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
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纯真。
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
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
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
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
但是这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
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它所描写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
就从这个故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
因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觉得故事很朴素。
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
在途中,大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
小红帽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兴。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浅谈奇幻文学《哈利·波特》的美学特征

浅谈奇幻文学《哈利·波特》的美学特征作者:杜炯熠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英国小说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深受全球读者喜爱。
在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和强烈的反响。
本文主要就此系列小说在叙事风格中所反映出来的美学特征做一些探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奇幻文学的飞速发展无疑是大家稚气心灵的一次重新回归。
这部小说所带来的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次盛世狂欢,这是对于巴赫金理论的最好注解。
关键词:哈利·波特;奇幻文学;狂欢理论;隐喻;美学奇幻文学本身具有梦幻特质,在艺术上是用来“造梦”的。
它往往通过虚幻、离奇或非人间的故事情节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的牛活诉求或理想,而这类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梦。
《哈利·波特》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共七集,主要描写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七年学习牛活中的冒险故事。
在这个故事其独特情节的背后,岁琳更多赋予了它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关乎美学,关乎暗喻,关乎世界的狂欢,甚至关乎罗琳对丁这个时代的思考。
l 隐喻之美——映射现实社会1.1 奇幻与现实碰撞哈利牛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异度空间,哈利的“魔法世界”是由“神奇的世界”和“荒诞的世界”组成的。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牛活中没有的东西或事件,它们有的有正常、理性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属丁“神奇的世界”,就像哈利的隐形斗篷、魔杖,有的没有正常、理性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属丁“荒诞的世界”,如相框和报纸里会动的人像,活点地图。
这种“非常的虚构世界”是一个合理地运用想象、推理和判断将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实现“可能”的事物,在这个世界里获得实现的世界。
哈利波特系列奇幻色彩就直接体现了这些。
从《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异的魔幻世界,这里有着一个庞大的和人类即书中麻瓜一样的族群:巫师。
他们拥有魔力、魔杖和魔法。
哈利波特美学角度分析300字

哈利波特美学角度分析300字1997年以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全球掀起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哈利波特热。
该系列的七部作品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突破5亿册,发行量仅限于《圣经》和《毛选》,成为世界发行量排名前三的纸质书,同名电影在文学热潮的影响下创下骄人战绩。
作为一部拥有丰富想象、夸张荒诞情节、幽默滑稽语言、神奇怪异人物形象的以追求真善美为主题的作品,hp系列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同系列的电影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作为一部具有梦幻文学色彩的作品,hp系列本身就有梦幻特质,在艺术上是用来造梦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hp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
这是hp最重要的美学体现之一,基于这个美学前提,罗琳更多地赋予了它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关乎美学、关乎暗喻、关乎世界的狂欢、关乎对时代的思考。
魔幻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美的世界,但这个美的世界,其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远远超过了现实意义的。
霍格沃兹的原型是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剑桥大学,无论是从外形的仿造还是分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罗琳在基于现实存在的原型上对其给予魔幻色彩进行改造;而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方面,罗琳选取了大部分的西方神话故事作为参考,加以改造,让整个系列的故事更加充满神秘、想象色彩。
霍格沃茨高于现实意义的那一部分,体现在它传递出来的永不服输,象征着自由与和平的精神。
在霍格沃兹城堡的外形、内涵构造中,形式美的法则则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狭窄的小路尽头突然展开了一片黑色的湖泊。
湖对岸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城堡上塔尖林立,一扇扇窗口在星空下闪烁。
”整座城堡被分成29个区域,灯光笼罩的是一半,处于黑夜朦胧中的也是一半,这是一种调和对比的设计手法,即反映了黑白分明两种矛盾共同存在的状态,也是对hp主题善恶分明的内涵展现。
霍格沃茨交叠着不同学院,最突出的是中间锥型的塔楼,这是属于格拉芬多的教学区域。
论儿童视角下的_哈利_波特_美学意蕴

论儿童视角下的《哈利・波特》美学意蕴孙灵侠(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哈利・波特》的畅销是一大奇迹,特别是它拥有了全世界的儿童读者。
本文试图从神奇的幻想世界的构建、英雄情结的言说、叛逆心理的宣泄、作品中所渗透的真实性等几个层面来阐述儿童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之美学意蕴。
[关键词]儿童视角《哈利・波特》幻想世界英雄情节叛逆心理[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6)06—0135—02![收稿日期]2006-10-27[作者简介]孙灵侠(1974—),女,安徽萧县人,宿州学院外语系讲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自1997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全世界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作家罗琳以魔法为题材,叙述了一个在魔法学校学习的孩子哈利・波特成长过程中的非凡故事。
在充满讥笑和冷漠的“麻瓜”的世界里长大的哈利・波特,因为其非凡的出身与超群的巫师本领,成为能与伏地魔单独较量的少年英雄。
哈利・波特,一个骑着飞天扫帚、戴着圆形眼镜的英俊少年,何以让世界为之如此疯狂?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写作确定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使小读者体验到少年作为主角、英雄、成功人士的快乐、满足与感动。
同时,作者又巧妙地调用了荒诞、夸张、幽默、梦幻、时空错位等童话文学的艺术要素恰到好处地适应了儿童的思维特征。
一、神奇的幻想世界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
儿童往往通过幻想来营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世界,去充分体会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妙与神奇。
儿童文学中幻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诱惑力的大小,《哈利・波特》就是具有超强诱惑力的文本,正如有人所说,“小孩子在现实中想干干不了的事,在《哈利・波特》的幻想世界中都能实现。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其作品中可谓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为小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魔法世界。
小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对这个神奇世界的探索之旅。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目录1. 引言 (1)1.1作家、作品介绍 (2)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2.文献综述 (2)3.理论概念 (2)3.1儿童文学 (2)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3.2美学概念 (3)3.2.1 美学的定义 (3)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5.结论 (6)1.引言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摘要]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热销全球,每一本的出版都会在文学界及新闻界掀起一股狂潮。
截止2007年11月第七辑终结篇的面世,这部超人气的童话小说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神话,令全球的孩子们痴迷。
究其原因,除了借助现代传播发行渠道畅通的外在原因,该作品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宣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抓住儿童的阅读心理是创造它销售神话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哈利?波特》畅销儿童本位幻想性文本创作随着《哈利?波特》第七辑的出版,全球各地再次掀起一股抢购狂潮,从第一辑开始,《哈利?波特》就如同一只被解咒的精灵,从魔瓶中一跃而出,蹦出人们的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
目前,这部被定位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读物以突破4亿册的全球销量创造了世界出版史的奇迹:它的系列电影也成为史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前期上映的五部电影已超过44.7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
它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奇迹,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青睐,一时间大街小巷、书店商场,那个戴眼镜小男孩的身影无处不在,充斥了整个儿童读物及影视市场。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亿万小读者,其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纵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罗琳是站在维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哈利?波特的。
这种立场突出表现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在现实世界(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倍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由、快乐、受尊重、有关爱自己的老师、校长和要好的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
更重要的是,哈利作为一个人,一个儿童应有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麻瓜世界被无理剥夺的各种权利在幻想世界中他都一一得到了。
而且,因为非同寻常的出身。
他成为唯一能和伏地魔较量的少年英雄,并最终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消灭了这个巫师界的撒旦。
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

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作者:崔慈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5期《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为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在全世界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在传入中国以后,该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儿童读者的追捧。
这一作品用简单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接一个传奇故事。
整部作品以魔法、奇幻、巫术为线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品的新奇性激发了儿童读者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毫无疑问地说,儿童文学翻译对于繁荣儿童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人群,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期待视野。
另外,对儿童期待视野变化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为例,试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分析儿童文学翻译。
一、作者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翻译(一)作者简介随着1997 年首部作品《哈里·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以及2007 年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the Deathly Hallows)的问世,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以狂风暴雨之势席卷多数西方国家。
当时作品的追捧者不仅有儿童,还有成年人。
截至作品问世的第二年,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已被翻译成73 国语言,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作者是J. K.罗琳(J. K.Rowling),她出生于1965 年7 月31 日的英国格温特郡(Gwent)。
其父亲是一名退休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
在作者童年时期,母亲经常给她讲小故事,于无形中培养了她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罗琳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在六岁那年就完成一篇关于兔子的故事。
罗琳在成长过程中有两次搬家的经历,第一次是从英国西南部的耶茨小城(Yates)移居到靠近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的温特伯恩小城(Winterbourne)。
浅析《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浅析《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作者:陈利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展开对《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哈里·波特》的具体创作情况,以及其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
在文学领域中,《哈里·波特》作为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部魔法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至少73种语言,并在多个国家均有销售,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本文在研究《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时候,首先对《哈里·波特》的相关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同时重点研究其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哈里·波特》;儿童文学;创作背景自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技术得到普遍的更新,并使各种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
在此种新环境下,文学作品的全球式发展逐渐成为普遍的趋势。
《哈里·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作品之一,其自出现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以青少年人群为主。
《哈里·波特》在其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文学特点,同时由于其阅读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可以从作品独特的想象力角度出发,透过《哈里·波特》这部温文学作品,分析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为日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哈里·波特》的相关内容分析(一)《哈里·波特》的创作内容和思路《哈里·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法文学系列小说,作者的童年生活富含乐趣,并且曾在儿童时期便创作出童话故事《兔子》。
其丰富的儿童生活,为《哈里·波特》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哈里·波特》小说讲述的是名为哈利波特的主人公寄居在姨夫家中,偶然的机会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并开始了奇幻的人生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目录1. 引言 (1)1.1作家、作品介绍 (2)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2.文献综述 (2)3.理论概念 (2)3.1儿童文学 (2)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3.2美学概念 (3)3.2.1 美学的定义 (3)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5.结论 (6)1.引言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过了八年之后的1997年,罗琳的《哈利·波特》问世了,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畅销史,哈利·波特这股魔幻风不仅影响了儿童世界,也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自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加上后期电影导演各位演员杰出表现,更是让哈利·波特这个飞天扫帚的巫师形象更加广泛地被世人知道。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就作品主题来说,《哈利·波特》的主题的研究与其他畅销小说的主题相差无二,大致有爱、成长、死亡、追逐等因素,哈利·波特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畅销小说”所能蕴含的了的,更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定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学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变相凝聚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不仅仅包括北欧神话还有希腊、埃及、英国、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神话故事,甚至还包括中世纪民间关于吸血鬼以及食尸怪等故事等等,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非比寻常,正是因为这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跨越了时间、地区、种族之间的限制,是传统神话与现实社会的美妙结晶,有着其特别的魅力。
2.文献综述针对哈利·波特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有王宁川的《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对哈利·波特中文字狂欢式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究,对其中体现出现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刘雪晴则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则运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哈利·波特的成长与心态成熟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儿童世界中的影响意义。
3.理论概念3.1儿童文学3.1.1儿童文学的定义在过去很多年里,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但是却总是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视。
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儿童文学进行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等诸多原因,他们的论断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达成共识。
著名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 Klingberg 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的另一位文学作家Lennart Hellsing 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将儿童文学定性为儿童所读所听到的任何事物,涵盖着从报纸、网络、电视节目中获得的一切,均可以定性为广义的儿童文学,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甚至可以涵盖儿童感兴趣的所谓范畴,对于小婴儿宝宝来说,一张纸片、一件衣服都可以被认为是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在中国,儿童领域的工作者一般的工作性质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性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故事、语言、小说等作品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都可以被认定为儿童文学,简言之,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以来的重大文化转变,确立了儿童的地位,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有了更加鲜明的社会特点,更加由于许多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在儿童文学上各个少数民族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的儿童文学,已经有了约70年的历史,经历了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长期在政治变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了强烈的变动和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社会政治角度扭转为社会角度,儿童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且突破了单一创作的局限性,出现了串座方法多远状态的变化,也突破了简单的家庭、学校课题,同时还打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旧观念解体、新观念建立的过程中,儿童文学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局限性,同时还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文学形式,萌生出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发展趋势,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儿童创作团队,多样的作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和童心体验,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形成了现阶段缤纷多彩的儿童文学。
3.2美学概念3.2.1 美学的定义美学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美学既然被定义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美学诞生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什么是美学,一直是诸多专家的研究重要方向,比较经典的定义有以下三条:其一,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其二,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其三,美学是经验审美为核心思想对美进行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
简言之,美学其实就是研究美、总结美的科学。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实就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文学意义基本美学特征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核心,就理论是指来说,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也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无限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上,一些积极的先锋探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诸多研究者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与儿童文学的内涵相结合,提出纯真、质朴的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美学特征。
据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的艺术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应该有着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从儿童文学的发生“源头”的角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后,还衍生出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都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的艺术形式都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之所以要创作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创作出针对儿童思维特征和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字叙述方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交流,在沟通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传递人类对下一代的文化期许。
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其实是两代人进行文化传递的特殊形式。
与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美好期许的特殊性文学,我认为,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善为美”。
这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广泛地反响,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儿童的世界中,总是充满了纯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梦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他们梦想中的国度,在梦想的国度中,儿童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任我翱翔,这也正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发挥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主人公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顽强的生存的勇者形象,哈利的出现是以男婴这一弱者形象展示给大家的,哈利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沈国,在现实生活中哈利的居住环境是冰冷幽暗的地下环境,在生活中周围人的歧视他、不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并且经常辱骂、体罚哈利,可以说哈利的童年是保守磨难的,没有朋友,朋友亲人的关心、体贴的照料,并自己的内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充斥着无奈和痛苦,这些童年经历都给童年的哈利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感,但是哈利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当中也没有自暴自弃、感到自卑,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哈利自己忍受着各种委屈、遭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维护者自己见父母的夙念,并且在小说中哈利在进行学院选择时并没有选择难辨正邪的斯莱特林学院,而选择了代表正义、坚毅、友情、的格兰芬多学院,从一进入魔法学院开始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在密室俺家当中,大家都对哈利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哈利并没有放弃拯救小伙伴,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阻碍回到学校、回到大家的身边迎接挑战,这足以说明哈利具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未知的危险,哈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次一次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何敏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家都认为男女从出生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女人性情温柔、缺乏进取心、没有特别大的志向,比较适合服从男性的支配,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是被压制的、被忽视的,而小说中塑造的赫敏人物形象是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不同的,尽管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她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进入霍格沃茨很短的时间她就成为当届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她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读过的所有内容,并且雷雨通过自己知道的只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小说中,有一次赫敏、哈利、罗恩三人同时被困在禁室当中,她告诉哈利和罗恩能够让三头狗睡觉、分散看管人员注意力的方法,为大家逃离禁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赫敏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大家。
赫敏站在理性的角度指出女性较强的理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控制,赫敏的形象是一个脱离男性依附独立存在的,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已经觉醒的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