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总结

实验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v=s/t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

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

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典例分析: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 =40.0cm,测得时间t

AB

=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25.0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

均速度v

AB

会偏__小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同一位置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BC __>__(填“>”“<”或“=”)v

AC

.

(5)“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s

t

__,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

了方便测量__时间.

(6)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__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__.

(7)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8)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_.

(9)将木块竖立在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的小车上,若小车碰到金属片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特向前倾倒,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

(10)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__变小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

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大___.(填“大”或“小”)

实验二、晶体熔化、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

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典题分析:1、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3 59

石蜡温度/℃40 41 42 44 46 47 48 50 52 55 58

(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熔化的时间是 4 min。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

(2)海波在10﹣11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液态海波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小.2、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

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秒表温度计;

(2)分析图像可知:①冰的熔点是0℃;②冰的熔化

规律是冰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冰熔化时不断吸热,内

能增加。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

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

“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 ℃,熔化的时间是 4

min。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第2min末该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其中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4)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较多。(5)图像表明开始1min升温较快,最后1 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处于固态时的大(填“密度”、“比热容”、“热值”)。

(6)除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秒表__.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实验三、水的沸腾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90 92 94 98 98 97 98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6______min记录的数

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

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__℃,此时液面上的

气压___小于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甲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___温度计碰到烧杯的底部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

_96_______℃。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图像。

7、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

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

温。

8、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

的原因是_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_。

9、小华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

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火太小了,水散失的热比吸收的热还多(写出一条即可)。

10、小明和小华同学也在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

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B所示。

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 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

11、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煤油的沸点是

150℃,完成本实验所用的温度计液泡中的液体可能是__

煤油________(选填“酒精”或“煤油”);

12、分析评估C、D两套装置

13、根据表一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 98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八分钟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_

14、此时小明又想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于是他移走酒精灯,过一会儿,水停止沸腾.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丁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__水重新沸腾__,说明__气压减小,沸点降低__

实验四: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考点:

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光屏)、量角器。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2)硬纸板B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反射光线,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量角器的作用是: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进行实验:

(1)白色硬纸板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

系。

(3)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B面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在纸板B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就会逆着EO方向(沿着OE方向)射出。这个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典例分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

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

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不合理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其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__.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OA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可逆的__.

(3)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__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_. (4)实验中的可活动纸板的作用是:__显示光的传播路径__、__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__.

(5)要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出现的实验器材外,还应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量角器__.

(6)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C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7)另一个小组的小明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__W.

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20°70°

第二次30°60°

第三次50°40°

实验五: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

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

的像较暗)那是因为: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

射成像。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2_mm厚的

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典题分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①___(填序号),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便于确定像的位置_

(2)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用外形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__等效替代__法.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为了更清晰的观察到烛焰的像,应该选择在__较暗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

比较像与物的距离大小的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

板有一定的厚度存在两个反射面_造成的;

(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

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不能成像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不变____。

(6)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

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

纸,E是玻璃板.

①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

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

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

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

能是什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②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8

实验次数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

第一次12.0 12.0 等大

第二次15.0 15.0 等大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9)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轿车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近平视。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在夜晚车内开灯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车内的人和物体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

实验六: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规考点

①调节三心同高及其目的: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三心同高”不说“三心在同一直线上”,后者也可以成像在光屏的中央,但是,当改变物距时,不仅要调节像距,而且要再次调节光屏的高度,给操作带来麻烦。

例: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_,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设实验中烛焰中心高度不变)

②考察“测焦距”: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亮点(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 10cm(填“5cm”或“10cm”)。

③像随物体,随透镜移动的规律:比如如果蜡烛燃烧变短应该如何调节透镜,调节光屏

例: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

例: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④考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例:1、凸透镜(焦距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左(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填“虚像”或“实像”)。光屏上没有(填写“有”或“没有”)像。

2、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缩短(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⑤不能调节“三心同高”的原因

例: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u≤f (物体放在焦点上不成像或者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⑥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了透镜分析成像的情况

例: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完整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非常规的考点

①凸透镜与光屏平面应该与光具座的轨道垂直例: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和光屏所在的两个平面都与光具座的轨道(视为水平直线) 垂直。

②当物距大于2f的时候,是做一次实验还是做多次实验,为什么?(多次,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小明在探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做了三次实验。与一次和二次实验相比较,三次实验的好处是: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③光源不用蜡烛用发光二级管的好处

例: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所成的像不会晃动,更加稳定;跟燃烧蜡烛相比,LED发光体更安全、环保(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即可得分)

④选择透镜的焦距,主光轴一般1m左右,透镜焦距不易太大。例: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15所示。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凸透镜(选填“A”或

“B”)。

⑤拓展考察当物距不变时,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

典题分析: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9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则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10_cm。

(2)如图20所示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

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

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其在同

一高度同一直线,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如图20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下__调整(选填“上”或“下”)。(4)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5)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此时,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凹(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

(6)当烛焰距离凸透镜8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

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7)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__变小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

(8)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

透镜前(如图21),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

蜡烛向右(左/右)移。

(9)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

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

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0)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正立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1)小刚用不透明硬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完整__(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亮度将__变暗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12)若将(图14)中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是否还会呈现蜡烛清晰的像?__会__(填“会”或“不会”),理由是__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_

实验七:光的折射

1、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

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

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

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是(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实验八:密度的测量

天平的使用 调节和使用: 1、放:放在水平台面上

2、拔:将游码拔在左边的零刻度上。

3、调: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往左偏,螺母往右移。)

4、称:(左物右码),在称量过程中再也不能移平衡螺母。

5、读: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固体密度的测量(如石块)

①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为m ;

②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

积V1。;

③ 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将石块浸没在水中,

记下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表达式:12V V m -=

石块ρ

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盐水)

① 在烧杯内装一些盐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② 把烧杯中的盐水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

③ 用天平测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表达式:V m m 21-=盐水ρ

测量液体密度时,如果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那么测量的密度>实际密度。

例题:1、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

密度.他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

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图甲位置静

止.接着他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

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 g.最后他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矿石的密度为 kg/m 3.

2、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 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16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人下表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 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

3、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为37.4 g;接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

,如图24

着把酸奶倒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

1

=________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人量筒中,如图

所示m

1

=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25所示,V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

(1)图甲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情景,他的错误是.

(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了塑料块和液体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①分析图象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塑料的密度为 kg/m3.

②往烧杯内倒入10cm3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20cm3,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应为 g.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供参考)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3月6日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针是否指零刻线是。 2.记录数据: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 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 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N N,分度值为 0.2 N。 实验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 正比。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 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器材:刻度尺、木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数据: 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实验3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 两侧的i ∠和r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 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实验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装置:

(人教版)8年级上物理实验报告(全部)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4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课本、长方体、硬币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测量长方体的边长 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 3.测量硬币的直径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长方体的长/cm 10.00 10.00 10.00 10.00 长方体的宽/cm 8.02 7.98 8.01 8.00 长方体的高/cm 2.50 2.52 2.51 2.51 物理课本长/cm 26.10 26.12 26.10 26.11 物理课本宽/cm 18.00 18.00 18.00 18.00 硬币的直径/cm 2.50 2.50 2.50 2.50 回答问题 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量程 2、分度值 3、零刻度是否磨损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5日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器材停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认识停表 2.按动停表上的按钮,观察指针的变化,学会使用方法。 3.测量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4.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回答问题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12日 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进一步练习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及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V=S/t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测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总结

例1:a.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b.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___ c.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盘内所加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克。 例2 如图所示,小明眼睛在B点斜向上方观察,发现金鱼缸上方也有一条“金鱼”(用C点表示),金鱼的实际位置用A点表示。请你:(1)画出水中金鱼(A)通过水面反射形成的像A′;(2)画出小明看到“金鱼”(C)的光路图。

1、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 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像。(4) 将蜡烛A向玻璃板移近2 cm,则蜡烛B应___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玻璃2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在下图中画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的像AB。 3、如图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其中一条反射光线经过A点,试完成其光路图。 4、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 A、3:40 B、4:20 C、8:20 D、9:40 3题图 2题图

2、(2010江苏镇江,27题)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ABCD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__ 有关. (2)通过_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右图).结 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 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 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_______(选填“质量”或 “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 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山东莱芜,21题)两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 实验题总结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零刻度线单位 量程 分度值 t v

八年级物理下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总结 下学期 年级:八年级 班级: 教师: 2015.7.15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物理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很顺利。现总结如下: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 3、全体师生在思想上都很重视。 每次实验,教师都能够认真的准备,并事先演习一遍。同学都能够做到先预习,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能及时整理仪器并按要求进行送回仪器室,摆放到指定位置。 其次,通过做实验,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的总结,增强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做实验,使同学们演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是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以后的实验工作我们将更加严格要求,力争作的更好。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按开学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但由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上的比较慢,加上国庆节、元旦等各种原因放假,造成实际上课时间无法达到预定的计划,为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我充分利用其它时间进行弥补,而不是为了赶进度,把两节课的内容只用1课时进行教学。学校人员配备不足,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仪器管理员,也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在授课过程中,我总是提前到物理实验仪器室去准备好教学仪器,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教学。若遇到学生实验课,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观察水的沸腾、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等实验,我也到物理仪器室去准备好实验仪器,让上课班级的班干部提前到仪器室去领取仪器到教室去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每完成一次学生实验,我都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若遇到学校实验仪器室内没有的教学仪器,我总是尽可能的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授课过程中,我总是让学生先说出个人在预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物理知识,如何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困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思考、讨论,从而进行归纳、应用。开始在实施个人教学设想的时候,由于学生长期受到了"填鸭式"的教学影响,学生总是感到难以适应,但我知道,若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将难以立足。因此,我始终坚持个人的教学设想,慢慢地,学生已逐步地进入了角色。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但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总结,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业。为了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讲授完每节课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总是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的同时,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总 结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总结(二) 一、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园园同学利用实验“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和因素有关系”,她把一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金属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再将它分别浸入水和酒精中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1)甲图中金属块的高度如上图所示为( )cm,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是 ( )N; (2)上述几种情况, )图中的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最小; (3)做甲、丁、戊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有关; (4)做( )三次实验(选填:甲-戊“序号),是为了探究金属块浸没在液体时, 保持( )不变,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有关; (5)第(3)(4)中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探究方法的实验 二、浮力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1、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时,需定量研究浸 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 )所受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小明同学用弹簧测力计、量筒、细线、金属块和液体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如图所示,图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并把浮力大小与( )(需用到图中相关字母)进行比较.除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下沉的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部分浸入液体中的情况外,还需研究物体()时,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 2、小芳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做了如下测量: (1)写出以上探究中,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只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F浮=G排。由此还可算出塑料块的密度。请选用F l、F2、F3、F4,、ρ水表达它的密度:ρ塑=______________。 3、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2)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p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3)①往烧杯中倒人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 (4)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1; (5)③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m; (6)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⑤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____________; (8)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p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9)①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 (10)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11)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④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____________;(已知:F浮=G排=ρ酒gV排) (13)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作出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5、(1)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ρ=cm,F浮=ρgV排)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总结 实验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v=s/t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 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 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典例分析: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 =40.0cm,测得时间t AB =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25.0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 均速度v AB 会偏__小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同一位置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BC __>__(填“>”“<”或“=”)v AC . (5)“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s t __,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 了方便测量__时间. (6)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__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__. (7)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8)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_. (9)将木块竖立在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的小车上,若小车碰到金属片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特向前倾倒,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 (10)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__变小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 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大___.(填“大”或“小”) 实验二、晶体熔化、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 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前:(1)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读数)。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调零)。 (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中:(4)测力时,要使弹簧中心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公式:G=m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很顺利。现总结如下: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

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 3、全体师生在思想上都很重视。每次实验,教师都能够认真的准备,并事先演习一遍。同学都能够做到先预习,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能及时整理仪器并按要求进行送回仪器室,摆放到指定位置。 其次,通过做实验,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的总结,增强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实验,使同学们演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是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以后的实验工作我们将更加严格要求,力争作的更好。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物理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很顺利。现总结如下: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 3、全体师生在思想上都很重视。 每次实验,教师都能够认真的准备,并事先演习一遍。同学都能够做到先预习,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能及时整理仪器并按要求进行送回仪器室,摆放到指定位置。 其次,通过做实验,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的总结,增强了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滑轮 滑轮 细 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实验题总结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符号: m 2.常用单位:千米( 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 微米(μm )纳米(nm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单位 零刻度线量程 分度值 t s v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分析海波的熔化曲线 (1)AB 段表示海波是___固__态,_吸____热(选填“吸”或 “放”),温度___升高_____。 (2)BC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固液共存_,_吸__热,温度__不变__ (3)CD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液态_, _吸__热,温度_升高____。 (4)海波熔点4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复习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 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 1和F 2的大小。 (3)保持F 1与F 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 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 (2)小明选择了图a 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 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滑轮 滑轮 细 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八年级已整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八年级已整理)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科学之旅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1.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2.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 3.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4.用放大镜贴近手指看自己的指纹5.伸直手臂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6.在倒置的漏斗水会_______________。 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_________ 音乐停止小人就停止跳舞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纹被_________________ 看到窗外物体是_____立、______的像 乒乓球会下落吗?__________________ 冰棒“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飘?_________________

里放一个乒乓球, 用手指托住球。然 后从漏斗口向下用 力吹气并将手指移 开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与假设:可能是物体振动产生? 进行实验: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1.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用手拨动橡皮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筋,观察橡皮筋。 2.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 3.先将纸屑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 敲击鼓面, 鼓面停止发声, 4.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音叉 将音叉敲响,再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纸屑_____________ 纸屑在鼓面上____________ 纸屑______________ 球______________ 球________________ 纸屑和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