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哲学系相关导师简介
郑毓信文集

郑毓信文集郑毓信,男,1944年8月生,浙江镇海人。
1965年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并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编撰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郑毓信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其主持的研究课题“数学哲学与数学方法论”、“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和“数学哲学的现代发展”分别于1989年、1993年和1996年被列为“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
郑毓信已在上述领域中发表了十七部著作及一百六十多篇论文,并曾多次获奖。
郑毓信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获英国拉卡托斯研究基金、美国联合基金会研究基金对英国和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自1995年起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包括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博士的合作(研究课题:“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1995-98;“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2000-02,后一项目获香港大学中英信托基金资助),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吉利斯教授的合作(研究课题:“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与人工智能的相互影响和渗透”,1997-99,该项目获英国学术院资助),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李国伟教授的合作(研究课题:“数学哲学中的革命”,1997-99,该项目获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资助)。
在这一期间中郑毓信曾先后赴香港、英国、台湾等地作长期访问,并曾应邀赴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著名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
张晓东简介

张晓东,男,1969年12月生,安徽庐江人。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出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2002)、《“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200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下册,第二主编,2007)、《社会和谐论》(第一作者,2008)、《现代西方
道德文化批判》(第二作者,2009)、《大学蠡测》(2016)、《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现实道德问题》(20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著作8部,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主持或参与写作的著作已获中国图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江苏社科奖、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
主持“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丛书一项(已完成结项),现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一项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章曾被
《人民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
现主要承担的课程: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应用伦理学等。
张晓东简介
*学人*。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的原始理论语境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来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不竭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断与每一个“当下在场”的思想视域所发生的历史性融合。
这种阐释学的处境通常以返本开新为其前提性要件。
“回到马克思”,作为当代新的理论条件下重新廓清马克思哲学学术地平的基础性研究,是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性任务。
它的现实学术价值在于否定了前苏东传统教科书教条主义体系哲学及其变种的合法性,并为马克思哲学学术创新奠定了全新的思考起点。
本文在此主要评说了“回到马克思”与学术创新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工程中原创性的文本学研究方法之要义、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转换以及“历史现象学”的原初意义场。
关键词:回到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经济学语境隐性哲学话语历史现象学作者:张一兵,男,1956年3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一个习惯于动辄大谈“发展”和“当代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讨论域中,有人声称要通过“回到”某种尚未达及的历史性场域来廓清理论地平时,显然会冒一定的理论风险。
我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一书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出版时,有些批评和误读是事先想到的,可后来出现的某种言说倒真是出乎意料。
说意料之中的东西,首先无非想到过理论前辈们可能愤怒地声讨我的轻狂:“回到马克思?人家都没有弄懂!?”其次,会是那些作为全球胜利者的布尔乔亚自由主义们的嘲笑声:“现在还在折腾马克思”?意料之外的是,一些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却从“回到马克思”中嗅出了历史的“霉腐”味道,然后,“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被升腾为一种口号,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旨趣来拒斥据说是面向过去的“原教旨”情结。
对于这一类反应,原来我倒真没有思想准备。
不过,现在我愿意接受这一挑战性的解读,再次回到“回到马克思”这一话题上,以对话的姿态重现这一理论工程的原初讨论域。
[1]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我曾对该书的学术目标做了如下的概括:“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一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尚荣吕昂摘要: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平易求诗;第二,志至诗至;第三,诗言义理;第四,诗尚直写。
张载的诗论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对过往诗歌作品的总结,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创作与评判的标准。
张载的诗论是基于其理学思想而产生的,是其“太虚即气”的世界观与“变化气质”的修行论在诗歌理解层面的反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载的诗论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是对汉代以来儒家经学化诗论的反动,也是理学诗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张载;诗论;理学作者简介:尚荣,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昂,哲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09-08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体系被称为“关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张载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理学诗作严肃深沉、襟怀冲淡,别具一格。
这与其自成体系的诗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是其理学思想在文学层面的集中反映。
一、张载诗论的核心观点按《宋史·艺文志》,张载有《诗说》一卷,惜已不传。
但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纲领”中,引用了大量张载诗论的内容,应即出自《诗说》。
其文云:109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诗人之情,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
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又患泥文,如‘烝然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
‘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
走向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更为广泛的视角
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正是语言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 必要的概念系统。
数学的主要功能之一:科学的语言。
相关的论述(爱因斯坦)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 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 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 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 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照自己 的方式去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 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 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 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 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
(3)方法
“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 的工具和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这 些工具和方法同时会有助于理解已有 的理论并把陈归的、复杂的东西抛到 一边。数学科学发展的这种特点是根 深蒂固的。”(希尔伯特)
模式论视角下的数学方法。
教学涵义
应当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 “这些工作所涉及的……是如何象数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方法
进一步的思考
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1)数学观; (2)数学教育观; (3)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努力做好“理论的实践性解读”。
更为一般的思考(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数学的生活 化”?什么又是情境设置与数学学 习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 个性化与去时间化”),也即应当 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 数学模式。
[例2] “这个学生缺的究竟是什么?”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 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 亩,问12天耕地多少亩?”
还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历史的回顾:改革与反复
60年代的“新数运动”; 70年代的“回到基础”。 80年代的“问题解决”; 90年代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标志
学人风采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学术委员会;传统文化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学位;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
摘要:李承贵,1963年生,江西万年人。
2003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郑毓信先生的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及启示

郑毓信先生的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及启示作者:程德胜来源:《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年第09期摘要:郑毓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数学哲学家,在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我国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及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9-0207-02郑毓信先生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国知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在数学教育哲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一、郑先生数学教育哲学思想综述郑先生对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是多维的,数学问题、语言、方法论、数学共同体(包括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都是郑先生的研究内容。
视角是独特的,从社会的文化属性来研究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把数学视为开放的文化系统,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实践的角度研究数学方法论的教学意义。
1学生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一,重视学生的认知经验、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初始状态。
郑先生指出:“我们应该重视如何帮助学生以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为基础并通过合理的抽象正确地去建立(或者说,很好地去理解)相应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特别是,就只有通过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的必要整合,我们才可能使得抽象的形式定义对于学生而言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而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词汇游戏’。
”第二,建立“数学学习共同体”,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来说,数学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中应建立学生的“数学学习共同体”,为数学学习提供一个相互研讨的外部环境,防止个人建构主义。
2学习观郑先生倡导数学教师要研究学习心理学,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建构要实现相应的“客体化”。
功利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_刘雪梅

2007年8月第39卷 8月号学术月刊Academic Mo nthly Aug.,2007Vol.39 No.8第一作者近影功利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刘雪梅 顾 肃(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功利主义曾经被评论为狭隘庸俗的市侩哲学,这在相当程度上误解或忽视了它的理论长处:在复杂情境下,功利主义的判定标准直白易懂、简单便利;功利主义只对结果敏感,而不一味依赖形而上学命题,多少可以回避规范性理论所面临的难题;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务实的理论,对结果的关注使其不受习俗和教条的束缚,表现出乐于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倾向。
当然,它在论述公民平等权利和考虑个人偏好的道德含义上的某些弱点,多年来受到义务论理论家的批评和挑战。
但是,功利主义在论战中进一步阐述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在当代实践伦理学领域表现出理论和实践上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在堕胎、安乐死、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新颖的论述,使其呈现出复兴之势。
[关键词]功利主义 实践伦理 罗尔斯 辛格[作者简介]刘雪梅(1977)),女,江苏省仪征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政治与道德哲学研究。
顾 肃(1955)),男,江苏省启东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法律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7)08-0045-06近代以来,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是占据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主导地位的理论之一。
其基本立场是:任何行为、立法和公共政策的最终判定标准,是其实行之后可能达到的功利水平。
换言之,凡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最大功利之发生的行为,就是一个善的行为;反之,则是失当的行为。
推广到社会领域,功利主义者认为:一切举措都应该通过功利原则进行最大限度的检验。
具体说来,对于政府颁行的法令、政策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评价标准,就在于看其是否指向了社会整体功利的最大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是否谋求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姓名洪修平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是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佛教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禅宗;魏晋玄佛合流;僧肇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佛学与儒道哲学(教育部跨世纪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教育部项目);多卷本中国佛教史;多卷本中国思想学术史;
导师姓名赖永海专业名称中国哲学
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
向
研究专长:佛学;宗教学;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家哲学;宗教与文化。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
目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法藏文库”;“南京大学佛学博士文库”;“儒释道与宗教学综合研究”。
导师姓名李承贵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
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化情境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江西社科基金)、《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南京大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导师姓名王月清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2宗教伦理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宗教学》、《东亚新兴宗教研究》
导师姓名徐小跃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史;2、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1、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导师姓名伍玲玲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儒家伦理;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中大、金大出版物数字化(中美数字化图书馆项目)
导师姓名杨维中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学/儒道佛三教心性及其比较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南京大学中流项目:佛道心性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