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神经科

合集下载

神经肌电图(学习班1)

神经肌电图(学习班1)
神经肌电图在骨科 康复中的应用
中山医院
贾月霞
肌电图 electromyography
肌电图检测是记录神经生物电 活动,藉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 状态,从而有利于神经肌肉疾病的 诊断及功能评估。
正常肌电图
肌肉放松时的肌电图


插入电位
终板噪声 电静息
插入电位
运动单位解剖
运动神经元 轴突 运动单位组成 神经肌肉接头 肌纤维
时限(Duration) 相位 (Phase) 波幅(Amplitude)

MUP
肌肉不同用力时的肌电图
肌肉收缩时用力不同,参加 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和放电频率 不同即出现不同的波幅。 单纯相 混合相 干扰相
单纯相
混合相
干扰相
异常肌电图
针极插入及放松时的肌电图 插入电活动 插入电位延长 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 强直电位 肌强直样电位

正中神经SEP(刺激腕—记录皮层)
尺神经SEP(刺激腕—记录皮层)

胫后神经SEP
SEP临床应用
1、脊髓病变的诊断及术中监护 2、臂丛神经节前与节后损害的鉴别诊断 3、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4、脑死亡等
周围神经损伤
病因:切割伤、牵拉伤、医源性损伤等 分类:神经失用、轴索断伤、神经断裂 定位:根据神经系统解剖 定性:完全性、部分性、传导功能障碍
多相电位数量增加,波形繁杂均提示异常
短时限、低幅、多相电位 (短棘波多相电位) 群多相电位


巨大电位
多相电位
短棘波多相电位:
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完全无运动单位: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神经病变的典型
表现
单纯相

如何读懂肌电图

如何读懂肌电图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SCV各项同MCV,不同的是 重点看波幅和传导速度(测 得的传导速度较单纯)。
MCV和SCV潜伏期延长、传 导速度减慢反映脱髓鞘损害; 波幅降低反映轴索损害(一 般>80%为肯定损害)。
临床常有髓鞘合并轴索损害 的情况,应根据传导速度减 慢或波幅降低多少,及病人 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以哪种损 害为主,或两者并重。
一步定位。 • 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F波。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 Motor Nerves对应神经和胫后神经)。
• Lat为潜伏期,Amp为波幅、 CV为传导速度(因MCV 记录电极置于肌腹,传导 速度不单纯,因此一般不 看,重点看潜伏期和波 幅。)
MG:高频、低频均递减。 Lambert-Eaton:高频递增、低频可递减。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意义
• 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的病变 • 临床意义:
1. 发现亚临床病灶或被忽略的病变
①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判断(三肢测定) ②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如肥胖儿童)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 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神经丛损害、周围神经病变 ②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变 ③ 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
F波
F波:运动神经远端收到刺激,冲动沿着神经逆行传导至前 角细胞,使其兴奋放电,形成F波,因最初在足部(Foot) 小肌肉得名,反映神经近端功能。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
F波
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80%为正常。异常提示早期神经病变
重复神经电刺激
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可鉴别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 变(尤其是重症肌无力MG和Lambert-Eaton)。

肌电图

肌电图

NCV


SCV:取决于受累的部位
MCV:早期正常
有明显肌萎缩时,动作电位波幅
可降低

F波: 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
部分病人可有出现率下降
臂丛神经损害


臂丛:由C5-T1前支组成
病因:
外伤性
非外伤性 胸出口综合征 肿瘤或淋巴结 放疗 特发性
C5 上干 C6 腋N C7 C8 下干 T1 内侧束 尺N 中干 后束 桡N 外侧束 肌皮N
NCV观察指标及意义

常用神经 正中、尺、胫后、腓总、腓肠

运动传导:
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波幅(Amp)
MCV(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NCV观察指标及意义

感觉传导: SCV(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
EMG异常的分布

广泛性神经源性损害 3肢 3个节段
EMG异常的分布

延髓

颈髓
胸髓 腰骶

舌肌、面肌、咀嚼肌 胸索乳突肌(C 2、3) 至少2块不同神经根和神经支 配的肌肉 先选远端 脊旁肌 T6以下、腹肌 至少2块不同神经根和神经支 配的肌肉



SFEMG
jitter增宽,Block,FD增加





感觉障碍:桡侧3个半指 大鱼际肌萎缩无力 Tinel征阳性:腕部扣击,串痛和串麻 Phalen征阳性:屈腕30~60s出现麻木 疼痛或原有症状加重
NCV & EMG

正中神经
SCV,波幅

医学文库网肌电图讲义肌电图学基本原理及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医学文库网肌电图讲义肌电图学基本原理及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短,可忽略不计。
32
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956年Dawson首先经皮肤记录了SCV,目 前常用的是顺行法,因为它和感觉神经 生理的传导方向一致。用指环电极在周 围感觉神经刺激,用表面电极或针极记 录,记录电极越接近神经干越好;刺激 强度最大20-50mA(0.2ms)病变的神经可 能需要80mA。1966年,Buchthal改进了 信噪比,应用了特殊的输入电路,及电 子学的平均法,在远近端均可记录。
41
42
43
刺激
F波 超强刺激
经路 波幅
运动传入 运动传出
M/20
H反射 低强度刺激, 较M大1/2
感觉传入 运动传出
M/2
44
计算F波的传导时间: (F潜伏期-M潜伏期-1ms*)/2 * 在脊髓的延搁 计算F波传导速度: (C7―刺激点的距离X10)/F波传导时间
45
应用自身对比的方法,评价F波的潜伏期是 否正常,建立一个F波的估测方法:
51
终板噪声:终板是高度分化的肌纤维膜, 对乙酰胆碱敏感。当针极邻近终板时, 出现10-40μV不规则的电活动,短时限 (0.5ms-2ms)、低波幅,扬声器中出现 海啸声,挪动针极即消失;另外,还可 以出现高频负电位。
52
2.肌肉完全放松时,没有电活动,不出现 电位,示波器上为一平线,称为电静息。 此时应注意来自放大器、针极、和外周 的干扰信号。
17
例如: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研究眼肌 瘫痪的性质、咀嚼肌及下頜关节的功 能,膀胱、直肠括约肌的功能;研究 各种麻醉方法及药物的效果等,EMG 都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18
2.肌电图检查的特殊问题:
下列各种情况应避免EMG检查: 有血液病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血小板 明显减少到20000/mm³者不宜行EMG检查; 有病毒或其它感染因子感染时,有可能 通过针极造成医源性传染。

肌电图

肌电图
2、群多相电位:时限较长,可达20~30ms。 多见于陈旧性神经损伤、脊髓前角细胞疾 病。
多相电位
单纯相、混合相、干扰相
重收缩时肌电图

重收缩时肌电图波形的异常改变是运动单位电 位数量和放电频率的改变。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收缩时,不出 现任何运动单位电位,表示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用及癔症性 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表现为单纯相或 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现。 3、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严重受累肌 肉。可无病理干扰相。

异常插入电位
(1)插入电位延长是肌肉去神经支配后肌膜 兴奋行异常增高的结果。出现强直样电位 与肌强直电位为插入电位延长改变。见于 神经源性疾病,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 (2) 插入电位减弱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 缩,被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所替代。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1、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继发的一系列 高频电位。特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扬声器上可听 到“咕咕” 样蛙鸣声。 2、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 形式,特点: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扬声 器上可听到俯冲轰炸机样特殊音响。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时程(D):从电位开始到回到基线的 时间,以毫秒表示。反映神经纤维兴奋的 同步性。D延长,提示神经纤维脱髓鞘传导 扩散可能性。 4、传导速度:单位时间内冲动传导的距离 (m/s),综合反映神经传导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MN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近端、远端刺激 点间的距离(m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2、感觉神经传导(SN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与记录点的 距离(mm)/潜伏期(ms)

肌电图

肌电图

掌握
正中神经
:正常值
≥50m/s 尺神经
潜伏期:正常值≤3.6ms 振幅:正常值≥8mV 传导速度:正常值
≥50m/s
• 波形:波形离开基线偏转一次方向称为一相。
肌肉不同用力收缩时的波 形
• 单纯相:肌肉轻度收缩时,只有少数运动单位 参与兴奋,肌电图表现为孤立或较稀疏的运动 单位。
• 混合相:肌肉中等力度收缩时,出现较上密集 但仍有稀疏平段的图形。
• 干扰相:肌肉最大力量收缩时,兴奋得运动单 位最多,放电频率亦最高,出现重叠相互干扰 的图形。
病例2
• 女性,11岁。近半年发现肩带肌力弱, 发现翼状肩。肌电图检查左前锯肌及双 三角肌,发现运动单位平均时限下降 32.6%~37.7%,短棘波多相电位增多。
病例3
• 男性,45岁。3年前右上肢被重物砸伤,无骨 折,伤后右上肢瘫。住院多年。体检见霍纳征 (-),右上肢肌肉无萎缩,无主动运动,浅 感觉均消失,上肢腱反射存在。针电极肌电图 检查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诸肌,拇短展肌 均未见失神经电位,亦无动作电位。运动传导 功能及感觉传导功能测定均正常,利用反射动 作可诱导出肌电活动。感应电刺激诸肌腹可引 起正常收缩反应。
(2)正相电位:先有一个大而锐的正相放电,然后低而长的负相。 正常人身上有时也能记录到少量纤颤电位与正 相电位。在一个部位发现少量电位,只有可以 病理价值。两个部位以上发现,可确认为有病 理意义。
放松状态的肌电图
(3)束颤电位:一束肌肉兴奋发生的自 发电活动,形态上与正常运动电位难以 区别,正常肌肉可以出现。
肌原性疾病的肌电图
• 肌原性疾病即不同原因引起的原发性肌 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 及皮肌炎、肌强直综合征等。

神经肌电图

神经肌电图
轴索性周围神经病 感觉运动均受累
对称长度依赖
不对称,神经丛样分布 单或多神经病 感觉性受累 对称或不对称性神经病 运动性神经病 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药物,中毒,代谢,遗传
糖尿病性肌萎缩,原发性从性神经病,卟啉病 缺血性、外伤性神经病,感染,HNPP 药物性,干燥综合征,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ALS LMNS
肌源性损害
时限缩短20% 波幅降低
多相波百分比增高
干扰相 单纯相 病理干扰 相
正常:干扰相或混合相 神强直放电
肌肉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异常放电
特点:频率、波幅、声音
意义:萎缩性肌强直最常见,及其他肌强直
神经传导速度(NCV)
-轴突正常
节段性、斑点状病
变 电生理:
肌肉无自发电位
神经传导减慢
瓦勒变性
轴索病变;CMAP波幅降低,自发电位发放
定位诊断
神经损伤的部位:近端/远端 神经损害的类型:感觉或(和)运动 神经损害的程度:完全/部分, 急性/慢性 是否可治及评判疗效
周围神经病损害分布、病理分类和相关疾病
下降的百分比,计算机 自动分析 正常值: ↓ < 5 8 %或1 0%以内意义
异 常 : 波 幅 递 减 >
10%~15%
意义:诊断后膜病变 —
MG
高频RNS正常值和意义
刺激频率:>10c/s 计算:最后波比第1波上升的
百分比,计算机自动计算
正常值:<30%;
>100%为异常

病例分析2
患者男性,32岁,四肢无力10余年,10余年前开 始出现双下肢无力,蹲起困难,渐及双上肢。其 姐有类似症状。 查体:轻度肌萎缩,GOWER征(+) EMG:神经传导正常 部分肌静息时可见少量失神经电位 轻收缩MU时限宽大,高波幅,多相波增 多不明显。 募集减少,近端肌单纯相。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基础知识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从而改变其电活动状 态。
神经电信号传导机制
动作电位
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是一种全或无的电信号,沿神经元轴突传导。
离子通道与膜电位
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 。这些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调节着膜电位的变化。
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运动神经 元疾病可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 性脊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 性延髓麻痹等类型。
常见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肌无力、肌萎缩、锥体束征等, 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具有
不同的临床表现。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疾病 的重要诊断手段,包括肌电图、神 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肌肉收缩时募集反应减弱或消失,提示神 经支配功能受损。
03
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与应用
周围神经病变概述及分类
周围神经病变定义
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神经信号 传导障碍,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周围神经 病变可分为神经根病变、神经丛 病变、神经干病变和末梢神经病 变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神经递质与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引起突 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实现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02
肌电图检查原理及方法
肌电图检查目的与意义
评估肌肉功能
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轻度收 缩和最大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 神经根 (1)前根受损: 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运动功能障碍,EMG可
见相应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和(或)运动神经传导异 常。相应节段棘旁肌EMG也可以异常,与神经丛病变不 同。 (2)后根损害: 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但感觉神经传导 速度测定一般正常。 (3)神经根损害特点 一般为单侧,并以某一个或两个神经 根为主。
18
➢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 ➢ 1.检测内容 包括SCV 和MCV,测定的参数包括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面
积、和时限;MCV,末端潜伏期、CMAPs波幅、面积和时限。波形离散与否。 ➢ 2.结果判读和意义 通过测定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病变的范
围,并协助判定轴索的损害和脱髓鞘病变。 ➢ (1)轴索损害表现为SNAPs的波幅明显下降(>50%)而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
特别是神经再生等代偿功能较好时,检查可能无法发现异 常。
9
➢ 测定结果异常并排除测定技术因素后,还存在以下几种情 况
➢ 检测出的病变能够完全解释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 ➢ 不能解释临床症状,仅为伴随症状,并非目前临床症状的
结果。 ➢ 测定结果仅为整个疾病的一部分,并不能解释全貌。 ➢ 测定结果复杂,可能为两种或几种情况合并存在,需要综
信息,准确反映患者的病变范围。 (2)检查者应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电生理结合
5
➢ 重视病变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分析不同阶段的电生理
特点 ➢ 注意不同检测内容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并进行比较,有助于鉴别诊断。 ➢ 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疾病共存或多个部位受累时,需进行
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
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
预后。
4
电生理诊断原则
➢ 明确病变的解剖分布是电生理诊断的基本内容 (1)能够通过最少的神经和肌肉检测,获得最多的和足够的
伴有阻滞,纤维密度2)EMG检测结果为肌源性损害,而NCV通常正常。 (3)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时应主要除外结缔组织
病、包涵体肌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副肿瘤综合征等。
17
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 ➢ 二、同心圆针EMG ➢ 三、F波 ➢ 四、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 五、瞬目反射(Blink反射) ➢ 六、H反射 ➢ 七、视觉诱发电位(VEP) ➢ 八、听觉诱发电位(BAEP) ➢ 九、体感诱发电位(SEP)
损害为主。在GBS或轴索断伤急性期,未发生神经再生或轴索变性未达到肌肉之前 ,EMG尚无法发现异常,而神经传导和F波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感觉受累为主者或 仅有脱髓鞘者,EMG检查无异常发现,仅能依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病变。 ➢ (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感觉纤维传导受累早于运动纤维,更早于EMG的 改变。最常见的是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 ➢ (3)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的诊断:神经根病变时SCV的测定通常正常,而神经丛 病变时虽然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正常,但SNAPs可有明显的波幅降低。以上检查有助 于根性病变和神经丛病变的鉴别。 ➢ (4)前角细胞病变的诊断:ALS诊断时,神经传导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 (5)肌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鉴别,这是电生理诊断的难点,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
6
电生理诊断结论中需注意的问题
➢ 描述客观、准确、简捷,尽可能为临床提供最大的帮助 ➢ 结果的解释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 能够提示诊断线索,不能进行准确定性,结论中可以提示
是否支持临床诊断。 ➢ 不同患者检查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个患者临床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检查应有针对性进行。
慢,下降程度<50%。 ➢ (2)脱髓鞘病变表现为感觉或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而波幅正常或轻度降低,
但波形离散时或继发轴索损害时可有波幅降低。 ➢ (3)注意事项:波形离散和传导阻滞时远端刺激波幅大致正常,近端刺激的波幅明
显下降,提示脱髓鞘为主;轴索损害和脱髓鞘并存时,波幅和传导速度明显异常。 ➢ 3.临床应用 ➢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判断不同纤维选择性受累,以及脱髓鞘还是轴索
肌电图诊断基础及临床应用
1
2
电生理诊断目的
➢ 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 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3
➢ 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
7
正常值的意义和结果的判断
➢ 每个实验室应该具有自己的正常值。 ➢ 实验室诊断是一种概率性诊断。 ➢ 检测结果正常时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无神经肌肉疾病。 (2)疾病较轻,尚处于正常范围内,需自身前后对比。 (3)测定项目选择不妥或病变较复杂。
8
(4)测定时选择的解剖结构不当。 (5)明确的神经、肌肉疾病,但处于急性期、早期或稳定期,
合分析。
10
周围神经解剖
颈丛 C1-C4
臂丛 C5-T1
胸神经前支 T1-T12 腰丛 T12-L4 骶丛 L4-L5
腰骶干
全部S ,CO
11
定位诊断的解剖学基础
➢ 脊髓 (1) 前角细胞病变: 仅表现为相应节段支配的肌肉EMG 异常和(或)运动传导异常。 (2) 感觉纤维的中枢传入部分受损后存在感觉障碍,但 EMG和周围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常。
13
➢ 神经丛: 一般为单侧受累 (1)相应神经所支配的肌群EMG异常 (2)神经丛感觉纤维处于后根感觉神经节远端,因此病变
时感觉传导异常,与根性病变不同。
14
➢ 周围神经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2)多发性单神经病 (3)单神经病
15
➢ 神经肌肉接头: 病变时近端肌肉受累明显 (1)突触后膜病变:RNS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 (2)突触前膜病变:RNS表现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3)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SFEMG表现为颤抖增宽伴有或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