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
形容单簧管的声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单簧管的声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单簧管是一种音乐乐器,它具有独特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价值。
其声音饱满、温暖而富有表情,常常被形容为柔和、悠扬和优雅。
单簧管的声音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独立演奏出旋律,又能与其他乐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将通过对单簧管声音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形容单簧管声音的词语和情感表达的探讨,来展示单簧管声音的独特魅力和其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作者也将分享自己对单簧管声音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以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并欣赏这种美妙乐器的声音艺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的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展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以下是本文的文章结构:1. 引言部分:引言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它主要介绍单簧管声音的概况,并对全文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
2. 正文部分:正文是文章的主体,它详细描述了单簧管声音的特点、形容单簧管声音的词语以及单簧管声音的情感表达。
- 2.1 单簧管的声音特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单簧管声音的特点,如高亢、明亮、悠扬等。
通过对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描述,展现出单簧管声音的独特之处。
- 2.2 形容单簧管声音的词语:这一部分列举一些常用的词语来形容单簧管声音,如柔美、清澈、高亢等。
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单簧管声音的魅力。
- 2.3 单簧管声音的情感表达:这一部分探讨单簧管声音所传递的情感表达,如激越、温柔、悲伤等。
通过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单簧管声音可以传递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归纳。
在这一部分,将总结单簧管声音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同时分享对单簧管声音的个人体验和感受。
通过这一部分的写作,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单簧管声音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在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上,旨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并感受到单簧管声音的独特魅力。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传统管弦乐队经过10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编制和乐器的舞台摆位,这里的舞台摆位就是指音频技术处理音响效果的重要技术要素之一的声像。
在管弦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乐队中乐器的不同摆位来处理声音的不同声像而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来已久,同时,在传统管弦乐创作中,由于音色的不同应用,不同时期的管弦乐作品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声像艺术表现特征。
【关键词】管弦乐声像艺术特征一、管弦乐队的声像欧洲管弦乐队产生于17世纪初,大概在18世纪下半叶其形式才初步确立。
这期间,主要发生变化的是乐器的不断增加和编制的扩大。
在乐队编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与之同时变化的还有乐器在舞台上摆位的变化。
不同时代和地区以及不同的表演者在乐器的舞台摆位上有不同的喜好。
特别是到了现当代,通过乐器在演出现场的不同摆位来表现声像艺术效果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有特色。
实际上,传统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摆位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最能体现交响乐的音色组织特点和音响特征的。
特别是在当代,绝大多数的管弦乐作品是通过在舞台上的常规摆位来演奏的。
虽然一些特殊的乐器摆位存在于一些特殊的演出场所,但在音乐厅舞台上,乐器的摆位在当代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
而这里的摆位,就是当代音响技术和音频技术里所说的声像(声像是指声音在声场中的方位,这里的方位,文章把它定义为声音声源的左右位置)。
从前面谈到的管弦乐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乐器的摆位可以看出,在乐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关注声音的声像表现,也就是说,声像可以作为音乐表演实践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素。
那么,在管弦乐队基本定型,以及乐器在舞台上的摆位相对固定的情形下,由于声像是相对固定的,进而就可以判定声像已失去了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在静止的舞台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其他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的表现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管弦乐的表演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还可以通过管弦乐创作,甚至录音制作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特征及其鉴赏[面潜伏》、《月儿高》、《霸王缷甲》、《海青拿天鹅》等表现浓厚的传统乐曲。
时至今天,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按演奏办法及音响效果可划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四类。
先秦时期,音乐艺术进展富强,乐器演奏与歌舞音乐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
在这一时期,五声和七声音阶已产生,后经考古发觉,在乐器方面的进展已相当流行和普遍。
起源比较久远的吹管乐器,相传夏禹时期,就有一种乐器,名叫籥,后来,《诗经》中曾用到过箫、管、籥、埙、箎、笙等乐器,以至于后来的雅乐都常用这些吹管乐器,琴类的弹拔乐器更是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富强的高度音乐文化。
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高山流水》(后杨荫浏等人记谱)、《楚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数首音乐作品。
这些乐器除大部分打击乐器和少数低音乐器之外,都是良好的独奏乐器。
如笛子、笙、唢呐、琵琶、柳琴、筝、三弦、二胡、板胡等都具有独特演奏技巧和丰盛的表现力。
但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进展过程中,琴和琵琶所留传下来的曲目较为丰盛而多样,固然还有同样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韵和根基的,像戏剧、曲艺等那样典型的“中国歌剧”传统音乐。
1.礼乐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乐记》、曾侯乙墓编钟、鼓乐队的浮现,标志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进展的程度。
代表本时期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这是礼乐思想的体现,也是本时期音乐审美的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
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搜集了“风、雅、颂”三类,其中雅乐向来统领着我国传统音乐的进展,雅乐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礼乐思想在音乐方面的代言者。
封建统治者利用礼乐思想长久禁锢人民的思想,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这其中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学艺术的进展也必定与之脱离不了干系,正是如此,让众多的文人艺人长久为统治阶层服务,从而冷落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充分进展。
先秦时期相传古琴也曾深得孔子的爱慕。
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分析

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分析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器则是音乐的载体。
不同的乐器拥有独特的音色特点,使得它们在音乐表达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演奏。
一、弦乐器弦乐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类型。
这些乐器通过琴弓与弦的摩擦和震动产生声音。
弦乐器的音色通常被形容为温暖、富有表现力和细腻的。
小提琴具有高亢而明亮的音色,适合演奏快速的音乐段落,而大提琴则拥有深沉而悠扬的音色,适合演奏激情四溢的音乐作品。
二、木管乐器木管乐器包括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等类型。
这些乐器通过演奏者的口腔和控制气流的方式产生声音。
木管乐器的音色常常被描述为柔和、清澈和悦耳。
例如,长笛的音色轻快而富有穿透力,单簧管则具有悠扬而丰富的音色,巴松的音色则宏亮而富有厚重感。
三、铜管乐器铜管乐器包括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类型。
这些乐器通过演奏者吹气和控制气流的方式产生声音。
铜管乐器的音色通常被形容为宏亮、嘹亮和充满力量。
小号具有明亮而尖锐的音色,长号则展现出浑厚而宽广的音色,大号则拥有低沉而雄浑的音色。
四、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包括钢琴、鼓、木琴、定音铃等类型。
这些乐器通过演奏者的击打、敲击或刮拨等方式产生声音。
打击乐器的音色多样且丰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如,钢琴的音色丰满而富有共鸣,木琴则产生清脆而富有节奏感的声音,鼓则融合了强烈的节奏和力量。
五、键盘乐器键盘乐器包括钢琴、电子琴、风琴等类型。
这些乐器通过演奏者按键的方式产生声音。
键盘乐器的音色种类丰富,既包含了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也融合了打击乐器的节奏感。
钢琴的音色丰富多变、大小调均衡,电子琴拥有多种音色选择,而风琴具有庄重而雄厚的音色。
六、民族乐器民族乐器包括二胡、古筝、琵琶、笛子等类型。
这些乐器展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音色魅力。
例如,二胡的音色醇厚而富有情感,古筝的音色清澈而优美,琵琶则表现出悠扬而富有变化的音色,笛子则呈现了清脆而悦耳的音色。
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韵味与演奏技巧

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韵味与演奏技巧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韵味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韵味,并解析其中的演奏技巧。
一、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韵味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染力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它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1. 音乐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音乐器乐融合了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的表达。
2. 音乐的情感表达:中国传统音乐器乐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将内心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
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听众的共鸣和共鸣。
3. 音乐的意境再现:中国传统音乐器乐追求淡泊、宁静的意境效果,在简约中表达深远的意义。
通过音乐来再现自然景象、描绘故事情节,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真谛。
二、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演奏技巧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演奏技巧独具一格,它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家在音乐表演方面的独到才华和技巧。
1. 各种乐器的技巧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器乐包括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
例如,琵琶的演奏技巧包括滚奏、扫弦等;古筝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扬弦等。
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使乐器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2. 奏法的独特性: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演奏技巧强调刚柔并济、疾慢相宜,以及加速、减速等奏法的运用,从而呈现出音乐的层次感和细腻度。
例如,在二胡的演奏中,通过颤音、滑音等技巧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表达。
3. 音乐的韵律感:中国传统音乐器乐注重韵律的感知和运用。
演奏者需要通过呼吸、发声、节奏等技巧来展现音乐的韵律感,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笛子演奏中,通过吹奏不同的音符和调子,演奏者能够创造出多种韵律变化。
总结: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低音提琴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

低音提琴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摘要】低音提琴是管弦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其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其浑厚感,低音提琴的声音深沉浑厚,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受。
其次是音色丰富,低音提琴能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音色,具有极高的表现力。
低音提琴的音域广阔,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曲目。
低音提琴的共鸣效果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使得演奏效果更加生动。
低音提琴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是其浑厚感、音色丰富、表现力强、音域广阔、共鸣效果突出。
这些特点使得低音提琴在管弦乐团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低音提琴, 声音质量, 艺术特色, 浑厚感, 音色丰富, 表现力, 音域广阔, 共鸣效果1. 引言1.1 低音提琴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低音提琴作为管弦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其声音质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低音提琴的声音被称为“大提琴之王”,其音色深沉浑厚,能够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情感共鸣。
低音提琴的声音质量主要表现在浑厚感、音色丰富、表现力强、音域广阔、共鸣效果突出等方面。
低音提琴的浑厚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深沉的低音带有强烈的厚重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地心深处的回响。
这种浑厚感不仅给听众带来音乐的震撼力,也让演奏者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深度。
低音提琴的音色丰富多变,既可以演奏出沉稳厚重的音色,也能够表现出轻盈灵动的音色,给音乐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色彩。
低音提琴的表现力强大,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让听众产生共鸣。
低音提琴的音域广阔,既可以演奏出低沉的底音,也能够轻松演奏出高亢的高音,为音乐带来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变化。
而其共鸣效果也非常突出,让音乐在空间中产生更加立体和丰富的音响效果。
2. 正文2.1 低音提琴声音的浑厚感低音提琴是交响乐团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声音质量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其浑厚感。
低音提琴的浑厚感主要源自其低音区的共鸣和振动。
通过低音提琴的琴弦在空气中的振动,产生了丰富的低频声波,给人一种深邃、厚重的感觉。
音乐欣赏知识:管弦乐曲——探索管弦乐曲演奏的精髓

音乐欣赏知识:管弦乐曲——探索管弦乐曲演奏的精髓管弦乐曲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乐曲,通常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弦乐器是管弦乐团中最多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
管弦乐曲是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的演奏风格和技巧一直是音乐家们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管弦乐曲演奏的精髓:音色、节奏、气氛和演绎风格。
一、音色:音色是指乐器发出的声音的特征。
管弦乐曲的演奏中,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
在同一曲目中,不同的管弦乐团和指挥家演奏的音色都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演奏方式和乐器的选择不同。
要想演奏出好的音色,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以便在保持准确声音的同时,将表演效果最大化。
其次,演奏者还需要注意乐器的音色效果,比如提琴发出的高音从哪个位置、哪个角度拉奏可以让弦弓的摆动更加均衡,低音通过哪些方式施加力度能够呈现出更加震撼的效果。
总之,要想演奏出优美的音色,需要对乐器的声音特征有深入的理解,并在演奏中加以运用。
二、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的时间单位和强度的组合。
对于管弦乐曲的演奏而言,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决定了乐曲的速度和节奏感。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的变化、速度的跨度和音乐的表达要求,在准确把握节奏和强度的前提下,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效果。
比如,在快节奏的曲目中,演奏者需要保持快速的节奏感,而在慢节奏的曲目中,则需要创造出细腻、流畅的节奏感,以凸现出曲目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对不同节奏和强度的掌握,演奏者可以将曲目完美地呈现出来。
三、气氛:气氛是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或情境。
在演奏管弦乐曲时,通过将乐器的音色和节奏等元素融入气氛中,演奏者可以很好地表现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或情境。
在演奏弦乐器时,尤其需要注意表现出乐曲的情感,例如在演奏浪漫派管弦乐曲中,提琴演奏者需要展现出所谓的“悲怆情感”。
这项技能需要乐手具备足够的音乐感知和表演能力,以准确地表达曲目所具有的情感或气氛。
民族管弦乐的声音特点研究

49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中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管弦乐器的种类比较多,构成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它们的演奏效果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相应的声音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有必要对其声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弹拨乐器的声音特点民间弹拨乐器的种类比较多,主要是指用手指或者拨子进行拨弦操作,或者直接利用琴竹对乐器的弦进行敲击来发音的一种民间乐器,常用的主要有大阮、中阮、柳琴、扬琴、琵琶与古筝等。
民间弹拨乐器一般具有相对较小的升功率,且具有比较短的频响稳定时间,即在起振之后会快速到达最大振幅之后又会快速衰减消失,这种频响特性使得其听起来具有很小的弹拨音量。
基于上述弹拨乐器的特性,使得摊铺乐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声音特点:其一,具有显著的音头以及干脆的出音特征。
大多数民间弹拨乐器都是采用硬质的工具进行弹拨发音,所以使得其具有非常清脆的音头,甚至即便在弱弹奏的条件下依旧可以保持明显的音头,并且可以在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演奏中展现出独特的演奏音乐特色。
其二,具有更强的演奏感染力与表现力。
大多数民间弹拨乐器都属于多弦乐器,并且本身在弹拨的时候涉及到比较丰富的演奏技巧与方法,所以在应用弹拨乐器进行乐曲演奏的过程中或者进行和声操作期间,可以演奏出多音或双音等演奏效果,这使得最终所演奏的音乐具有更加震撼的效果,提升了整体演奏的效果。
其三,具有韵味悠长的演奏效果。
在利用弹拨乐器开展演奏期间,演奏者可以通过使用弹拨乐器相应的演奏技法,对弹奏之后的音开展自然延长处理,这样可以使得所演奏的声音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使受众呈现出一种“余音绕梁”,韵味悠长的演奏效果,提升了整体弹拨乐器演奏的效果。
二、拉弦乐器的声音特点拉弦乐器也是重要的一种民族管弦乐器,距今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无论是在音响、音域、造型或是在演奏技法方面,拉弦乐器都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传统管弦乐队经过10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编制和乐器的舞台摆位,这里的舞台摆位就是指音频技术处理音响效果的重要技术要素之一的声像。
在管弦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乐队中乐器的不同摆位来处理声音的不同声像而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来已久,同时,在传统管弦乐创作中,由于音色的不同应用,不同时期的管弦乐作品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声像艺术表现特征。
【关键词】管弦乐声像艺术特征一、管弦乐队的声像欧洲管弦乐队产生于17世纪初,大概在18世纪下半叶其形式才初步确立。
这期间,主要发生变化的是乐器的不断增加和编制的扩大。
在乐队编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与之同时变化的还有乐器在舞台上摆位的变化。
不同时代和地区以及不同的表演者在乐器的舞台摆位上有不同的喜好。
特别是到了现当代,通过乐器在演出现场的不同摆位来表现声像艺术效果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有特色。
实际上,传统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摆位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最能体现交响乐的音色组织特点和音响特征的。
特别是在当代,绝大多数的管弦乐作品是通过在舞台上的常规摆位来演奏的。
虽然一些特殊的乐器摆位存在于一些特殊的演出场所,但在音乐厅舞台上,乐器的摆位在当代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
而这里的摆位,就是当代音响技术和音频技术里所说的声像(声像是指声音在声场中的方位,这里的方位,文章把它定义为声音声源的左右位置)。
从前面谈到的管弦乐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乐器的摆位可以看出,在乐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关注声音的声像表现,也就是说,声像可以作为音乐表演实践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素。
那么,在管弦乐队基本定型,以及乐器在舞台上的摆位相对固定的情形下,由于声像是相对固定的,进而就可以判定声像已失去了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在静止的舞台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其他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的表现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管弦乐的表演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还可以通过管弦乐创作,甚至录音制作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的艺术表现。
在传统管弦乐的写作过程中,作曲家在音色的不断变化应用中,本身就存在声像的变化,只是可能声像不是他们关注的直接对象和目标。
本文中,笔者想通过对不同时代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的声像艺术特征的分析,梳理出声像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作用,以对当代的管弦乐创作、表演、录音制作以及作品分析提供另一种观念和思路。
在当代,因为传统管弦乐的演奏都是由舞台上乐器摆位相对固定的管弦乐队来演奏,所以可以以此作为声像的判定标准。
而对于之前的、不同时期的管弦乐队的舞台摆位不去进行过多的研究,除非我们需要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品、按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乐队摆位来演奏。
当代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一般摆位是怎样的,要分析它的声像就必须知道声像的具体量化数值是多少。
在电子音乐虚拟音色中,罗兰的管弦乐音色直接给我们标识了声像的具体参数(图1);作曲软件finale的调音台上也给出了声像的参数(图2)。
根据以上的实例和数据,我们可以列出双管编制管弦乐队的声像摆位,左边乐器从右到左分别是:clarinet、french、timpani、oboe、harp、flute、violin,右边乐器从左到右分别是:viola、trumpet、trombone、bassoon、tuba、cello、contraBass。
以这个声像摆位为标准,我们根据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的变化标示出具体的声像量化,然后根据声像量化的特征就可以分析管弦乐作品的声像艺术特征。
二、不同时期管弦乐作品的声像特征分析在对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进行量化分析时,笔者基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把参与演奏的乐器根据其在声像中的具体摆位进行标识;二是在音乐进行过程中,乐器音色只要有变化就把声像图示中的标识进行增减;三是把织体中的前景层标识为Q(Q2等表示同一层的其他声部),而把其他中景和背景层标识为B。
下面3个图示分别为3个不同时期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的声像,横线上面为左边声像,横线下面为右边声像,最下面空格内数字表示小节数。
笔者选取的基本上是作品从引子开始到主题呈示的部分,并根据声像的要素,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前景声像曲线(也就是主要声部层,当为多声部时,由于人们的音响听觉点的原因一般选择中间值为主要声像);声像宽度(最上和最下声像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声像密度(同一声像宽度之间的声像点的多少,实际上就是音色的多少)。
下面分别以此探析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声像艺术特征。
第一首作品是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文章选取了作品前面的138小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它在结构上基本属于第一乐章的主部呈示部分。
从整体来看,作品的左右声像变化不大,前景基本在上面(左边声像)进行。
从声像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作品的声像变化的结构特征比较突出,第一部分都是大约至少四小节产生一次变化,中间部分声像曲线变化不大,而最后的部分基本是一小节变化一次,也就是声像曲线变化较大(图3)。
第二首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文章选取了作品前面的160小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在结构上基本属于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部分。
作品的声像和第一首类似的地方是前景基本上在上面(左边声像),前面的部分声像变化曲线比较突出,而后一部分声像变化较小(图4)。
第三首作品是德彪西的《大海》,文章选取了作品前面的67小节(德彪西《大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结构上基本也属于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部分。
作品的整体声像特征与前两个作品的区别比较大,如左右声像的变化比较均匀,声像曲线的结构性不突出(图5)。
在声像曲线之外,再尝试比较分析以下3首作品的声像宽度和密度(图6、7、8)。
从第一首作品的声像宽度可以看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第二部分声像宽度基本上保持着最大值,且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首作品的整体声像宽度值较大,与第一首作品比较,宽度有一定大小变化。
第三首作品的声像宽度在3个作品中变化最大。
在分析声像密度的时候,我们选取最大声像宽度的地方进行计算(计算三首作品最大宽度声像的平均声像点得出的值分别为7、8、7.5),通过比较数字发现,第二首作品的声像密度最大,而第一首作品的声像密度最小(图6、7、8)。
三、声像特征与音乐的时代风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声像不是作曲家在创作环节关注的重要要素,但由于管弦乐队乐器音色的声像在舞台上的客观存在,所以会在相对固定的舞台表演环节中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音响审美感受,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风格性特征。
如第三首印象派作品与前两首作品在声像曲线、声像宽度以及声像密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而第一、二首也由于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和风格的原因,它们的声像特征也有区别,如在声像曲线表现上,第一首作品的结构性比第二首强(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结构与声像结构的对应性较强),而且声像宽度也较大。
在古典音乐时期,由于弦乐音色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会造成声像宽度的相对固定和声像曲线的相对平稳。
由于小提琴在乐队中的重要的前景地位,声像曲线的左声像特征非常突出。
而在印象派时期,由于音色应用的观念发生变化,声像左右变化显得非常突出。
另外,由于乐队的低音乐器大多在右边声像而高音乐器在左边声像,所以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管弦乐对于高音音色的应用非常重视。
在声像宽度的区别上,我们也可以窥探其中的缘由,如古典音乐时期弦乐的大量使用会使声像宽度在许多时候保持最大化,而在印象派时期,音色的使用更加自由,这样会使乐队的声像宽度有更多的变化;在声像密度方面由于古典音乐时期铜管乐的使用非常保守,所以会造成声像密度的减小;而柴科夫斯基在《第六悲怆交响曲》中大量使用铜管以及乐队全奏的增多就造成了声像密度的加大。
四、传统管弦乐配器中的声像艺术特征表现1.音色的变化影响声像的艺术表现在传统配器中,音色应用越多,声像的密度和宽度就越大。
如弦乐,木管和铜管都加入演奏就可以达到最大的声像宽度和密度。
而对于不同音色的应用,所得到的声像效果也不一样,如弦乐组单独使用时,它的声像宽度可以达到最大值,而木管与铜管单独使用时,木管的声像宽度就大于铜管的声像宽度,但二者都小于弦乐的声像宽度。
所以,当木管与铜管音色转换时,声像变化小;而当弦乐与木管和铜管音色转换时,声像变化就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弦乐的声像宽度可以达到最大值,是由于弦乐本身的声像宽度较大,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抛开其他要素对声像的影响,它的大量应用可能会造成声像变化的弱化,而当它与木管和铜管结合时就会产生声像的转位,如弦乐与木管乐器演奏同一声部层次时,木管的声像成为我们能感受到的主要声像,同样,当弦乐与铜管演奏同一层次时,铜管会成为声像的主要决定要素。
2.声像的艺术特征还会受到节奏、音高和力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传统管弦乐在舞台上的声像是固定的,作曲家通过配器过程中音色的应用会产生声像的变化和运动。
而声像运动变化增加了音乐的音响动力,对音乐的表现有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在音乐的音响运动过程中,音乐的其他要素,如节奏(这里的节奏主要指音符节奏)、音高和力度都会对声像的变化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除了平时我们在音响和音频技术中最容易理解的音色的声像之外,还有节奏声像、音高声像和力度声像的现象,它们都是产生声像变化效果的重要要素。
如在一个相对统一节奏进行的多声部音乐中,如果出现非常快或者非常慢的节奏的旋律线条时,人们会觉得声像临时从前景的主要旋律转换到了节奏较快或较慢的音色上;音乐演奏中突然出现的高音音色和较强的音色同样会使人们感觉到声像临时转换到了这个音色上。
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如乐队中高音乐器应用为主时,声像偏左;而低音乐器应用为主时,声像偏右。
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出,音域变化也会带来声像的变化,如音域宽时声像的宽度就大;音域窄时,声像宽度就小。
五、利用声像的变化以及产生的音响节奏动力进行管弦乐创作从上述我们知道,声像从管弦乐队建立之初就已经是声音音响艺术的一个表现要素,人们在最初的音乐表演中就开始利用它来表现音乐的音响艺术特征。
最初的管弦乐队的多声部音色特点使音乐本身也具有声像的艺术特征,在管弦乐队编制确立之后,声像就具有了客观上的艺术表现作用。
因此,在进行管弦乐创作时,我们可以主观地在创作中关注声像要素的表现力,甚至有时可以专门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声像的艺术特征。
在音频音响技术非常发达的当今时代,由于音乐传播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传统的舞台转变为数字媒介,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音乐技术在后期的录音和制作中进行声像艺术的处理,特别是打破传统声像观念的声像处理,如利用声像移动、声像转位等技术手段加强声像的表现力。
由此看出,声像完全可以认为是音乐作品广义上的一个节奏要素,它与音符节奏、音色节奏、音高节奏、力度节奏等共同增强音乐作品的节奏力,从而增加一个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