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二数学课程纲要.doc
【教案】第2课时 等差数列的性质说课稿-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二单元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对于本节课,下面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的性质,它既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提供依据.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显著特点.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知识框架结构可整理如下:(二)育人价值在探究等差数列性质的过程中,学生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方程的思想和基本量的方法来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有助于发展学生推理、运算能力。
另外,还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展示了等差数列的性质,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对数列特殊规律的研究能力.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课程标准1.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解决相应的问题.(二)学情分析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而学生在高一时经历了研究函数的一般路径,在知识、经验方面有所积累,并且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也有了初步的理解,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应用提供了探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在能力水平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推理、类比等能力,但公式的灵活应用能力不足、从实际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联系,能够说明等差数列的下标和项的关系,能够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角标性质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2)通过数学问题情境,能够从几何角度归纳等差数列下标和项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发展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3)能将实际问题提炼成等差数列模型,识别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性质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转化与化归、方程思想,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素养.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性质的研究方法;(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模型.三、教学过程(一)教法分析教学中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诱思导学探究法,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层层铺垫,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启发学生,并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充分的交流与表达.(二)学法分析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提升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三)教学思路环节一: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若等差数列{a n}为1,3,5,7,…,2n-1,则数列{a n+2},{2a n}是等差数列吗?进一步加深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入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回顾旧知知识回顾: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及推广(1)a n=dn+(a1-d)(n∈N*),(2)a n=a m+(n-m)d(m,n∈N*),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及基本量d 的求解公式、等差中项,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变化,认识变化的本质,为学生在后续研究性质的环节中提供有用的工具。
课程纲要(高二数学上学期人教版)

课程纲要(高二数学上学期人教版)高二数学第一学期课程纲要学校: 枣庄市第九中学课程类型:必修和选修设计教师:靳永辉日期:2019年9月1日适用年级:高二课时:85~90学时一、课程目标(一)数列1、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感受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特征,经历探索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过程,感受倒序求和、错项相减等思想方法。
3、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体会归纳、演绎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运算能力。
(二)不等式1、通过具体情况,感受不等关系的广泛性,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认识、掌握基本不等式,并会进行简单应用。
5、通过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联系。
6.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力)(三)圆与方程1、能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并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意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
2、理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常用逻辑用语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3、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五)圆锥曲线与方程1、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能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
2、理解并掌握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整理)人教版高二数学课程纲要.

2014级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2、选修2-1、4-4教材:人教版A版必修2、选修2-1、4-4授课时间:83课时设计教师:2014级数学教研组授课对象:2014级必修2◆课程目标:1.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2.以长方体为载体,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与圆的代数方程,能够运用代数方法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5.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数学必修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课时1】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需1课时)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需8课时)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课时2】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课时3】1.1.2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课时4】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时5】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课时6】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课时7】1.3.2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课时8】实习作业【课时9】小结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需10课时)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时10】2.1.1平面【课时11】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课时12】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时13】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课时14】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时15】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时16】2.2.3 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与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课时17】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课时18】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课时19】2.3.3 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与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课时20】小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需9课时)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共2课时)【课时21】3.1.1倾斜角与斜率【课时22】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3.2直线的方程(共3课时)【课时23】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课时24】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课时25】3.2.3 直线的一般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共3课时)【课时26】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课时27】3.3.2两点间的距离【课时29】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时30】小结第四章圆与方程(需9课时)4.1圆的方程【课时31】4.1.1圆的标准方程【课时32】4.1.2圆的一般方程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课时33】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34】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35】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4.3空间直角坐标系【课时36】4.3.1空间直角坐标系【课时37】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选修2-1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课程目标:1、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的表达数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2019版人教社高中数学

2019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摘要:1.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概述2.教材的主要特点和亮点3.教材的适用对象和教学建议正文: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概述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优秀教材。
该教材覆盖了高中数学的全部课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的主要特点和亮点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和亮点:1.结构严谨,体系完整:教材遵循高中数学课程的逻辑结构,从基础到提高,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教材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全部课程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等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数学知识。
3.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材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同时,注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4.强调实践,注重应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教材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如二维码、网络资源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的适用对象和教学建议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适用于全国各地高中阶段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合实际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2019 版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是一套优秀的教材,适用于全国各地高中学生。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第四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4.1指数与指数函数4.1.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4.1.2 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本节综合与测试4.2对数与对数函数4.2.1对数运算4.2.2对数运算法则4.2.3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本节综合与测试4.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4.4幂函数4.5增长速度的比较4.6函数的应用(二)4.7数学建模活动:生长规律的描述本章综合与测试第五章统计与概率5.1统计5.1.1 数据的收集5.1.2 数据的数字特征5.1.3 数据的直观表示5.1.4用样本估计总体本节综合与测试5.2数学探究活动:由编号样本估计总数及其模拟5.3概率5.3.1样本空间与事件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5.3.3古典概型5.3.4频率与概率5.3.5随机事件的独立性本节综合与测试5.4统计与概率的应用本章综合与测试第六章平面向量初步6.1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6.1.1 向量的概念6.1.2向量的加法6.1.3向量的减法6.1.4 数乘向量6.1.5向量的线性运算本节综合与测试6.2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6.2.1 向量基本定理6.2.2 直线上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6.2.3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本节综合与测试6.3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本章综合与测试本册综合。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课程纲要

高中数学选修1-2 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数学选修1-2课程类型:文科选修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选修1-2授课时间:30—35 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二中学授课对象: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二(11)~(18)班课程目标:1.统计案例①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肺癌与吸烟有关吗”)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X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②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质量控制”、“新药是否有效”)的探究,了解实际推断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③通过对典型案例(如“昆虫分类”)的探究,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④通过对典型案例(如“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2.推理和证明⑴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②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⑵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数学文化① 通过介绍“四色问题”和吴文俊在计算机自动推理领域作出的贡献,体会计算机在数学证明中的作用。
②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
3.框图⑴流程图① 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程序框图。
②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
③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⑵结构图① 通过实例,了解结构图;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高二数学上学期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4.4.1数学归纳法原理教案

第四章 数列4.4 数学归纳法 4.4.1 数学归纳法原理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培养不完全归纳法下的归纳、猜想与证明思维体系;2、通过数学归纳法原理证明简单的猜想,如等式、不等式命题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学归纳法原理难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应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情景一】求和3333123...?n S n =++++= 【计算】【发现】【猜想】33332(1)123...[]2n n n S n +=++++= 【思考】能否给予证明?【情景二】前面所学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1(1)n a a n d =+-,11n n a a q -=,*n N ∈【思考】又有什么证明方法?【情景三】观看关于多米诺骨牌的小视频.(二)阅读精要,研讨新知【阅读】阅读课本4446P P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对于情景一,2221231223341(),9(),36(),222S S S ⨯⨯⨯====== 22454556100(),225()22S S ⨯⨯====,…通过1,2,3,4,5n =的计算结果以及变形来猜想33332(1)123...[]2n n n S n +=++++=, 即使计算n 的某一个较大的数值,没有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结论未必是正确的.【游戏中的问题】多米诺骨牌如何启动,为什么可以连续进行到结束.【例题研讨】阅读领悟课本46P 例1(用时约为1-2分钟,教师作出准确的评析.)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n a 是 一个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那么1(1)n a a n d =+- ①对任何*n N ∈都成立.证明:(1)当1n =时,左边1a =,右边110a d a =+⨯=, ①式成立. (2) 假设当*()n k n N =∈时,①式成立,即1(1)k a a k d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1n n a a d +-=,于是,11[(1)]k k a a d a k d d +=+=+-+1[(1)1]a k d =++- 即当1n k =+时,①式也成立.由(1)(2)可知,①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体验】请抄写例1的证明过程,体验证明的规范格式.【小组互动】完成课本47P 练习1、2,同桌交换检查,老师答疑. 【练习答案】(三)探索与发现、思考与感悟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1*11...(,1)1n n a a a an N a a++-++++=∈≠-,在验证1n =时,左边所得的项为( ) A.1 B. 21a a ++ C. 1a +D. 231a a a +++解:由已知,当1n =时, 式子的左边21a a =++,故选B.2. 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123...(21)()nn n n n n n N ++⋅⋅⋅+=⋅⋅⋅⋅⋅-∈时,从k 到1k + ,左端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 ) A. 21k +B. 2(21)k +C.211k k ++ D.231k k ++ 解:当n k =时,等式左边为(1)(2)()k k k k ++⋅⋅⋅+当1n k =+时,等式左边为[(1)1][(1)2][(1)][(1)(1)]k k k k k k ++++⋅⋅⋅+++++ (2)(3)()(21)(22)k k k k k k =++⋅⋅⋅+++(1)(2)(3)(1(21()1))22k k k k k k k k +++⋅+⋅⋅+=++ 所以左端增加的代数式为(21)(22)2(21)1k k k k ++=++,故选B3. 已知*n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222(1223)(3445)...[(21)(2)2(21)](1)(43)n n n n n n n ⋅-⋅+⋅-⋅++-⋅-⋅+=-++.证明:(1)当1n =时,左边41814=-=-,右边12714=-⨯⨯=-,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n N =∈时,等式成立, 即222222(1223)(3445)...[(21)(2)2(21)](1)(43)k k k k k k k ⋅-⋅+⋅-⋅++-⋅-⋅+=-++当1n k =+时,222222(1223)(3445)...[(21)(2)2(21)]k k k k ⋅-⋅+⋅-⋅++-⋅-⋅+22[(21)(22)(22)(23)]k k k k ++⋅+-+⋅+(1)(43)k k k =-++22[(21)(22)(22)(23)]k k k k ++⋅+-+⋅+(1)(43)k k k =-++2(1)(67)k k ++--2(1)(41514)(1)(2)(47)k k k k k k =-+++=-+++(1)[(1)1][4(1)3]k k k =-+++++,即1n k =+时等式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四)归纳小结,回顾重点(五)作业布置,精炼双基1.完成课本51P 习题4.4 1、2、32.阅读课本53P 《小结》3.逐步完成54P 复习参考题4五、教学反思:(课后补充,教学相长)。
高二数学课程大纲

高二数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高二数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系统性。
它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2.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高二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为学生的高考及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空间向量等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2. 数列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及性质。
数列求和的方法。
3. 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4.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5. 空间向量空间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四、教学进度1. 第一阶段(第1-3 周)平面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 第二阶段(第4-6 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平面向量的应用。
3. 第三阶段(第7-9 周)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2、选修2-1、4-4
教材:人教版A版必修2、选修2-1、4-4
授课时间:83课时
设计教师:2014级数学教研组
授课对象:2014级
必修2
◆课程目标:
1.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
2.以长方体为载体,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与圆的代数方程,能够运用代数方法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5.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数学必修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时1】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需1课时)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需8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课时2】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时3】1.1.2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课时4】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课时5】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课时6】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课时7】1.3.2球的体积与表面积
【课时8】实习作业
【课时9】小结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需10课时)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0】2.1.1平面
【课时11】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2】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3】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14】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时15】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时16】2.2.3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与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17】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18】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19】2.3.3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与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课时20】小结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需9课时)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共2课时)
【课时21】3.1.1倾斜角与斜率
【课时22】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2直线的方程(共3课时)
【课时23】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课时24】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课时25】3.2.3直线的一般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共3课时)
【课时26】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课时27】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时29】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时30】小结
第四章圆与方程(需9课时)
4.1圆的方程
【课时31】4.1.1圆的标准方程
【课时32】4.1.2圆的一般方程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3】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4】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5】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课时36】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课时37】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选修2-1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程目标:
1、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的表达数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2、在探究圆锥曲线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通过方程组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3、把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需8课时)
【课时38】1.1四种命题以及相互关系
【课时39】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课时40】1.2充要条件
【课时41】1.3简单逻辑连接词-且、或
【课时42】1.3简单逻辑连接词-非
【课时43】1.4全称量词
【课时44】1.4存在量词
【课时45】复习总结
第二章圆锥曲线(须16课时)
【课时46】2.1曲线与方程
【课时47】2.1求曲线方程
【课时48】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课时49】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运用
【课时50】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几何形状【课时51】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离心率
【课时52】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练习
【课时53】2.3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课时54】2.3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时55】2.3双曲线的练习
【课时56】2.4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时57】2.4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时58】2.4抛物线几何性质的运用
【课时59】2.4圆锥曲线的综合练习
【课时60】小结
【课时61】小结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需12课时)
【课时62】3.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课时63】3.1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与数量积运算
【课时64】3.1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课时65】3.1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课时66】3.1空间向量的运用
【课时67】3.2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课时68】3.2利用空间向量决定点、直线和平面在空间的位置
【课时69】3.2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和夹角
【课时70】3.2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题目
【课时71】3.2练习
【课时72】总结
【课时73】总结
选修4-4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程目标:
1、介绍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展示不同坐标系在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中的作用,拓广坐标系的知识;通过介绍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知识,使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坐标法思想
2、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某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表示更方便。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第一章坐标系(需5课时)
【课时74】1.1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75】1.2极坐标系
【课时76】1.3简单曲线的极坐标系
【课时77】1.4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课时78】总结
第二章参数方程(须5课时)
【课时79】2.1曲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0】2.2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1】2.3直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2】2.4渐开线与摆线
【课时83】总结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
2、选修2-1、4-4。
2、学案:有效利用资料做好预习与复习巩固,辅助教学
3、练习:校本作业。
二、实施手段
1、利用学案帮助教学的开展。
2、多媒体互动教学。
3、分小组探究。
三、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和同桌互助的方式,完成相关问题和练习。
3、师生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阐释疑难问题。
4、教授和训练:精讲主干知识,精炼结构化知识,练习以节为单位,通过全批全改及面谈和笔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评价:主要是通过校本作业/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以课程标准为指标,突出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方法。
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1.评价指标
A.课堂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学习状态课后巩固情况。
B.练习检测:包括课后作业、单元检测成绩、试卷分析情况等。
C.考试成绩:课程(模块)测试成绩。
2.评价标准(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授予学分2分)
A.课堂表现:预习情况5分;课堂学习状态10分;课后巩固情况5分,满分20分。
B.练习检测:课后作业5分;单元检测10分,单元检测10分,试卷分析5分,满分20分。
C.考试成绩:满分60分(实际成绩×0.6)。
二.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以上各项得分相加,总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授予学分2分。
不合格者,需按学校规定补修或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