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哲学系教授.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选修)

《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目录◆《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 (2)一.关于本指导书 (2)二.学习材料 (2)三.课程简介 (2)四.学科指导教师简介 (2)五.学习目的 (3)六.学习方式 (3)七.实习和考核 (4)◆《哲学与人生》内容大纲 (5)第一章开启爱智之门——哲学是什么? (5)第二章思想的武器——哲学方法探究 (7)第三章理性的童年——古希腊哲学 (9)第四章存在之旅——人的本性与出路 (11)第五章东方智慧——中国哲学的视野 (13)第六章在极限中寻找永恒——信仰的力量 (15)第七章回顾与创造——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17)《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一.关于本指导书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
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进度建议以及作业与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学习材料1.《哲学与人生学习指导书》一册2.《哲学与人生》光盘一张三.课程简介《哲学与人生》为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从“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基本话题出发,简单介绍哲学的思想方法之后,分别讲解古希腊哲学、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宗教信仰等几方面的知识,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哲学观点理解人生和指导人生。
本课采用旁白加虚拟学伴的创新呈现形式,以考究的语言、精美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构建出明快而深远的哲学意境;本课主体内容丰富,辅以大量哲学名著选段、经典哲学故事及生活案例,在严谨、客观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哲学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一面;同时设有哲学家展厅,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中外近百位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及主要著作,是一套凝结了学科指导教师、课程制作团队的集体心血的精品课程。
四.学科指导教师简介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学科指导教师。
1950年出生,祖籍上海。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

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
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道家文化研究》主编。
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哲学、尼采哲学。
著有《庄子哲学》、《悲剧哲学家尼采》、《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尼采新论》、《管子四篇诠释》、《道家易学建构》等。
陈鼓应庄子的视野与心境2009-11-22 08版:思想者·连载·广告———陈鼓应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庄子》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特别是到了现当代,无论是严复引进西方自由平等概念,使自由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还是章太炎试图将儒、释、道融会贯通,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沉影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流露出非常浓厚的庄子意境。
包括汤用彤、蒙文通、冯友兰、金岳霖、宗白华、方东美等,都是具有道家情怀的学者。
对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与其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都是有联系的。
所以,今天我就从“视野”与“心境”切入,谈谈庄子可以带给今人的启示。
大小之辩如果把时空拉到无限大和无限小,可以看到,万物的大小皆无定准,其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可以不断相互转化的。
通常都认为,《齐物论》是《庄子》中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但在讲《齐物论》之前,我想先讲讲《秋水》篇。
《秋水》篇中如此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说的是秋天下雨,黄河水高涨。
从两岸及沙洲之间望去,连牛马都分辨不出来,形容河面浩荡宽阔。
于是,河伯就认为天下的美、天下的壮观都是自己第一,无人可及。
然而,当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他改变了自己欣然自喜的面容,转而“望洋兴叹”:如果不是见到大海,我就“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苑举正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1年EMBA文化修学课程·台湾
各位同学:原定11月6日上午9:00-10:00由台塑王董事长演讲,临时取消。
敬请您理解。
现特邀台大哲学系主任苑兴正教授为我们作“科学哲学”的演讲。
其它安排不变,详情请您查看出团手册。
特此通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课程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苑舉正
職稱:教授兼系主任
姓名:苑舉正
連絡電話Phone (02)33663378
Email jjyuann@.tw
學經歷
魯汶大學比利時哲學博士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後研究員
南華管理學院哲研所副教授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
科學哲學
社會科學哲學
政治哲學
歐陸哲學
哲學概論
苑举正,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
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
编著及论文有《科学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应当做什么?》等。
苑教授认为哲学不是提供一种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
近年来,他致力于将“科学方法论”中所牵涉的议题,应用至教育与宗教等不同领域中。
追忆雷震_殷海光与方东美_陈鼓应教授访谈录

光说, 当时的学生都有很强的生命驱动力, 有气概 气派 气魄 ∀ 接着他感慨地
说 , 不像 现在的年轻人 , 连 气息都没有 了, 就像跳跳跃 跃的松 鼠, 长期被 关在
笼子里 , 一旦释放 出来 , 却连 走路都 不会 ∀ 到这 里, 殷海光心情激 荡不 已, 停 讲
了好一会儿 , 突然咬咽, 情 不 自禁地流下泪来 ∀ 9 1 6 年 ,殷 海光 已经被 台湾 当局迫令在 台大停 止讲课 , 此 时陈鼓 应在 台 湾文化 大学任教三年 ∀ 当局在清算 ( 党 ∃的举动 中, 将 陈鼓应解聘 ∀ 殷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 的 , 有位 海外学人应邀到 文化 大学做一场关 于现代逻
来跟学生交谈 ∀ 有人到 了 他家门口, 他把 门打开一看,如果是他不喜欢的人,
他马上就把 门关上 ∀ 台大 , 经常发生的情 况是 , 他讲大概走二十分钟到他家, 沿途一路交谈 ∀
有一次 , 陈鼓应单独拜访殷先 生 ∀ 在他 家的院子里 , 殷海光谈到五四时代 的青年人 , 他 自称是后 五四时期 的人物 ∀ 在谈起 西南联 大的校 园情景 时, 殷海
坚持原则 ∀ 因此,在 台湾知识界 中, 实际上是 海光取代 了胡适的影响和地位 ∃∀ 殷
晚年殷 海光癌症 复发之后 , 有 两个 月时间, 陈鼓应每天都去看他 ∀ 师总 老
是躺在 沙发 上或 者在床边 口述 , 学生给他做记录 ∀ 海光逝世后 , 陈鼓应主编 殷
了一本记载殷海光谈话的% 春蚕吐丝 &∀
法代会相继举办 #言论 自由在台大∃# 民主生活在台大∃ 座谈会, 会中陈鼓应提
议建 立 民主墙 , 开辟 言论广 场 , 并公 开支持 #保 钓爱 国运 动 ∃∀ 972 年 1 2 月 4 1
日, 台大%大学论坛社 & 举办民族主义座谈会, 由于陈鼓应与王晓波在会上阐扬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
《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J1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
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夭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乂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口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來,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II会给我们带來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乂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
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乂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夭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
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
傅先生在口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來审视口己的人生。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來,并贯之以口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乂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11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为何需要生命教育?孙效智台大哲学系教授.ppt

的契機 臨終關懷與終極實踐的重要 宗教教育課題
羅家倫「新人生觀」
「建立新人生觀,就是建立新的人生哲學。他是對 於人生意義的觀察,生命價值的探討,要深入的透 視人生的內涵,遙遠的籠罩人生的全景。我們生命 的意義是什麼?生在世上有什麼價值?我們如何能 得到富有意義和價值的生命?我們的前途又是怎樣? 這些不斷的和類似的問題,我們今天不想到,明天 不定會想到;一個月不想到一次,一年不定會想到 一次;在紅塵滾滾,頭昏腦脹的時候縱然不想到, 但正值曉風殘月,清明在躬的時候,不定也會想 到 …… 若果有永遠不想到的人,那真不愧為醉生夢
為何需要生命教育?
孫效智
人生很多無常……
1978年生,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幼 兒教育系畢業.2000年大四在一
很多人不明白……
1.生活裡面需要知識,但更需要智慧。 2.生活裡面需要照顧身體,但更需要照顧心靈。 3.生活裡面需要享樂,但更重要的是快樂。 4.生活裡面需要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尊重。 5.生活裡面需要信任,但更重要的是信仰。 6.生活裡面需要關愛,但更重要的是付出愛。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人格不統整的各種現象 多找的錢明知該還,卻讓貪心蒙蔽 不該勾搭的同事,卻讓情慾蒙蔽 不該亂發脾氣,卻常常生氣
人格統整首要是指身心靈的統整及由之而來的知 情意行的整合
人格不統整的根源
人生觀與人生體驗的膚淺所導致的價值觀的無法 內化,因而無法形成「誠於中、形於外」的力量。
如何面對自殺對生命的威脅 符合人道的尊嚴死之意涵 臨終關懷與安寧照顧的理念與實踐 全人全隊全家全程之照顧 悲傷教育與輔導 喪葬習俗與文化的建立(趙可式,6) 葬禮的參與,墓園與墓誌銘的巡禮與省思 每一個人在身心靈各方面的好好活著與死亡準備
多元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多元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林火旺台大哲学系教授●一、前言●二、政治自由主义:(一)政治的而非形上的(二)独立的而非全面的●三、多元主义(pluralism)●四、政治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是否兼容?●五、结论一、前言美国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一书出版之后,不但引起广大的争议和讨论,也使自由主义的理论重新成为政治哲学讨论的焦点。
但是诚如华彻(Michael Walzer)所言,自由主义和社群论(communitarianism)的关系密不可分,社群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像某些流行装饰,虽然时间短暂,但一定会再次出现【1】,所以罗尔斯的理论也激发社群论的再兴。
当代重要的社群论者,如代尔(Michael Sandel)、麦肯泰尔(Alasdair MacIntyre)、泰勒(Charles Taylor)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使得罗尔斯不得不对其理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辩解,为了澄清批评者对其正义理论的误解和疑虑,罗尔斯在1980年发表了<道德理论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尤其在1985年发表的<正义即公平:政治的而非形上学的>(”Justice as Fairness: 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罗尔斯明白将其正义理论的本质和适用性,界定为一政治性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为当代政治而设计的理论,而且只适用在公共领域,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 liberalism)【2】。
虽然罗尔斯自称1980年以后的论著并没有脱离《正义论》的基本主,但是许多学者并不以为然【3】,无论如何,政治自由主义的许多论点,显然是针对社群论阵营的批评所提出,也因为如此,使得政治自由主义蒙上一层社群论的面纱,而这种社群论的意涵对自由主义原本强调对多元和差异的包容,似乎有其不兼容之处。
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近年来,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频频出现于大陆的大学、企业高管的讲台和荧屏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研究、解读传统文化的台湾学者。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傅佩荣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深入浅出的融汇性解读,使传统哲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傅佩荣的著作陆续在大陆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日前。
我们从人民出版社了解到,傅佩荣与东方出版社已开展全面合作,由该社出版其作品中的“国学普及读物”和“学术专著”。
最近出版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二版。
近日,傅佩荣接受本刊的专访,讲述哲学与人生、儒家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中国”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若无研究与教学,一切只是游戏周绍纲:作为著名的哲学教授,您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主攻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同时对儒家亦有涉猎,后来精研儒家和道家。
近年来走向大众,在大陆各大高校和影视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您个人的问学和传道的路径本身具有相当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游学传道的历程。
傅佩荣:这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谈起。
我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从小熟读《圣经》,憧憬西方文化。
我中学读教会学校,大学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然后到台湾大学读硕士,直到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领悟中国哲学的价值。
我在台大当了两年讲师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哲学的博士,在那儿除了学习西方哲学,还听了余英时先生的课,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念完博士之后,我回台大教书。
一九八六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请我担任讲座,要我教儒家。
我开始深入思考国学的内涵,体认自己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非深入研究国学不可。
一九九七年荷兰莱顿大学请我担任“欧洲汉学讲座”,要我讲儒家与中西文化比较。
与此同时,台湾许多好学的朋友敦促我在社会上讲课。
我讲完西方哲学七十二堂课之后,开始讲儒家、道家与易经。
我先学习西方哲学,懂得哲学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三项条件,亦即任何学问都必须说理清楚、完整、透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孫效智 Prof. Dr. Johannes SUN Hsiao-chih 台大哲學系教授 98/11/7
兩種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的對象有兩種,一是人,一是行為
如何判斷人的善惡?如何判斷行為的對錯?
規範因素(normative factor):
10
Case 3 分析
狀況一甲具惡意,選擇一個不道德的行為
狀況二:甲具善意,選擇一個合乎道德的行為
何以得出這兩個行為之道德判斷? 狀況一的行為不道德的理由是unnecessary harming, 不是因為行為者具惡意 狀況二的行為合乎道德的理由是principle of lesser evil, 不是因為行為者具善意
質(例如結果的好壞)。行為的客觀性質不隨主 觀意圖而轉移
9
Case 2 分析
張三存惡意,所做行為是錯誤的 他所做的行為何以是錯的? 事後才知道的結果,亦即主觀認知視域以外的結果 – 病癒 – 與
其所做行為之道德判斷無關 由此可見,行為道德判斷並非繫於行為之一切客觀性質,而是 繫於行為者所認知的行為之客觀性質。此稱之為行為之(主觀 之客觀)意義 以張三行為為例,其(主觀之客觀)意義是「拿毒藥去毒害老 婆」,而非「拿解藥給老婆治病」。前者才是張三主觀所認知 的行為意義 從張三例可知,道德具主觀性 Nemo tenetur ad impossibile 道德判斷必須由行為的意義來決定,而後者則必須經由行為者 之主觀認知或能力來掌握。認知具備動接受性,不能左右行為 之客觀意義。 人的意圖決定目標,認知再去追求手段,決定手段後再決定付諸 實踐,而後著手行動,並完成行為,也完成行為之道德意涵 主觀的認知會影響行為之道德判斷,主觀意圖之善惡是否也會影 響行為之道德判斷呢?
有時,無法抗拒的原因使善意志無法貫徹為善行, 或使善意志所推動之善行無法帶來預期的善果, 不過,這都不妨礙該善意行為者是好人的道德事 實。
4
Case 1 for objectivity/subjectivity
如果一個醫師透過5分鐘的靜脈注射,給一 個非常疼痛的病人10 mg 的嗎啡 (行為A), 這個行為符合「減緩病人痛苦,而非殺死病 人」的意圖. 不過,一個醫師如果在15秒內 就給一個病人靜脈注射5000 mg 的嗎啡(行 為B), 任何稍具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個 醫師的意圖是什麼,他想要的並非緩解病人 痛苦,而是殺死病人
• 與道德判斷相關,因此是在作道德判斷時必須 考慮的因素
2
意志善惡判斷之前提性條件
意志需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道德判斷的對象 ?
心智 成熟度
心智發展到一定成熟度,才有自由意志與行為能力 可言。當然,從不成熟到成熟是一連續發展的過程, 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處於其間的人擁有或高或低的 自由意志。人在道德發展上的不成熟能削弱人的自 由,因而削弱人的道德責任。
自 由 意 志
心智 健全度
精神方面的缺陷或疾病能削弱人的自由意志。 例如憂鬱症患者的自傷或傷人行為、深度性成癮患 者的性騷擾行為等,往往需要的是制止與治療,而 非制裁。不過,要注意避免以「心理疾病」為藉口 來規避道德上的責任。(兩種道德判斷,註21)
意志 自由度
3
心智成熟與健全者是否有受到脅迫、催眠或下藥等 情形,也會影響其自由意志之行使。
這兩個行為是否不同?其不同與醫師意圖有無關係?
若有關係,是何關係?
5
Case 2 for objectivity/subjectivity
張三想謀老婆財而害其
命,因此拿毒藥給重病 的老婆吃,沒想到毒藥 適巧是解藥,老婆吃了 之後反而好了,請問張 三做的事情對不對?
• 哪些因素影響此一道德判 斷? • 事後之結果好壞是否影 響其行為之對錯? • 此道德判斷是否受某些主 觀因素影響?哪些? • 事前存心不良? • 事前之認知?
6
真實案例:假強暴,真外遇
38歲的羅伯森去年12月某晚出門打牌,回家時發現門口
停了一輛小貨車,妻子衣冠不整的和一名陌生男子在車 裡。崔西發現躲不過,馬上大喊強暴。混亂中男子想開 車逃走,羅伯森剛好身上帶著槍,隨即掏槍對車連開四 槍,其中一顆子彈射中男子頭部,讓他當場斃命。 羅伯森馬上投案,警方趕到時崔西仍堅持遭強暴的說法。 警方打算以防衛過當罪起訴羅伯森。不過,後來真相慢 慢浮出。首先崔西為什麼僅著內衣睡袍跑到死者車上就 啟人疑竇,調查發現,死者是32歲的拉薩爾,在槍殺案 前數小時,崔西傳簡訊給他說:「嗨!來找我吧,我需 要你的熱情擁抱。」警方認為兩人已暗中交往了一段時 間。羅伯森似乎知情,改以謀殺罪起訴 如何斷定該行為是保護妻子還是謀殺?
意志善惡判斷之規範性條件
意志需具備哪些條件才是善意志 ?
善意志關懷所作所為的善惡,並且願意行善避惡。當所
作所為的善惡不清楚時,善意志願意認真探索之。 善意志關懷並願意行善避惡的動機是因為它在乎道德。 善意志有著為了行善而行善的動機。 善意志不祇心裡關心道德,而且願意「誠於中,形於外」 的貫徹道德,也就是將善意落實為善行。不過,善意志 最重要的條件還是內在的動機:好人不祇做好事,還應 該是為了好事的好而做好事。
存心善惡很重要,人會選擇善行或惡行便決定
於此 善惡意志引領人抉擇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但 行為合不合乎道德的判斷與意志善惡無關
7
Case 3 for objectivity/subjectivity
甲在不同情形將乙推倒,使乙受傷
狀況一: 出於惡意,無緣無故將 之推倒 狀況二: 見有飛刀射來,為挽救 其生命而將之推倒
意圖善惡是否影響不同情形下之行為對錯?
8
Case 1 分析
從Case 1可知,道德具客觀性 行為道德性質與行為性質相關,行為性質具客觀性 此客觀性不隨主觀意圖而轉移 主觀意圖倒是必須隨著對行為客觀內涵的認知才能決定 是否選擇特定行為。明知action A意涵而選擇它的人,無 意致死病人。想致死病人的人,認知行為A之內涵後,不 會選擇它 道德判斷依附於(supervenes on)行為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