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优质)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
(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
(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
(1分)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5分)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
(1分)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
(5分)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4分)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
(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1分)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
(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科学方法进行作品分析。
2.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称为聚焦。
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后的更高境界,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的一个标志,包括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以及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6.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是一种传统批评文体,不需要谋篇布局,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随意挥洒的感悟。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创作个性则是作家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得到体现。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XXX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四义B.四情C.XXX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XXX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B.质C.识D.力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XXXB.诗体C.诗法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XXX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碗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B.宋C.唐。
D.汉6.XXX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XXX“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XXX 的(。
)与XXX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肉体》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XXX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肉体阶段”早期的表现形状的论述。
在他看来,“(。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B.模仿C.美D.形状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XXX、XXX将“(。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B.形象性C.画面性D.符号性9.“表现人的肉体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情、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头脑生活”的人(。
文学写作复习题及答案

文学写作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家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老舍答案:A2. 《红楼梦》的作者是:A. 曹雪芹B. 罗贯中C. 施耐庵D. 吴承恩答案:A3. 以下哪部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百年孤独》B. 《安娜·卡列尼娜》C. 《追忆似水年华》D. 《荒原》答案:B二、填空题1. 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节奏、韵律、意象2.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情节、环境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是________,其代表作品是《尤利西斯》。
答案:詹姆斯·乔伊斯三、简答题1. 简述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
答案: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通常包括灵感的触发、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构思与规划、创作与修改、审稿与完善等步骤。
2. 描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答案: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打破,强调内心世界和心理描写,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
四、论述题1. 论述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答案: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次,文学具有审美功能,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再次,文学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传达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最后,文学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五、写作题1. 请以“时间”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答案:略(考生根据个人理解和感悟,围绕“时间”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六、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段落,分析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
段落内容:略(提供一段文学作品的摘录)答案:略(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段落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七、综合应用题1. 假设你要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设计一个情节,请简要描述这个情节,并说明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复习要点、习题及答案

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
)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
)“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
)“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2022年期末复习试题 《文学理论》试卷5份含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A卷)一、列举题(每题3分,共15分)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3、话语的五要素4、列出三部(篇)中国文学理论名作及其作者5、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三种基本认识二、理论阐释题(每题8分,共24分)提示:先说明所给这段话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再对其作简要评析。
1、“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一一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一个人假设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假设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局部其效果如何。
”一一(丹麦)勃兰兑斯2、“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
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在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见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
”一一(奥地利)茨威格5、“内容作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到达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一一(德国)黑格尔三、术语解释题(每3分,共15分)1、艺术真实2、精神生产3、话语蕴藉4、直觉5、文艺学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你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特殊性?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有哪些特殊性?3、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特殊性具体表达在哪些方面?4、在消费文化背景中,你如何理解雅俗文学的关系?五、论述题(共14分)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学何为?请以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理论为切入点,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参考答案一、1、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消费与接受论2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诗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写实直接抒情暗示3 、无焦点式内在焦点式二、1、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C.感性 D.目的性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A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C.形象D.历史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
A.泰纳 B.伊瑟尔C.孔德 D.拉封丹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D )。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11.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秉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A.“天籁”B.“物籁” C。
“神籁” D。
“灵籁”12.创作论是叶夑《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了创作主题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 。
“才、胆、识、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13.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D )、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
诗意的 C。
意象的 D。
概念的1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A )”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15.李渔论及戏曲时说道:“‘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次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身形,而无生气。
”这里“机趣”所指的是(D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16.在《美学》中,黑格尔将(A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喜剧,(A )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17. 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A)。
A. 康德B. 黑格尔C. 泰纳D. 克罗齐18.(A)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A. 《诗的艺术》B. 《判断力批判》C. 《美学》D. 《诗学》19.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A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 感性B. 理性C. 科学性D. 目的性20.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A)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D. 黑格尔的《美学》21. “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 )。
A. 地域的范围B. 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 诗歌的内涵D. 诗人的精神情怀22.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A)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 突出美的形式性B. 强调美的教育性C. 突出美的社会作用D. 强调美的政治性23.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 A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虚构性B. 形象性C. 画面性D. 符号性24.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A)之手。
A. 布瓦洛B. 圣·艾弗蒙C. 康德D. 黑格尔25.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A),“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B. 伏笔C. 冲突D. “机趣”26.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A. 泰纳B. 伊瑟尔C. 韦勒克D. 拉封丹二、简答题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汛》)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
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
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答: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
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
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4.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答:(1)情节的完备;(2)情节的整一;(3)情节的严密。
三、论述题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
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
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古定法”。
所谓“无方之数”,则是指作品的文辞和风格,那是随时而变、无规则可循的,所以刘勰提出“数必酌于新声”,即无妨参考新兴作品的新鲜经验,以便有所酌取,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望今制奇”。
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此不可谓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次,刘勰“通变”说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事实证明,文学传统、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如果处理不好“因”与“革”的关系,则势必对文学创作造成危害。
为此,刘勰批评刘宋之后的“讹滥”文风,认为其症结在于“竞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变”、抛弃优良传统的恶果。
针对这一时弊,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经宗诰”。
与此同时,刘勰也反对因袭传统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来,“因”与“革”是辩证统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求变革求发展。
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讲“参伍因革”,正确地处理好文章创作中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最后,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
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对作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宜宏大体”,即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掌握各体文章的规格要求和写作原理;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即按照表达情志的需要和根据作家的才性特点贯彻通变的原则。
文学既不能背离优良传统,又要求应时适变,这中间关键靠人、靠作家。
无数创作实践证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文学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写作技术的过程中,唯其“通变”,作家才能在历史境遇的不断挑战下与时俱进,并最终站在优秀的文章写作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