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一)

生物化学(一)
生物化学(一)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含氮量为0、16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

A、0、50

B、0、75

C、1、00

D、2、00

2、下列哪种氨基酸就是碱性氨基酸?

A、丙氨酸

B、亮氨酸

C、赖氨酸

D、色氨酸

3、下列哪种氨基酸就是酸性氨基酸?

A、异亮氨酸

B、谷氨酸

C、甲硫氨酸

D、组氨酸

4、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

A、L-β-氨基酸

B、L-α-氨基酸

C、D-α-氨基酸

D、D-β-氨基酸

5、维持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就是:

A、二硫键

B、盐键

C、氢键

D、肽键

6、关于肽键特点的描述,错误的就是:

A、肽键的长度比相邻的N-C单键短

B、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C、与肽键中C-N相连的四个原子处在同一平面上

D、肽键可以自由旋转

7、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就是: A、疏水键B、盐键C、氢键D、肽键

8、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结构属于蛋白质: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9、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错误的就是:

A、球状蛋白质均具有这种结构

B、亲水基团多位于三级结构的表面

C、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由次级键维持

D、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10、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的特征就是:

A、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

B、每条多肽链都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

C、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借次级键缔合而成

D、四级结构的稳定性由肽键维持11、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主要因素就是:

A、分子中氢键

B、分子中肽键

C、分子中盐键

D、分子中氨基酸的组成及排列顺序

12、蛋白质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沉淀?

A、溶液pH= pI

B、在水溶液中

C、溶液pH=7、0

D、溶液pH≠pI

13、血清蛋白在pH8、3的电解质缓冲液中电泳时,其泳动方向就是:

A、向正极移动

B、向负极移动

C、停留在原点

D、有的向正极移动,有的向负极移动

14、pI=4、7的血清白蛋白在下列哪种电解质缓冲液中带正电荷?

A、pH=4、7

B、pH=6、0

C、pH=7、0

D、pH=4、0

15、蛋白质的pI就是指:

A、蛋白质溶液的pH=7时, 蛋白质分子正负电荷相等的pH值

B、蛋白质分子呈正离子状态时溶液的pH 值

C、蛋白质分子呈负离子状态时溶液的pH 值

D、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值

16、维持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就是:

A、蛋白质溶液就是大分子溶液

B、蛋白质溶液具有扩散现象

C、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

D、蛋白质分子的表面电荷及水化膜

17、蛋白质变性就是由于:

A、氨基酸的组成改变

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改变

C、肽键的断裂

D、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

18、蛋白质一级结构就是指:

A、蛋白质分子中各种化学键

B、蛋白质分子的形态与大小

C、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种类与数量

D、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19、下列哪种因素不易使蛋白质变性?

A、加热震荡

B、有机溶剂

C、重金属盐

D、盐析

20、蛋白质变性不涉及:

A、氢键断裂

B、肽键断裂

C、疏水键断裂

D、二硫键断裂

21、不属于结合蛋白质的就是:

A、核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白蛋白

22、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就是:

A、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

B、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C、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盐

D、中与表面电荷、破坏水化膜

23、组成人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不含:

A、甘氨酸

B、蛋氨酸

C、瓜氨酸

D、精氨酸

24、蛋白质分子中亚基的空间排布属于蛋白质的: A、二级结构B、模序结构C、三级结构D、四级结构

25、锌指结构属于蛋白质的:

A、一级结构

B、模序结构

C、结构域

D、四级结构

26、有关分子伴侣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可以促进肽链的正确折叠

B、可以维持蛋白质的空间构象

C、在二硫键的正确配对中不起作用

D、在亚基聚合时发挥重要作用。

二、填空题

1、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与___五种。其中___元素含量相对恒定, 约占蛋白质含量的___。

2、组成人体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共有?? 种,除脯氨酸外在其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就是α-碳原子上都结合有------- 与______两种基团。根据氨基酸侧链的结构与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四类。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指多肽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α- 碳原子上的______ 基团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碳原子上的__________ 基团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称_________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有___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______等。

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四种形式。

6、稳定蛋白质亲水胶体的两个因素就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

7、常用沉淀蛋白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 等。

8、蛋白质分子的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10的称为____________ ,大于10的为____________ ________。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类,分子仅由氨基酸组成的称____________ ,分子由蛋白质

与非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的称____________ ; 其中非蛋白质部分的称____________ 。

9、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就是各种____________ 的混合物。

10、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决定于其分子的_________ 与__________ 等。

11、蛋白质对_______ nm波长有最大吸收,其原因就是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B5、D6、D7、C8、B9、D10、C11、D12、D13、A14、D15、D16、D17、D18、D19、D20、B21、D22、D23、C24、D25、B 26、A

二、填空题

1、C、H、O、N、S;N,16%

2、20,氨基,羧基,非极性疏水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3、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4、羧基、氨基,肽键,疏水键、盐键、氢键

5、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6、表面电荷、水化膜

7、盐析、有机溶剂、某些有机酸、金属盐

8、球状蛋白、纤维状蛋白,单纯蛋白、结合蛋白、辅助因子

9、氨基酸10、大小、带电状态11、280、蛋白质分子中有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核酸含量测定中,可用于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就是:

A、碳

B、氢

C、氧

D、磷

2、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

A、腺嘌呤

B、鸟嘌呤

C、尿嘧啶

D、胞嘧啶

3、DNA与RNA完全水解后,其产物的特点就是:

A、核糖相同,碱基部分相同

B、核糖不同,碱基相同

C、核糖相同,碱基不同

D、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

4、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就是:

A、2',3'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2',5'磷酸二酯键

D、3',5'磷酸二酯键

5、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

A、多核苷酸

B、单核苷酸

C、含氮碱基

D、磷酸与核糖

6、含稀有碱基较多的核酸就是

A、mtDNA

B、rRNA

C、tRNA

D、mRNA

7、核酸对下列哪一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峰?

A、200nm

B、220nm

C、260nm

D、280nm

8、核酸分子中储存、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部分就是:

A、碱基序列

B、核苷

C、磷酸二酯键

D、磷酸戊糖

9、核酸对紫外线的吸收主要由哪一结构产生?

A、氢键

B、糖苷键

C、磷酸二酯键

D、嘌呤环与嘧啶环上的共轭双键

10、DNA的中文名称就是:

A、脱氧核糖核苷酸

B、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11、下列关于RNA的描述哪项就是错误的?

A、组成核糖体的RNA主要就是rRNA

B、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C、RNA可分为mRNA、tRNA、rRNA等

D、胞浆中只有mRNA

12、DNA的二级结构为:

A、双螺旋结构

B、超螺旋结构

C、α-螺旋

D、β-片层

13、下列关于DNA二级结构的说法哪项就是错误的?

A、双螺旋中碱基组成遵循chargaff规则

B、双螺旋内侧碱基之间借氢键相连

C、磷酸

动物生物化学试卷试题最新完整标准包括答案.docx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A) 2006.1 一、解释名词(20分,每小题4分) 1. 氧化磷酸化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Km 4.核糖体 5.联合脱氨基作用 二、识别符号(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SAM 2.Tyr 3.cDNA 4.PRPP 5.VLDL 三、填空题(15分) 1.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指的是( 1分), 稳定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有(2分)。 2.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是由(1分 ) 基因,(1分 ) 基因及其下游 的若干个功能上相关的( 1 分)基因所构成。 3.NADH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为 ( 3 分)。 4.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产生的不完全分解产物,包括( 1分), ( 1 分)和( 1 分),在肝外组织中

利用。 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首先要( 1 分)转变成脂酰辅酶A,从胞浆转入线粒 体需要一个名为( 1 分)的小分子协助;而乙酰辅酶 A 须经过 ( 1 分)途径从线粒体转入胞浆合成脂肪酸。

四、写出下列酶所催化的反应,包括所需辅因子,并指出它所在的代谢途径 (10分)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2.谷丙转氨酶 五、问答题(50分) 1.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 分),请举例说明( 4 分)。(8 分) 2. 以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例( 4 分),说明酶的竞争抑制原理( 4 分)。(8 分) 3. 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可以生成多少ATP?( 3 分)请说 明理由( 5 分)。(8分) 4. 比较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III和聚合酶I 作用的异同。(8分) 5.真核基因有什么特点,简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8分) 6.简述由肾上腺素经PKA途径调控糖原分解代谢的级联放大机制。(10分)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基本原理 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 加减法: 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 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 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 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 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

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 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 16.1% 0.1% 15.8% 0.2% 16.3% 16.0% 0.3% 16.2% 0.2% 15.6% 0.4% 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 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 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 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 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 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 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

生物化学笔记(整理版)1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生命是发展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说明生命是在发展,因而人类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在发展之中。 20世纪中叶直到8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主要的事件: (一)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 分配色谱法的创立——快捷、经济的分析技术由Martin.Synge创立。 b. Tisellius用电泳方法分离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吸附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c. Svedberg第一台超离心机,测定了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d. 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参加到生命化学领域中来 1. Kendrew——物理学家,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2. Perutz——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 3. Pauling——化学家,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以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某些protein具有类似的螺旋结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1.2.3.都是诺贝尔获奖者) 4.Sanger―― 生物化学家 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Nobel prize化学奖。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5.Berg―― 研究DNA重组技术,育成含有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菌株。 6.Mc clintock―― 遗传学家发现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7.Krebs―― 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对细胞代谢及分生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Lipmann―― 发现了辅酶A。 9. Ochoa——发现了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10.Korberg——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分子在细菌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9.10.获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1.Avery―― 加拿大细菌学家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实验。肺炎球菌会产生荚膜,其成分为多糖,若将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光滑型)制成无细胞的物质,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粗糙型)细胞混合 ->粗糙型细胞也具有与之混合的光滑型的荚膜->表明,引起这种遗传的物质是DNA 1 / 29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生物化学实验的答案 一、理论考试部分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点样的一端应靠近电极的哪一端为什么 2. 答:负极。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在PH为8.6的环境中均带负电,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点样端在负极时蛋白质向正极泳动从而实现蛋白质分离。 3.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时,设置空白对照管的意义是什么? 答:空白对照是为了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溶液的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但是作为溶剂也能吸收,反射和透射一部分的光,因此必须以相同的溶剂设置对照,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4.简述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 答:血清蛋白中各种蛋白质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着与自身电荷相反的方向涌动,而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且在PH为8.6时所带电荷不同,分子大小不等,形状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电泳下永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5.何谓R f值?影响R f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Rf是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Rf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有关, 6.什么是盐析盐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吗一般我们用什么试剂做盐析的实验 答:盐析是指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持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当中性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一般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 7.简述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的实验原理? 答:还原糖与DNS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而DNS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3-氨基-5硝基水杨酸颜色的深浅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查对标准曲线可计算出3-氨基-5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从而得出还原糖的浓度。 8.依据我们所做的实验,说明影响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是什么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是什 么沉淀和变性有何联系 答: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这些因素包括溶液的酸碱度、盐溶液的浓度、温度、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变性蛋白质不一定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8. 什么是碘值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大,碘值越大吗在测定碘值的实验中,氯仿的作用是什么 答:每100g脂肪所吸收的碘的克数,即脂肪的碘值。脂肪的不饱和度越大,碘值就越大。氯仿作为溶剂,去溶解脂肪。

博士考试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博士考试高级动物生物 化学试题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中英文回答均可) 1. Shine-Dalharno sequence SD序列: 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SD序列在细菌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有一段富含嘌呤的碱基序列,能与细菌16SrRNA3'端识别,帮助从起始AUG处开始翻译。 2、Molecular chaperon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 3、Cori cycle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在肌肉内无6-P-葡萄糖酶,所以无法催化葡萄糖-6-磷酸生成葡萄糖。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丙酮酸,接着通过糖异生生成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后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肌肉-肝脏-肌肉),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4.Melting temperature熔解温度:双链DNA熔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 5. Specific activity比活:用于测量酶纯度时,可以是指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一般用单位/mg蛋白来表示 二、简答题(50分) 1、简要说明RNA功能的多样性。(8分) 1、RNA在遗传信息翻译中起决定作用。(mRNA起信使和模板的作用,rRNA起着装配作用,tRNA起转运和信息转换作用)。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二)

绪论 ?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生物化学实验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本门课程在以往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生物化学课程。 本实验课实验项目覆盖了当今生物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绪论 一、实验目的 ?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糖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应该做到 ?学习设计一个实验的基本思路,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严密地组织自己的实验,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和时间。 ?训练实验的动手能力,学会熟练地使用各种生物化学实验仪器。 ?学会准确翔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技能,提高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能够整齐清洁地进行所有的实验。 ?掌握生物化学的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尤其是各种电泳技术和层析枝术,为今后参加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室规则 ?1、自觉遵守学习纪律,保持实验室肃静,不得喧哗吵闹、迟到早退。 ?2、爱护仪器,厉行节约。试剂、药品、蒸馏水等应节约使用,不得浪费。如不慎损坏仪器,应及时报告老师,说明原因;贵重、精密仪器,应先熟悉使用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发现故障,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擅自处理。仪器使用完毕后,一定要填写使用记录。

绪论 ?3、取用试剂时,应仔细辨明标签,以免取错。取完试剂后,应及时将瓶盖盖好,放回原处,切忌乱拿乱放。 ?4、注意安全。对于有毒、腐蚀的试剂应避免其直接接触人体及衣物;乙醚、丙酮等易燃试剂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意外。 ?5、注意实验室卫生、整洁。废弃液体应倒入水槽,实验用过的和棉花、废纸、沉淀废渣及其他废弃物品等均应放入指定容器,不得随意乱扔。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台整理好,并清扫、整理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方可离开实验室。

高级动物生化复习资料--研究生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肽平面、Rossman折叠、Bohr效应的概念、分叉进化。 (1)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上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状态。 (3)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结构中有一些二级结构的组合物,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 (4)结构域:蛋白质三维结构中存在着易于鉴别的具有重要的功能球状亚结构,1973年温特劳弗尔(Wetlaufer)将蛋白质中的这种亚结构称为结构域。 (5)三级结构:指二级结构和非二级结构在空间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包括主、侧链原子在内的专一性三维排布。。 (6)四级结构:四级结构就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亚基在空间排列状态、亚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接触部位的布局。 (7)肽平面: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约40%),不能自由旋转,所以肽键是一个刚性平面,称为肽平面(酰胺平面)。(8)Rossman折叠:蛋白质中常常还有两组βαβ组合成的一种更为复杂的超二级结构,这种结构称为Rossman折叠,它包括两个相邻的βαβ单元,即βαβαβ,有时还有ββααββ结构,这是βXβ单元的特殊形式。 (7)Bohr效应:H+ 浓度或pH的变化可以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合力。在肺组织中,CO2分压低、H+ 浓度低、pH较高的情况下,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增加,所以易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但在周围组织中,CO2分压高、H+ 浓度高、pH较低的情况下,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降低,所以氧合血红蛋白易释放出氧成为脱氧血红蛋白。这就是Bohr效应。 (8)分叉进化:这种从一个共同祖先蛋白质发展出另一种新蛋白质的现象称为分叉进化。 2试举两例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与生物功能具的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蛋白质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都是由氨基酸顺序决定的。 牛的催产素和抗利尿素的结构相似,都是环八肽,但有两个氨基酸不同。羧基端第3个氨基酸和第8个氨基酸,前者是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后者是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导致两者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催化活性。催产素主要是促进子宫收缩的催产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微弱的抗利尿活性;抗利尿素的主要作用是抗利尿和增血压,但也具有微弱的催产活性。 正常人血红蛋白β链从N-端开始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当此氨基酸被缬氨酸取代时,将导致镰刀型贫血病。谷氨酸的侧链是带有负电荷的亲水羧基,而缬氨酸的侧链是不带电荷的疏水基团。当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后使Hb的表面电荷性质发生了改变,于是等电点改变,溶解度降低和不正常聚合增加,以致红细胞收缩变形而成为镰刀状,且输氧能力下降,细胞脆弱,容易溶血,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分子病中的一种,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具有遗传性。 3 目前已知的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1. 卷曲的卷曲α-螺旋其特征是两股(或三股)右手α-螺旋彼此沿一个轴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左手的超螺旋,两股右手α-螺旋之间的作用角大约为18°,超螺旋的重复距离为14nm。 2. βXβ单元(β-片-β单元)在多肽链的两股平行β-折叠中间以X连接起来,称为βXβ单元。在βXβ单元中,如果中间的连接为不规则的卷曲,就称之为βcβ单元;如果中间的连接是α-螺旋,就称为βαβ单元;如果中间连接为另一β结构,则称为βββ单元。 3.β-迂回在蛋白质中有些β-折叠层是由3个或更多相邻的反平行β-折叠形成,它们中间以短链(大多数为β-转角)连接。1980年斯查尔(Schulz)称之为β-迂回。 4.β-折叠桶蛋白质中的β-折叠层可以进一步折叠成桶状结构,1982年理查德森(Richandson)将其称为β-折叠桶,简称β-桶。β-折叠桶由β-折叠片形成。一条长的反平行的β-折叠片全部地或部分地卷成一个桶状。 5.α-螺旋-转角-α-螺旋 4、简述血红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结合氧的过程中的变化 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基聚合成的四聚体,在四聚体中,四个亚基成D2正四面体分布,即四个亚基分布在正四面体的四个角上。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其分子构象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脱氧血红蛋白中Fe的配位数为5,其中4个来自卟啉环的N,另一个来自近侧组氨酸(F8)的第三位N。此时配位场较弱,Fe(Ⅱ)与卟啉环的四个N是通过电价配位键连接的,Fe(Ⅱ)采取高自旋结构,具有4个不成对电子,分布在4个轨道上,因此原子半径大,突出在卟啉环的中央空穴之外,与卟啉环平面保持0.06nm的距离。血红蛋白氧合后,Fe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6666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通过脱去水分子后所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2. 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成点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 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称为模体。 4. 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行使特定的功能,这些区域被称为结构域。 5. 亚基: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每条肽链所形成的完整三级结构。 6. 肽单元:在多肽分子中,参与肽键的4个原子及其两侧的碳原子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称为肽单元。 7.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之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 2. Tm:即溶解温度,或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在Tm时,核酸分子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3. 增色效应:核酸加热变性时,由于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增色效应。 4. HnRNA:核内不均一RNA。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初级产物比成熟的mRNA分子大得多,称为核内不均一RNA。hnRNA在细胞核内存在时间极短,经过剪切成为成熟的mRNA,并依靠特殊的机制转移到细胞质中。 5. 核酶: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6. 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分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核酸分子杂交。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动物营养研究所 树润 2015.10.12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一.实验目地 1.通过实验了解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2.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酸性蛋白,是唯一以自由基为底物 的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酶,在酶分子上共价连接金属辅 基,因此它对热、PH、以及某些理化性质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 该酶首次从牛红细胞中分离得到,是一种蓝色含铜蛋白,之后, 研究发现该蛋白酶具有催化氧发生歧化反应的能力,因此将其 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1-2。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能专一地清 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金属酶,它具有抗衰老、抗辐射、 抗炎抗癌等作用,因而在医药(如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 治疗3)、化妆品(有防晒抗炎效果4)、食品工业(SOD灵芝菌5 等)等方面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一种金属酶, 可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H+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H2O2和 O2。SOD催化下述反应:2H++2O2-→H2O2+O2。

超氧化物歧化酶按照它所含金属离子的不同,可分为 Cu-Zn-SOD、Mn-SOD、Fe-SOD等三种。Cu-Zn-SOD为二聚体,呈 蓝绿色;Mn-SOD呈紫红色;Fe-SOD呈黄褐色。 SOD提取、纯化制备方法各异, 常用方法有经典的溶剂沉淀法、盐析法、超滤法和层析法等6-7。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8以新鲜猪血为原料,从中提取SOD并进行纯化。酶活力测定可用以下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9、黄嘌呤氧化酶法、NBT光还原法、化学发光法、肾上腺素自氧化法、亚硝酸法等。 该实验SOD酶活性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酶活性单 位定义为:每毫升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 达50%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单位。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考马斯亮 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与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在一 定围,溶液在595nm波长下的光密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 用比色法测定,测定围1-1000μg。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实验试剂 ACD抗凝剂、0.9%Nacl、丙酮、95%乙醇、氯仿、考马斯 亮蓝G-250、50mmol/L pH8.3磷酸缓冲液、10mmol/L EDTA钠盐 溶液、3mmol/L邻苯三酚溶液等 2.实验器材

王镜岩生物化学全套讲义第一章糖类

第一章糖 一、糖的概念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 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还可根据碳层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这种称呼并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二、糖的种类 根据糖的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3)多糖: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 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 三、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

2 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第一节单糖 一、单糖的结构 1、单糖的链状结构 确定链状结构的方法(葡萄糖): a. 与Fehling试剂或其它醛试剂反应,含有醛基。 b. 与乙酸酐反应,产生具有五个乙酰基的衍生物。 c. 用钠、汞剂作用,生成山梨醇。 图2 最简单的单糖之一是甘油醛(glyceraldehydes),它有两种立体异构形式(Stereoismeric form),图7.3。 这两种立体异构体在旋光性上刚好相反,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Plane polarized liyot)的偏振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型异构体(dextrorotary),或D型异构体。另一种异构体则使平面偏振不的编振机逆时针编转,称左旋异构体(levorotary,L)或L型异构体。 像甘油醛这样具有旋光性差异的立体异构体又称为光学异构体(Cptical lsmer),常用D,L表示。 以甘油醛的两种光学异构体作对照,其他单糖的光学异构构与之比较而规定为D型或L 型。 差向异构体(epimer):又称表异构体,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基因排列方式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如D-等等糖与D-半乳糖。 链状结构一般用Fisher投影式表示:碳骨架、竖直写;氧化程度最高的碳原子在上方, 2、单糖的环状结构 在溶液中,含有4个以上碳原子的单糖主要以环状结构。 单糖分子中的羟基能与醛基或酮基可逆缩合成环状的半缩醛(emiacetal)。环化后,羰基C 就成为一个手性C原子称为端异构性碳原子(anomeric carbon atom),环化后形成的两种非对映异构体称为端基异构体,或头异构体(anomer),分别称为α-型及β-型头异构体。 环状结构一般用Havorth结构式表示:

动物生物化学(1)

动物生物化学复习题 1、天然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要点? 答:在与羧基相连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称为α-氨基酸。α—碳原子不是手性碳原子的是哪个氨基酸? 答:甘氨酸 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氨基酸有哪些? 答: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吸收波长是多少? 答:280nm 核酸的紫外吸收波长是多少? 答:260nm 2、全酶包括哪几部分? 答:酶蛋白与辅助因子 辅基与辅酶的异同点? 答:与酶蛋白结合梳松,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可将其与酶蛋白分开者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发分离的称为辅基。 正常情况下,大脑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糖酵解是在细胞的是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进行的?

答:细胞的胞液中 3、糖异生的概念和意义? 答: 概念: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意义:由非糖物质合成糖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利于乳酸的利用;可协助氨基酸代谢。 生糖氨基酸、丙酮酸、乳酸、乙酰COA哪个不能异生成糖? 答:乙酰COA 4、什么是呼吸链? 答:又称电子传递链,是指底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后经过一系列的中间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顺序? 答:B-C1-C-AA3-O2 两条呼吸链的磷氧比分别是多少? 答:NADH呼吸链:P/O~2.5(接近于3) FADH2呼吸链:P/O~1.5(接近于2) 氰化物中毒是由于抑制了哪种细胞色素? 答:Cytaa3(细胞色素氧化酶) 5、为了使长链脂酰基从胞浆转运到线粒体内进行脂肪酸的β-氧 化,所需要的载体是什么? 答:肉碱

6、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答:谷氨酰胺 参与尿素循环的非蛋白氨基酸有哪几种? 答:瓜氨酸和鸟氨酸 7、RNA 和 DNA 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哪些不同? 答:DNA彻底水解产物:磷酸,脱氧脱氧核糖,鸟嘌呤,腺嘌呤, 胞嘧啶,胸腺嘧啶。 RNA彻底水解产物:磷酸,核糖核酸,鸟嘌呤,腺嘌呤,尿嘧啶,胸腺嘧啶 双链DNA 解链温度的增加,提示其中碱基含量高的是哪几种碱基?答:C和G(胞嘧啶和鸟嘌呤) 8、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 答: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上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什么键? 答:肽键 9、蛋白质变性后可出现哪些变化? 答:破坏次级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如:溶解度降低,易形成沉淀析出,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酶失去活力,激素蛋白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要求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做好实验预习,无实验预习报告者不 许进入实验室。每大组实验人数28人,4人一小组。 2.实验试剂的配制,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在试剂配制过程中, 掌握试剂配置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室所有设备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器皿要小心使用,按规范要求操作, 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4.卫生要求:每次试验完毕小组成员务必将本试验台及地面收拾整洁,器皿摆 放整齐有序,如哪组成员发现没有搞好自己组的环境卫生,这次试验的所有组员的实验报告都会扣分。 一、10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表 1. 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4学时) 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学时) 3. 牛奶中酪蛋白等电点测定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4学时) 4. 或果胶的提取(4学时) 5. 酶的性质实验(4学时) 实验总课时:16学时

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淀粉水解的条件和产物的实验方法。 3、淀粉的老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淀粉与碘的反应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它还可以用来测定水果果实(如苹果等)的淀粉含量。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 000~160 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下表就是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表 2-1 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在pH=4时最稳定,所以它的显色反应在微酸性溶液里最明显。 2、淀粉的水解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收唾液所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反应过程为:(C6H12O5)m→(C6H10O5)n→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生物化学实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生物化学实验 一、名词解释: 分配层析法电泳同工酶酶活性分光光度法层析技术比活力 二、填空题: 1.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和。 2. CAT能把H2O2分解为H2O和O2,其活性大小以来表示,当CAT与H2O2反应结束,再用测定未分解的H2O2。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种凝胶是由和交联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化学聚合法一般用来制备_____________胶,其自由基的引发剂是,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光聚合法适于制备大孔径的_________________胶,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 4.层析技术按分离过程所主要依据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可分成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 使用离心机离心样品前,必须使离心管__________且对称放入离心机。 6. 米氏常数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Km愈小,表示E对S的亲合力愈,Km愈大,表示E对S 的亲合力愈。 7. 分光光度计在使用之前必须预热,注意预热及样品槽空时必须_________(打开、合上)样品池翻盖。 8. CAT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酶促防御系统之一,其活性高低与植物的密切相关。 9. 纸层析实验中,____________形成固定相,____________流动相。 10.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是由和交联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在具有自由基团体系时,两者就聚合。引发产生自由基的方法有两种:和。11. 层析技术按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进行分类,可分成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简述4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及其原理。 2、简述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三个不连续及三种物理效应。 3、试分析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 一、名词解释: 1、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2、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3、分配层析法: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第一章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其构象及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蛋白质功能有相适应性和统一性1,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与生物功能密切相关,一级结构的变化往往导致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变化。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的一个核苷酸的突变导致该蛋白分子中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这个一级结构上的细微差别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容易发生凝聚,导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即血红蛋白的功能发生了变化。2.一级结构与生物进化,研究发现,同源蛋白质中有许多位置的氨基酸是相同的,而其它氨基酸差异较大。如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 的一级结构,发现与人类亲缘关系接近,其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差异越大。3生物体内,有些蛋白质常以前体的形式合成,只有按一定方式 裂解除去部分肽链之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如酶原的激活。 蛋白质空间橡象与功能活性的关系 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各种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是其功能活性的基础,构象发生变化,其功能活性也随之改变。如血红蛋白是一个四聚体蛋白质,具有氧合功能,可在血液中运输氧。研究发现,脱氧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很低,不易与氧结合。一旦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亚基与O2结合,就会引起该亚基构象发生改变,并引起其它三个亚基的构象相继发生变化,使它们易于和氧结合,说明变化后的构象最适合与氧结合。 2、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相互关系? 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和蛋白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不含氮部分进而转变成糖类;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通过氨基酸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注意: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2)糖类代谢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化成脂肪,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脂肪酸也可以转化成糖类。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脂肪不能转化为氨基酸,但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4)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之间相互制约 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才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就由脂肪和蛋白质来分解供能,因此患者表现出消瘦。 3、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维生素B6的磷酸酯是氨基酸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重要作用有: ②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及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②磷酸吡哆醛又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与体内许多重要的胺类物质的生成有关,如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类、牛磺酸、多胺等 4、prpp在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月二〇一五年月

实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实验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纸层析法是根据不同氨基酸在两相间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在固定相分配的比例大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而在流动相分配的比例大的则随流动相流动的速度快。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谁组成。 物质被分离后用比移值(Rf值)来衡量各组分的分离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得到: Rf=a\b 其中:a为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cm),b为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cm)。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最大等于1,即该组分随溶剂一起上升,Rf值最小等于0,即该组分基本上留在原点不动。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三、实验药品、实验器材 1.扩展剂:将20mL正丁醇和5mL冰醋酸放入分液漏斗中,与15mL水混合,

充分震荡,静置数分层后,放出下层水相。取分液漏斗内的扩展剂约5mL 置于小烧杯中作为平衡溶剂,其余的倒入杯中备用。 2.氨基酸溶液: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及它们 的混合液(各组分浓度均为0.5%),各5mL。 3.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4.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剂,培养皿,层析滤纸,分液漏斗,针,线。 四、实验方法 1.将盛有平衡溶剂的小烧杯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使展开剂达到饱和。 2.取层析滤纸(长22cm,宽14cm)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cm处用铅 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cm作一记号。 3.点样:用毛细管将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6个位置上,吹干后再点一次。 注意没点再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 4.扩展:用线将滤纸沿长边缝成筒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将盛有约20mL 扩展剂的培养皿迅速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并将滤纸直立于培养皿中。 点样的一端在下,滤纸下端侵入扩展剂0.5cm为宜,并且注意扩展剂的 页面需低于点样线1cm。待溶剂上升15~20cm时即取出滤纸,用铅笔描 出溶剂前沿界限,自然干燥或用热风吹干。 5.显色:层析滤纸用喷雾器均匀喷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 中烘烤5min(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先出各层析斑点。 6.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 7.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应带带胶手套,不可用手直接接触滤纸,以防止皮 肤分泌物的污染。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 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1%淀粉溶液100 mL %糠醛溶液100 mL 浓硫酸 500 mL 4、实验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糠醛溶液各1 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塞氏试剂:%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 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4、实验操作

2015年博士考试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中英文回答均可) 1.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ing 翻译后加工:肽链从核蛋白体释放后,经过细胞内各种修饰处理,成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质的过程。 2.Ketone bodies酮体:在肝脏中由乙酰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在饥饿期间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3.Induced fit hspothesis诱导契合学说: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构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当产物从酶上脱落下来后,酶的活性中心又恢复了原来的构象。 4.Telomerase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物。其RNA序列常可与端粒区的重复序列互补;蛋白质部分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因此能以其自身携带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DNA。 5. Sobstrate level phosphofylatin底物水平磷酸化: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转递链无关。 二、简答题(40分)(每题8分) 1、解释哺乳动物脂肪组织中脂肪库是如何成为细胞内水的来源的? 脂肪酸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可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利用。 脂肪酸β-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生理意义: 1.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2.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 有问题还需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