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白描手法
古诗中的白描举例

古诗中的白描举例
古诗中的白描,那可真是一种神奇的艺术手法!就像画画里的素描,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无比生动的画面。
比如说白居易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简简单
单的几个字,难道没让你眼前瞬间浮现出一个满脸灰尘、两鬓斑白、
十指乌黑的卖炭老人形象吗?这就是白描的厉害之处啊!没有过多的
修饰,却能把人物刻画得如此深刻。
再看温庭筠的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叫、茅店、月亮、
人迹、板桥、寒霜,这不就是清晨的一幅冷清画面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还有陶渊明的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
”这不就是他那简单而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普普通通
的描述,却让人对那片田园充满向往。
你想想,要是没有白描这种手法,古诗得少了多少韵味呀?白描就
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通往古诗中那些生动场景的大门。
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展现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画面。
在我看来,古诗中的白描是一种独特而又迷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
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世界。
古诗词中的白描

小麦套种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科学选种、地块选择、适时早播与合理密植、肥水运筹、病虫鼠草害防治、收获及收藏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套种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夏花生;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生的需求越来越人,价格也越来越高,2011年花生米价格己升至14元/kg,但随着粮食宜补政策的加大,粮食经济作物争地才盾也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农技服务站工作人员对夏花生套作技术进行了多点试验并获得了小麦、夏花生双高产,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科学选种1.1 花生品种选择花生品种选择丰花1号,该品种由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万勇善教授及其课题组培育。
该品种属连续开花型,疏枝,单株分枝9条,主茎高46 cm,株型直立紧凑,叶片倒卵形,叶形较小,叶色深绿。
荚果普通型[1],果壳网纹明显, 果腰小浅,果嘴明显。
果大,百果重240 go种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橘黄色。
种子体眠期长,收获期不发芽。
仁大,百仁重102 g,出米率72.6%o 结果集中,双仁果率90%以上,单株结果数20〜36个,荚果整齐。
熟性为中熟品种,春播136d左右成熟,夏直播地膜栽培110d成熟。
麦行套种生育期125〜130 do1.2 小麦品种选择选择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济麦22,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早熟,株高70〜75 cm,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抗寒性好,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熟相好;分藥力强,成穗率高;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饱满;有效穗数600万〜675万穗/hm2, 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2〜45 g,容重800 g/L左右。
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抗白粉病,感叶锈,高抗白粉病。
产量达到8 400 kg/hm2o2地块选择应选择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套种[2]。
夏花生喜温好光、耐旱、怕涝,具有“三短一快”的特点,生育期短,花期短,荚果成熟期短,生长快。
运用白描的古诗并赏析

运用白描的古诗并赏析
《天净沙·秋思》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描绘了作者在秋日里有感而发的思乡情怀,是有我之境。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睛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睛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
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
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
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描和细描 古诗词

白描和细描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白描”和“细描”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两种手法。
白描和细描在古诗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首先,白描是一种简洁的描写方式,它注重用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比如《庐山谣》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句,简洁而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庐山景色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无奈。
白描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深的内涵,给人以留白的美感。
而细描则是一种细腻的描写方式,它注重在细微之处发现事物的美好和深刻之处表达情感。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稀”一句,通过对江山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细描的特点是注重细节,通过对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白描和细描在古诗词中各有特色,但它们都是诗人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法。
在实际创作中,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描写方式,用简洁明了或者细腻深沉的语言,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
总的来说,白描和细描在古诗词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法,也是古诗词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白描和细描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愿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体味出其中的白描和细描之美,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高考诗歌鉴赏:诗歌白描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诗歌白描手法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古诗白描写作手法举例

古诗白描写作手法举例
嘿,朋友!你知道古诗里有一种特别厉害的写作手法叫白描吗?这白描啊,就像是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
比如说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面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简简单单地描述了山中的景象,可你不觉得那空旷寂静的山林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了吗?这不就跟咱们画简笔画似的,几笔下去,形象就出来了!
再看看白居易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简单的几句,把卖炭翁辛苦劳作的模样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是白描的魅力吗?它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抓住最关键的瞬间,咔嚓一下,永恒定格。
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多朴素的语言啊,但那种思乡的情绪是不是一下子就涌出来了?这就好比是一杯清水,看似平淡,实则滋味无穷。
你想想,要是古诗都堆砌着华丽的词藻,那得多累呀!白描就不一样了,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们最直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所见所闻。
所以说啊,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简单却有力,真的是古诗中的一大法宝!。
诗词白描手法(高中教材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
难的根源。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
没有抒情和议论却深刻表现了陶者 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
⑶用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曲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景;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加渲染,绘 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
诗词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
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 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 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回顾课本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第一步) 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 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 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 画;(第二步)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 坦的心情。(第三步)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写景;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
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通常指用简练的语言,朴素自然地描写人物或景物,以表现形象和传达情感。
在古诗词中,白描手法常常被用来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验。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运用白描手法的例子:
1.相思
作者: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南国相思豆的美丽和相思之情。
通过简单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主题。
2.山园小梅·其一
作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小梅在山园中的美丽和幽香。
通过简单的描写,表现了小梅的清雅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3.登鹳雀楼
作者: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和感受。
通过朴素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白描手法的运用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白描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作为必不可少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按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按特征可分为白描和细描。
白描一词,在1985年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国画技法之一。
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
可见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的白描,就是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修饰地直接描绘事物的主旨。
白描在诗歌中,一般可用来写景、写人、勾勒事物等。
也可与其他表现手法共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说起白描在诗歌中的应用,行家可能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成串的物象如古琴曲中的音符一个个滑出,动有西风流水,静有夕阳古道,动静互衬,组合成一幅线条分明而暗淡的写意画。
小桥横跨流水,昏鸦有老树可栖,人家的房子想必也不会空着。
结尾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顿时打开一个宽广的空间,勾出读者无尽的思绪。
在这样的环境中,那远离故乡的游子相伴一匹瘦马,如何打发即将来临的漫漫长夜!其中滋味之酸楚,非断肠何以形容!
诚然,这是一首古诗——更准确来讲,是一首元曲。
但除了格律,在诗意的表达等方面,与现代诗并无太多不同。
我们顺着上边的分析往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中人物在夕阳古道上与一匹瘦马沐浴西风?其中缘由,恐怕与时代脱不了干系。
这不正是现代诗中常用的“给读者留下再创作思考空间”的表现手法吗?尤其是其中对白描手法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达到了相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