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作文.

合集下载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范文(精选6篇)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范文(精选6篇)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范文(精选6篇)【篇1】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

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

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

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

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

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

”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日叫做“二月二”。

这个节日是在二月二日,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庆祝的。

相传二月二是一年中的龙抬头,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感谢龙神的庇佑。

有一年的二月二,一个小村庄的人们都准备好了祭祀的物品,前往村子外的一座川流不息的大河旁边祭祀龙神。

这条河水流湍急,人们祭祀时需要小心翼翼,以免掉入河中。

大家一边祭祀一边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欢庆着。

突然,一声巨响猛然响起,大家连忙朝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条巨大的龙从河里跃出来,翻了一个筋斗才重新落入河中。

这个龙惊人的身体,五颜六色的身鳞,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人们欣喜若狂,他们都相信这是龙神的降临,对村庄的人们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在此之后的每年的二月二,村庄的人们都会举行龙抬头的仪式。

一条由人们亲手缝制的巨龙,用五颜六色的丝绸装饰,抬在众人的肩上,缓缓地在村庄的街道上游行。

村庄的人们排成两行,手里挥动着五彩的彩带,欢呼着龙神的到来。

还有人敲锣打鼓,点燃鞭炮,使得整个村庄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除了游行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一些龙的形象物品,如《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联、龙灯、龙船等。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龙神以及祈求龙神的保佑。

在那一年的二月二里,村庄的士兵离开村庄去打仗了。

村庄里的人们都担心士兵们的安危。

于是,他们在节日的时候特意为士兵们举行了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祈祷他们早点归来。

在这一天的晚上,满月挂在天空,散发出银光。

村庄的人们再次把巨龙抬出来,龙上的龙须在夜风中飘扬。

人们沿着河边走,一面祭祀龙神,一面把灯笼放入河中,灯笼直接漂流下去。

这是为了把村庄里的好运气带给士兵们。

村庄里的人们默默祈祷,希望士兵们平安、早日归来。

多年过去了,战争结束了,士兵们都平安地回到了村庄。

他们告诉村庄的人们,在战场上,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龙神的保佑,他们的团队团结紧密,一起度过了难关。

从那天开始,村庄里的人们更加重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范文(精选9篇)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范文(精选9篇)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范文(精选9篇)“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几天前刚过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抬头”的来历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期望龙抬头来兴云作雨滋润万物,于是就有了“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在我们中国,这个习俗还保留着,人们认为,这一天如果剃头,便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但是今年的二月二正好赶在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外面的理发店全都没有开门,所以爸爸拿来了理发机,决定让妈妈在家给我理头发。

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妈妈做了一桌子好吃的,没一会儿我们就吃完了饭,爸爸开始组装理发机的零件,先从四个更换定长梳中选了一个合适的卡尺,再把智芯准备好,然后把零件安装到了合适的位置……最后准备好理发的必备用品,可以来理发了。

理之前,我千叮咛万叮嘱:“妈妈,您这可是新手上路,头一回呀,可千万不要把我理成个丑八怪呀。

”妈妈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没有说什么,就开始给我理了。

理呀理呀,这理掉的头发,就像千万只长着尖嘴利爪的小虫子,在我的脖子和肩膀上窜来窜去,就在我快忍受不下去的时候,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儿子,理完了,去照照镜子吧。

”我心急火燎地跑到镜子前面,看到了镜子里的我,顿时火冒三丈,这理的也太短了,显得我的脸比平时胖了一圈,虽然爸爸妈妈安慰我说新头三天丑,可我还是因为这件事气的一夜都没睡好。

但是现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我的头发又长了出来,已经又恢复到了我原来的样子,我心里想:妈妈的手艺其实还是不错的嘛。

通过理发这件事,我算是对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因为这个节日干了一件吉利的事情,讨了个好彩头!一、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龙抬头祭祀活动。

相传,每逢二月初二这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们开始苏醒,抬头从地下探出来,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丰收和好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张大爷的农民,他住在一个叫龙村的地方。

龙村的村民们非常信仰龙,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龙王保佑丰收和平安。

那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初春的阳光和温暖迟迟未能到来。

村民们都非常担心,因为他们相信,如果龙王不苏醒,新的一年将会不顺利,农作物也会大量减产。

就在大家为此忧心忡忡之际,张大爷想起了他仅有的一块绿玉。

这块绿玉是他在很久以前从山里捡到的,因为心爱,他一直将它视如珍宝。

张大爷觉得,或许用这块宝贝来祭祀龙王,会有好的效果。

于是,张大爷亲自来到村头,站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他把绿玉慎重地放到一个龙头形状的祭坛上。

然后,他开始默默地祷告,请求龙王早点抬头,带来春天的温暖和好运。

祷告完毕,张大爷回到家中,但他一直保持着忧心忡忡的心情。

他不停地祈祷,希望龙王听到了他的请求。

就在第二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地照耀着龙村。

张大爷推开窗户,惊喜地发现,他的田地里已经有了新的绿色嫩芽,冰雪也渐渐融化了。

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告诉张大爷,他们发现,整个村子的气温开始上升,鸟儿开始欢快地歌唱,野花也绽放了。

大家欣喜若狂,纷纷感谢张大爷的祈祷。

大家一致认为,是张大爷用他的真心和那块绿玉,感动了龙王,让春天早日来临。

从那以后,二月二龙抬头成为了龙村上下的传统节日,村民们相信,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用真诚的心祈祷,龙王就会感受到他们的诚意,带来好运和丰收。

如今,二月二龙抬头节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人们纷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人们燃放鞭炮、舞龙、祭祀祖先,向龙王祈福,希望龙年里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心诚意的祈祷和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用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传说习俗100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传说习俗100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传说习俗100字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下面为大家带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快来看看吧。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要的神物,就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支配。

谓之云“龙不走跌天不雨”,龙抬头意味著云兴雨并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并作就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龙又就是鳞虫之精,百虫之短,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已经开始之时,又就是百虫出来咬伤、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存有牵龙头、惹来青龙、剪龙头之握,又存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谓之,除了停在针、忌磨等不洁。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

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

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道,最早载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典馀饼,熏床炕……”至于走跌的为何就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观点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

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除了一种观点叫做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述:“龙,鳞中之短,能够虫族明、能够细能奋身,能长能够长,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述。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五谷收。

小时学唱,记下了这段顺口溜和炕头上的那幅年画。

网上“灯心先生(scb0422)给笔者发帖,他“记着小时候大人是这样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爷来使牛。

皇帝娘娘去送饭,路上砸了一个罐。

狗来吃、猫来看,馋的鹞鹰满天转。

【1】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也称春龙节,又谓土地爷生日。

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据考,唐朝二月初二已是个特殊日子,说是“迎富贵”之日,这天吃“迎富贵果子”,就是些点心类食品。

实际上,“迎富”之风在远古就兴起来了。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记: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

为什么选“蓬叶”,取的是“音”,蓬为多子植物,古人遂以“蓬”代“子”。

那时,人们采了蓬叶后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

二月二“迎富”之风,世代相传,这有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为证: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还追根溯源: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

他还解释其起源说: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帮助抚养,邻家从此大富。

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

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

唐时,二月二不但是“迎富”之日,还是“挑菜”之日。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入宋,这种风俗更加盛行。

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者,“财”也!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并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南宋时,二月二宫中有“挑菜”御宴,于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放生菜等新鲜菜蔬,在丝帛上写下菜名,压斛下,让大家猜,有赏有罚。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咱今儿个就唠唠这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这么一位玉皇大帝。

他管着天上地下所有的事儿。

他手底下呢,有一条龙,这条龙负责掌管降雨的事儿。

那时候啊,人间大旱,老百姓们都快渴死了,庄稼也都干得不行了。

这龙啊,看着心里可难受了,就自作主张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下雨可不得了啊,玉皇大帝知道了,那是大发雷霆。

他觉得这龙违反了天条,就把这条龙压在了一座大山下面。

还在山上立了个碑,说啥时候金豆开花,啥时候才放这龙出来。

老百姓们可感激这条龙了,都想把它救出来。

可是金豆开花,这上哪儿找去啊?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有个聪明的农民突然灵机一动。

他发现自家的玉米粒儿炒一炒,那不就跟开花了似的嘛。

这消息就传开了,家家户户都炒玉米粒,然后放在院子里啊,屋顶上啊。

玉皇大帝在天上一看,哟呵,这金豆都开花了啊,那得遵守约定啊。

就把那条龙给放了。

这龙啊,一飞起来,就抬起了头,在天上兴高采烈地飞舞着,又开始给人间行云布雨了。

从那以后呢,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有了好多习俗。

比如说啊,男的都要去理发,这就叫“剃龙头”,图个吉利,希望自己这一年啊,就像龙抬头一样,精神抖擞,好运连连。

还有啊,要吃一些带“龙”字的食物,像什么龙鳞饼,其实就是薄饼啦,卷着各种菜吃,那叫一个香。

还有龙须面,细细长长的面条,就像龙的胡须一样。

这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啊,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啦,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欢迎大家参考!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篇1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篇2我们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这一天,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今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在南方,二月二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

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到理发店去理发,祈求自己好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篇3“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润含着一个动人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母生有三子,但缺一女。

龙王想,要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该多好啊!王母知道后,就给龙母服下一颗仙丹,不久,龙母怀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 -作文
2019-01-01
二月二“龙抬头”
新蔡县涧头乡毛岗完全小学六年级杨晓
辅导教师:陈��
我的家在河南省新蔡县,我们这儿一到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才算进入真正的春忙了,并且这天还是著名的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的前一天,大家就要准备好明天必吃的一样东西------“赖头棵”,
《》()。

据说,要是吃了这种草摊的煎饼,可以避瘟疫,驱邪气,并且一年四季不生病。

于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便左手挎篮,右手拿小铲,跑东塘,窜西沟,由东江拐西河地满河畔挖起来。

这天一早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房子的周围撒上青灰。

听老一辈人说,青灰可以驱邪,防止妖魔入侵。

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赖头棵”洗净,切碎,放进面糊里搅匀,再加好作料,把锅烧热,淋一层薄薄的油,然后放入适量的面糊,均匀地抹成片状,一面炕至金黄,再翻至另一面再炕金黄就一个成了。

摊好以后的煎饼薄薄的,黄澄澄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忍不住要多咬一口。

虽然很香,很脆,但后味总免不了会多多少少地有一些苦味,可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到了晚上,孩子们将以准备好的烟火拿出来,尽情地玩起来。

就这样,从十二有快乐的一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