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2024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

2024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

2024年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公务员工资改革不是小事,它涉及到国家公务员的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和公平性问题。

所以,咱们这个方案得从大局出发,既要考虑公务员的待遇,也要兼顾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改革目标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务员工资体系,使公务员薪酬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2.强化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效能。

3.确保公务员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消除地区、部门之间的差距。

二、改革措施1.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合理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确保公务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建立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

每年根据物价涨幅、经济增长等因素,对公务员工资水平进行调整,确保公务员收入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3.完善津贴补贴制度。

对公务员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解决公务员的后顾之忧。

4.建立绩效工资制度。

对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5.调整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

合理设置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标准,体现公务员职务和级别的价值。

6.优化工资结构。

逐步减少固定工资比例,增加浮动工资比例,使公务员工资更加灵活。

7.强化工资分配的公平性。

消除地区、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确保公务员薪酬分配的公平性。

8.加强工资管理。

建立健全工资管理制度,确保工资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改革实施步骤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改革目标和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

3.推广改革成果。

在试点基础上,将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步实现公务员工资改革的全面实施。

4.加强监督评估。

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方案。

四、预期效果1.公务员薪酬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2.强化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效能。

3.消除地区、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确保公务员薪酬分配的公平性。

浅议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

浅议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

浅议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作者:赵振淇来源:《绿色科技》2010年第09期摘要:介绍了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即指数挂钩关系,分析了工资物价联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对职工工资进行补偿的相应方法。

关键词:工资;物价指数;联动关系中图分类号:F249.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42-021 引言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搞好经济,发展生产,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和人民整体的生活质量。

这里说的“职工工资收入”是指职工的实际工资收入。

由于我国所处的经济阶段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以现有条件下我国的基础工作应是重点发展商品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市场调整物价政策,把经济搞好搞活。

与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和集中指令性经济相对比,现在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显著。

因此,观察职工工资的收入情况,只考虑货币工资的数量,不同时考虑物价的浮动变化已不可行。

务必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物价指数浮动紧密结合,仔细考虑货币工资的真实价值,这样才可以显示出职工工资真实的水平。

2 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的联动关系相协调,确保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跟得上物价的上涨,是国家这些年以来多次重点提及的一件事情。

要将职工工资的收入与物价的浮动密切结合,可运用“指数挂钩”,即工资的货币数额与物价的浮动相同步。

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调整工资水平的方法实现了依据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决策,有助于促进职工工资组织与工作管理的法制化,同时增加职工对于工资分配的信任和安全感,更加有效地激发和鼓励全体职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主动的配合物价方面的改革。

3 工资与物价联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工资同物价挂钩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保证工资价值不变,并不是为了单纯求取工资的上涨,也就是说职工的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总价值量并没有变动。

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探究

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探究

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它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工资水平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1. 实际工资下降: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导致同样的工资购买力下降。

许多工人的实际工资可能无法跟上物价的上涨,造成生活负担加重。

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会因为通货膨胀而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2. 劳动者的失利: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工人的谈判能力下降。

雇主可能会借助通货膨胀来限制工资增长,以减少成本并提高利润。

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劳动者很难争取到他们希望的工资增长。

3. 不公平的分配:通货膨胀还可能造成不公平的工资分配。

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工资增长速度可能不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高技能工作岗位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增长,而低技能工作岗位则容易受到忽视。

二、通货膨胀影响工资水平的原因1. 成本推动的通胀:由于生产和运营成本的上升,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

这会对消费者产生压力,从而推高整体物价水平。

然而,劳动力成本是一项企业成本,通货膨胀导致的工资增长可能会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2. 需求拉动的通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由消费者需求上升引起的。

当经济繁荣和就业机会增加时,劳动力供应相对较少,从而推动工资水平上涨。

这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缓解通货膨胀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的解决办法1. 稳定物价: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避免价格的过度上涨。

这有助于保持工资水平的相对稳定,避免实际工资下降。

2. 加强劳工组织和谈判能力:劳工组织可以帮助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工资待遇,尤其是在通胀压力下。

通过加强谈判能力,工人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确保工资的公平增长。

3. 提升教育和技能水平:提高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力。

高技能岗位的需求相对较高,工人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增长。

工资和物价上涨的经济学解释

工资和物价上涨的经济学解释
关 键 词 : 资 上 涨 ; 价 全 面 上 涨 ; 济 杠 杆 ; 场 理 性 经 济 行 为 工 物 经 市
中 图 分 类 号 :2 F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1 0 2 0 0 17 8 8( 0 8) 2—0 6 0 6— 0 3


问题 的提 出
致相 同 , 大 中产 阶层 的 比例 , 现 共 同富裕 。除 扩 实
运用博 弈论 研究 政府 和市 场 的经 济行 为 , 键 关 在 于把政 府 当作 一 个 独 立 的经 济 人 来 考 虑 。政 府 同市 场一 样有 自己的 目标 政 策 , 决策 中也受 到 一 在
对一些 特殊行 业 的公务 员 工资 下 调外 , 国家 自 20 06 年 7月起 给 大部分 国家公 务 员 、 政 事业 单位 工 作 行 人员 提高 工 资 水 平 。工 资 的上 涨 在 全 国引 起 了较 大 的经济 效应 。
二、 资和物 价上涨 的博 弈论解 释 工
( ) 府和 市场行 为 的博弈 分析 二 政 物 价上 涨 和工 资上 涨 完 全 可 以看 作 政 府 决 策 和市场 反应 的 一场 博 弈 。政府 可 以 选择 涨 工 资 和 不涨工 资 , 市场反应 完 全取 决 于 市场 如 何预 期 以及 如何 对政府 的决 策作 出反应 。作 为相 继 抉择 , 场 市
涨 和物价 全 面 上 涨并 存 的 现象 ? 在 这 次 工 资 和 物 价上涨 中政 府 和 市场 各 自扮 演 了 怎样 的 角色 ? 又 有怎样 的政 策 效 果 和 经 济 效应 呢? 下 面 我 们 将 利 用非零 和博 弈来 分析 这些 问题 :
( ) 一 前提假 设 条件

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物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理论上讲,根据货币恒等式MV=PQ,推导P=MV/Q;所以,假如Q增加,货币供给M和货币周转率V不变,那么物价就会下降;假如Q减少,M和货币周转率不变,那么P就上升。

理论上来讲,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并不简单。

实际之中,经济增长在长期内由资源投入和资源使用效率决定,所以在长期内如果上述两项内容未变,则Q不变,P的变动和经济增长无关,只会和M和V的变动有关。

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和P相关,当P上升时,由于工资刚性,企业的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家雇佣劳动增多,进而提升产量Q。

所以在经济增长时,PPI领先或与经济增长同时好转,而后CPI 上升。

总结:如果分析10年20年之类长期的价格变动,那么与经济增长无关;分析年度的物价变化,则和经济增长有关。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消费者收入增长率分析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生活状态

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消费者收入增长率分析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生活状态

论文题目: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消费者收入增长率分析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生活状态“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这句话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而言,已经不是玩笑,“除了气温在降,别的什么都在涨”,也不仅仅再是调侃的话语。

伴随着通货膨胀的“敲门”声,“不确定期限的未来通胀”的担心和判断将影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消费的动机将趋于复杂化,直接导致消费行为的改变和新的一些消费趋势的产生。

一、由通货膨胀下消费者行为的选择分析消费者均衡及其变动1、现状---CPI涨幅总体走低CPI指在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通常作为观察该国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变化幅度常常被理解为一国通货膨胀轻重。

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还要看其他数据。

CPI过高始终不是好事,高速经济增长率会拉高CPI,但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快过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而一般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很难超越3-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同比涨幅创年内新低。

10月CPI同比涨幅1.7%,较9月涨幅下降0.2个百分点,略低于市场预期。

但CPI涨幅回落在预料之中,主要原因和食品价格的稳定和翘尾因素的减少相关。

业内人士预计,年内CPI将缓慢下行,全年CPI同比涨幅将不超过3%,为政策调控留下更多空间。

由此可见,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

CPI和PPI都显示着我国的经济正在温和复苏。

从通货膨胀的周期来看,无疑现阶段仍处在下降通道,环比涨幅为负也说明了年内CPI缓慢下行的趋势,尽管可能有一些波动,但全年CPI同比涨幅不会超过3%。

CPI涨幅总体走低,避免了物价较快上涨加重百姓生活负担的局面出现。

同时,也为宏观政策预备了更大的调控空间,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严重恶化,货币政策还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CPI与民众购买力之关系及工资增长与CPI联动机制

CPI与民众购买力之关系及工资增长与CPI联动机制

CPI与民众购买力之关系及工资增长与CPI联动机制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与民众购买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工资增长与CPI之间的联动机制。

CPI与民众购买力的关系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

CPI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购买力。

当CPI上升时,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民众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的金钱会增加,从而降低了购买力。

相反,当CPI下降时,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下降,民众购买力会增强。

工资增长与CPI联动机制在CPI上升的情况下,工资增长与CPI之间存在一种联动机制。

通常情况下,当CPI上升时,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为了保持员工的购买力相对稳定,企业会倾向于提高工资水平。

这样,员工的实际购买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然而,联动机制的实际运行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工会活动、劳动力市场条件等。

影响CPI与民众购买力关系的因素影响CPI与民众购买力关系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一些重要因素包括:- 基本生活成本: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成本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民众的购买力。

-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和利率的变化会对通货膨胀和CPI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民众的购买力。

- 政府政策:政府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等都会对民众购买力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CPI与民众购买力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CPI的上升会降低民众的购买力,而CPI的下降则会增强民众的购买力。

工资增长与CPI之间存在联动机制,但其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

了解CPI与民众购买力的关系以及工资增长与CPI的联动机制,可以帮助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他因素对CPI和民众购买力的影响,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保护民众的购买力。

(以上内容根据个人理解,无法确认引用内容,请勿引用)。

物价涨工资不涨的原理

物价涨工资不涨的原理

物价涨工资不涨的原理物价涨工资不涨的原理一般涉及到宏观经济的层面,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机制。

在这份回答中,我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原因:1.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货币价值下降,造成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

然而,当物价上涨时,央行可能选择提高利率控制通胀,这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增加,工资增长受限。

2.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工资水平产生着重要影响。

当供应超过需求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不需要提高工资以吸引和保留员工。

此外,工资的否决机制(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提高工资)也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不涨。

当工人不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时,工资上涨的空间就较小。

3. 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通常与劳动生产率相关。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资的上涨,因为提高生产效率可能使企业有余力提供更高的工资。

然而,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无法满足物价上涨的幅度,那么工资可能会相对滞后。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能受到技术进步和教育程度的限制。

4. 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物价上涨意味着企业的成本也增加了。

当企业的利润面临压力时,提高工资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不可持续。

因此,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抑制工资增长,以保持利润率的稳定或提高。

5. 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分配: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以同等比例影响到所有层面。

有时,经济增长可能更加倾向于资本拥有者,而劳动者的利益可能被忽视。

这可能导致工资增长滞后于物价上涨。

6. 政府政策和法律的限制:政府政策和劳动法律也可能对工资增长产生影响。

有时政府可能采取措施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但这一标准可能无法跟上物价的上涨。

此外,一些政府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对工资上涨持谨慎态度,如高税收和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增加。

综上所述,在物价上涨而工资不涨的现象中,涉及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分配、政府政策和法律的限制等多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工资水平、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刘丽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摘要]协调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新剑桥学派从收入分配出发,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三市场出发,讨论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三者应该存在的数量关系,但是这些研究都存在其局限性。

本文利用了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有关三者关系的几个结论,揭示了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应该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工资水平物价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物价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的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性。

因此,研究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极其重要,遗憾的是现有关三者关系的经济理论难以为这种研究提供有利的分析工具。

以琼·罗宾逊夫人和卡尔多为代表的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把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从长期角度分析了工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然而其假设条件的明确界定致使分析范围比较狭隘,分析内容不完全。

托宾和凯恩斯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把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有机结合,从而为弥补有关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传统理论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是他们只是研究在封闭经济条件的动态经济增长,并且忽视了技术进步的有效作用。

如此看来,对于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还有深入认识的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通过一个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是文献综述,接着设定模型并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简短的结论及说明。

二、文献综述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失业率下降、居民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它是衡量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政策绩效的主要手段。

“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消费品领域和相关的服务。

由于实际工资、以工资收入的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和提高等三重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具有了内生性”。

[1]也就是说,工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性的协调关系。

这种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在促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因为增加了生产成本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需要很好的协调,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经济史上,关于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有两条不同的研究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琼·罗宾逊夫人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琼·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增长模型前提假定主要是将国民收入分为两类,即资本家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并且资本家的储蓄倾向高于工人的储蓄倾向,在此基础上,琼·罗宾逊夫人揭示了在一定的储蓄倾向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的相对份额越大,工资的相对份额越小,同时由于名义工资率的提高会推动物价上涨,不利于真实工资率的上升,所以应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调节两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显而易见,在琼·罗宾逊(J.Robinson)夫人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的份额,提高真实工资率,来实现长期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这种思路被其后的许多经济学家所继承,卡尔多(N.Kaldor)以投资率决定国民收入中利润比例大小,发展和完善了琼·罗宾逊夫人的储蓄率决定收入分配份额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率提高后,应增加工人的工资,以提高其储蓄率带动投资率的增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社会达到充分就业,从而又推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第二条线索是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结合的角度研究工资、物价与动态经济增长问题。

这条线索可以说是在对新剑桥学派有关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剑桥学派理论虽然抓住了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但是却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其前提假定明显有不合理的因素,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有出入的地方。

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收入分配来解释的,分析比较片面,而没有找到三者之间的内在性联系。

导致新剑桥学派理论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关系作了舍象。

“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从静态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从而把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明确的演示出来。

其后凯恩斯把这种研究思路作了发展,但是其模型舍弃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假定,要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才能达到均衡[3]。

托宾把三个市场的静态最优化问题变为动态的跨时最优化问题,从而使“解决宏观总量的经济增长问题其效果是无与伦比的”[4]。

其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名义工资率与价格正相关;实际工资率与一般价格水平负相关;价格与产出负相关;实际工资率与产出负相关。

这些观点在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时能够得到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的支持,但是其研究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并且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因而在探讨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上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是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资本、产品三市场出发分析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有其不足之处。

可能原因是,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多重的内在关系,下文将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市场入手,利用一个经济增长动态总量模型来说明这种关系。

三、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建立的前提假定(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多个完全竞争的厂商,并且生产同质产品,因此社会总的生产函数是这多个厂商生产函数之和;(2)居民只拥有货币和债券;(3)政府依靠税收(T )来平衡支出(G ),但其支出包括行政性支出和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转移支出,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B )募集所需资金,并掌管货币(M )的发行;(4)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厂商完全可以根据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由调整其资本存量;(5)价格和货币工资都遵循这样的路径:()tp t pe φ= , ()t w t we φ=,其中φ为通货膨胀率;(6)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7)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8)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9)在开放经济条件,社会总产出包括净出口额,但不考虑汇率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据此可以用得到一个经济增长动态总量模型:'/(,)N w p F K N = (1)(,)Y AF K N =(2)C C Y r p ⎛⎫M +B =-T -δK -φ,-φ ⎪⎝⎭(3)'K F r =-φ+δ (4)Y C I G X K =+++∆+δ (5)/(,)M p m r Y = (6)其中内生变量为:N (投入的劳动力数量)、Y (社会总产出)、C (居民消费)、I (厂商投入)、r (利息率)、p (价格水平);外生变量为:A (技术水平)、T (税收)、G (政府支出)、K (资本投入)、B (政府债券)、M (货币总量)、w (货币工资)、φ(通货膨胀率)、δ(折旧率)、∆X (净出口额)。

由此可见,此处模型构建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托宾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5],但是我们在考虑到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影响下作了拓展和深化。

在以上方程中,(1)是货币工资决定函数,用来衡量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

(2)是生产函数,产出量Y 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净投入量,并且满足条件:'0K F >,'0N F >,''0KK F <,''0NN F <,''0KN F >。

(3)是居民消费函数,影响其变化的变量是可支配收入和实际物价增长率(r φ-)。

可支配收入=实际工资(w/p )+实际股息(wY K pδ--)-税收(T )-政府债券价值预期的实际资本损失(()/M B p φ+),消费函数随投资函数的变化作以调整。

(4)是资本投入函数,r φδ-+实际上是资本市场的资本租用价格,也就是资本成本。

(5)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

(6)经济生活中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而政府的约束和金融资产的组合及其行为都是不变的。

在整个经济模型中,把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有机结合,为探讨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内在关系有其重要作用。

对上面6个式子求全微分,可得:2''''//NN NK dw p wdp p F dN F dK -=+ ('1) ''K N dY AF dK AF dN =+ ('2)''()Yd r M B M B dp dC C dY dT dK d C dr d p p p φδφφφ-⎛⎫++=--++- ⎪⎝⎭ (3') ''''KN KK F dN F dK dr d φ+=- ('4)dY dC dI dG d X dK δ=+++∆+ ('5)''r Y dM M dpm dr m p p p-=+ ('6) 由此,可以得到关于6个微分变量,,,,,dN dY dp dr dC dI 的矩阵形式的线性方程组:'''2'''''''210000000000100000()0101011N NN KNY r Yd Yd r AF w F p F M m m pC M B C C p φφ-⎛⎫- ⎪ ⎪-- ⎪ ⎪- ⎪⎪ ⎪⎪⎪+ ⎪--- ⎪ ⎪--⎝⎭ dY dN dp dr dC dI ⎛⎫⎪ ⎪ ⎪ ⎪ ⎪ ⎪ ⎪ ⎪⎝⎭=''''''''()()/K NK KK Ydr Yd AF dK dw p F dK d F dKdM p C dT dK C C M B p d dG d X dK φφδφδ-⎛⎫ ⎪-+ ⎪⎪+ ⎪ ⎪⎪⎡⎤-+-++⎣⎦ ⎪ ⎪+∆+⎝⎭为了简单起见,在此文中假设0M B +=,并且A >0,即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

利用MATLAB 软件,可以将微分变量全部解出,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本文只考虑dY 和dp 的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