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男性视角看当时的女性美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
我国第一部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其中的爱情诗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这些爱情诗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诗经》中的女子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爱情的追求与表白上都一样主动、热烈、真挚、大胆,她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里最有血有肉有质感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形象的美在爱情活动中,人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爱变成一个审美化的过程,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美的享受。
人体的外形被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最常见的是正面描写主人公的美,如《硕人》中对庄姜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女同车》中对孟姜的刻画:“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更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 用“花”来比喻姑娘的美艳。
其次是侧面描写女性的美,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写她的形态美,至于说长得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但从小伙子的表现看,她肯定是窈窕貌美,同时还贤淑端庄。
如果女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才貌,怎会令小伙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又怎会让他使出吹拉弹唱的浑身解数来取悦这个女子呢!《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在秋水迷蒙的清早,水天一色,茫茫芦苇在秋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伊人的倩影仿佛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女主人公的美可见一斑。
二、品德的美在爱情活动中,外在美是第一位的,但第一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颜也是枉然。
《诗经》爱情诗中女子品德的美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淑”。
“淑,善也”(孔颖达),有才德、善良之意。
《邶风?燕燕》有“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少女形象◆“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
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
这种对爱情的顺乎人性热烈追求,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俟我于城隅”,但调皮的她,一来到这儿,就藏了起来,“爱而不见”,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而“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楚辞》的女性形象

《诗经》、《楚辞》的女性形象《诗经》和《楚辞》二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就据此作为分析、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究二者在外形描写,性格塑造和气质表达等方面的具体差异,以便我们更加准确、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两部文学作品。
一、外形上:《诗经》注重实用性审美,《楚辞》注重纯审美《诗经》所处的时代,十分注重女子社会劳动的实用性,所以在描述女性形象时,并没有对女性性别特点做过多的描述,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轮廓化地勾勒女性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粗线条地表现出女性的健硕之美,偏重于实用性审美。
如《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动作心理描述,《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郑风·狡童》因爱人不与自己同言同食而产生的“使我不能餐”、“使我不能息”的内心责怨,《卫风·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简略叙事,《郑风·有女同车》中“颜如舜华”、“洵美肯都”的孟姜姑娘,都是遗貌取神的艺术手法,使《诗经》通篇显现出典雅而灵动,深厚而淳朴的风格。
伴随时间的推移,母系氏族结束,男权逐步建立,女性由社会的统治者逐渐转变为男性的征服对象,变为“第二性”,《楚辞》正是生于这个时期。
因此《楚辞》中所描写的女性对象已经不再以劳动妇女为主,而多是取自历史或自然神话中的神巫之女或宫殿楼阁中的贵族妇女。
《楚辞》中的女性,已不再是社会劳动的参与者,而是男性文化的审美对象,因此在男性诗人的笔下便会更多的凸显她们在体态、容颜、服饰等方面所展示出的女性性别之美,不论是湘夫人还是山鬼,都披兰纫蕙,如“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华采衣兮若英”(《云中君》)等,都注重刻画女性自身之美、独特之美。
所以,和朴实自然的《诗经》相比,《楚辞》中的女性描写偏重于纯审美,更具有真实美感及理想化的浪漫色彩。
二、性格上:《诗经》注重阳刚性,《楚辞》注重阴柔性《诗经·国风》中有大量描写古代女性追求爱情与幸福的诗篇,透漏着积极真诚美好的愿望。
《诗经》中妇女形象的演变与社会变革

《诗经》中妇女形象的演变与社会变革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妇女们的生活状态。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演变。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探讨妇女形象的演变与其背后的社会变革。
妇女形象在《诗经》中的初期呈现在《诗经》的初期,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赋予了家庭和繁衍后代的责任。
她们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女曰》和《邶风》等篇章中。
在这些篇章中,妇女往往以柔弱、温柔的形象出现,被赞美为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
妇女的家庭责任《诗经》中有许多描写妇女在家庭中努力付出的诗句。
例如《女曰》中的一句:“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表明了妇女等待丈夫归来时的焦急和心情。
她们在等待丈夫的同时,也要照料家务和孩子,并且时刻保持自己的美丽和温柔。
婚姻观念《女曰》中还描写了婚姻的选择和后果的重要性。
其中一句:“是以有伉俪,子孙弗谐。
”意味着夫妻双方的和谐关系对于后代的重要性,传承家族血脉。
从社会变革看《诗经》中妇女形象的转变在随后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角色的重新定义,妇女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诗经》中描写妇女形象的篇章发生了转变。
农业社会到军事社会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军事社会。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男性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妇女则在家庭中继续履行传统的角色。
这在《诗经》中有所体现,比如《唐风》中的《卷耳》一篇,描述了男性凭借军事能力和英勇的形象。
宗族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演变,中国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这一社会形态下,男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妇女的社会地位则变得更加边缘化。
在《诗经》中,出现了许多描写妇女境遇的诗句,比如《商颂·山液》中的“维天之命,女阴是膳。
”表明了妇女作为世俗社会的附庸地位。
妇女形象的逐渐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再仅限于家庭。
从男性和女性两者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的爱情观

从男性和女性两者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的爱情观从男性角度来看,《诗经》中的男性主要表现为追求女性、表达爱情和对女性的赞美。
他们对女性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女性:《诗经》中的男性常常通过歌颂女性的美貌、才华和品德来吸引女性的注意,并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例如《关雎》中的“彼姝者子,何以与之?美目盼兮,眉目如画。
”就是男性对女性美貌的赞美和表达爱慕之情。
2. 表达爱情:《诗经》中的男性也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鲁及河洛,淮夷攸依。
”就是男性对女性的爱情表达。
3. 对女性的赞美:《诗经》中的男性也常常通过歌颂女性的美貌、才华和品德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男性对女性才华的赞美。
从女性角度来看,《诗经》中的女性主要表现为被追求、表达爱情和对男性的赞美。
她们对爱情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追求:《诗经》中的女性常常被男性追求,她们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女性对男性的爱情回应。
2. 表达爱情:《诗经》中的女性也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就是女性对男性的爱情表达。
3. 对男性的赞美:《诗经》中的女性也常常通过歌颂男性的英俊、才华和品德来表达对男性的赞美。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华。
援秉其策,搏于左右。
”就是女性对男性英俊的赞美。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男女角色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表达,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对方美貌、才华和品德的赞美。
这些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对后世的爱情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诗经中的女性意象与社会地位变迁

诗经中的女性意象与社会地位变迁1. 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这部伟大的诗歌集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的信息。
特别是通过研究诗经中的女性意象,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变迁。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2. 早期的女性形象在诗经的早期,女性形象主要表现为柔弱、羞涩和依赖。
许多诗篇中描述了女性的美貌以及她们在男性眼中的价值。
例如,《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性,被男性视为非常重要的存在。
然而,在早期的诗经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庸。
她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缺乏独立性和权力。
女性被要求顺从于丈夫和家族的意愿,她们的主要责任是照顾家务和生育子女。
这种社会结构对于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们的能力和才华被忽视了。
3.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在诗经中逐渐有所提高。
在晚期的诗经中,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独立。
她们不再仅仅被描绘为美丽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智慧。
这些女性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以《国风·草蟒》为例,这首诗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坚强和自立的特质:“草蟒之穴,有兰及蕙。
伊人搏其室,白茅为余宇。
” 这位女性不仅勇敢地生活在草蟒的巢穴中,还能让它成为自己的居所。
这个形象表达了女性的独立和坚韧的精神。
4. 社会变迁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那么,这些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呢?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
她们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发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使得她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高了她们的地位。
其次,法律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对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与文化内涵解读

《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与文化内涵解读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合。
它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爱情主题。
从婚姻、情感到性别,爱情在《诗经》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本文将以一位古人的视角,解读《诗经》中的爱情主题与文化内涵,带你领略这部千年之作的魅力。
I. 婚姻的爱情婚姻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也是爱情的结晶。
《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绘了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展现了其中的爱情主题。
A. 《秦风·无衣》《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来自于古代中国的秦地。
它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女子因为爱情而嫁给了一位贫困的男子,没有丝毫怨言。
这首诗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婚姻中的爱情,即使生活清贫,也能倾注真挚的感情。
B. 《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描述了婚姻关系中的欢愉和痛苦。
诗中的女子用鸟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纷争和不和谐婚姻的伤感。
II. 情感的爱情除了婚姻之外,《诗经》还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爱情。
无论是对亲人的深情厚爱,还是对挚友的忠诚友爱,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
A. 《国风·郑风·羔裘》《国风·郑风·羔裘》是一首表达兄弟情谊的诗,描绘了兄弟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忠诚。
诗中的兄弟连同周围的人们共同为了追逐生活的幸福而奋斗,彼此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展现了古代兄弟情的真情实感。
B. 《国风·齐民伯·硕人》《国风·齐民伯·硕人》是一首表达家人之间感情的诗,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牵挂。
诗中的主人公思念远方的家人,希望他们早点归来,展现了亲情的深厚和珍贵。
III. 性别的爱情《诗经》中还反映了性别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在古代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承载了许多文化内涵。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婚恋诗歌是一种特别形式,记录了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男性的特点。
本文将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浅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歌。
首先,从男性的态度和行为入手,可以看出《诗经》中男性的特点。
在《诗经》中,男性多表现出自信、豪迈和坚强的品质。
如《卫风·硕人》:“硕人其颀不揭,中田有麦。
”表达了男性自信坚定的一面。
而在《周颂·清庙》中,男性表现出要昂首挺胸,自强不息的态度:“显哉王乎,岌岌难望,矍矍难倾,卬卬而骄!”以及在《国风·周南·漢廣》中通过勇敢的行动展现出了男性身为保护者的责任感:“依依南行,问我好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以观之?云间之翼,蓝间之舞。
”其次,男性家族的观念也是《诗经》中婚恋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个特点。
在《诗经》中,男性普遍重视家族和家庭的利益,尤其是男性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在《国风·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表明了男性关心家庭和子女的安全和财富状况。
在《国风·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展示了男性领导家族争取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男性的家族观念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以及“孝道”的重要价值观。
另外,在《诗经》中还有一些描绘男性赞美女性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美和贤惠的追求和崇拜。
在《国风·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男性赞赏了女性的美,可以说是对女性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在《国风·召南·甘棠》中,“独宿之情,独寝不宁。
甘棠之未落兮,美人之无命。
”中,男性则更着重表现了女性的贤惠和决心。
这些婚恋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展现了男性对女性所追求的美与智慧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中男性视角看当时的女性美摘要:诗歌总集《诗经》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蕴含着男性的审美标准。
从男性审美标准出发,《诗经》中的女性美主要包括:形象美、品德美、性情美和才艺美。
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对民族心理、文学及女性审美追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男性视角;女性美;《诗经》虽然我们知道美的标准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当中。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美的创造和鉴赏有历史的继承性,美的观念和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诗经》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她们就是美的化身,在她们的身上的审美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将通过对《诗经》中女性的才艺美、形象美、品德美、性情美进行分析。
这样便可以清晰的了解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的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一、形象美怎么样的一个女子才算美女?似乎我们很难去定义。
我们通常是在心中描述出那么一种大致的状态,但它只是模模糊糊的。
对美女定义很难原因其实在于,美女的美不仅因人而异,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我们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但作为美女还是有大致相似的标准的。
美女的美,最开始是以其形象进入男性视野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观人先观其“貌”,美女的“貌”也就是她的外形。
《诗经》当中女性形象的美又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的:1.容貌美《诗经》当中的那些美女,一开始是以其美丽的容貌进入到男性的视野当中。
所以要成为美女没有美丽的肌肤和精致的五官又怎么能行呢?《诗经》中的《卫风·硕人》是对女子正面描写得最好的。
《硕人》是一首赞美山歌,赞美的是卫庄公夫人庄姜。
在这首诗歌中又以“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①这一段来赞美庄姜夫人外貌的美丽。
“硕人”,它的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
在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是在庄姜的国家(卫国),是把高大丰满、皮肤白晳作为美的一个重要指标的。
“手如柔荑”其中“柔荑”是指刚长出的茅草。
这里比喻的是女子的手纤细柔嫩,可见庄姜这位美女的手之娇贵。
接着“肤如凝脂”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
前面的“硕人”强调了庄姜皮肤的白,而这里的一个“脂”字更道出了她皮肤十分细腻和润滑。
接着“齿如瓠犀”,“瓠犀”指的瓠瓜的籽。
这里形容美人牙齿洁白整齐。
下面的“螓首蛾眉”螓首:额广而方发,蛾眉:眉细而长,这里也都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的。
紧接着又写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典型神态的描写,不禁令让我们撩起多少的遐想。
似乎身旁就刚刚飘过一位颠倒众生的美女。
从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成为美女仅仅是对五官的要求都是十分苛刻的。
《硕人》之外,《诗经》中另有一些诗歌并不直接描摹,而采用比喻和衬托修辞手法来描写美人的容貌。
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使读者拥有更多的联想。
下面试举几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脸孔用春天鲜艳盛开桃花来衬托新娘的美丽明艳以及此刻兴奋而羞涩的情态;《召南·何彼襛矣》中:“唐棣之华”、“华如桃李”,用棠棣花之艳丽喻贵族女子的盛艳容貌。
又有《郑风·有女同车》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美人的容貌,只是用一句概括性“颜如舜华”来表达,用娇艳的木槿花比喻同车女子的娇美面容。
此外,还有《郑风·出其东门》中“有女如荼”,同样是用花,用盛开的白茅花比喻东门外女子的美丽容貌;《魏风·汾沮洳》用“美如玉”、“美如英”来形容容貌俏丽迷人的女子;《陈风·东门之枌》中“视而如莜”,用盛开的锦葵花比喻女巫的美貌;而在《陈风·泽陂》中诗人关注着一个像荷花一般青春光润的姑娘。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春秋那个时代,当时的男子是十分在乎女子容貌的,其实又何只是春秋那个时代,如今的我们不论男女也不都“以容为美”吗?《诗经》所反应的年代里,女性的容貌甚至与女性自身的命运产生了很的关联。
如在《诗经·氓》中就叙述了一位女性被男子抛弃。
抛弃的原因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
”②两句可见她的不幸也就与年老色衰有关。
2.体形美不同的生活环境也使得审美标准不尽相同。
《诗经》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生产力相当低下,要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生存下来,人就必需长得十分健壮。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上看,当时以高大、丰硕为美的观点是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还有就是当时战争经常暴发,身体长得强而有力就多了一分活下去的可能。
所以《诗经》中的男性钟爱“硕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哪个男子会娶一个刚进门没多久就死了的当妻子?由此“硕人”也就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美人。
在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中云:“大人犹美人,古人‘硕’、‘美’二字,为赞美男女之统词,故男亦称美,女亦称硕。
”③《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一句是赞美庄姜不仅身材好并且脖子还很长。
她不仅衣着华美而且气质优雅高贵。
《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其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④,《陈风·泽酸》“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都是赞美妇人身体强壮高大。
也有《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王风·采葛》说明了当时的女子要从事各种劳动,因而柔弱的身体是无法承担大量的体力活动。
从侧面反映出“高大、丰硕”这种美的特征是当时男性要求女性所需要具备。
其次,从几千年的文化来看,男性传宗接代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诗经》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所以自然环境本身就十分不利于人生存,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战争,因而人口就十分稀少。
男子为了传宗接代因而选择高大健壮女性,因为那象征着健康,才更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诗经》中《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⑤诗中用桃来类比这位妙龄新妇,用娇艳的桃花来比喻新妇红润的面容、丰腴的体态,从桃树产出果实之多和桃叶十分茂密因而想象到新人拥有旺盛的生育能力。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⑥这里以花椒多子成串喻妇人多子。
以“硕”为美原因也就是期望新妇拥有花椒子般一样的生育力能力。
此外,还有《周南·螽斯》、《周南·芣苡》这些篇章也都涉及到了生育、繁衍等的社会问题。
3.服饰美其实不论古今人们都主张适度修饰。
当然修饰不仅要与自己的身体条件相符;还要与其家庭经济条件相适应。
这一点对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诗经》中的女性通过适度的服饰修饰可以更加引人注意和羡慕,突现其美。
在《诗经》中有许多对女性服装的描写如:《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衣綦巾,聊乐我员。
”从这些诗句当中我们得知当时女性服装以素净为主,尤为钟爱白色。
在各种重大活动当中女子通常都是着一身白衣。
白色是柔和的,它象征着明亮、纯洁,容易使人们想到高尚的人格、纯真的天性。
因而那个时代的女性自然喜欢穿着白色的衣服了,并且它是一种尊贵的象征。
当时的人们除了爱穿素净服装,也有的衣着华丽的,如在《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衣锦襞衣”,《郑风·丰》中“衣锦襞裳。
”,《郑风·丰》中“衣锦襞裳”,更在《鄘风·君子偕老》中详细铺陈卫宣公夫人的服装,从内衣的细密工致到象服的精美有文,从这些豪华的衣饰照应出了宣姜美丽绝伦的容颜。
当然除服装以外,周代那个时候的人们也十分重视随身佩戴的饰品,而玉不但因其自身稀少而显珍贵,而且玉的质地、光泽,硬度、纹理、音色体现了仁、义、智、信、洁的美德。
符合周代人对高尚精神品格的追求。
所以玉成了那个时代的人最崇尚的佩饰。
而且人们佩戴玉时因其摆动而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又与淑女优雅的举止相吻合,因而呈现出一种和谐美,令走过这样女子身旁的男子心生爱慕之心却又不敢有半分的菲薄之意。
《诗经》中还有用玉作比,以此来赞美女子的美。
《周南·野有死麕》“有女如玉”;《魏风·汾沮汝》“彼其之子,美如玉”;《郑风·有女同车》“佩玉将将”;《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美玉同美人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
因而人们对玉就有了种种的偏爱,从玉身上人们寻找着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
因此周时的俊男美女尤爱佩戴玉,产生了以玉为美独特文化。
二、品德美仅仅是美丽的女子像花,鲜花虽美,但转瞬即逝。
一个内在没有良好品德作为支撑的女子,是很难赢得男子的尊重与欣赏。
周代时候已经开始注重人的自我修养,认为人们伦理道德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而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当时女性的审美,除了重视女子外在的容貌,同时具有好的品德和好的品性也是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
《诗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女子的品德美。
1.温柔善良之美《诗经》开篇就是《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⑦这里“淑,善也”(孔颖达),而“淑女”也就是指品质善良具有内在美的女性。
而也正是诗中女子拥有“淑”这样的内在品德美。
才令诗中男子为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吧!《邶风•燕燕》中有这样的描写“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⑧将他译成现代文为“妹妹多让人信任啊,她的心诚实而深远。
既温柔又那样谦和,她本性善良而谨慎。
”这诗突出的表现了仲氏为人可靠,心地厚道,既温柔而又和蔼,谨慎而又周到。
而在《卫风·氓》中的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些都无不显示出女子的忠厚、深情、善良的品格。
2.勤劳之美《诗经》中还有许多的篇目是对女性勤劳美的展现。
《周南•葛覃》“是刈是濩,为绤为絺,服之无斁。
”⑨一句“服之无斁”,透露出诗中妇女因辛勤劳作后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这都说明了这位女子是有教养的、勤劳的、善良的。
有这样一位勤俭持家的好女子我想无论是夫家还是娘家都会疼爱她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
《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⑩我不仅看了一位辛勤劳作采卷耳菜的妇女,更看了她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无尽相思之情。
而《周南·芣苡》是一首劳动歌,大概是妇女们采车前子时随口创作的,读来感到非常清新活泼,而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今天在田间挥洒着汉水正辛勤劳作的妇女。
《召南·采蘩》中写了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同样是对幸勤善良女性的赞美。
3.孝之美《诗经》中也有表现女子“孝”这样的美好品德的。
而孝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尊祖敬宗。
《周南·汝坟》这首诗描写的是丈夫行役外出,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维持生计,照顾父母,这就也是孝!《周南·葛覃》中,女子十分勤劳、贤惠,所以深得夫家的喜爱,日子过得好了,免去父母的担忧,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