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艾滋病毒生物危害评估

合集下载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01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
02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03
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
04
其他:如朊病毒、类病毒等
05
危害程度分级
轻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轻微影响
中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评估指标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报告撰写
风险控制
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效果
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评估结果
风险等级
低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较小,可采取一般防护措施
中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中等,需采取加强防护措施
02
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较大,需采取严格防护措施
01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02
加强实验人员培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03
定期进行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04
感谢您耐心观看
极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04
应对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人员安全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实验室消毒和废弃物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提高实验人员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
5.
4.
3.
2.
1.
改进建议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3
2
1
4
5
评估方法

艾滋病毒(I型Ⅱ型)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毒(I型Ⅱ型)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毒(I型Ⅱ型)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1981年,艾滋病首次被报导。

1983年,艾滋病病毒被首次分离到。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统一将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unodeficiencyVirus,HIV)。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属或组(Lentivirus)。

成熟的病毒直径为100~120nm,圆形,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致密的圆锥状蛋白的核心,内有病毒RNA分子和酶。

其外层有包膜。

包膜为两层的磷脂蛋白膜,膜上为突起,约有80个突起。

HIV-1的基因组长度为9.3kb,HIV-2为9.7kb左右。

基因组的两侧有LTR、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和至少有6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if、Vpu、Vpr)。

病毒的结构蛋白为核心蛋白(Gag)及包膜蛋白(Eev)。

Gag蛋白的P17、P24与P13与病毒核心相联系。

外膜蛋白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Gp120),形成病毒体表面的刺突。

跨膜蛋白(Gp41)的作用是将包膜蛋白固着于细胞膜上。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的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h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

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我国将HIV归为二类病原微生物,WHO将其归为于生物安全危险度3级的病原微生物。

原卫生部编制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病毒分离培养在BSL-3实验室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操作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灭活材料和无感染性物质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运输包装要求按照A类包装,空运属A类(UN2614)。

(二)来源HIV的宿主为人类,感染人后引起艾滋病。

研究发现HIV的序列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有高度同源性。

因此,人们用HIV最初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说法来解释HIV流行的起源。

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

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
在体外很容易死亡,100℃立即死亡,60℃2-5分钟,40℃3小时,39℃4小时死亡。对寒冷抵抗力强,0℃1-2天,-78℃经年不丧失传染性,一般消毒药物如升汞、苯酚、酒精均很容易将其杀死
在体外很容易死亡,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对各种消毒剂敏感。
感染剂量、浓度及动物实验数据
预防和治疗
普鲁卡因青霉素、氟哌酸、头孢三嗪、壮观霉素等
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
该实验室主要是为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而设立的,从事从事性病、艾滋病的病原学、血清学和免疫学的实验研究。现根据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对其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分析,详见《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分析表》,分析结果认定,本实验室生物危害为Ⅱ级。
实验室生物危险评估分析表
性接触、胎传、非接触性传染、间接接触传染、输血传染
性接触、胎传、经血传染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离开人体后不易生长,对理化因子抵抗力弱,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完全干燥环境中1-2小时死亡,但在不完全干燥环境和脓汁中保持传染性10余小时,甚至数天。对一般消毒剂很敏感,1:4000硝酸银溶液7分钟死亡,1%苯酚1-3分钟死亡
应用苄星青霉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可以有效治愈
鸡尾酒疗法,中医药疗法。针对不同的机会性感染采取对症治疗。
淋球菌
梅毒
HIV
生物因子种类
奈瑟菌
梅毒阳性血清
HIV阳性血清,全血
来源
淋病病人分泌物
梅毒阳性病人血液
HIV阳性病人血液
传染性和致病性
人是淋球菌唯一天然宿主,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
病人和感染者是唯一宿主,一期潜伏期9-90天
病人和感染者是唯一宿主,潜伏期8-10年
传播途径
性交

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评估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并提供相关预防和管理建议。

风险评估根据对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的分析,以下是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1. 传播风险:艾滋病病毒是通过血液、和分泌物等体液传播的,因此在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传播风险。

这要求实验室人员必须使用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以避免接触感染源。

2. 感染风险: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人员可能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从而导致感染风险。

因此,必须遵循严格的生物安全规程,包括正确处理和处置可能感染的样本和废弃物。

3. 操作风险:实验室人员在艾滋病病毒实验中可能进行复杂的操作,如分离和培养病毒株。

这些操作要求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防止意外发生。

预防和管理建议为了减少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和预防措施:1. 培训与教育: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和操作规程等。

他们应定期接受培训更新,以保持知识的最新。

2. 防护设备:实验室必须配备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以确保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这些设备应定期检查和更换。

3. 生物安全规程:实验室必须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规程,并确保所有人员遵守。

这包括处理和处置感染源,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和标识化学品和废弃物。

4. 应急准备:实验室应制定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的应急计划,并确保所有人员了解应对突发情况的步骤和措施。

紧急情况下的沟通和协作也应得到重视。

结论本风险评估报告提供了对艾滋病病毒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和相关建议。

通过采取预防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实验活动中的风险,确保实验室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建议实验室与相关专业人士和机构合作,持续改进和完善实验活动的安全管理。

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

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

HIV有9个基因,其中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即群抗原基因 (group specific anti-gen,gag)编码核心蛋白p24,多聚酶 基因(polymerase,pol)编码多聚酶,包膜蛋白基因 (envelope,env)编码包膜蛋白gpl20和gp41。尚有3个调节 基因,即反式激活因子 (transactivator,tat)对HIV基因起正 调控作用,病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regulator of expression of virion proteins,rev)能增加gag和env基因对结构蛋白的 表达,和负因子 (negative factor,nef)具有抑制HIV增殖作 用。另外还有四个基因即病毒感染因子 (virion infectivity factor,vif),其作用是在一些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在细胞 内复制,R蛋白(viral protein,R.vpr),能使HIV在巨噬细胞 中增殖;U蛋白(viral protein, U.vpu)仅存在于HIV-1中, 它能促进HIV-1从细胞膜上释放。HIV-2核苷酸序列中近40% 一50%与HIV-1相同,在基因组中,不存在vpu基因而有X蛋 白(viral protein, X.vpx),这是HIV-2在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胞增殖时所必需,且能促进病毒粒子的形成。 HIV-2毒力较 弱,临床上潜伏期较长,进展为AIDS所需时间亦较久。
3.对紫外线等的敏感性 HIV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
(三)HIV的致病性 HIV感染人体后直接和间接作用于CD4+T淋
巴细胞,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 胞免疫缺陷,免疫系统功能严重缺损因而促 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 合征)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 (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 体)、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 炎病毒),Kaposis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最后 死亡。

艾滋病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I型和II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 UN编号为UN2814。

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I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2.1 一般生物学特性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 130nm。

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 vif,vpr, vpx (vpu),nef, rev)。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

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 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

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

HIV 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

当HIV 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现有两型HIV: HIV-1和HIV-2, 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 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

艾滋病危害评估

艾滋病危害评估

艾滋病毒危害评估报告1 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 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130nm。

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 和pol 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 vif, vpr, vpx (vpu), nef, rev〕。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

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

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

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

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

生物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使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规程、事故处置方案,保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开展实验活动或事故处置工作,减少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等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危险评估,或者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对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

三、职责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开展的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2、进行危险评估的人员负责收集相关的新资料和来自科学文献的新信息,跟踪评估的结果的有效性。

四、程序:(一)特定实验活动或操作程序的危险评估1、评估内容病原微生物的类别、危险度等级、致病性、传播方式、感染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适宜宿主、暴露的潜在后果,实验操作、浓度及含量,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动力研究数据、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信息,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

2、危险度评估程序 2.1 危险评估的组织实施当新的实验或研究活动涉及感染性或潜在感染生物因子时,科室负责人应组织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性、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评估内容要求进行恰当、充分的危险评估,并做好评估记录。

2.2 评估结果的报告评估形式、参加人员、评估内容、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应形成书面报告,经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2.3 评估报告的审查/审批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及时提交主管领导或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审查评估报告,重点审查危险评估的充分性、合理性、相关SOP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必要时委托上级生物安全委员会到实地考查取证,提出审查意见及审查结论,同时按规定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批。

2.4 评估结果的修订实验室条件满足相应实验活动要求并被批准开展相关工作后,科室负责人应持续收集与危险相关的最新资料、信息,适时修订评估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1 、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和确证实验)、抗原检测和相关的免疫学检测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HIV分离培养、浓缩、中和试验、细胞培养及研究工作及其它需要应用活病毒的研究工作,应在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

3、HIV核酸提取和检测均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4 、HIV病毒株应保存在符合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HIV阳性样品,包括全血、血清、血桨和其他组织(液)、核酸提取物应保存在符合BSL-2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

二、HIV背景资料
(一)、形态结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

病毒外膜是磷脂双分子层,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

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

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

(二)、培养特性
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细胞破溃死亡。

亦可用传代淋巴细胞系如HT-H9、Molt-4细胞作分离及传代。

对黑猩猩或长臂猿予以HIV感染后,连续8个月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续分离到HIV。

(三)、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IV对热敏感。

56℃30分失去活性,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

不加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

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0.5%来苏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

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分离得HIV。

传播途径有:
1.性传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

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67%。

生一次没有保护的性交,在男性同性恋中的传染HIV的概率约为0.5-3%。

而在异性性接触中,男性传给女性的概率是0.1-0.2%,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是0.03-0.1%
2.血液传播: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介于90-100%。

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我国云南边境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

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3%-0.5%。

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母婴传播的几率约为30%。

(五)、宿主范围和致病机制
1、宿主范围: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巨噬细胞的吞噬,但艾滋病病毒很快改变了巨噬细胞内某些部位的酸性环境,创造了适合其生存的条件,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免疫会把HIV忽略不被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免疫无法清除。

人体感染HIV后,其潜伏期一般3~5年或更长至8年。

2、致病机制: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有可能是HIV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造成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影响,使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失去作用。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危险性及预防措施
(一)、实验活动预防
1、实验室针对HIV的所有活动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2、实验操作时应穿合适防护服(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穿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

如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手套;含有HIV的液体(样品或病毒培养液)有可能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穿防水(如塑料)围裙。

3、工作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穿过的污染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物袋中,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4、操作过程中,如发现防护服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换上新手套。

不能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5、禁止使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的所有液体。

6、应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

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7、应将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穿、防渗漏的利器盒,用过的针头应直接放入坚固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
8、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利器。

(二)、职业暴露的评估及暴露后预防
1、轻度暴露:指皮肤被实心针刺伤或表皮伤,或粘膜接触少量(几滴)感染性液体。

2、重度暴露:指皮肤被空心针刺伤、深部刺伤,被可见到有血液的器械刺伤或器械曾放置于病人的动脉和静脉。

粘膜接触大量感染性液体(大量血液喷溅)。

发生职业暴露以后,可以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三)、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本实验室于每次实验活动开始前均准备有0.2%和5%的次氯酸溶液。

工作完毕应对工作台面消毒,用0.1~0.2%的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min 以上;
操作过程中如有样品、检测试剂外溅,应及时消毒。

如有大量高浓度的传染性液体溅出,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

(四)、污染物处理
本实验室配备有密封防漏容器及高压蒸汽消毒锅。

艾滋病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安全运至消毒室,经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或废弃。

(五)、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
本实验室只针对HIV抗体检测的操作,该项实验活动可能存在潜在危险。

实验操作实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高危害度。

但经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认为极少发生实
验危害;但该危害能造成高度严重后果。

本实验室在采取一级及二级屏障的预防控制措施后其残留风险可降至最低
四、工作人员素质
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5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3名。

5名技术人员均为检验专业毕业并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多年。

2名曾经从事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学实验,1名无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经历。

所有技术人员均接受过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培训,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体检无慢性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健康状态良好。

五、评估结论
1、本实验室对可能发生的感染可以有效控制。

2、实验活动中采取一级及二级屏障预防,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设备运行良好。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加强操作规程控制、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使用锐器处置容器或将锐器和针具全部转移到工作场所之外,消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注射,清除了不必要的锐器,极大降低针刺伤害程度。

3、工作衣及手套、口罩等器材齐全,可以预防血液溅洒时的意外职业接触,预防措施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