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合集下载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文赋》是陆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赋体”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文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观念有着独特见解,他提出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注重文体的表现与传达,开创了“文赋体”在文体学上的新局面。

本文将从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陆机的文体观念以及《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文赋》是陆机创作于晋代的一部文论著作,旨在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规律。

它表现了陆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文赋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注重文学性,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有着高度的追求,提倡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文学风采。

着力表现主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聚焦和突出,使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追求真实性,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真实、自然的艺术形象。

追求真善美,力求作品既有真实的描绘又具有美好的情感,兼具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文赋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

二是它注重文学取向,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三是它是一种文学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了一系列艺术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这一理论,强调了文体在表达和传达意义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以载道,意指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载道”作用,能够表达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具备了这种“载道”作用的文体,才能够真正地给读者带来感受和启发,发挥作用。

载道以表意,意指文学作品要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现出内在的意义,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内核。

陆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因此文体在传达意义和表现艺术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讲陆机文赋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讲陆机文赋

三、《文赋》理论分析
• (四)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 五种弊病。 • 1、四个问题:一是从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 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二是要求 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三是力避雷同, 以求创新。四是精美辞句,以免平庸之讥。 这是创作经验之谈。
三、《文赋》理论分析
• (四)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 五种弊病。
四、课下参阅
• 1、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9。 • 2、杨牧《陆机文赋校释》台北洪范书店 1985。 • 3、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 《文史哲》1963年2期。 • 4、逯钦立《文赋撰出年代考》《学原》二 卷一期。
• 2、五种弊病: • 一是防止因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清唱而靡应”, 以至不能成文之弊; • 二是防止美丑混合,“虽应而不和”,以至文不调谐之弊; • 三是防止重词遗理,“虽和而不悲”,以至流于空泛之弊; • 四是防止迎合时俏,“虽悲而不雅”,以至格调不高之弊; • 五是防止清淡疏缓,“雅而不艳”,缺乏文学趣味之弊。
三、《文赋》理论分析
• (一)论创作激情的产生。 • 三种要素:一观察万物;二阅读古籍,三 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 1、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 和获得丰富的素材。 • 2、大量阅读钻研古籍,可从中吸取间接 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 3、崇高廉洁的志向,在创作中能发挥巨 大的指导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
主講人:
第六讲 文赋
• • • • • 一、作家作品介绍 (一)陆机生平 (二)陆机的文学创作 (三)文赋介绍 (四)文赋的写作年代
二、文赋的结构
• 一自然段是序言,提出中心论题:意与物的关系, 说明写《文赋》的目的在于论述作文的“利害之 所由”,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 二至五自然段,论创作前的构思准备以及文思来 时的乐趣。 • 六自然段,论述了文体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以及自 然景物多变同文体多样的关系。 • 七至十一自然段,论述了作文利害之所由,从文 意与文辞以及突出文章中心等方面,对作文提出 要求。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陆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论之作,其对文体观念的探究以及在文体学上的意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对诗、文、赋等文体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本文将探讨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陆机对文体的理解。

在《文赋》中,陆机对文体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文体是一种文学表达的方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陆机认为,文体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律,正确地运用文体可以达到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的目的。

在对文体的认识上,陆机强调了文风、文韵、文意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文赋应当遵循文辞神韵相应的原则。

陆机在《文赋》中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诗是以声律为主要特点的文体,追求音韵的和谐和表达审美的目的;文以叙事为主要特点,注重文字的表达和叙述;赋则是诗文结合的一种文体,具有诗的音韵和文的叙事等特点。

陆机对这三种文体的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而且能够指导文学创作实践。

陆机还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体风格问题。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应当符合其所采用的文体特点,既要保持整体的风格一致性,同时又要注重各自文体特点的突出。

陆机认为,文赋的风格应当以“雄浑豪放、悲壮悲切”为主要特点,通过运用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营造出宏伟壮丽的艺术形象。

陆机《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十分重大。

陆机通过对文体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文学创作应当遵循的原则,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陆机的文体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陆机的《文赋》对文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了后世文体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浅论《文赋》中的文学构思内涵

浅论《文赋》中的文学构思内涵

浅论《文赋》中的文学构思内涵作者:张圆玲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8期陆机(261—303),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其《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学创作的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奠基者之一。

《文赋》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我们浅谈一下其中对文学构思的论述。

一、论文学构思思想基础陆机是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身东吴显贵家庭,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均系东吴名将。

有深厚的儒家思想,陆机家遭难后,与弟陆云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之久,奔赴洛阳寻求功名,拜谒了地位显赫的张华。

后陆机曾先后做过著作郎、殿中郎等职。

虽《文赋》可能是他闭门苦读之作,但他一生行迹可见。

在政治上,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其《遂志赋》中历数尧舜文武的功业,并说“仰前踪之绵邈,岂孤人之能胄”,但由于仕途不顺,其向上的道家思想亦浓厚,特别在论述创作时主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

在论文构思时,他始终把作家的主体性置于首要地位,这亦是他创作《文赋》的动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二、构思前主体准备在论述作家构思前应当具备的条件时,首先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在开篇即言“伫中区以玄览”,“玄览”即心居玄冥;览知万物,像庄子所谓虚静精神状态,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明万物、思虑清、心神专一,其次他言要“颐情志于典攻”,“典攻”即泛指各种有价值的优秀文章与著作,可见“颐情志于典攻”是要求作家广泛学习前人文章和著作,吸取前人丰富创作经验,必须注意的是,陆机这里着重讲的是书本知识,而未涉及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一般人谓书本知识亦是前人从现实生活中所得,但更主要的在于陆机因受老庄影响把创作主体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与主体心理构造有关。

三、构思活动情状《文赋》论述最为生动精彩的部分,以下文字可见:“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入极,心游万仞。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为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在书中提出了仁政的核心思想,认为只有仁政才能真正治理国家。

他强调仁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德治国”,而不是多采取暴力政策。

他认为仁者渡于民,以百姓之心托近朝,以人情取之,以仁政治之。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以礼待诗”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字的艺术才能使群众在礼仪方面得到教育,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因此礼仪是其仁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陆机还解释了“文”的内涵,把它视为仁政的修身训练,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片仁心的海洋,一颗感恩的思想之种。

他主张“仁者养文”,并认为文赋不可能独立于仁政,而是仁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赋要真正自成体系,必须服从仁政上的统一指导。

总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及后来仁政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文赋读书笔记

文赋读书笔记

《文赋》是晋代陆机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在《文赋》中,陆机对文学的本质、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学作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叙述事实。

因此,他主张在创作中注重表现作品的内在美,通过华丽的辞藻、优美的韵律、独特的修辞等手段来营造出作品的审美效果。

这种注重文学审美性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陆机在《文赋》中探讨了文学的创造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诞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创造出来的。

因此,他主张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对文学创造性的探讨,不仅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也对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陆机在《文赋》中还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能够起到教育、启示、娱乐等作用。

因此,他主张在创作中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弘扬正义。

这种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

总之,《文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文
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和文化底蕴。

同时,《文赋》所倡导的注重审美性、发挥创造性、关注社会功能等观点,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陆机文赋的基本观点

陆机文赋的基本观点

陆机文赋的基本观点开始创作,精心构思。

潜心思索,旁搜博寻。

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

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

此时物象,清晰互涌。

子史精华,奔注如倾。

六艺辞采,荟萃笔锋。

驰骋想象,上下翻腾。

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

有是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

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

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

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

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圆满此很难描摹形象。

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豪不让。

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描绘形象。

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沿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

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

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

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

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

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杨顿挫,文理清壮。

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

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

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

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文章体式也常变迁。

为文立意崇尚冷气巧,运用文辞贵在华妍、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鲜艳。

虽说取舍本无定律,文辞安排很难合适;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吻自然。

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

如果颜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有艳。

有时下文对上文有损害,有时上文对下文影响。

有时语言不顺而事理连贯,有时语言连贯而事有妨。

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一起互相损伤。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1. 引言1.1 介绍《文赋》的背景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论著,被称为“文章之精品”。

在介绍《文赋》的背景时,我们不得不提到陆机这位作者的背景和地位。

陆机,字文鸯,江苏苏州人,是东晋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

他是东晋朝廷的重要官员,曾任吏部尚书、国子祭酒等职,享有“东晋文学六家”之首的盛誉。

陆机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成就,在文学领域也有独树一帜的造诣,尤其在文论方面更是引领潮流。

《文赋》是陆机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共分为30篇,文风严谨、精妙。

在《文赋》中,陆机对文赋(文体)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体观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定义、特点、风格以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文赋》的背景和文体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机的文学思想和对文学的贡献。

1.2 概述文赋的文体观念《文赋》是唐代文学家陆机所作的一篇文论文章,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兼有系统性的章回小品文章。

在《文赋》中,陆机提出了他独特的文体观念,对文体的要素和特点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概括而言,陆机在《文赋》中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具备的质朴、真实和自然的特点。

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文章应该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应该被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所掩盖。

陆机强调了文体的朴素和真实性,认为写作应该从内心深处发出,而不是刻意追求虚华和华丽。

在文体观念方面,《文赋》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情感应真实、用语应自然、结构应合理等。

陆机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感性的艺术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2. 正文2.1 探讨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798年-878年),字文昌,唐代诗人、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代三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

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

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创作理论;写作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

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i。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

《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一、论文章的缘起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人们在研读古籍时会为古人崇高的品德,清正的节操所感动,而文章的辞采也会使人产生美的联想3。

这些都是促使人写作的动因,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把写作的动因归于生活、读书有所感受,并把生活感受看作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源泉。

二、论文章的构思陆机认为文章构思,首先要排除一切干扰,使思想高度集中。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有视而无见、听而不闻、心不外用,在思想高度集中的前提下,进入构思过程。

整个构思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如何体现“物”的问题,即是创作中构思问题;第二阶段是“文”如何表达“意”的问题,即创作中语言表达的问题。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便是指写作过程中“物”、“意”、“文”的关系。

陆机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构思中的意,“物”指人思维的对象4。

陆机主张质文并茂,追求“物、意、文”的有机统一;主张“尚巧”、“贵妍”,“相宣”,力求实现“文辞逮意”5。

第一阶段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并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而作者对某一方面的感受便限定了文章主题的范围,文章的构思也就在主体范围内驰骋想象。

广泛搜求表现主题的素材,经过深入的想象构思,事物的情理由朦胧到鲜明,事物的形象也清晰地纷纷呈现,因此作者对主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于是构思进入“文”如何表达“意”的阶段。

第二阶段也就是如何用文辞表达文章主题的问题。

搜集足以表情达意的文辞,广采诸家文作的精粹,吸取古代经典中的佳句,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养料铸造新词2。

陆机从创作的构思角度和写作两个角度对“意、物、文”三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创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6。

三、论文章的写作陆机首先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要分辨文义按部归类,考核词性分列就班,组成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即写作大纲,有了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或大纲,文章的表述组合可以多种多样2。

关于文章的主题思想,陆机提出了“警策”问题。

树警策以振全文7,有了“警策”的辞语来统领全文,文章主题思想就更明确,文辞组合也就更有条理。

关于遣词造句,陆机特别强调准确精当,能很好得地表达文意。

文章还要富于文采,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要新巧,文辞要华美,声韵要错综变化。

四、论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在文论末尾,就灵感问题做了专门的探讨。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所谓“应感”就是今天说的灵感,陆机将其称之为“应感”和“天机”8。

灵感的获得,源于生活,来自实践9。

陆机总结说灵感去时,竭智尽虑来写,也难免有误;灵感来时,率意命笔也很少有差错。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灵感问题,陆机第一次做了较具体的描述,是文学理论上的一大发现,对后人很有启示。

五、论文章各种题体裁的特点1.“诗缘情而绮靡”,诗,因情而生又表达感情,要求辞藻华丽并具有音乐美。

2.“赋体物而浏亮”,赋,这种题材长于描述事物,所以要求明快清晰。

3.“碑披文以相质”,碑文,这种文体语辞要质文相称把握有度。

4.“诔缠绵而凄怆”,诔,用于哀悼死者,词要缠绵悲凄。

5.“铭博约而温润”,铭,内容广博而文体简短,用词讲究平和温润。

6.“箴顿挫而清壮”,箴,用于警醒,所以辞铿锵顿挫,语壮而气清。

7.“颂优游以彬蔚”,颂,用于歌德,行文要大气洒脱而词藻美盛。

8.“论精微而朗畅”,论,用于析理,讲究分析精密叙述明畅。

9.“奏平彻以闲雅”,奏,用于向上陈述事理,要语气平和而说理透彻,用词从容优雅。

10.“说炜晔而谲诳”,说,在于感染人,论理要明畅,叙事要生动甚至诡奇。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把中国文论的重心由“言志”转向“缘情”,且对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认识10。

他对这十种文体特点的概括有的总结的较好之处,但也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六、论文章的毛病陆机探讨了文章的各种毛病,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文辞与文艺组合的矛盾。

2.文章主题不明。

3.文章忌与前人雷同。

4.文章中的佳句颖脱,众辞不能与之相称。

5.文章题材偏狭,单调贫乏。

6.文章内容萎靡纤弱,浮艳无光。

7.文章背离正道,寻虚逐微。

8.文章内容放荡,形式妖冶。

9.文章过于清淡,缺少文采3。

七、论文章的社会作用《文赋》最后一段专门论述了文章的社会作用,陆机继承了前人的论点,提出文章可以“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对文章的艺术效果做了较具体的阐述,但是他所提出的文章社会作用仅限于教化方面,而对文章的认识、讽喻作用未能较好地论述,这是不足之处。

陆机的《文赋》对一些文学创作理论做了大致的概括阐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

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

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

《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总结:陆机的《文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11,还提出了“缘情”等主张,。

对为文的利弊,他提出了“达变识次”的见解和“唱、应、和、悲、雅、艳”六条文学创作标准12,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朱雅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3):79-88[2]李天道.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2):83-88[3]陆联星.陆机《文赋》的文学见解[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1):74-80[4]孙吉,胡吉星.简析陆机的文学创作理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127-128[5]张坤晓.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51-53[6]余跃.陆机《文赋》中创作对“意、物、文”三者关系的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 33-34[7]郝思瑾.从《文赋》谈陆机的修辞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1-142[8]徐延春.灵感的实质——对陆机关于灵感的一点看法[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4):8-12[9]刘溶.我国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赋》[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3):72-76[10]张照.从《文赋》看陆机赋“体物”特色[J].皖西学院学报,2007,(1): 76-78[11]胡吉星.简析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J].新余高专学报,2010,(4):44-45[12]刘宗敏.试论陆机的《文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2): 2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