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动归因

合集下载

体育心理学运动归因优秀PPT

体育心理学运动归因优秀PPT
体育心理学运动归因
教师 张清(讲师)
2011年8月1日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体育运动中的黑马现象
• 在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举行前,南斯拉夫爆发内战,该国被 禁止参赛,由当时南斯拉夫所在的小组第二丹麦替补参赛,丹 麦队首战0:0逼平英格兰,次战0:1负于瑞典,此时大家都认 为丹麦队是名副其实的替补,根本不可能创造什么好成绩,但 在小组最后一场生死大战中,丹麦队以2:1将拥有帕潘、坎通 纳、吉诺拉的法国队击败,随后又在半决赛中激战120分钟, 并通过点球大战7:6将拥有古力特、范.巴斯滕、里杰卡尔德、 罗纳德.科曼、博格坎普等大牌球星的荷兰队淘汰,决赛中又以 2:0战胜了1990年世界杯冠军德国队,一举夺得冠军,从而上 演了欧洲杯上的丹麦童话。
• 2004年,第十二届欧洲杯决赛阶段比赛由葡萄牙承办。由黄金 一代领衔的东道主葡萄牙队队在决赛中一球不敌本届杯赛大黑 马希腊队,饮恨而归。希腊队惊人地首夺冠军。
2011.8.1
1992年欧洲杯上的丹体育麦心理学 张清(讲师) 国家队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2004年欧洲杯希腊队夺冠
2011.8.1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恐韩症
2011.8.1
案例分析
体育心理学 张清(讲师)
• 1.运动员小明最近训练成绩一直徘徊不前, 教练和他自己都非常焦急。这种状况如果 再持续下去,对小明有什么不良影响?有 什么好的办法能帮助小明克服目前的窘境? 请组织班级的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2011.8.1
• 1、说明本章中的各种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 2、说明Weiner用来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
一个维度的分类。
• 3、什么是协相关原则?请举例说明。 • 4、指出与每一个归因维度相联系的情绪反应。在

《运动归因》课件

《运动归因》课件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归因的基本原理强调运动行为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以及因果关系的确定性 和可靠性。
运动归因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长期效应等多个方面,需要综 合考虑。
运动归因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
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控 制实验条件,观察运动干预对
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运动行 为,记录和分析运动数据,评 估运动效果。
表现。
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运动数据,可 以找出其优势和不足,进而制定 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
果。
运动归因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 的体能状况,预测其竞技表现, 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重要的参
考依据。
运动比赛中的应用
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归因可以 用于分析比赛数据,评估运动 员和队伍的表现。
通过分析比赛数据,可以找出 比赛中的关键因素和胜负手, 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决策支 持。
2023
《运动归因》ppt课 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运动归因概述 • 运动归因的原理与方法 • 运动归因的实际应用 • 运动归因的未来发展 • 结论与展望
2023
PART 01
运动归因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运动归因是一种将运动行为与健 康、疾病等结果关联起来的研究 方法,旨在探究运动对个体和群 体的健康影响。
结合智能穿戴技术,实时监测运动员身体状态,优化训练效果。
运动归因在体育产业中的发展前景
01
02
03
赛事运营
为赛事组织者提供精准的 运动员表现分析,优化赛 事组织和运营。

简述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简述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简述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运动归因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时,如何归因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个体本身的特质和能力,而外部因素是指任务本身的特点和环境等。

以下是一些与运动表现相关的内部因素:
1. 能力:个体在特定运动中的技能水平,如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等。

能力较高的个体在运动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2. 动机:个体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如兴趣、目标、成就感等。

高动机的个体更容易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运动表现。

3. 信心: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以及对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信念。

高信心的个体在运动中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

4. 心境:个体在运动时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兴奋等。

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而消极的心境可能导致表现不佳。

5.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在某项运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更有信心,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6. 心理韧性: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态度和应对能力的心理特质。

心理韧性较高的个体在运动中更能保持稳定表现。

7. 决策与策略:个体在运动中根据任务要求和自身能力采取的决策和策略。

有效的决策和策略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8. 训练质量与经验:个体在运动训练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以及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训练和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这些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在运动中的表现。

通过提高这些内部因素,个体可以在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六章 运动归因

第六章 运动归因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一)团体发展法
(二)强化矫正法 (三)观察学习法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六)强调个人努力 (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八)实事求是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B.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Jones & Davis,1965)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Kelley,1967) 四、韦纳的三维理论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 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 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
(二)成就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
(四)性别

(五)年龄
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二)运动项目特征 (三)训练年限 (四)比赛结果

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第三章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运动需要与运动爱好之间的关系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仍欲望,且感到它是我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进候,人们才有兴趣参与并学习它。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初级水平)、乐趣(比较高级水平)和志趣(高级水平)。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装的探险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装体育场兴趣的方法:1、明确参与体育场运动的目的和意义;2、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内容和项目;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4、注意教法手段多样化;5、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强烈的好奇心;7、充分利用兴趣的迁移;8、针对运动兴趣的品质、培养兴趣;9、培养师生感情;10、重视信息反馈;11、因人而异合理设置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体育心理学---第六章 运动归因(2)ppt课件

体育心理学---第六章  运动归因(2)ppt课件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思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想 〔3〕心情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构成习得性无助感的缘由分析
〔1〕客观缘由
A良的教育环境
〔2〕客观缘由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协助他们构成 积极 的自我概念
Weiner的成败归因实际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缘由 再分为稳定的缘由和不稳定的缘由。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缘由还 可再细分为个人本身能控制的缘由和个人本身不 能控制的缘由〔皮连生,2004〕。
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经常将本 人体育运动成果好归因于本人运动才干强或努 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那么经常把失 败看作是义务太难、本人的运气不佳、教练员 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缘由。
协相关原那么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
Heider的实际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方式 图·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实际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 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 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 是一致的。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思索三个 根本要素:
〔一〕个性特征 〔二〕成就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 〔四〕性别 〔五〕年龄
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缘由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二〕运开工程特征 〔三〕训练年限 〔四〕竞赛结果
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是指经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艺,构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项目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比赛的正确心理定向
对象 自己

第六章 运动归因

第六章 运动归因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6、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第二节 归因的影响因素及归因对人的影响
(1)、区别性,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景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方式的反应。
4、维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日趋增多,并逐渐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成败原因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也影响着他们对所参加的体育运动的动机、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动机,并帮助他们对已出现的体育学习或运动训练、竞赛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尤其是对成绩不佳者要进行良好的归因训练,避免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第6讲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目标设置和运动归因

第6讲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目标设置和运动归因

焦虑水平 很少担忧比赛的结果。
自我目标定向的氛围与运动 员的活动焦虑呈正相关。
任务(过程)目标 自我(结果)目标
运动目的观
任务目标定向的人认为。 运动应该使人深刻地认识 到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 等的重要性
成功原因观 认为努力和合作可导致成

自我目标定向的人则认为, 运动应该使人产生知名度和 富有竞争能力。
主观上的成功会使他感到自己的能力已是超人一等,同时 他也会感到少花力气就会产生成功的感觉。
他们的评价标准是社会常模,即只有当他们被其他人评价 为同一群体中的成绩突出者时,才会感到成功和满意。当他们 被认为不如其他人时就会体验到失败。
当预见到自己能力不足时,就会感到焦虑,以致于回避任 务,或者表现较低的努力程度,以此作为失败的借口。
认为在运动中高度的技能有 助于成功,并且相信采取欺 骗性或不正当的手段是取得 运动成功的先决条件。
运动道德与 攻击性行为
任务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更 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和修 养。个体目标定向的不同 比竞技水平方面的不同, 能更好地预测运动员对攻 击性行为合法性的看法。
比较欣赏采用欺骗性行为去 获得成功,自我目标定向高 者更可能在比赛中采取伤害 他人的行为
目标定向的概念
对于目标定向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 角度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Dweck等人(1988)认为目标定向是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 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Ames(1992)提出,目标定向就是个体对工作、学习、学 业成就和成功意义的知觉,是能力信念(belief)、成败 归因(attribute)和情感(affect)三者的整合模式。 在此,能力信念即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情感即对成就活动 的不同方式的接近、参与和反应,并促进了行为意图的产 生;成败归因即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做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 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 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 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
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 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 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 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 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 外部原因。
内部的 内 外 部
外部的
成功
自豪 自尊 满意
结果
失败
自豪减少 自尊减少 满意减少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可控的 可 控 性
不可控的
成功
自信 胜任
感激 同情对手
结果
失败
羞辱 负罪 沮丧
愤怒 诧异 惊讶
成功
满怀希望
稳定性的

定 性
不确定
不稳定的
结果
失败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 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 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 虑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 2.独特性 3.选择自由性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Vallerand(1987)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 绪模型涉及到两种情绪过程:一种是由直觉 评价,或是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 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 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
期望与归因
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 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 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 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 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 );
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
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 性)。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 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 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 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 运气等。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 (二)成就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 (四)性别 (五)年龄
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二)运动项目特征 (三)训练年限 (四)比赛结果
2008年北京奥运英雄 ----菲尔普斯
2008年8月17日,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和 他的队友们在这一刻,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 得了北京奥运会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决赛 的冠军,同时菲尔普斯也赢得了自己在北京奥 运会上的第八枚游泳金牌,打破了第七项世界 纪录,他同时将奥运史上一个人获得的金牌最 大数提升到14枚。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B.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协变性原则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 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 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 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 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 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Kelley的三度理论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 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 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 (Kelley) 的协变理论
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 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 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1、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 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 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 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原因 (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 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 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 O = f(能力×努力× 有效环境)
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
(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 有可能作出对应推断;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 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分析”
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 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 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 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 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 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 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 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 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 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
归因的各种理论 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关键概念
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
Heider的理论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