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有训_3000字

合集下载

大师风采吴有训

大师风采吴有训

1936 2016 把国民党军警拒于大 学校门之外
既争取外援又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原则
2017
Text
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
01
名人
名言
02Βιβλιοθήκη 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 辟一条新的路线
心得感悟
天 下 兴 亡 匹 夫 有 责
谦 逊
一 丝 不 苟
持 之 以 恒
,
谢 谢 聆 听
向劲豪
大师风采学习汇报
Master style learning repor t
目录
1 02 03 04
0
个人简介 感人事迹 名人名言
心得感悟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 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荷岭石溪。1920年毕 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 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 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任 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 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 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交 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经任中国物理学会理 事长。1949年秋-1952年秋,任交通大学(暨西安交 大与上海交大前身)校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 逝世。
物理学家
• 验证了康普顿效应 与康普顿合作发布了《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a射线的波 长》
教育家
• 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王大珩、朱 光亚、邓稼先、梅镇岳、郑林生、金星南、胡宁、钱伟长

纪念吴有训作文

纪念吴有训作文

纪念吴有训作文说起吴有训先生,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我最初知晓吴有训先生,是在一堂物理课上。

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述着他的成就,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这位物理学界的巨匠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吴有训先生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

在那个年代,读书求学并非易事,但吴有训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硬是在求知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对于物理学的热爱,那简直是深入骨髓。

据说,他在求学期间,常常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

别人都去休息了,他还在那里专注地摆弄着仪器,记录着数据,眼睛里只有那不断变化的物理现象。

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物理理论,吴有训先生进行了一项极其复杂的实验。

这个实验需要精确控制各种条件,哪怕是一点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错误。

他亲自搭建实验设备,每一个零件都经过他的精心挑选和调试。

那时候的实验室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好,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舒适的环境,但吴有训先生丝毫不在意。

他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实验服,在狭小的实验室里忙碌着。

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有个关键的部件总是出现故障,吴有训先生就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修理,弄得满手油污也不在乎。

旁边的助手都有些灰心了,可他却坚定地说:“别着急,咱们再试试,一定能成功的!”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终于,实验取得了成功。

当看到那一组组完美的数据时,吴有训先生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吴有训先生不仅自己在物理学领域深耕,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细心。

学生有问题请教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学生完全明白为止。

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物理知识,更学到了他那种对科学的执着和严谨的态度。

他常说:“做物理,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铭。

吴有训先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为中国物理学界树立了榜样,开辟了道路。

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风采。

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

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

除掉 玻璃 所含 的铁 离子 ? 因为铁 离 子 吸收 和打散 光线 .使光 通 讯难 以 实行 。
后来 .他 发现一 种 叫 “ 溶凝 石
人 .9 0年 毕业 于 南京 高 等 师范 学 12
校 .9 1年 赴美 国芝加 哥 大学 随 康 12 普 顿 教授 从 事物 理 学研 究 .9 6年 12 获博 士学 位 。 是在 这段 时间里 , 正 他
塑墼攀 查兰堡 堡兰5 过 生 圭

从 此 . 比 人 的头 发 还 要 纤 细 的
光纤 取代 了体 积 庞大 的千 百万条 铜 线 ,成为 传送 容量接 近无 限的信 息
传输 管道 .彻 底改 变 了人 类 原来 发 表 了 《 过 轻 元 素 散 射 后 的 钼 ( a 射 线 的波 经 K)
以及 美 国 的 贝 尔 实 验 室 。 终 于 在
美 国 物 理 学 家 康 普 顿 在 研 究 x 射 线 的散 射时 。利用 新发 展 的波长 测
量技 术 .意外 地发 现经 过散 射 的 X 射线 波长变 长 了 , 使他 陷入 困惑之 中 。 这 经过思 考 , 康普 顿提 出假说 : 假定 一个 光 子 撞 击一 个 电子 .电子 在 反 弹时 吸 收 了光 子 的一 些 能
长》 因此 , 。 物理 学界 把某 些 X射 线经 散射 后波 长变 长 的现 象称 为康
普 顿 一 有训 效 应 。康 一 效应 在 现 代物 理 学发 展 进 程 中有重 要 地 吴 吴
位 , 促使 法 国科 学 家 德 布罗 意 提 出 了一个 相 反 的命 题 : 它 既然 光 波
呈 粒 子效 应 , 么粒子 为什 么不 能具 有 波 的效应 呢?德 布 罗意 提 出 那

怀念吴有训的诞辰演讲稿600字

怀念吴有训的诞辰演讲稿600字

怀念吴有训的诞辰演讲稿600字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吴有训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物理科研工作开创者,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

他在国内学术生涯的近一半时间都在进行大学教育和大学科研实践,对我国大学教育与科研作出了开创与奠基性意义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然而,由于他不宣扬的个性和种种历史原因,其上述学术成就与贡献不为国人所知!谨以此文来怀念吴有训先生诞辰120周年。

1928年,吴有训应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邀请,带着成熟的学术思想和明确的学术目标“加盟”清华。

他结合当时清华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老清华物理系提出了以“学术独立”为宗旨的大学教育思想。

他详细地阐述了实现学术独立的学术途径和方法——通过一个个学科的独立来实现大学和国家的学术独立。

此后,吴有训、叶企孙以“学术独立”为宗旨的大学教育思想,作为老清华理学院的教育总纲。

在叶企孙支持合作下,逐渐形成的“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体现于老清华物理系的教育工作:吴有训改变了传统教育旧体系,为实现教育与科研并举,科研能力被视为教师聘任重要条件之一;他开创了中国的近代物理科研工作,并作出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就,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科研体系;实现了高质量教育,培养出了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科学实验能力的本科大学生;教师们也相继作出高水平科研成就,使得老清华物理系在国内最早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能力这一重要的发展条件,组成了“名师”队伍;最终在物理系建成“以高水平科研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体系”,实际地形成了“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的实际形成,又使老清华教育全面地进入“以高水平科研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体系”,也填补了当年老清华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短板”,造就了当年国内顶尖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

从此清华大学成为了“名实相副”的、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_纪念吴有训先生诞生100周年_龚仁山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_纪念吴有训先生诞生100周年_龚仁山

收稿日期:1997-03-01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纪念吴有训先生诞生100周年 龚仁山 栾杏丽 周国新 (南昌大学物理学系 南昌 330047) (江西省政协 南昌 330006)1 吴有训先生生平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先生字正之,1897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石溪村。

1914年考入省立南昌二中,毕业后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

1921年,吴有训考取江西官费留美生,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

1923年后,在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的指导下进行x 射线的研究。

1926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吴有训婉言谢绝了康普顿教授的挽留,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宽别五年的祖国。

回国后,吴有训即就任江西省立科学馆第一任馆长,并参与筹办江西大学,未果。

1927年秋起,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36年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

抗日战争期间,吴有训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有训就任中央大学校长。

1947年赴墨西哥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继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短期研究工作,于1949年2月重返祖国。

回国后国民党曾多次胁迫他去台湾,均被吴有训坚决拒绝。

他移居于上海躲避特务的跟踪直到上海解放。

全国解放后,吴有训就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主任,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此后,他先后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0年5月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主任,又兼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吴有训以他的毕生精力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而竭尽心力。

文化大革命后,吴有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恢复和发展科学事业的斗争中去。

1977年11月30日病逝于家中,享年80岁。

2 吴有训先生开创我国研究近代物理学之先河吴有训先生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他用精湛的实验技术,精辟的理论分析,无可争议地证实了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作者:小时来源:《科学家》2015年第01期光学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西方对于光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欧几里得所著的《反射光学》。

而纵观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百年颁奖历史,与光学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获奖成果就有45项,占物理学奖约41%。

其中对于光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光的相干性、量子性和非线性这三个范畴。

1927年,阿瑟·霍·康普顿凭借“康普顿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康普顿效应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在俄亥俄州伍斯特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大哥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院长。

也许是因为康普顿从小与大哥关系亲密,所以大哥成为了康普顿科学道路的引路人。

康普顿走上科学家的道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

他早在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

1923年5月,31岁的康普顿在《物理评论》杂志上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对其进行了解释。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从量子论的观点看,可以假设:任一特殊的X射线量子不是被辐射器中所有电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个特殊的电子,这电子转过来又将射线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这个方向与入射束成某个角度。

辐射量子路径的弯折引起动量发生变化。

结果,散射电子以一等于X 射线动量变化的动量反冲。

散射射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线的能量减去散射电子反冲的动能。

由于散射射线应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频率也将和能量同比例地减小。

因此,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可以期待散射射线的波长比入射射线大”,而“散射辐射的强度在原始X射线的前进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实验测得的那样。

”这一简单的推理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早已成为常识。

可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经典物理概念根深蒂固,加之康普顿的实验证据尚不完备,所以康普顿效应的提出遭到了人们的诸多质疑。

纪念吴有训演讲稿600字

纪念吴有训演讲稿600字

纪念吴有训演讲稿600字吴有训,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要纪念吴有训先生,同时也是为了缅怀他的演讲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吴有训先生是一位极具魅力的演讲家,他的演讲总是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

他的演讲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

他用自己的言辞,向人们传递着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对人类的关怀。

他的演讲总是充满着激情和力量,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感受到了国家的希望,感受到了人类的温暖。

吴有训先生的演讲风格独特,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解释,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他的演讲总是引人入胜,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的演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他总是能够用自己的言辞,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

吴有训先生的演讲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他不仅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他的演讲总是围绕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围绕着国家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

他的演讲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展望,对人类的关怀。

他的演讲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他的言辞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动力。

吴有训先生的演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他的言辞,他的情感,他的理念,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永远怀念吴有训先生,永远传承他的演讲精神,让我们用自己的言辞,传递着科学的力量,传递着国家的希望,传递着人类的温暖。

让我们永远怀念吴有训先生,永远传承他的演讲精神,让我们用自己的言辞,传递着科学的力量,传递着国家的希望,传递着人类的温暖。

以吴有训生平事迹和精神为主题的作文800

以吴有训生平事迹和精神为主题的作文800

以吴有训生平事迹和精神为主题的作文800 吴有训,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吴有训说,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来看这位清华物理化学的故事。

吴有训,于1897年出生在江西高安,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后于1921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并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芝大学习期间,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于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的实验和严格的计算、分析、整理,终于获得了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

他的实验不管是在精细度还是在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形成了对康普顿效应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康普顿效应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接受,1927年康普顿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的工作也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随之而闻名中外。

1928年,学成归国两年的吴有训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清华执教期间,他注重为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

作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吴有训教授在讲授《普通物理学》等基础课程时注重深入浅出,将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激发学生们钻研探索的精神。

他还特别注重实验科学,在清华创建了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是我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

他不辞辛劳,诲人不倦,亲自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以严谨的作风培养出王淦昌、赵九章、余瑞璜、翁文波等许多优秀学生。

在科研工作中,吴有训坚持践行“精细与有恒”。

他强调搞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精益求精,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为了验证康普顿效应,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整理了上百万字实验笔记。

在公布实验结果后,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异议,声称实验无法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吴有训_3000 字
勤于动脑的学生
吴有训出生于19世纪末的旧中国的江西高安县。

那时的社会状况很不好,清政府昏庸腐败,国衰民弱,文盲遍地,迷信盛行,科学很不发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家塾读了几年旧书的少年吴有训,被父亲转学从师于广博众望的吴起銮。

这位吴老师是吴有训的一位族叔,刚从云南卸官回乡,他可算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了。

他精于文史,又兼知数理,并因在外做官多年,对于仕途及社会、经济状况感慨满腹。

吴有训的父亲认为吴起銮为人正直,见多识广,并且很有学问,就极力鼓励他在家乡办学育人,并愿以重金助学。

吴起銮本就有此想法,自然一拍即合。

这样,少年吴有训就改师从学吴起銮。

吴起銮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旧学也有新学,既讲语文,也讲数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启发兼而有之。

吴有训特别敬佩老师启发式的讲课,因为这与以前的先生大不一样,不仅可使思路开阔,而且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可一一找到答案。

另外,老师的特殊经历,使他在讲课中常常慨叹国家的衰弱。

把他自己体会很深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
出来。

少年吴有训被这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强烈地吸引了。

它使吴有训静心凝神地想,时而就一二个疑问请教先生,先生总是有问必答。

吴有训虽不能完全听懂,却出感到十分满足。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