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多个亚型。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癌等。
干扰素的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
信号通路,最终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诱导抗病毒反应。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剂量、剂型、治疗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等。
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一般由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的剂量
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可以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治疗来缓解。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疗效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干
扰素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例如,干扰素α适用于治疗慢性乙
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干扰素β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
疫性疾病,干扰素γ适用于某些免疫缺陷病等。
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治疗机制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应症的准确性。
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时,医务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药物,在免疫调
节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编写干扰素说明书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干扰素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干扰素简介

干扰素简介干扰素简介一、干扰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直接抗病毒外(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改性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可以延缓自身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二、干扰素治疗效果及副作用评价关于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从无效到治愈率达90%不等;有人认为干扰素可以用于某些顽固难治的复发性尖锐湿疣,对于这种情况干扰素无疑是一种治疗选择方法。
也有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干扰素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干扰素不能控制尖锐湿疣的复发。
一般来说α-干扰素作用快而不持久,而γ-干扰素则反应迟缓,4~6周生效,女性比男性疗效好,但原因不详。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不赞成用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其理由有三:①疗效较低。
②毒性发生率高。
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肌痛、发热、发冷,也有头痛、恶心、疲乏。
另外有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肝功能异常,三苷升高等【一般在用药时可服扑热息痛来预防(扑热息痛的推荐剂量是每次500mggc 1g,在用干扰素前30分钟给予)】治疗前中、后期定期查血常规、血小板、肝功能、血脂)。
③价格昂贵。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是否使用干扰素,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未出现严重复发的患者,不一定要使用干扰素治疗。
即使注射干扰素也未必就不复发,但却非常有可能出现副作用。
干扰素

LOGO
• 干扰素基因克隆 • 表达载体大肠杆 菌构建 • 工程菌筛选
工程菌构建
包涵体 复性 重组
尿素溶液使包涵体 充分变性溶解,谷 胱甘肽复性使蛋白 折叠成天然构象复 性
蛋白聚集成 不溶性的包 涵体
人干
扰素
2019/3/17
干扰素
7
2.2基因工程毕氏酵母发酵生产工艺
LOGO
表达产物:直接分泌到发酵液,临床副反应少,内毒素含 量低,活性纯度高。
3.4.菌体收集 连续流离心机:冷却的发酵液,16000 r/min离心收集。 菌体保存:-20℃冰柜,不超过12个月。 检测: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失重、质粒 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
2019/3/17 干扰素 12
干扰素分离纯化过程
LOGO
4.1 4.2
干扰素分离工艺过程 干扰素的纯化工艺过程
2019/3/17
干扰素
23
LOGO
参考文献: [1]郑永霞、凌善峰.我国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J],聊 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 [2]郭立安. 疏水作用色谱法同时纯化及复性基因重组人干 扰素-a[J]. 色谱,2001, 19(4): 301-303. [3]郭立安、刘树林、朱宝泉.使用高效疏水作用色谱和凝胶 色谱纯化重组人干扰素一r [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7, 18 (6): 920-922. [4]刘运龙、程远国、刘学龙.干扰素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 展[J],2008 ,29 (2) :85289 [5]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3/17 干扰素 16
4.2.2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广泛存在半抗原,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造成一些过敏反应。
*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反应原性上。
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
抗大肠杆菌的抗体
抗沙门氏杆菌的抗体
结合
结合
抗体 是对其抗原有极强专一性 的 魔弹 或 巡弋飞弹
IFN作用特点:
产生的时间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专题二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噬菌体抗体工程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又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抗病毒蛋白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Each hybridoma line can produce pure single antibody, called mon
oclonal antibody.
If B cell is fused with myeloma, the fused cell might be culture
d and produce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子的1/80~1/3,而且消除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年,被认为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一种抗体,并能"干扰"病毒生长和复制。
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干扰素分为三大类: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和β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多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同类别的干扰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质,如RNA酶和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同时,干扰素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例如,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感染等病毒性肝炎。
此外,干扰素也可用于治疗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
其次,干扰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复发。
最后,干扰素还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慢性肝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尽管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个体的差异和耐药性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选择适当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干扰素【百科】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5
干扰素的发展史为何?
小岛保彦博士 Dr. Yasuhiko Kojima
1950年-发现50%疾病是因为病毒感染所引起,感染病毒后有些人可健康痊愈,开始找寻健康痊愈的原因。 1954年-小岛保彦博士(Dr. Yasuhiko Kojima)将兔子感染病毒后,在兔子体内发现某种蛋白质可对抗病毒。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这2位科学家,将感冒病毒注入鸡胚胎后,所诱发的蛋白质命名为干扰素,因为
1定义2产生机制3只有病毒能诱发生物体产生干扰素吗4ifnvs抗体5发展史6ifn能否对乊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7功能8ifn如何抑制癌细胞生长9ifn用途10ifn目前运用于治疗何种疾病11如何提升免疫力什么是干扰素
生物体遇到病毒入侵时,会自动产生干扰素,成份为蛋 白质,为对抗病毒侵的最快反应部队,当干扰素制造不足时,
8
干扰素产品展示?
沈阳三生制药荣誉出品
6
干扰素能否对之前引发大流行的SARS有所帮助?
刊载于2004年《自然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中,日本、荷兰与中国的科学家,在SARS病毒感染恒 河猴的实验模式中,发现干扰素可以减缓恒河猴感染征状,也可降低SARS冠状病毒感染性。研究中, 荷兰知名病毒学家Albert Osterhaus与其研究团队,先给予恒河猴干扰素,再以SARS病毒感染这些恒 河猴,两天后研究人员发现:事先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几乎侦测不到SARS病毒颗粒,相较于 未给予干扰素组,病毒颗粒明显减少约1000倍;反之,没有给予干扰素的恒河猴咽喉中,则是充斥着 SARS病毒 (150eq/ml)。干扰素除了可以减缓SARS病毒复制速度之外,也可以让这些恒河猴的呼吸更 为顺畅。但是若恒河猴先遭受SARS病毒感染后,再给予干扰素治疗,虽然其肺中与咽喉病毒数远少于 未治疗组,但仍高于事先投予干扰素组。在未来SARS的预防上,特别是照顾SARS病患的医疗人员或病 患家属等高感染风险人员的防护上,干扰素将可派上用场。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适应症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 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肝炎、狂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 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 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骨髓癌、淋巴癌等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的概述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类细胞因子,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 现分为两型, 型包括α 两类, 现分为两型,Ⅰ型包括α、β两类,是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有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Ⅱ 型又称 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 γ干扰素是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 生。
治疗前的护理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 (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干扰素治疗 熟悉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注意禁忌证是患 者能否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 (2)患者的心理准备 患者的心理准备, (2)患者的心理准备,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干扰素治疗的必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 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使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有相关家 (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 了解必要的家族史 族史者慎用α 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族史者慎用α-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干扰素(Interferons)是一类由人体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感染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效应。
当宿主细胞感染病毒时,病毒感染细胞会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的潜伏、复制和传播。
首先,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阻碍病毒的复制。
其次,干扰素可增加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促进天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杀灭病毒感染细胞。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和释放。
2.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并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也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抗原识别和抗体产生,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干扰素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增加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表达和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干扰素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平衡机体的免疫应答。
干扰素还可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记忆和协同效应。
4.抗炎作用:干扰素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的产生。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损伤和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5.抗自身免疫病作用:干扰素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的疾病。
干扰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细胞的攻击和破坏。
干扰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概述
生化研究论文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IFN)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新病毒的出现、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疾病的防治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往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某些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干扰素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它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与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学研究相关的一个重要分支。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产生更有效的疫苗对天花时,东京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工作的两个日本病毒学家第一长野和小岛康彦在预先接受接种紫外线灭活病毒的兔皮或睾丸部分区域观察到病毒生长抑制的现象。
他们假设,一些“病毒抑制因子”存在于病毒感染的组织中,并试图从组织匀浆中分离和表征这一因素。
在1954年,这些研究结果被刊登在法国杂志(现在被称为杂志德拉兴业生物学文献)上。
在长野和小岛使用超速离心从病毒颗粒分离出病毒抑制因子,证实其抗病毒活性历时1-4天,也不会导致抗体生产。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1958年,但当时没有在科学界得到认可。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IFN的抗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经历了十余年。
随后,IFN开始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α。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后,才被
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 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0世纪70年代: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技术被提出,旨在既可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又可保持其生物活性。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干扰素的学科纷纷崛起和发展,关于干扰素的研究也捷报频传,根据前人的研究,就其机制和现状在此做了以下分析总结:
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抗病毒物质。
除病毒以外,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
干扰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主要类型。
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决于分子中的蛋白质,而与其糖基无关。
脊椎动物细胞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细胞,但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昆虫)及植物细胞(如丁香等)亦发现有干扰素类似物。
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它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产生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抗种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所诱发产生的干扰素,能抗御多种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内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
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
干扰素制剂可用以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以及治疗多种肿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初期用于病毒性疾病,继而扩大到恶性肿瘤的治疗。
但目前所用的干扰素,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
临床应用的干扰素诱生剂,如聚肌胞,毒性较大,而且价格昂贵,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坏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难以在临床推广
应用。
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但在临床方面关于干扰素的研究从未终止过,并且在以一种高速度发展。
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
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
应用前景:
干扰素对多种病毒有疗效,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干扰素活性的发挥受微细微基因组的调控,与机体内许多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委员会首先批准α-Ⅱa和α-Ⅱb干扰素投放市场,基因工程β、γ干扰素也相继于1990年、1993年获准投放市场。
目前已有57个国家批准干扰素上市,治疗约30多种疾病。
国内研制开发的人工α-Ⅰa型、α-Ⅰb 型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已经投放市场。
其中人工α-Ⅰa型基因工程干扰素系我国首创。
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等。
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
经过试验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是很有希望的防癌治癌药物。
总之,干扰素的研究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随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发展。
它将会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