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合集下载

实验二 实验报告

实验二 实验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班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二直流斩波电路的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电路
1.降压斩波电路
2.升压斩波电路
三、实验内容
1.PWM性能测试
观察PWM脉宽调制电压(u GE)波形,观察其最大占空比和最小占空比波形,并记录在下表中。

2.降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3.升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四、思考题
(1)根据记录的波形,分析并绘制降压斩波电路的U o/U i- (占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如果斩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发生变化,对其输出电压、电流波形有何影响,为什么?。

实验二 黑盒测试

实验二 黑盒测试

实验二黑盒测试一、实验目的1、掌握黑盒测试的基本方法;2、掌握黑盒测试用例的编写。

二、实验要求1、根据给出的程序分别使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判定表方法、因果图法、正交试验法、功能图法、错误推测法来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2、输入数据进行测试,填写测试用例。

三、实验内容1、等价类划分法测试练习——创建腾讯QQ号黑盒测试问题QQ用户登录框测试,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QQ帐号,二是QQ密码。

1)划分等价类并编号,在下表内填写等价类划分的结果2)设计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的有效等价类2、因果法测试用例设计练习——自动售货机软件测试用例设计问题有一个处理单价为5角钱的饮料的自动售货机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

其规格说明如下:若投入5角钱或1元钱的硬币,按下〖橙汁〗或〖啤酒〗的按钮,则相应的饮料就送出来。

若售货机没有零钱找,则一个显示〖零钱找完〗的红灯亮,这时在投入1元硬币并按下按钮后,饮料不送出来而且1元硬币也退出来;若有零钱找,则显示〖零钱找完〗的红灯灭,在送出饮料的同时退还5角硬币。

分析说明,列出原因和结果:原因:1、售货机有零钱找2、投入1元硬币3、投入5角硬币4、按下橙汁按钮5、按下啤酒按钮结果:6、售货机〖零钱找完〗灯亮当售货机中没有零钱的时候就有红灯亮7、退还1元硬币当投入1元,而且售票机中没有零钱可找的时候8、退还5角硬币当投入1元,而且售货机中有零钱可找的时候9、送出橙汁饮料10、送出啤酒饮料画出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所有原因结点在左边,所有结果结点在右边,建立中间结点,表示处理的中间状态,中间结果有:11、投入1元硬币并且按下饮料按钮,12、按下〖橙汁〗或〖啤酒〗的按钮13、应当找5角零钱并且售货机有零钱找14、钱已付清1售货机有零钱 6 零钱找完,灯亮2投入1元硬币7 退出1元硬币11 该找5角13 可以找5角3投入5角硬币8退出5角硬币12 按下按钮14 钱付清4 按下橙汁按钮9送出橙汁饮料5按下啤酒按钮10送出啤酒饮料图1 售货机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四、实验步骤1、依次按照每种方法的步骤来写出测试用例2、测试,得出结果。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答:当输入信号固定时,接入旁路电容使得放大倍数增大。在输出不失真的情况下,输入信号的频率越高,旁路电容应该越小,输入信号频率越低,旁路电容应该越大。
注:表格空间不够可自行加页.
2.300
(3)保持Rc不变,放大器接入负载RL,在改变RL数值情况下测量并计算,结果填表2.3。
表2.3负载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给定参数
实测
实测计算
估算
RL
Vin(mV)
Vout(V)
Au
Au
100K
5.0
11.5m
2.3
2.26
2.2K
5.0
10.9m
2.18
2.0
5.1K
5.0
3.39m
0.678
答:1)静态工作点受所选三极管以及R1,R2,RC,RE,滑动变阻器的影响,除滑动变阻器外值都确定,所以主要受滑动变阻器的影响,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Ve处在1.9~2.2之间,使得电路处在静态工作点,起放大电路作用。
(2)电压放大倍数与所选三极管和输出电阻(R4,R5,R6)有关。输出电阻越大,电压放大倍数越大。输出电阻越小,电压放大倍数越小,对输出波形影响较小。
三、实验内容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原理
分压式共射极放大电路,其电压增益为:
若发射极Re加入旁路电容,电压增益变为:
3、实验步骤
1.基本电路
按所给电路图进行连接
2.静态分析
设定电路各元件参数,调整滑动变阻器RV2使电路处于放大工作状态(VE=1.9-2.2V左右),通过测量并计算填表2.1。
记录电路各阻值大小:RV2= 30k;R1= 33k;R2= 24k;RE= 2.2k;RC= 5.1k;电源V= +12V。

实验2

实验2

实验四园林树木形态性状变异的调查分析一、实验目的观察园林树木形态性状的变异,学习园林树木形态性状变异的调查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园林树木大多为异花授粉植物,基因杂合程度高,其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及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从而形成配子的种类非常丰富。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其自由授粉后代性状变异广泛,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五角枫四、用具和试剂标签、种子袋、量角器、高枝剪、梯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踏查及五角枫编号:在试验基地踏查观察五角枫叶片及翅果的变异情况,随机选取30株五角枫并编号,绘出各株位置图。

2 采集翅果和叶片:在每株树冠各个方向选取健康枝条,在枝条的中部采集正常叶片,每株树采集30片叶片;同时采集正常翅果,每株树采集30对翅果(每对不要分开,下面需要测角度),翅果和叶片分单株装袋(每袋挂标签)带回实验室。

3 形态性状测量:把采集回来的叶片和翅果分摊于实验台上,分别测量以下指标并记录:(1)叶基角(用量角器测基角,参见下图)表1 叶基角(2)翅长与种长比(测量翅长和种长,参见下图,计算种翅比)4 性状变异分析:(1)叶基角方差分析:用excel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株间和株内变异显著性,均值及变异幅度。

(2)种翅比方差分析:用excel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株间和株内变异显著性,均值及变异幅度。

(3)叶基角与种翅比两性状的相关分析:用excel进行两性状的相关系数计算。

作业:1、原始数据,提交excel电子版。

2、性状变异及相关性分析报告。

附:excel分析。

实验2-1-答案

实验2-1-答案

白盒测试用例练习
1.为以下所示的程序段设计一组测试用例,要求分别满足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void DoWork (int x,int y,int z)
{
int k=0,j=0;
if ( (x〉3)&&(z<10))
{ k=x*y-1;
j=sqrt(k);//语句块1
}
if ((x==4)||(y>5))
{
j=x*y+10;
}//语句块2
j=j%3; //语句块3

由这个流程图可以看出,该程序模块有4条不同的路径:
P1:(a-c—e)P2:(a-c-d)
P3:(a—b-e)P4:(a—b—d)
将里面的判定条件和过程记录如下:
判定条件M={x〉3 and z<10}
判定条件N={x=4 or y〉5}
1、语句覆盖
2、判定覆盖
也可以让测试用例测试路径P2和P3.相应的两组输入数据如下:
3、条件覆盖
对于M:x>3取真时T1,取假时F1;
z〈10取真时T2,取假时F2;
对于N:x=4取真时T3,取假时F3;
y>5取真时T4,取假时F4。

条件:x〉3,z〈10,x=4,y>5
条件:x〈=3,z>=10,x!=4,y〈=5
5、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
1)x>3,z〈10 2)x>3,z〉=10
3) x〈=3,z<10 4)x〈=3,z〉=10
5)x=4,y〉5 6)x=4,y<=5
6。

实验二 实验报告

实验二        实验报告
生成设备驱动程序详细信息表的最简单的命令是:
Driverquery /fo:csv –v >*.csv
输入Mem:
Driverquery /fo:csv –v >*.csv
输入Driverquery:
输入SystemInfo:
电子表格:
③、网络通信命令Ping:使用 ping可以测试计算机名和计算机的 ip 地址,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通过将 icmp 回显数据包发送到计算机并侦听回显回复数据包来验证与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 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打开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Ping命令,并记载运行结果。
(1)系统信息命令 例如Time,Date,Mem,Driverquery和SystemInfo等。
(2)系)文件系统命令 例如Copy,Del和Mkdir等。
(4)网络通信命令 例如Ping,Netstat和Route等。
四、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项目名称:Windows 2000/XP命令控制界面教师评分: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对日常使用的Windows 2000/XP系统的命令控制界面做进一步了解。
要求:了解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命令;了解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命令的直接使用和批处理使用的方法。
六、实验过程中所遇问题思考与讨论(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做)
六、参考文献:
1、《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孙钟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书》,第2版,张尧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操作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庞丽萍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实验二 实验报告表(1)

实验二 实验报告表(1)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1120172270 姓名刘江班级:02041703 实验时间:2017年10月16日
实验报告表2-1 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实验记录表
说明:本实验对计算机内存数据的存放拟定为:①整数用两个字节存储,并负数只考虑原码;②实数用4个字节存储,其中阶码部分占一个字节。

实验报告表2-2 其他进制数据与二进制转化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3 数据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4 二进制算术运算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5溢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6浮点数的小数点浮动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考表2-7 表示浮点数的二进制串中阶码位数改变实验记录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实验内容;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06年、11
年人收入水平对人均消费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地建立与检验
2、实验要求:
(1)建立2006与2011年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对回归模型做出经济意义上的解释
(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与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
中国2006年与2011年的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1、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增长中,居民消费一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合理适度的消费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们可以从居民消费水平这一角度考虑。

而居民的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情况。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掉折旧和税收后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储蓄和消费。

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就有更多的收入进行储蓄和消费。

增长的消费水平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次试验通过2006年与2011年的人均消费与收入水平的数据进行研究,建立模型,以研究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2、指标选择
本实验中,经济指标我们选择同一年内各地区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

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和2012年),分别是各省份的城镇人均收入及消费
单元:元
表1 2006与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数据(X表示人均消费,Y表
示人均收入)
为了保证两个年度具有可比性,必须剔除价格因素对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这里
以2006年的cpi作为基期来调整数据。

首先可以查出06年的cpi为101.5%,11年的
cpi为105.4%,按照公式“调整后的收入”= “原始收入”*(217.5951/261.0937),
其中217.5951是06年相对于90年的cpi,251.4328是11年相对于90年的cpi。

调整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见下表:
单位:元
表2 2006与2011年31个地区调整后的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数据(X表示人均消
费,Y表示人均收入)
5、数据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工具做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

1、数据的初步浏览
在每一实验前我们都应该对数据进行浏览,从直观的图形上检验是否存在变异数据,如果存在我们需要对它修正或者剔除,以防止它对我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好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错误,影响实验的效果。

2、2006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1)
图1 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
通过图1,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中在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人均消费也在增加。

并且没有出现人均消费高于人均收入的异常点。

3、2006年各个地区的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如图2)
图2 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具有明显的现行相关关系。

4、2011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3)
图3 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
通过图3,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中在人均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人均消费也在增加。

并且没有出现人均消费高于人均收入的异常点。

5、2011年各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折线图(如图4)
图4 2011年31个地区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
通过图4,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1组样本数据分布在一条直线的周围。

6、数据相关性
首先看一下06年的相关系数:
06年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85606,说明相关性特别高。

再看一下11年的相关系数:
11年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水平之间相关系数也高达0.970805,说明二者之间相关性也是很高的7、建立模型
由以上数据分析以及散点图显示,2006年,2011年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现行相关关系,在本次试验中将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收入做为解释变量。

做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如图5,图6
图5 2006年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方程:Y06=0.714554*X06+281.4993
图6 2011年人均消费对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Y11=0.643842*X11+920.7982
8、统计检验
(1)对建立的有关于06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Y06=0.714554*X06+281.4993
从斜率项的值看,0<0.714554<1,符合边际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经济理论表明,
在各个地区中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就会增加0.714554元。

R-squared=0.971419,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度很高,得到的回归方程非常好的
拟合了样本。

(2)对建立的有关于11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Y11=0.643842*X11+920.7982
从斜率项的值看,0<0.643842<1,符合边际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经济理论表明,
在各个地区中人均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就会增加0.643842元。

R-squared=0.942463,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度很高,得到的回归方程非常好的
拟合了样本。

(3)T检验
先看06年的,t=31.39525
p=0.00000
查表可得,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t(31-1-1)=1.699,计算得到的值远大于临
界值,说明t检验通过。

再看11年的,t=21.79494
P=0.00000
t统计量的临界值仍然是1.699,远小于计算的到的值,所以t检验依然通过。

(4) F 检验
06年的F值为985.6616,11年的F值为475.0196,而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的临界值F(31-1-1)=4.18,远小于计算所得值,所以F检验通过。

9、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

2、人均收入是影响人均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比较11年与06年的数据,随
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消费支出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并且增长
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3、如果我国要刺激内需,让它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那
么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0、实验总结
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计量模型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检验以发现建立后的模型十分具有准确性。

本次实验我们就一个被解释变量与一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简化了研究的复杂程度,明晰的阐述了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今后关于经济变量之间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