:内外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有血 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 爱·摩·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圆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小说面面观》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而在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4 )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 郁的悲剧气氛。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 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生感慨。 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露出对天意的 怀疑,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 怀疑 ,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 ( 《 伯夷列传 》 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吴 起杀妻、母死不归) 起杀妻、母死不归)
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郑樵《通志 总序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 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国语·鲁语 下》)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
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 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 期。
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 班彪、冯衍、杜笃、傅毅、崔骃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
2019/5/30
5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 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 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 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 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 “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 反。
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 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 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 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 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 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 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武帝之后,骚赋有所新变,一些赋家尝试突破旧式,如淮南小山的《招隐
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创造方面较《招魂》均有不同;班婕妤的《捣素
赋》干脆取消“兮”字,换成其他虚字,并杂糅三言、四言。其他如司马
迁的《悲士不遇赋》,马融的《围棋赋》、班固的《白绮扇赋》、傅毅的
《舞赋》,也能在“楚辞”句式基础上,糅进散文和三、四言句式。不过,
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 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诈力错误政策, 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 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 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 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 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 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 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
2019/5/30
13
《论积贮疏》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文章先讲 积贮的重要,接着指出当今天下“背本而趋末”,“公私 之积犹可哀痛”的事实,并预言国无粮食蓄积的可怕后果, 最终得出结论,国家应该把“积贮”看作“天下之大命” 。
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较著名。
2019/5/30
7
小赋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 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初即有咏物小赋,而西汉末扬雄的《酒赋》是较有名的咏物小 赋。
东汉中期以后,汉帝国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危机严重,大赋失 去创作的现实基础,创作稀少,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其时,朝政腐败,民生凋敝,社 会危机严重,朝野清议之风兴起,清议之文亦随之出现。 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 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 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其中成 就最高的是仲长统。
2019/5/30
2
汉赋发展阶段
2019/5/30
9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十八, 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余,文帝召为博 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又数上疏陈政事,言 时弊,受文帝赏识,迁太中大夫。为大臣所忌, 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
贾谊不仅是文学家,更重要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中 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对秦王朝的失败教训以及 汉初所存在的尖锐的社会问题,都认识得极为明 晰,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汉初政权的政治 措施。
西汉中期以后的绝大多数骚赋,在内容和形式上大抵都走上了祖述屈原的
规范化道路,只是这些作家,大都失去了屈原九死不悔的抗争精神。骚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是汉赋的主流。
2019/5/30
4
大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 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 “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 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 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 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 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 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2019/5/30
1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汉帝国由盛而 衰,又由衰而兴,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 批判,古文经学随之兴起。与之相应,此期论说散文大 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 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 表作。
2019/5/30
17
文帝四年(前 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 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 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吊屈原赋》。
《吊屈原赋》中,作者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 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流露 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 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贾谊主张 “远浊进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 德。 ”贾谊同情屈原,但他和屈原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的诗、词、戏剧和小 说都有很大影响。
2019/5/30
3
骚赋
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 字语句。这种赋从汉初到汉末都有人创作,以汉初较有代表性。
汉初的骚赋,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 人失志;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贾谊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是其代表。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赋,大赋也开始形成。 由于此时几朝天子不重辞赋而诸侯王中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 王刘安等招士重赋,因而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
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 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 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20
晁错的《论贵粟疏》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 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文章从古代圣王治国之法、 当今农民生活状况、民贫商富的潜在危害等几个方面 进行分析,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 素无华,但质实恳切,故多被后人所称道。
贾谊和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鲁迅称他们的文 章为“西汉鸿文”,说他们“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
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论述透辟,态度诚恳朴实而又 带有真挚的感情,很有汉代文章的特色。据说此文奏上之 后感动了汉文帝, “始开藉田 ,躬耕以劝百姓” 。
2019/5/30
14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是贾谊系统地阐述 自己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他在文中驳斥了“天下 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个方面指陈社会现时危机 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见微 知着的远见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文化环境相对轻松自由, 文士自信心强,责任感大,又有创作时间,故而他们为文形式多样, 或为奏、议,或为策、疏等,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 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 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 晁错、邹阳、枚乘等,而以贾谊最为代表。
抒情小赋,不像大赋那样大饰辞藻,而是着眼于用少量韵语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