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靖,董文学,杨美盼,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3期李靖1,董文学2,杨美盼1,马利锋1,康龙丽1(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概述IFN-γ的定义、结构、理化特性、来源、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讨论IFN-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干扰素;IFN-γ;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3-0157-03干扰素(Interferon)由英国病毒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者Jean 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他们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的培养液中加入流感病毒,发现产生了一类抗病毒物质,并命名为干扰素[1]。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按干扰素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分为3型:IFN-α、IFN-β和IFN-γ,各型又因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型,IFN-γ可能有4个亚型[3]。

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为病毒或人工合成的聚核苷酸诱导白细胞产生,IFN-γ为特异性抗原(细菌、LPS)、PHA和卡介苗(BCG)等刺激T细胞产生。

因此,干扰素γ(IFN-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类多功能、活性高的细胞因子。

1 IFN-γ概述1.1 IFN-γ的分子结构ISG(干扰素基因)为编码IFN-γ的基因,位于人类12号染色体(12q24.1),长6 kb,基因中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IFN-γ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形式为二聚体结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肽链组合而成,多个内部螺旋(螺旋E、螺旋F)将两部分紧密地连在一起,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确保Ⅱ型干扰素与Ⅰ型干扰素有最低程度的同源性。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γ干扰素(gamma interferon,以下简称γ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对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1. 免疫调节作用γ干扰素可促进免疫系统的活化,增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

它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效果,提高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反应,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 抑制炎症反应γ干扰素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减轻组织损伤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促进细胞凋亡γ干扰素可以通过多个途径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它能够激活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效果。

4. 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临床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二、γ干扰素的临床应用1. 肿瘤治疗γ干扰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它可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杀伤效应,对多种实体肿瘤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γ干扰素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改变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2. 感染性疾病治疗γ干扰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加速疾病的康复。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可用于治疗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3. 免疫性疾病治疗γ干扰素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于某些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自体免疫性疾病,γ干扰素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生物制剂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制剂,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成为当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一、生物制剂的定义及分类生物制剂是指以基因工程、重组蛋白技术等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生产出具有新功能的生物活性大分子制剂。

按功能和生源可分为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基因治疗、生物信号分子、细胞治疗等。

二、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生物制剂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1.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指经过人工合成制备的同一种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高亲和力等优点。

它的应用范围极广,如肿瘤治疗、免疫学研究、感染性疾病防治等。

在癌症领域,单克隆抗体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

例如利妥昔单抗和帕尤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治疗中广泛应用。

同时,单克隆抗体也被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2.重组蛋白重组蛋白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所制备的人工合成蛋白质。

由于其具有多样性、结构合理、可控制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以干扰素为例,目前国外已经有多种干扰素制剂上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福平。

该制剂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细胞基因信息的方式,修复、替代或删除受损基因,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目前已有多种基因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或获得上市许可,如AAV2-hRPE65v2用于治疗退行性视网膜病变、cBMSC-miR-124用于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4.生物信号分子生物信号分子是指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

常用的生物信号分子有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

在组织修复、再生和创伤愈合中,生物信号分子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FGF-2,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其在组织再生和创伤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HPV清除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HPV清除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HPV清除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HPV清除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观察,发现重组人干扰素α-2b能够显著提高HPV清除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治疗时间和患者年龄是影响清除率的重要因素。

未来,本研究认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成为治疗宫颈高危HPV感染的有效手段。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有明显作用,能够提高HPV 清除率并改善免疫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2b、宫颈高危HPV、HPV感染、HPV 清除率、免疫功能、影响因素、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免疫调节、研究方向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主要原因。

大多数宫颈癌病例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其中高危型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目前,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通过筛查、疫苗接种和治疗感染等方式。

对于已经感染高危型HPV且尚未发展为宫颈癌的患者,仍然存在较大的治疗难度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HPV清除率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部分为200字。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的影响,分析其对HPV清除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通过系统观察和评估患者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后的HPV感染情况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期揭示干扰素α-2b在治疗宫颈高危HPV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改善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HPV清除率和增强免疫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作出贡献。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等生物学性质。

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一种递质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主要针对IFN的产生、信号转导路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干扰素的产生与分类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发现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

IFN是细胞分泌的小肽,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已经研究过的所有哺乳动物当中,全部具有IFN-α、IFN-β(Ⅰ型)的基因和IFN-γ(Ⅱ型)的基因。

IFN-β和IFN-γ具有种属特异性,而IFN-α表现出在异种动物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IFN,只存在合成IFN的潜能,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

在有诱发剂的条件下,IFN基因解除抑制而获得表达。

根据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的不同以及序列同源性,IFN可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IFN是多基因家族的产物,包括14-20种IFN-α基因,1种IFN-β基因;Ⅱ型IFN只包含1个家族成员,即IFN-γ,它参与细胞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反应。

Ⅱ型IFN的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弱。

IFN-α主要为人或动物白细胞经诱生后分泌的一种23ku糖蛋白,其中包括1种信号前导肽和1种成熟肽。

信号肽能够引导IFN-α通过细胞膜而分泌到细胞外,然后信号肽通过蛋白分解,保留成熟的IFN蛋白。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P)的氨基酸序列,该种IFN及其受体的分布,在pH值为2时是稳定的。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方面与IFN-α相似。

干扰素在动物疫病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

干扰素在动物疫病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

2023年第09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3.09.022为切实做好全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各级、各地区不断强化免疫指导,根据当地畜牧养殖情况和所管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针对性动物疫病预防及治疗方案。

其中,干扰素防治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最终起到调节免疫、增强动物抗病毒能力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干扰素应用背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各地区坚持防疫优先,立足维护养殖业发展安全,切实筑牢动物防疫屏障,持续跟踪病原变化和流行趋势,并制定综合性、全面性、针对性想措施,防控动物疫病出现,抑制疫病大规模暴发和蔓延。

近年来随着动物病原菌新毒株的流行,如H 5N 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等,变异株不断出现,加重人畜共患病的出现。

传统防控措施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并加以中药辅助,不能否认的是这种用药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病畜禽继发性感染,但是只能从“按症给药”,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抵抗病毒作用,临床应用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病毒、病原、支原体的彻底根治。

而干扰素是一种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

经过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后,可直接应用于圆环病毒I I型感染、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轮状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以上干扰素属于重组猪干扰素α),对犬猫疫病,如狂犬病、传染性肝炎、伪狂犬病、犬冠状病毒病等可直接用重组干扰素ω进行防控。

2干扰素特点和基本功能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可分为三类,即:淋巴细胞型(γ型)、成纤维细胞型(β型)、白细胞(α型)。

其中α型和β型被称为Ⅰ型干扰素,I FN -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γ型干扰素也被称为Ⅱ型干扰素,由活化TH 1细胞、T 细胞产生,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3种干扰素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有明显差异,生物学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动物疫病防治中均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在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的基础上,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力,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其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近年来,IFN已经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生化学、肿瘤学、以及临床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有逐步形成一个新兴边缘学科的趋向。

该文章是对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1.干扰素的产生机理与分类1.1干扰素的产生机理IFN是人和动物在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IFN的产生是受细胞基因组控制的,由于细胞中IFN基因抑制物(IFN surpressor)与IFN基因结合抑制复制酶系统,所以一般情况下,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

当病毒或者其他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后,使IFN基因脱解抑制。

IFN操纵子开始转录,合成mRNA,mRNA迅速转移至细胞浆,在核糖体上转议成IFN前体,切除信号肽后,成熟的IFN分泌到细胞外[1-2]。

1.2 干扰素的分类在过去,干扰素是按其与受体结合的原则,分为Ⅰ型和Ⅱ型,后来发现Ⅰ型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二类,故把Ⅰ型干扰素又分为A、B两大类,将原来的Ⅱ型干扰素命名为γ,此后30多年都把干扰素分为A、B、C三大类,其中虽然有很多人声称发现了第四、第五类干扰素等,但均未得到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研究学会(ISICR)的肯定,最后均被否定。

直到近几年,干扰素的研究又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新发现的IFN-K1(lambda1)、IFN-K2和IFN-K3,或IL-28A、IL-28B和IL-29都有干扰素活性,但它结合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受体不同[3-4]。

这些新发现的干扰素,按其与受体结合的不同,将IL-28A、IL-28B、IL-29或IFN-K1 (lambda 1)、IFN-K2和IFN-K3命名为Ⅲ型干扰素。

所以,按干扰素与其结合的受体不同分为TypeⅠ、TypeⅡ和TypeⅢ。

干扰素的具体分类如下:Ⅰ型干扰素包括IFN-A(亚型IFNA-1、2、3等;亚亚型IFNα-1a、1b、1c或IFNα-2a、2b、2c等);IFN-β;IFN-κ;IFN-ε;IFN-ω等。

Ⅱ型干扰素即过去的IFN-γ。

Ⅲ型干扰素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5]。

2.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2.1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2.1.1 高度的生物活性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一种IFN既可抑制多种RNA病毒,又可抑制多种DNA病毒。

不同病毒对IFN的敏感性不同,有囊膜的病毒最敏感。

不仅不同种类的病毒对IFN的敏感性有差异,而且同一种的不同变种对IFN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

除广谱抗病毒活性外,IFN还能抑制病毒以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2.1.2 相对的种属特异性IFN的活力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某一种属动物(或组织细胞)产生的IFN只能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保护力,即IFN活力在同种细胞上高,在异种细胞上低。

鸡IFN在鸡细胞上,1/4000的滴度即可抵御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攻击,而在鼠细胞上,滴度1/30仍不能保护。

但是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猴细胞产生的IFN除对猴有保护作用外,对人和兔的细胞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1.3 微弱的抗原性1975年有人报告,用鼠或鸡IFN免疫兔或豚鼠,每周1次,在第10次出现抗体,第18次以后抗体滴度稍高。

也有人报告,用人和兔的IFN免疫豚鼠,每周1次,持续半年才获得中和抗体。

2.2抗病毒作用及作用机理IFN-α、β、γ均有抗病毒作用[6]。

动物试验结果证明,IFN-C抗病毒活性远较Ⅰ型低,IFN-C和IFN-B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

IFN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7]。

病毒感染细胞导致IFN的产生,并随被感染细胞死亡、崩解而释出。

IFN分子向附近扩散,随血液循环至全身。

IFN图2.2.1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Fig2.2.1 Antiviral effect of interferon是由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因其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基因而发挥作用的,故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当IFN进入细胞后,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后,可诱导细胞产生具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tivirualProtein,AVP)。

已经知道的AVP至少有3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寡腺苷酸合成酶[8]。

蛋白激酶和磷酸二脂酶能破坏细胞核糖体转译病毒蛋白质, 2.-5.寡腺苷酸合成酶能降解mRNA。

这些抗病毒蛋白或抑制转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或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因此,可以说干扰素是通过AVP间接地抑制病毒的增殖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2.3 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理干扰素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T、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小剂量起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

干扰素也可增加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T、B淋巴细胞的激活,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IFN或IFN诱生剂处理后,可引起IFN敏感细胞表面抗原和某些受体的表达增加。

另外,IFN还能影响抗原提呈作用,如 IFN-γ能显著增加抗原提呈细胞表达 MHC-Ⅱ类抗原的数量,增强抗原提呈细胞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加辅助 T 细胞的数量并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IFN 具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的作用,能引发巨噬细胞的杀肿瘤效应。

IFN-A/B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的调节或诱导MHC I型分子的表达起免疫调节作用的[10]。

IFN-α/β能诱导淋巴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启动细胞毒性T细胞(CLT)和NK细胞的分化; IFN-α/β能诱导巨嗜细胞提高Fc受体的表达,增强巨嗜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 IFN-α/β能诱导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提高MHC I型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清除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 IFN-α/β在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转变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

IFN-α/β这一主要功能以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激活为纽带[11]。

IFN-γ对抑制性T细胞的作用有双向性[12]。

一方面,IFN-γ可激活NK等细胞,增强抗病毒、抗肿瘤的功能;另一方面,它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它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IFN-γ抑制TH细胞的增殖和产生 IL-4、IL-10等细胞因子,这种抑制作用能改变免疫反应的类型和产生抗体的类型。

IFN-γ能诱导人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IL-2 协同增加轻链合成,IFN-γ对B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可能由其他因素介导,因为完全纯化的B 细胞对IFN-γ无反应。

IFN-γ能够显著增加病毒感染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II型分子产生的能力。

IFN-γ可诱导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树突状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MHC II类抗原的识别过程;IFN-γ可使静止的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的增殖,可促进CD8+CLT的成熟及杀伤活性; IFN-C可作用于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并诱导IgG2a和IgG3的类型转换;2.4 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理实验表明,在体内外干扰素都能够控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13]。

在3类干扰素中,抗肿瘤作用以IFN-γ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