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免疫系统在长期 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识别病原入侵的 从而达到清除体 内病 毒的 目的 l 种能力 ) 的识 别和信 号放 大 , 而激 活 NF , 2 2 免疫调节作用 从 —B .
一
MP S E K. N 等炎 症信号 来放 大反 应 进 K ,R J K 』
干扰 素是重要 的免疫 调节因子。干扰索可增强
而依次激 活骨髓分化因子 8 , 苏氨 酸激酶, N 免疫球蛋白 IG 的受 体表达 , 8 丝/ F F g 从而有 利于巨噬 细胞 NK细胞 对靶细胞 的杀伤 以及 受体相关分子 6 - A ') T F ( R  ̄ , G p活化激 酶 ( A 对抗原的吞噬 和 K、 r 6 T K一 1和 I K复合物 , ) K 导致 N —B活化 及核转位 , FK 进一 T、 B淋 巴细胞 的激 活, 增强机 体 的免 疫应 答能力 。 可以 步诱 导1 N等表达 ; F 干扰素的表达还 可以通过介 导 l 型干扰素是天 然免役 和获得性 免疫 的桥 梁, K N f 的细胞毒性 j 促进 其增殖 , 节机体 l f f 涮 MY 8 非依赖性 的信号转 导 , D8 济导 l型干扰 索的 激活 N lg
收稿 I崩;o6o— l 2 o-1 5 0
维普资讯
.
6. 专 家论 坛
养 殖 . 饲 料 与
20 0 6年 第 2期
免疫 。另一方 i 斫Ⅱ型干扰索不但有激活 N K细胞 的 的 目的, i r J 通过对小 鼠的研究发现 这种效 Me o s w I
独特 的功能 , 掀起 了一场 研究干扰 素的热 潮。干扰 扰索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效果较 差。 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 很 多的病 毒对干扰 索敏感 , 而且 在病毒复制 的 干扰素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原则可 以有不同的分 任何 阶段都可 以发挥作用 。其作用 机制 , 概括是通 诱发多种 功能蛋 白因子如 P , KR A— 类 。根据免疫原性 和分子 结构 特点 可 以分 为 n 口 过问接的作用 , ,,
干扰素研究进展

Otu a F, m a ut s k Ya n  ̄ S, Erc s n G o ik o F, e 1 Bo e ta . n mo h g n tcprt i q) o e e i o en一1 n i t 0 J 1 —si ai g 5 i hbtsfli e fmu1tn c
d n e fr t rsn e o a r g n n u n — e c o h pee c f a m j e e i e c e o l f
i o ulto r t on t X chomo o o ng v a in ae he r s me f
维普资讯
综
述
畜 牧 与 饲料
干扰素研究进展
解希 帝 , 雨 霞 周
( 内蒙 古农 业 大 学 动物 科 学 与医 学 学 院 , 内蒙 古 呼 和浩 特 00 1 ) 108
干扰 素 ( ef o , N) 一类 具有抗 病毒 , i r rn I 是 n e F 影 响细胞 生长 、分化 和调 节机体 免疫 功能等 活性 的 蛋 白质 , 发 现最 早 、 究最 多 、 是 研 第一 个 被 克隆 化
遍 存 在 颉 颃 现 象 , 由此 产 生 了病 毒 问 干 扰 现 象 的概念 。而后 , 多科 学 家试 图寻找 出这种 引起 很 干 扰 现象 的活性 物 质 , 一直 没 有 获得 成 功 。直 但 到 15 9 7年 , ac 等 在 研 究 流 感 病 毒 时 , 将 流 I as s 先 感 病 毒 加 温 灭 活 ,然 后 与 鸡 胚 绒 毛 尿 囊 膜 块 共 同培 养 ,将 没 有 吸 附 到 细 胞 的 灭 活 病 毒 彻 底 洗 去, 3 在 7℃条件 下 数小 时 之后 去 掉 膜 块 , 外 加 另 入 新 鲜 的 鸡 胚 绒 毛 尿 囊 膜 块 ,7℃ 培 养 过 夜 后 3 用 活 病 毒 感 染 细 胞 ,结 果 发 现 流感 病 毒 的 复 制 明显 受 到 抑制 。这 清楚 地表 明 , 活 的 流感 病 毒 灭 作 用 于 细胞 后 ,细胞 产 生 的一 种 可 溶性 物 质 干
犬a干扰素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 , 人们发现犬 a 干扰素虽 然是很有效 的抗病毒药物 , 但是它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 随着
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将细胞因子直接导入肿瘤细胞, 使导入的细胞因子在局部表达释放 , 避免全
身性应用 而引起 的严重的不 良反应 。有研究者开始研究如何将犬 a 干扰素直接靶 向效应细胞。 犬类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突 出地位 。如作为伴 侣动物 、 警犬 、 救护犬等。但 目前在兽 医临床 , 各种
一
、
对 犬 a 扰 素 基 因序 列 的研 究 干
基因本身的序列对基 因的表达有着重要 的影响 。在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干扰素时 ,人们发现 由于宿主细胞 内
Me特异性氨肽酶作用不完全而会 引起 N端不均一 , t 而且不均一 的程度 因宿 主菌 、 表达载体 、 表达 条件 而有 差异。 早在 2 世纪 8 年代就有人化学合成了含有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 的 IN ab基 因, 0 0 F —2 他们 先合 成了 6 个小核苷酸 8 片段 , 再将这些片段连成 3个大片段 , 最后 由这 3个大片段连 成完 整的干扰素基 因 , 并在大肠杆 菌中获得 了较高
胞免疫活性 ; Ⅱ型干扰 素又称免疫干扰素 , I 与 型干扰素使用不同的受体 , 对免疫 系统有调节作用。干扰素是 由能 a
在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型 的细胞增殖的病毒诱导 白细胞产生的, 主要活性是 : 通过诱 导机体产生抗病毒蛋 白而发挥
பைடு நூலகம்
广谱 的抑 制病毒繁殖活性 ,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 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作用 , 加强 N K细胞杀伤病毒感 染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 和扩散 , 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 水平 。 从 犬a 干扰素的研究最早是从 18 9 7年开始 , 由国外学者报道了其基 因序列并专利控制 了该基 因的使用。 随着养
鸡干扰素研究进展

的 其 它 细 胞 , 其 获 得 免 疫 力 , 对 异 种 细 胞 没 有 使 而 保 护 作 用 , 个 别 种 属 门存 在 着 交 叉 活 性 ; 扰 素 但 干
一
葛忠源 , 张秀云 ( 北京 市平谷 区动物卫 生监督 所 110 ) 0 2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8 (0 0 0 — 0 6 0 17 — 0 5 2 1 )5 0 4 — 3
的 , I型 干 扰 素 不 享 用 同 一 类 受 体 , 免 疫 系 统 与 对 有 调 节 作 用 ,是 哺 乳 动 物 主 要 的 巨 噬 细 胞 活 化 因
子 , 明其 分 子 量 为 2 ~ 4 证 0 3 KD 的 蛋 白质 。 之 后 研
细 胞 ; N B主要 来 源 于成 纤 维 细 胞 和 上 皮 细 胞 , I — F 部 分 来 源 于 巨 噬 细 胞 ; N 则 主 要 由 T淋 巴细 胞 产 I 一 F 生 , 一定条件下也可 由 N 在 K细 胞 产 生 。 及 其 他 禽 鸡 类 干 扰 素 系 统 与 哺 乳 动 物 干 扰 素 系 统 相 类 似 , 分 也 为 I 干 扰 素 和 Ⅱ型 干 扰 素 , 已发 现 鸡 I 干 扰 型 现 型 素 包 括 IN O IN一 ,I 包 括 IN , F —t F 1 1型 、 3 F 一 目前 在 禽
坏 , 被 免 疫 血 清 中 和 , 被 核 酸 酶 中 和 , 被 蛋 不 易 可 白 酶 灭 活 。 自然 干 扰 素 含 糖 , 一 种 糖 蛋 白 , 除 为 经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
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
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
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
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
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
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
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
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基 因。IN—B和 IN— F F 具 有种属 特 异性 , IN一 【 而 F 0 表现 出 在 异 种 动物 细胞 的抗 病 毒活 性 。正 常细 胞 一般 不 自发 产 生
IN抑 制状态 。在 F I F 有 诱发 剂 的条 件 下 , N 基 因解除 抑 制而获得 表达 。 I F 根 据信 号转 导受 体复 合 物 的不 同 以及序 列 同源 性 , N I F
IN 是 多功 能 蛋 白 .它并 不 直接 作 为 反应 作 用 因子 对 F
其效 应 分子 的基 因进 行 调控 .其 生物 活 性 的发 挥依 赖 于 诱
肽 能够 引导 IN一 【 F 0 通过 细 胞膜 而 分 泌 到细 胞 外 , 后信 号 然
肽 通过 蛋 白分解 . 留成 熟 的 IN 蛋 白。 保 F 其分 子结 构 中包 含 促 肾上 腺 皮 质激 素 ( ACT 和 内 啡肽 ( P) H) E 的氨 基 酸 序 列 .
.
导多 种效 应蛋 白质 的合 成 。不 同 IN 亚 型能够 刺激 不 同 的 F
但 可 以重 叠 的基 因 , 因此总 的表 型 反应是相 似 的 。
31 抗 病 毒 作 用 .
到抗病 毒作 用 。另外 , N一 【B与其 受体 结合 后 , 可活 化 I F 0、 还
其 他替 代途 径包 括胰 岛素 受体 底物 一 、 岛素 受体 底物 一 、 1胰 2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激 酶 E K2和 T细 胞 受 体 结 合 分 子 如 R L k、 a 7 c Z p 0和 CD4 。IN一 5 F 与 Ⅱ型 受体 结 合 , 进 I 促 AK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
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
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
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
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
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
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
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
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
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当前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引起的鸡马立克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脑脊髓炎、流感等给养禽业带来了每年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是当前养禽业发展的大敌。
如何有效治疗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困扰禽病防治的重大难题之一。
干扰素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鸡干扰素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夏春、程坚、刘胜旺、吕英姿等人采用PCR技术先后成功报道了丝羽乌骨鸡IFN、惠阳胡须鸡IFN—α、鸡γ—干扰素、石岐杂鸡α、γ—干扰素,鸭Ⅰ、Ⅱ干扰素等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克隆得到的鸡IFN—α、γ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 分别由约579和492个核苷酸组成;同时对禽类IFN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一些新的亚型;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鸡的同类IFN核苷酸同源性在90%以上,与相应的鸭IFN同源性在70%左右,提示同种不同品系禽类之间IFN基因序列变异不大。
吴志光等还对鸡α、γ—干扰素基因成功地进行了体外重组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这些研究为我国禽类的基因文库构建和品种进化分析,以及基因工程干扰素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张桂红等利用鸡白细胞、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以有机锗 Ce—132 、新城疫弱毒株NDV—F 、植物血凝素 PHA 、聚肌胞 PolyI:C 为诱生剂,对外源性IFN诱生条件如诱生剂量、诱生时间及培养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诱生能力差异极显著 P<0.01 ,且以Ce—132诱生IFN的能力为最强,其他依次为NDV—F、PolyI:C、PHA;且鸡脾细胞和鸡白细胞产生的IFN效价高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且最佳诱生剂量依次为:Ce—132为70微克/毫升;鸡HDV—F为128HAU/毫升;PolyI:C为50微克/毫升;PHA为40微克/毫升,这为干扰素的生产提供了参考资料。
时秀梅等用兽用干扰素诱生剂 由黄芪、党参、灵芝等中药精制而成 进行了抗病毒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ILTV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1BDV 等的临床防治效果显著。
江国托等对目前市场上的鸡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表明鸡干扰素在治疗ND、AE、ILT、IBD等疾病时疗效显著,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应用前景良好。
他同时指出,科学的生产和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在国外,Schltz等曾使用鸭重组Ⅰ型干扰素抗新城疫、禽流感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IFN对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15天内IFN可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繁殖。
四、猪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猪干扰素是研究最早的动物干扰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有猪干扰素的相关报道。
近年来,对猪干扰素的诱导条件和理化活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猪白细胞干扰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研究表明,它对猪的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腹泻、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等,以及对牛病毒性腹泻、小鹅瘟,羔羊腹泻等都具有不错的疗效,试验证实猪干扰素与牛羊等动物之间存在交叉活性。
最近几年,猪干扰素α、β、γ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获得成功,谢海燕等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的IFN—α基因由501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66个氨基酸;夏春等克隆得到的猪β干扰素 IFN—β 基因片段长668个核苷酸,编码186个氨基酸。
曹瑞兵等从经ConA诱导培养的猪外周血白细胞中扩增出猪IFN—γ基因,经改造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RLG,并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变性、复性、脱盐、凝胶层析纯化处理,重组猪IFN—γ具有较高的干扰素活性。
同时,万建青、陈涛等分别成功地在毕赤酵母表达系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出重组干扰素基因,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比率在20%~35%之间,表达产物的具有抗病毒活性,为基因工程干扰素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五、鱼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鱼类也是干扰素研究较早的动物之一。
邵健忠等关于草鱼干扰素诱生条件的研究表明,草鱼IFN的合成受温度、病毒种类、病毒剂量、鱼体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25℃水温下诱生的IFN活性明显高于15℃和8℃。
另外,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病毒诱导前后草鱼外周血中干扰素的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病毒诱导的草鱼血清中出现明显的干扰素抗病毒活性。
草鱼组织干扰素体外诱生试验结果表明,从脾脏、外周血和胸腺组织中均能诱生出IFN,并且体外诱生的白细胞IFN与体内诱生的血清IFN是同一种物质,同时初步证实了T淋巴细胞是草鱼产生IFN的主要白细胞。
采用半数细胞病变抑制等方法,成功用植物凝集素 Phytoagglutinin,PHA 在体内外诱导出草鱼γ—干扰素,并且发现佛波酯 PMA 和白细胞介素2 IL2 能显著地促进其诱生。
对草鱼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表明,其对草鱼巨噬细胞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不同浓度干扰素对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张学文等通过分子重组,将人α—干扰素 hu—IFN—α 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到鲤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成能在鱼体内组成型表达hu—IFN—α的基因重组分子,获得了表达人α—干扰素的转基因草鱼,并检测到了转基因草鱼中人α—干扰素基因的表达;用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肉糜饲喂大鼠进行食用安全研究,饲喂鼠临床表现正常,血液学指标、解剖学形态和重要器官功能组织学图像与对照组动物没有显著差别,推测可以安全食用。
六、中草药干扰素诱生剂方面由于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具有广谱、高效、无毒性、作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易操作等特点,因此,诱生干扰素中草药对防治畜禽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中药抗病毒合剂 由黄芪、板蓝根、大青叶、连翘、佩兰、射干、柴胡、地榆、槐花等10余种药材组成 ,甘草甜素、小柴胡汤、人参汤、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知柏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大黄、牡丹皮汤、玉屏风散、银耳多糖、茯苓多糖、刺五加多糖、人参多糖等在人医上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均可以作为诱生剂诱生干扰素。
这些中草药可以作为添加剂增强动物体内干扰素的表达,从而提升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七、前景与展望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
目前应用干扰素诱生剂和人工干扰素产品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快基因工程干扰素产品的商品化研制 制剂类型、途径、剂量、毒副作用等 。
相对而言,由中草药等诱生剂诱导产生IFN,因纯化工艺复杂,产量少、作用缓和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极大限制了在临床和科研上的应用。
如在规模化生产中推广使用干扰素,必须建立高效生产干扰素体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干扰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目前,基于延长干扰素在体内的代谢半衰期的长效干扰素研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 PegylatedInterferon 和干扰素与载体脂质体 Liposome—IFN 的结合被认为是两种很好的延长干扰素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加其稳定性、降低免疫源性的有效手段,这扩大了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了刺激和毒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