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教学过程
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称
《动能与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从能量角度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是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本节课的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课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刻,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潜质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取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定理则揭示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规律。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知识。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性质动能是一种标量,没有方向,只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随着物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减小而减小。
2.3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可以与势能相互转化。
例如,在抛体运动中,物体上升时势能增加,下降时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外力所做的功= 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分析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通过计算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的速度、质量和加速度等参数。
第四章:动能定理的实际应用4.1 抛体运动以抛体运动为例,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在抛出和落回时的动能变化,以及重力所做的功。
4.2 碰撞问题运用动能定理分析碰撞过程中动能的转移和转化,以及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变化。
4.3 摩擦力对动能的影响分析摩擦力对物体动能的影响,如摩擦力做功导致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本节课介绍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运动等。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_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表达式的得出过程,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及公式推导,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亲身实践,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难点】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就越大。
教师进一步追问我们是否能具体计算动能的大小,动能的表达式又是怎样的呢?由此激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动能和动能定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动能的表达式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可给出成正比关系。
由此教师进一步引导,根据做功与能量变化相关联的思想,这个结果实际上向我们暗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本节我们再沿另一条线索研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师根据表达式向学生讲授动能定理在使用过程的优势。
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时,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习题:某物体的质量为10Kg,速度为5m/s,引导学生计算此时物体动能的大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查阅资料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板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其中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动能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与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1/2 m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强度和能力。
2.3 动能的计算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的计算方法。
学生进行动能计算的练习。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指出,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ΔKE = W,其中ΔKE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为外力做的功。
3.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
动能定理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位移的变化。
3.3 动能定理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定理应用的练习。
第四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4.1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4.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动能与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当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被弹起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4.3 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
学生进行动能与势能转化练习。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测试。
5.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拓展讨论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动能和动能定理相关的综合练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_高中物理_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和单位3.熟练确定物体的动能值(二)能力训练点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的表达式2.简化物理条件,通过确定与做功有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二、学法引导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论证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明确动能的概念2.计算动能的大小2.难点理解动能的来龙去脉,领会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
3.疑点为什么动能是表示力对物体的空间作用效果,是反映物体运动的状态量?4.解决办法(1)在功能的关系的基础上演绎推理(2)列表比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举实例分析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滑块一块,铁球两个(质量不相同)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2.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略)(二)整体感知学生在初中就知道了动能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问研究课题,利用前期学过的运动定律,运动学,功和能的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得到动能的表达式,从而明确动能这个物理量的内涵,掌握动能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上学生举出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归纳出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提出研究课题,功能的大小如何确定?(课新教学)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质量不同的三个物体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不同的水平作用下,通过不同的位移,物体的质量、受力大小、位移列表如下,由三个同学根据表中的列项演算、填空:123物体质量m/kg所受水平力F/N位移大小S/m水平力做功W/J物体加速度(l)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功能是标量、无负值、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2.动能与动量的区别(l)定义表达式不同(2)确定要素不同(3)增量计算不同。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3fb68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3.png)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
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学习,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下面是笔者在动能定理的备课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教学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动能定理是否适合探究教学
大多数物理教师都是通过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做匀变速运动的情景来推导出W总=
E k2—E k1,然后学生在其它情境中具体运用动能定理,这是高中物理的一贯教学方法,因为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有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的基础,而大量的例题又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动能定理的运用方法,便于教学。
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既然牛顿定律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引入新的概念、新的规律?这样的处理方法容易让学生误以为物理知识是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数字游戏,其他概念和规律都能通过牛顿定律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实际上降低了动能定理的地位,模糊了动能定理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用好探究教学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大家都知道探究教学一般有5个阶段: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讨论,每一个阶段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而教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愿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但另一方面,如果5个阶段都作为教学的重点的话,教师就会疲于回答学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还有些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只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一定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教师的专长,对教师而言可能也是全新的东西,教师也需要思考的时间。
因此,研究物理教学中哪些课题适合进行科学探究、一个课题该把探究的哪一阶段作为重点、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到底适合提高学生的哪一种能力就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其次、在探究的方案设计讨论时,学生从水平面、竖直平面、斜面三个方面入手,在竖直方向的讨论中,学生提出让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求出末速度来验证mgh=E k2—0,在求末速度的时候已经用到v2=2gh,可见,学生的设计方案中涉及的问题肯定要用牛顿定律解决,而动能定理本来就是由牛顿定律推导而来,因此,动能定理中方案的设计讨论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师不如直接给定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方案。
第三、如果设计方案由教师制定,实验的数据分析无论怎样都应该得出W总=E k2—E k1的结论,在学生推导出动能定理后会感觉本堂课的探究实验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如何用好探究实验成为本堂课成败的关键。
反思之后,针对以上分析我决定将此节课讲法做以下调整:
1、将原先预设的实验探究改为理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材中在前一节中探究了外力做功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急于知道功与速度之间的确定关系,因此我设计了三道运动学的推导题——(1)光滑、无初速、惟一水平力;(2)光滑、有初速、惟一水平力;(3)不光滑、有初速、惟一水平力;
由运动学计算推导出动能和动能定理。
实现理论探究过程。
2、通过分组分别用动能定理和牛顿定律计算同一运动学题,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动能定理的优点。
并加一道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计算题来让学生领会动能定理的另一优点——可解曲线运动和变力做功的问题,而这些题是牛顿定律所无法解答的问题。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关键在于理解新规律引入的目的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选择适当的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适度的开展探究教学,把握好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活跃课堂取得较好的教
(1)动能: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 K 表示。
(2)表达式:
(3)标量
(4)单位:J 1kgm2/S2=1J
练习2: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用轻绳拴住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半径为R=1m的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为V=10m/s,则小球的动能是多少?一个周期内小球动能如何变化?绳拉力做功是多少?
二、探究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猜想:
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不为零(如有V1,V2)那么外力做功W与V1,V2
又成什么关系?(提
出问题)
练习3:光滑水平面
上一质量为m的物
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V l增大到V2.试求力F所做的功?
拓展:若物体同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恒定阻力f的作用,请同学们继续求解一下外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思考:结合三个题的答案,说出你的探究结果。
外力的功正比于物体的速度平方差
(得出结果)
比较三个练习题的受力与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共性?(见大屏幕)
(水到渠成)
动能定理
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分组练习:请你用动能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两种方法求解此题
练习4:一倾角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高为h,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顶端无初速滑下,求滑到底端时的速度?
请思考:通过对此题的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你能比较出动能定理对于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究。
通过上一节的实验探究得到了外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此节课设计了用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理论推导动能定理。
与上节课
2 mV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