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客家文化(5篇范文)

客家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
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这是客家人团 1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
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
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
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
客家祠

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林晓平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是星罗棋布;在海外,客家祠堂的数量虽不及大陆,但在部分客家人聚居区,祠堂也随处可见。
客家祠堂既是历史的产物,又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一个祠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符号,其间,蕴含着许多的信息和密码,对客家祠堂进行研究,破译这些信息密码,将有助于我们解开客家历史和文化之谜,并促进我们把客家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本文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历史文献、谱谍材料和作者长期进行田野调查的采访所获。
本文拟对客家祠堂的历史、现状及其组织结构略予论述;重点探讨客家祠堂的文化内涵以及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的关系,以期就教于方家,并引起学者同仁对客家祠堂研究的重视。
一、客家祠堂的兴建与祠堂组织客家祠堂的建立,可追溯至宋元之际。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虽是天经地义之事,而设立宗庙祭祖却是君主贵族的特权。
其中,允立庙数的多少又与立庙者的等级身份成正比,例如,周王朝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候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
”[1]“庶人”即平民百姓则不能立庙,只能“祭于寝”。
在有的朝代如秦王朝,甚至规定,除天子之外,任何人不得建宗庙。
到了宋代,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及势力的扩大,加上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这就促使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了放宽的倾向,祭祖之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
在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礼制荒疏,相应地在礼制方面的控制也更为松懈,祠堂在民间得以进一步发展。
宋元之际,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除语言、民俗等方面外,人口的增长及达到一定的量是判断一个民系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
据《元丰九域志》,到宋神宗元丰年间,梅州的户数为12272户,福建汀州为81454户,赣南(括虔州、南安)更达133929户,三地人口加起来达二十多万户。
约百万人之众。
这个人口数字,比起前代已有相当大的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也颇为可观。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祠堂》

祠堂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
〞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所作的定义。
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
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到达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仅广东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万左右。
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
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
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乐道的“中原遗韵〞表现在哪里?祠堂便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达上万座,这在汉族其他民系之中极为罕见。
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我国古代,设立宗庙、祭祀祖先本是专属于帝王贵族的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放宽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在民间出现。
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当民间祠堂出现之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的影响,客家祠堂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规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
祠堂客家山歌散文

祠堂客家山歌散文摘要:1.祠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客家山歌的起源与发展3.祠堂与客家山歌的联系4.客家山歌在祠堂中的重要性5.客家山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在我国的客家地区,祠堂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祠堂不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族人聚会、议事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
在这里,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客家山歌得以传承和发展,它与祠堂紧密相连,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歌颂生产劳动、表达爱情婚姻、抒发家国情怀等题材的山歌。
这些山歌旋律优美,歌词直接朴实,深入人心。
经过世代传承,客家山歌形成了丰富的曲调体系和独特的演唱技巧。
祠堂与客家山歌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祠堂中,人们举办祭祀活动、婚丧嫁娶、庆贺节日等场合,都会唱响客家山歌。
山歌为这些活动增色添彩,渲染了气氛,也传承了客家地区的历史文化。
同时,祠堂也为客家山歌提供了良好的传承平台。
在这里,长者教导年轻一代学唱山歌,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客家山歌在祠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既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人民的精神寄托。
山歌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等,都对客家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客家山歌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祠堂与客家山歌共同构成了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客家山歌在祠堂中传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客家山歌不仅对研究客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祠堂是中国古代民间中重要的宗祠建筑,是一种融宗教、宗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式建筑。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和宗族观念,体现了中国尊祖孝道和宗族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能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祠堂文化注重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与家族、家族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祠堂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在当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使祠堂文化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祠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作者:张文锋来源:《寻根》2018年第04期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
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
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
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
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
一般来说,祠堂越大,显示这个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兴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
在漫长的客家履迹里,凝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有趣的堂号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堂号(也叫堂名)。
堂号是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志,家族兴旺繁衍的象征;是客家人寻根溯源与崇敬先贤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纽带作用。
从地域上说,客家人祠堂的堂号大多源于发祥地,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为祠堂的名号,以缅怀先祖,怀念故乡。
如张姓的清河堂,就是源于张姓发源地清河县。
为不忘先祖,张姓的客家先民建祠堂就以清河作堂名,有一副堂联曰:“两铭世德,百忍家声。
”赵姓的天水堂、叶姓的南阳堂、凌姓的荣阳堂等,都以发源地的地名为祠堂的堂号,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有的祠堂也会以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为根据取名,这叫纪念堂号。
设计迥异的建筑风格一个家族要保留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必须建祠堂,因此,庄严的祠堂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根脉,象征着一种规制和威严。
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圣地,是家族的荣耀,是祖先的功德。
客家人是过围屋聚居生活的,一座座围屋青砖白瓦,高墙大院,散落于古老的乡村,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磅礴雄浑,引来八方来客驻足惊叹。
像江西龙南的关西新围、定南的虎形围、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广东梅州的围龙屋、福建龙岩的土楼,不但留有中原建筑的遗风,还独具客家地域特色。
三明客家祠堂文化的审美语境

等; 隐性 文化 则体 现 在 围绕 祠 堂所进 行 的各 种 民俗 活 动,使 得祠 堂得 以存在 和延续 的观念 意识 形态 的非物
质性 上 。“ 语境 ” cnet是 一个现 代语 言学及 艺术理 (o t ) x
第2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武 夷 学 院 学报
J OURN UY AL OF W IUNI RS T VE I Y
Vo .8 No. 12 6
DEC 2 0 .0 9
三 明客 家祠 堂文化 的 审美 语境
黄 道 宾
( 明学 院 艺术 系 , 建 三 明 35 0 ) 三 福 6 0 4
形 式分 为显 性 文化 和 隐 性 文化 , 显性 文 化 体现 在 物 质性 上 , 隐性 文 化 则 体 现 在 围绕 祠 堂 所 进 行 的各 种 民俗 活 动 及 其 意 识 形 态 的非 物 质性 上 。祠 堂文 化 所 建构 的审 美 语境 所 包 容 的历 史 内涵 , 聚 的 乡情 亲情 以及 连 结 的多 元 文 化 门类 艺 术 , 凝 对 当代 区域 文 化 和美 术 的重 构 起 着 重要 的桥 梁 作用 。
摘 要 : 祠堂作 为客家人的情感载体 是客家文化求善精神的本质体现 , 是客家 民性与民俗意识的一个缩影 , 它承载着伦
理 观念 、 祖宗 崇 拜 、 缘 文 化 、 血 聚族 文 化 、 舆 风水 、 堪 建筑 艺 术 、 域 特 色 等 重 要 的文 化 形 式 与 教育 功 能 。祠 堂 文 化 的 建 构 地
论概 念 。近 年人文 学科 分化 , 学科相 继启 用 “ 境 ” 各 语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学 号:************ .姓 名:谢佳玲 .班 级:广告141 . 指导教师: ** .学 年: 2015—2016 .2015年12月27日目录目录 (1)一.调查背景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1.田村镇客家祠堂概况 (3)2.客家祠堂的作用 (3)3.田村镇谢氏祠堂 (4)德新堂 (4)三都堂 (6)4.客家祠堂的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6)5.田村镇客家祠堂的现况 (7)6.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感想 (8)四.附录 (8)1.谢氏宗祠实地拍摄视频网址 (8)2.参考书籍 (9)一.调查背景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在当今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江西赣南,便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自商周以来,客家人就在在这里聚居生活,千百年来,这片红土地上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是一个迁移形成的汉族民系,从古至今,客家人总共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自中原向南,再向海外。
这使得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迁徙地的土著文化,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十分重视姓氏宗族,虽经历多次迁移,但祖宗牌位总不离身,到了新的地方,也要修建祠堂,供奉祖宗牌位。
在赣南,客家人宗族兴盛,每个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稍有发展的姓氏还会修缮族谱。
赣县田村镇是我的祖籍所在,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祠堂,蕴含着丰富的祠堂文化。
祠堂充分展现了赣南客家建筑的风格,文化底蕴深厚。
祠堂文化包含着客家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以及风水文化等众多客家文化,了解祠堂文化对客家民系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调查目的通过实地拍摄田村谢氏祠堂,收集相关民间故事,调查家乡客家祠堂的文化底蕴,发掘家乡祠堂的历史与现在,深入了解客家祠堂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化——浅谈客家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六次南迁造就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人因迁徙而产生,也因迁徙产生了客家人坚忍不拔的品性,因此朴实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所以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分住在赣、粤、闽、湘、台、琼等各省,并逐渐括散到国外,漫布全球。
而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因此现在称呼的“客家人”指的是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在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占据着重要分量。
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与聚居地。
客家祠堂的一般结构主要有为迁始祖而立的总祠、各“房”所建的分祠和支“房”和小“房”所建的支祠。
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
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
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在民国时期,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有一些客家祠堂被战火烧毁,也有少量祠堂在新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祠堂被毁了不少,部分祠堂因为作为生产队、学校和民居被保存下来,进入到八十年代,许多客家地区的祠堂被修复、重建,尤其是在闽粤赣地区,有不少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存在。
作为迁徙的民系,客家人更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尤其是对先祖中显赫的人感到骄傲,同时其成为家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生活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祖制观念来团结族人来克服困难,从客家祠堂的神牌、对联和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能集中体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客家祠堂文化也是崇祖文化。
客家祠堂不仅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客家人的教育场所,客家人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培养出光宗耀祖的人才,来提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
因此客家祠堂尤其是总祠大都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并且门厅和柱子上镌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是颂扬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渊源、叙述本家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者是劝诫后代子孙的箴言,形成激励上进的文化氛围。
客家祠堂也是举行客家民俗的重要场所,客家人无论是举办婚礼、丧事、年节的娱乐等都是在祠堂举办,并且摆上贡品,祭祀敬告祖先,这些活动在祠堂有特定的民俗规定,客家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是不仅体现客家人对宗族的重视,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更是我们了解客家观念和客家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