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9
主讲:彭 腾
西方经济学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2.奥肯定理(定律 )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 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 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
GDP必须保持与 潜在GDP同样增 长,以防止失 业率上升。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 (Arther· OKun),在为总统经济 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时发现,失业率每增加1个 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降低3个百 分点。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2个 百分点或者2.5个百分点。
4
主讲:彭 腾
西方经济学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①摩擦性失业:指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就业市场供求信息 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劳动力区域流动不能瞬间完成而造成 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②求职性失业: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寻找更理想工作所 造成的失业。 ③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 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匹配引起的失业。往往是“失业与空位” 并存。 ④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⑤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⑥古典失业: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只要实际工资 变化是无限的,失业人口可通过工资向下的充分运动而得 到消除。工资调整遇到不可下降的下界,出现失业。把这 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古典失业,即可以用古典理论来解释 的失业现象。
②通胀有利于雇主,不利于雇工;
因为:劳动合同签订后,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胀,工 资却不能根据通胀调整,从而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 增加时实际工资下降。而实际工资下降,使雇主利润 增加。
③通胀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因为:名义工资、个人所得和企业所得随通胀而增加, 达到起征点或进入更高税率等级,于是政府税收增加, 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减少。这常称为“通货膨胀税”。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早在半个世纪前萨缪尔森开创新古典综合派的时候,就试图将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进行融合。

萨缪尔森之后的经济学家们近几十年的努力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今天“经济学界已经认识到宏观经济行为必须与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只有一套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两套。

”从本章开始我们开始介绍宏观经济学,也希望贯彻上述的思想。

我们首先用三章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运行,本章是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学,第九章是失业的宏观经济学,第十章是动态的宏观经济学,最后在第十一章介绍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总量一门学科总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

经典的宏观经济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和缺乏经济增长,政府也瞄准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低通胀和高增长。

因此,经典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三大经济变量,分别是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如何来衡量这些变量呢?这就涉及到统计指标了。

失业的统计指标是失业数与失业率,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是产出量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是物价指数与通胀率。

一、失业1.失业概念与统计失业(unemployment)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失业的统计指标是失业人口与失业率。

失业人口指属于所在国法定的失业范围并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者人数。

那么什么是失业范围呢?是指那些符合失业者条件的失业者总和。

根据失业的概念,失业者应具备四个条件: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愿意并且正在寻找工作、没有工作。

法定年龄是从法定成年到法定退休这段年龄区间。

有劳动能力是指肉体和精神上不存在缺陷或即使存在缺陷也不影响工作。

至于后两个条件,各国规定有所不同。

在美国,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人:一是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二是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三是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四是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者离开之后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摘要: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经济增长作为本国首选的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近些年来也把经济增长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Allcountries in the worldputeconomic growth asthe preferrednational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China'seconomic growthin recent yearshaveplacedtheeconomic workinthefirst place,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receiveda surprisingdevelopment, has madeachievements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However,rapid economicgrowth,there has also beenserious inflation, then what 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flation andeconomic growth? Monetary policyand inflationarenot necessarily linked? Itsrole ineconomic growth,how much? How tocontrolinflationin China? These arebefore ustheneed to address theproblem.关键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价格、就业、调控策略KEYS:economic growth, inflation, prices, employment, control strategy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分别是什么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 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 则通货膨胀率高。也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 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 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平都较高, 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两者反方向变动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 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够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但是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 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 工人就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社会上无法形成新 增投资。这时通货膨胀增加,失业率并不减少,因此菲利普斯曲线 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 从长期来看,经济中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 此,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 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政策不 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在上图中,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价格,AS代 表社会总供给,AD代表社会总需求,Y1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 收入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社会总需 求的增加会使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由于还未实现充 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Y1,而价格水平仍为P0。 当总需求继续增加,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由于已经 实现充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仍为Y1,而价格水平从P0上升 到P1,即由于总需求过度而产生了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 符合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入70年代末期, 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又不存在这种关系了。

宏观经济学题库3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题库3简答题

3.为什么通货膨胀会有惯性?Why might inflation be inertial ?答:通货膨胀有惯性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目前所观测到的通货膨胀来修订他们对将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比如,若价格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人们会预期价格继续急速上涨。

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影响了人们在签订将来的合同时,对价格的设定。

即:如果现在的通货膨胀高,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将来通货膨胀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在各种合同中都把价格相应提高。

这样,表现出来的是物价水平持续上升。

4.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nd-pull inflation and cost-push inflation.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

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

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西财《西方经济学》(王哲)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财政政策: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采取的有关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周期平衡预算: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基础货币量变动引起货币总供给量变动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准备金在存款中最低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因而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

贴现率:商业银行在用现金购进未到期票据时,可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就叫做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

挤出效应:若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需要相应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

二、单选题1—5 DAABA 6—10 CCCAA三、简答题1.答: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完全就业,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时所维持的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第十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短期通货膨胀调整曲线(SRIA曲线)DP,通
货膨胀率也就越高。
短期通货膨胀调整
• 相对于潜在GDP的产出波动与通货膨胀 预期与通货膨胀
1、附加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曲线
2、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3、长期通货膨胀调整曲线
当产出低于潜在水平时,失业率上升到高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下降。 工资和价格取决于工人和企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加到高于潜在水平,通货膨胀就上升。 企业可能调整产出和就业而不是价格和工资,这是由于改变工资和价格风险可能更大。
……第二,菲利普斯曲线看起来在移动。 最终,经济将在通货膨胀率π2水平达到充分就业均衡(YF)。
如果产出下降到低于潜在水平,通货 长期中,经济将趋向于充分就业均衡,此时的通货膨胀率会保持稳定。
适应性预期,即将前几期对该变量的预期加权平均以形成当期对该变量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即将前几期对该变量的预期加权平均以形成当期对该变量的预期:

膨胀就下降。 如果政府试图再次将产出扩大到Y1,只能使SRIA向上推到π2。
基本假定:价格和工资的粘性
• 要点一: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由于若干原因 可能是缓慢的,企业可能面临大的调整成 本。企业可能调整产出和就业而不是价格 和工资,这是由于改变工资和价格风险可 能更大。合同可能限制工资调整的灵活性, 最低工资立法也可能阻碍货币工资的削减。 P720“提要”
回顾: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的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
• 要点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短 期,较高的失业是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相联 系的。这一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P720“提要”
货币工资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在 英国任教的菲利普斯 发现:英国失业率与 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以我国1978-2012年的经济数据为依据,结合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借助计量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个非线性三次回归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最终,说明在我国历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并据此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或方法。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相关性计量经济分析前言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物价稳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它会使货币贬值,价格信号失真,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

而经济增长目标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产量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一国理想的经济状态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但是,经济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悖论,即宏观理论中也认为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在短期内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

在探讨通货膨胀成因时,往往认为经济增长是以总需求扩张为前提的,总需求的扩张会引起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即所谓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目标和物价稳定目标往往是冲突的,经济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一旦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如2.5%),政府就提高利率,这主要就是出于对经济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的担心。

这种反应其实隐含着经济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的观念。

然而,西方经济学也承认,经济增长并非一定会伴随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除了总需求的拉动,也可以由成本推动等因素所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

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

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

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

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

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

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

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

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

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

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

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2003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
10%,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

这是我国经济有强大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按照通常的规律,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增长,从而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率会相应走低。

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正好相反,经济高增长推动储蓄增长,而且增幅不断扩大,尽管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攀高到40%以上,但国内储蓄增加更快。

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3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

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然而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最终往往要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缓解通胀的压力。

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是放在降低增长速度上,而往往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低下的投资效率、很高的储蓄率或投资额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