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靖,董文学,杨美盼,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3期李靖1,董文学2,杨美盼1,马利锋1,康龙丽1(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概述IFN-γ的定义、结构、理化特性、来源、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讨论IFN-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干扰素;IFN-γ;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3-0157-03干扰素(Interferon)由英国病毒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者Jean 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他们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的培养液中加入流感病毒,发现产生了一类抗病毒物质,并命名为干扰素[1]。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按干扰素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分为3型:IFN-α、IFN-β和IFN-γ,各型又因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型,IFN-γ可能有4个亚型[3]。

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为病毒或人工合成的聚核苷酸诱导白细胞产生,IFN-γ为特异性抗原(细菌、LPS)、PHA和卡介苗(BCG)等刺激T细胞产生。

因此,干扰素γ(IFN-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类多功能、活性高的细胞因子。

1 IFN-γ概述1.1 IFN-γ的分子结构ISG(干扰素基因)为编码IFN-γ的基因,位于人类12号染色体(12q24.1),长6 kb,基因中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IFN-γ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形式为二聚体结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肽链组合而成,多个内部螺旋(螺旋E、螺旋F)将两部分紧密地连在一起,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确保Ⅱ型干扰素与Ⅰ型干扰素有最低程度的同源性。

干扰素

干扰素
Interferon
汇报人:周想、赵永芝
Catalog
A
What are interferons? Biological Activity
B
JAK-STAT Pathway
C
D
Clinical Application
What are interferons?
https:///wiki/Interferon
用于治疗成人多发性硬化 症(MS),其剂量为每两
周一次。
第二大重组蛋白
Biogen Idec公司:Avonex(IFN-β1a) Merck Serono公司:Rebif(IFN-β 1a)
长效rh-IFN
Bayer公司:Betaferon/Betaseron(IFN-β1b)
Novartis公司:Extavia(IFN-β1b)
Ⅰ型干扰素最显著的作用是
(1)抗病毒和抗细胞增殖; (2)调节天然免疫,增强NK细胞和T细胞的毒性;
(3)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
(4)在被感染了的细胞及其相邻细胞中诱导产生一种细胞内在的抗微生物状态,从 而限制病原体的扩散。
Ⅱ型干扰素几乎不表现抗病毒和抗细胞增殖作用,
(1)但是它可以增强Ⅰ型干扰素的作用; (2)增强巨噬细胞的生物作用如杀死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杀死胞内病原体、对肿瘤
干扰素
短效rh-IFN
Roche公司:Pegasys(PEG IFN-α 2a) 美国MSD公司:Peg-Intron(PEG IFN-α 2b)
近期获批:Plegridy(聚乙二醇干扰素β-1a)
国内干扰素药物研发情况
在长效干扰素α 这一领域中,通化东宝的子公司厦 门特宝公司的产品进展速度最快,已于14年1月向 国家药监局申请生产;另外安科生物的长效干扰素 α 新药也于14年6月获批临床试验,双鹭药业于14 年4月申请临床试验。 在干扰素β 领域,目前还只有海正药业一家企业在 开展新药研发工作,并于13年6月申请临床试验。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

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临床应用γ干扰素(gamma interferon,以下简称γ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对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γ干扰素的抗病机制1. 免疫调节作用γ干扰素可促进免疫系统的活化,增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

它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效果,提高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反应,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 抑制炎症反应γ干扰素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减轻组织损伤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促进细胞凋亡γ干扰素可以通过多个途径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它能够激活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效果。

4. 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临床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二、γ干扰素的临床应用1. 肿瘤治疗γ干扰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它可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杀伤效应,对多种实体肿瘤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γ干扰素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改变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2. 感染性疾病治疗γ干扰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加速疾病的康复。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可用于治疗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3. 免疫性疾病治疗γ干扰素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于某些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自体免疫性疾病,γ干扰素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

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

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

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

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

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

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

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刘占通;舒畅;刘金娥;崔保安【摘要】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的活性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现已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扰素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兽药杂志》【年(卷),期】2006(040)010【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基因工程【作者】刘占通;舒畅;刘金娥;崔保安【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兽药监察所,河南郑州,450008;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7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 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

它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其抗病毒活性为其唯一特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IFN除了具有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

近几年来,随着干扰素在一些病毒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同一生物体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干扰素。

目前,一般将干扰素分为I型和II型两类,I型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α和IFN-β,II型只包括IFN-γ。

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结合相同的细胞受体。

IFN-γ主要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与I型干扰素明显不同,如I型干扰素能够耐受pH 2.0的酸处理,而II型干扰素在pH 2.0的酸性条件下很快失活[2]。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等生物学性质。

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一种递质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主要针对IFN的产生、信号转导路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干扰素的产生与分类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发现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

IFN是细胞分泌的小肽,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已经研究过的所有哺乳动物当中,全部具有IFN-α、IFN-β(Ⅰ型)的基因和IFN-γ(Ⅱ型)的基因。

IFN-β和IFN-γ具有种属特异性,而IFN-α表现出在异种动物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IFN,只存在合成IFN的潜能,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

在有诱发剂的条件下,IFN基因解除抑制而获得表达。

根据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的不同以及序列同源性,IFN可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IFN是多基因家族的产物,包括14-20种IFN-α基因,1种IFN-β基因;Ⅱ型IFN只包含1个家族成员,即IFN-γ,它参与细胞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反应。

Ⅱ型IFN的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弱。

IFN-α主要为人或动物白细胞经诱生后分泌的一种23ku糖蛋白,其中包括1种信号前导肽和1种成熟肽。

信号肽能够引导IFN-α通过细胞膜而分泌到细胞外,然后信号肽通过蛋白分解,保留成熟的IFN蛋白。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P)的氨基酸序列,该种IFN及其受体的分布,在pH值为2时是稳定的。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方面与IFN-α相似。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活化的Th1细胞、CD8+ CTL和NK
Ⅱ型 IFNγ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
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
一、Ⅰ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 (2)免疫调节: 与Ⅱ型干扰素类似。
病毒病 慢性活动性肝炎
丙型肝炎 艾滋病 病毒性角膜炎腺病毒
病毒病原 HBV HCV HIV
HSV—1
疗效
约40%患者HBe 阴转,与激素联用可以 提高疗效
约25%~50%患者ALT下降或正常
抑制艾滋病患者HBV 的复制;延长HIV 带毒无症状者发病的潜伏期;
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痊愈率>90%
巨细胞病毒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n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 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 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n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但对没有抗 原性(或抗原性很弱),故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 亦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疗效
干扰素的作用
二、 Ⅱ型干扰素 (1)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
1)活化巨噬细胞; 2)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和增强CTL细胞的杀伤活性; 4)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5)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6)抑制Th2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合成。 (2)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类似)。
n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 时,先把流感病毒加温灭活,然后与鸡胚绒毛尿 囊膜块一起培养,把没有吸附到细胞的灭活病毒 彻底洗去,在37℃条件下几小时之后去掉膜块, 另外加入新鲜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块,37℃培养过 夜后用活病毒进行攻击,结果发现流感病毒的繁 殖明显的被抑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

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

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

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

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从而协同促进了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灭,而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

虽然各种类型的干扰素均能介导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但 IFNγ的免疫调节活性在协调免疫反应和确定机体长期的抗病毒状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 3 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IFNγ能够干扰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

IFN能够在转录水平诱导 p21 和
p27,p21 和 p27 能够分别抑制细胞周期调节蛋白E:CDK2 以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D:CDK4 复合体的活性,使细胞从 G1 向 S期的转化停滞。

另外,c-myc (前癌基因)能够通过活化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DK 复合体,引起 S 期所需基因的转录,以使细胞由 G1 向 S 期过渡,IFNγ能够通过抑制 c-myc 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周期。

IFNγ对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比IFNα/β强[4]。

2. IFNγ的应用
2. 1人 IFNγ的应用:由于IFNγ能够抑制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活性,还可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其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关注。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将IFNγ用于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和消融术后,以预防复发,如Nishisuchi等[5]对 30 例行 HCC 根治性术后患者进行长达 88 周的IFNγ治疗,结果显示,IFNγ治疗可提高术后患者的累积生存率。

Lin 等[6]也对行消融术后的 HCC 患者进行 IFNγ治疗,结果发现 IFNγ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IFNγ局部用药,还可治疗暴露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等。

3.小结和展望
虽然IFNγ已用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但其疗效还存在争议,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其对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治疗的量效关系及作用于个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

同时,动物 IFNγ的大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 IFNγ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更多其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免疫调节基因产物将会被发现,其更多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理将不断被阐明,这将有利于基因工程细胞因子药物的应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多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Schroder K, Hertzog PJ, Ravasi T, et al. Interf eron-gamma:an overview of signals,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J]. J Leukoc Biol,2004, 75(2): 163-189.
[2]Groettrup M, Khan S, Schwarz K, et al. Interferon-gamma inducible exchanges of 20S proteasome active site subunits: why[J]. Biochimie,2001, 83(3-4): 367-372.
[3]Ferris RL, Whiteside TL, Ferrone S. Immune escape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defects in antigen-processing machiner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06, 12(13): 3890-3895.
[4] Giroux M, Schmidt M, Descoteaux A. IFN-gamma-induced MHC class II expression:transactivation of class II transactivator promoter IV by IFN regulatory factor-1 is regulated by protein kinaseC-α[J]. J Immunol, 2003, 171(8): 4187-4194.
[5]Nishiguchi S, Tamori A, Kubo S, et al. Effect of long term
postoperative interferon therapy on intrahepatic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rate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Intervirology, 2005, 48(1): 71-75.
[6] Lin SM, Lin CJ, Hsu CW, 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interferon-alpha in preven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 after medical ablation therapy for primary tumors [J].Cancer, 2004, 100(2): 376-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