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促泌剂小结(精品资料).doc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胰岛素促泌素对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有100例,对Ⅰ组患者采用的胰岛素促泌剂为瑞格列奈,Ⅱ组患者所采用的胰岛素促泌剂为格列美脲,两组患者维持治疗,6个月以后重复对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OGT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自身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Ⅰ组的△I30/△G30具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的△AUCI30-120/△AUCG30-120明显提升,P0.05。
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用药主要是以促进患者的早相分泌为主,而格列美脲主要是以促进患者的晚相分泌为主,所以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对患者的胰岛素促泌素的使用。
【关键词】瑞格列奈格列美脲胰岛β细胞胰岛素促泌剂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重要的药物,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用药都可以起到有效的降糖效果[1]。
绝大多数新诊二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其胰岛素的分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恢复[2]。
随着患者病程的进展和患者机体对于胰岛素分泌这一类药物的性的减弱,使其逐渐的出现了口服药物继发性失效的现象,而这和胰岛素β细胞的凋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结果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选择出20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100例。
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为(56.5±12.4)岁;两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为(50.3±15.4)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_解读_杨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成都610041通讯作者:童南伟,buddyjun@hotmail.com 指南与共识2011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杨燕,童南伟文章编号:1005-2194(2012)03-0191-03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提要:胰岛素促泌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两大类。
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专家对胰岛素促泌剂在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包括其分类、作用机制、安全性、用药原则等)进行详尽的探讨并达成共识,文章就此次达成的共识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胰岛素促泌剂;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肥胖Interpretation of2011expert consensus on insulin secretagogues in Chinese adults with type2diabetes.YANG Yan,TONG Nan-wei.Division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Summary:Insulin secretagogues,including sulfonylureas and glinides,are major oral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for type2dia-betes.To stee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inical practice,The Chinese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reached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classification,mechanisms,safety and principles,etc.)of insulin secretagogues in Chinese adults with type 2diabetes,after thorough discussions.In the current review,contents of expert consensus are to be outlined.Keywords:insulin secretagogue;type2diabetes;consensus;sulfonylureas;obesity童南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素释放试验及 C 肽释放试验的影响

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素释放试验及 C 肽释放试验的影响
初静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29)10
【摘要】胰岛素功能正确测定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糖尿病工作者的重视。
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是区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胰岛素促泌剂的广泛应用.常导致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不正确判断。
故笔者对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糖尿病的正确分型以及及时应用胰岛素提供依据。
【总页数】1页(P881-881)
【作者】初静
【作者单位】250031 山东济南,72850 部队卫生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R977.15
【相关文献】
1.血糖快测法与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对糖尿病前期诊断的研究 [J], 李修昌;王笑英
2.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诊断中老年糖尿病前期的研究 [J], 陆应石;姚弘
3.空腹高血糖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激发胰岛素释放试验的影响分析[J], 龚瑜
4.血糖快测法与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对糖尿病前期诊断的研究 [J], 陆应石;姚弘
5.不同高血糖水平对C肽、胰岛素释放试验的影响 [J], 李素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刘效云【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健康体检者与20例胰岛素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使用格列齐特控释片、瑞格列奈、格列美脲三种不同胰岛素促泌剂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每位研究对象分别口服安慰剂、格列齐特控释片、瑞格列奈、格列美脲,对其分泌量进行评价.结果:与安慰剂治疗比较,三种药物均能够显著促进AUC0-180min胰岛素分泌量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相分泌量中,瑞格列奈促泌剂影响最大,次之格列美脲,影响最小格列齐特控释片.但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控释片在2相分泌量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胰岛素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瑞格列奈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胰岛素1相分泌,采用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控释片可以对胰岛素1相与2相分泌具有促进作用.【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3页(P799-801)【关键词】不同胰岛素促泌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影响【作者】刘效云【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人民医院 4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通常情况下,将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IVGTT)应用在健康人身体中,会出现高峰且持续时间数分钟的胰岛素1相分泌情况,之后会出现2相分泌情况。
由于正常人的血糖水平随机出现下降现象,继而使得胰岛素2相分泌比较低[1]。
如果人为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能力也随之升高。
在胰岛素1相分泌中,其主要是对胰岛β细胞储备能力的具体反映,胰岛β细胞出现异常现象主要表明1相分泌异常在糖尿病中起到较大的作用[2]。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10例健康体检者与20例胰岛素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在21-67岁之间,平均为(46.7±3.7)岁。
个人笔记总结:胰岛素使用方法

个人笔记总结:胰岛素使用方法一、胰岛素常用计算方法:⚠️按空腹血糖/体重计算TDD:•指南推荐患者 HbA1c 达 7% 时可起始胰岛素治疗。
1⃣️:[空腹血糖(mmol/L)*18-100]*体重kg*6➗2000。
2⃣️:1 型糖尿病:0.5-1U/kg/d。
2 型糖尿病:0.3-0.8U/kg/d。
•一般从最小剂量开始;但越胖胰岛素抵抗越重、可从中间值开始。
•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
•⚠️病情轻:0.4--0.5μ/kg。
•病重+应激:不超过1.0μ/kg。
•⚠️高风险急性并发症:•st静脉泵RI:0.05~0.1U/kg/h。
必要时补液+评估血电解质+酮体水平。
•⚠️1mmol/L=18mg/dl=0.18g/L。
•静脉输1U约降糖2.7mmol/L,这是静脉葡萄糖算法,一般临床检测的是末梢葡萄糖。
静脉比末梢约高0.3mmol/L。
二、胰岛素剂量的分配+调整:1.原则是先调整饮食及运动,待血糖稳定后再调胰岛素。
2.正常成人每日合成RI约48U。
(即1u/h为基础分泌+每餐后分泌约8u。
)3.生理上1U 胰岛素可降2~4 g 葡萄糖。
•⚠️妇科术后可1U :4g静脉输GS。
•⚠️四次/段尿糖:每1个“+”:2U。
•⚠️24小时尿糖:每2g:1U。
•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三、餐时胰岛素计算:短/速效•方法1⃣️•⚠️常用TDD⃣️50%➗3=每餐RI•方法2⃣️•⚠️0.1U/kg/meal=就餐时起始量。
⃣️⃣️餐时剂量的调整:⚠️所有RI加量的前提是无低血糖发生。
1⃣️:常以早>晚>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
•因早餐前体内升糖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且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h,早午间隔较午晚间隔时间短,故午餐前用量最小;•因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且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初始用量2~3天后根据餐后血糖水平再调整用量及用法。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李奇志
酒浸毒蝎饮后致肾损害 " 例报告
! 881 !
本研究所选的 3 种药物中 9 亚莫利 \ 达美康有较强的促进胰 岛 素 分 泌 的 作 用 9但 起 效 慢 \作 用 时 间 长 9不 利 于 控 制 餐 后 高 血 糖 9 且易发生餐前和夜间低血糖 0 而孚来迪是一种餐时血糖调节 剂 9 起效快 \ 作用时间短 9 可以控制餐后高血糖 9 不引起餐前低血 糖 9 而且其是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9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但不加速 " 细胞衰竭 9 对功能受损的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9 从而帮助初发
AUC19~180min 下降 36.4% \33.8% \32.3%( 均 #<0.05 O
! !"!
资料与方法 一 般 资 料 ZA 组 健 康 组 Z12 名 健 康 者 男 5 女 7 入 选 aB
组 糖尿病组 Z25 例 2 型糖尿病患 者 男 11 例 a 女 14 例 入 选 O 糖 尿 病 组 入 选 条 件 Z 初 发 2 型 糖 尿 病 按 1999 年 WHO 糖 尿 病 诊 断 及 分 型 标 准 a仅 经 饮 食 \运 动 治 疗 a无 糖 尿 病 急 慢 性 并 发 症 a 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O
编校 李凯 $
酒浸毒蝎饮后致肾损害 ! 例报告
李奇志 19 石凤华
2
1. 吉林油田计划生育办公室 9 吉林
松原
13800092. 松原市人民医院第十社区门诊部 9 吉林
松原
138000
[ 关键词 ] !
病历摘要
酒浸毒蝎 9 肾损害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12 "2006#08-881-01
亚莫利 \ 达美康促进胰岛素 AUC0~19min 增长率分别为 37.2% \
胰岛素促泌剂分类

胰岛素促泌剂有哪些?昂生大药房/ 2014-08-25胰岛素促泌剂,顾名思义,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一类药物,目前分为磺脲类、格列奈类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类三大类,其作用机制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哪类胰岛素促泌剂都可以与其他类型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但是同类药物不可同时服用。
否则,不仅不会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还会增加低血糖和其他副作用的危险。
1、磺脲类促泌剂:磺脲类促泌剂使用的历史比较悠久,因降糖效果确凿,价格相对便宜而广受欢迎,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
磺脲类促泌剂适用于有一定胰岛素分泌功能,肝、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降糖药联合使用,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降糖效果。
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一天服用1~3次。
多数磺脲类药物需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因为这样药物起效可以与饭后的血糖升高同步,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本脲,别名为优降糖;格列齐特,代表商品为达美康、达美康缓释片等;格列吡嗪,代表商品为美吡达、瑞易宁、优哒灵、迪沙、元坦片等;格列喹酮,代表商品为糖适平等;格列美脲,代表商品为亚莫利、万苏平、迪北、安多美等。
用药区别如下。
2、格列本脲(优降糖)属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而低血糖反应也较为常见,所以老年人需慎用。
每片2.5毫克,每日剂量不超过15毫克。
由于其作用持续时间长,所以主张早餐前一次服用,当用量在7.5毫克以上时可分2~3次口服,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加量。
中药消渴丸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每10粒含格列本脲2.5毫克。
3、格列齐特(达美康) 属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较强,有时也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此外达美康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比其它磺脲类药物有优势,对有冠心病等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为适用。
每片80毫克,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20mg。
一般主张分2次服用,亦可每日分3次服用,具体用法和用量应根据病情需要因人而异。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1胰岛素促泌剂1.1磺脲类降糖药此类药物降糖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不是增加胰岛b细胞胰岛素合成,它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相结合,关闭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引起细胞膜动作电位去极化,使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药物除刺激胰岛素分泌外还能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故能增加外周胰岛素浓度[1]。
基于以上机理,目前磺脲类药物一般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患者,根据其在血中半衰期长短,一般每日服2~3次,临床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合用。
本药不良反应可见低血糖、肠道反应、皮疹等,且磺胺药过敏者慎用。
1.1.1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仍在采用,口服由胃肠道稀释,2~3h达至血药峰值,半衰期约为6h,促进作用时间可以超过6~8h,属于短效磺脲类药物。
本品主要经肾脏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物并无活性。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每日剂量500~3000mg,分后2~3次餐前30min口服。
1.1.2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在第二代降糖药中值得一提,它由德国生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生产,其降糖作用虽然不及格列本脲及美吡达,但其胰外作用对改善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1]。
本药特点是吸收快、代谢快,2~3h血药浓度达峰,半衰期短,仅1.3~1.5h,主要经胆汁排泄,5%经肾排泄,故本药尤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每日剂量30~240mg,分3次餐前30min口服。
1.1.3格列美脲(glimepride)就是新一代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1995年在瑞典上市,它就是fda核准的第一个可以与胰岛素同时采用的磺脲类药物,它也就是唯一辨认出可以与非政府的胰岛素受体二者促进作用、减少葡萄糖中转和葡萄糖中转子抒发的药物,藉此达至降糖促进作用。
其特点就是对胰腺轻易促进作用相对较低,胰外促进作用显著,故能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促胰岛素分泌剂其作用机制是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包括: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肠促胰岛素、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
一.磺酰脲类磺酰脲类药物适用于饮食和运动仍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空腹血糖较高者,以及体重较轻或正常者。
本类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还能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受体后作用,而糖耐量的改善可导致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降低,其结果将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
副作用中低血糖症最常见也最危险,有体重增加的可能。
消化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反应较少见。
磺酰脲类现已发展到第三代。
第一代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醋酸己脲(Acetohexamide)等。
其中醋酸己脲有促进肾排泄尿酸作用,适用于糖尿病伴有痛风的患者。
第二代有:格列苯脲( 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持(gliclazide)、格列波脲(glizbornuride)和格列喹酮(gliquidone)。
第二代较第一代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且症状轻微,其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h。
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
其中格列苯脲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格列喹酮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减退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齐持既可治疗糖尿病代谢紊乱,又可防止血管病变,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适用于伴有肥胖症者或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3]。
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以格列美脲(glimepiride)为代表。
使用方便,只需每天口服一次[4,5]。
它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作用维持时间较长(8~10h),与受体结合及离解的速度快,导致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
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本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膜外依赖ATP的钾离子通道上的36KDA蛋白特异性结合,使钾通道关闭,β细胞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对功能受损的胰岛细胞能起到保护作用。
其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
本类药物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那格列奈(Nateglinide)等。
副作用中低血糖症较常见,但反应通常较轻微,通过给予碳水化合物较易纠正。
若较严重,可输入葡萄糖。
三.肠促胰岛素近年来对肠促胰岛素及其类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GLP-1)相关研究为DM治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它能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升高,减缓胃排空。
且只在血糖水平较高的时候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丧失的l相胰岛素分泌反应,因此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几率极低。
被称为“智能化的降糖药”。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病情从代偿期、适应期到失代偿期的发生发展,β细胞数量也从代偿性增强、临界状态、不断减退发展到严重减退。
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99%的β细胞缺失,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缺失率也能达65%。
目前,在临床研究[6,7]中已经证实GLP-1对β细胞有直接影响,它可以增加β细胞数量,增强β细胞功能,增加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增强其分泌能力,降低胰岛素原/胰岛素比率,并增加1相胰岛素分泌等。
肠促胰素GLP-1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一种直接保护β细胞功能并增加β细胞数量的药物。
它包括艾塞那肽(Exenatide)、利拉鲁肽(Liraglutide)、Taspoglutide、Albiglutide等。
1、肠促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肠促胰岛素是肠道激素,其中最有特点的两个是葡萄糖依赖的GIP和GLP-1。
肠促胰岛素能通过许多途径和机制增加摄食后的血浆胰岛素,这种作用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
口服(非经静脉内给予)葡萄糖后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这部分可占到胰岛素分泌总量的8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重要的肠促胰岛素成员之一,它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由末端空肠、回肠和结肠L 细胞分泌,是胰高血糖素原( pro glucagon,PG)基因翻译后加工的产物。
在葡萄糖刺激下由肠段L细胞分泌的PG 被裂解为肠高糖素相关胰多肽( glicentin related pancreatic polypeptide,GRPP: PG1~30)和胃泌酸调节素(oxyntomodulin:PG 33~69),同时产生等分子的GLP-1 ( PG72~108) 、GLP-2( PG 126~158)和插入肽- 2 (IP-2) 。
其中无活性的GLP-1 ( 1~37)即PG72~108进一步水解切除6 个氨基酸后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7~37),其中一部分分子C端的一个氨基酸被分解,余端被酰胺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 (7~36) 酰胺,是GLP-1主要的天然肽,占80%。
目前已经克隆出人类GLP-1受体的反转录DNA ,并从毒蜥蜴毒液中提取出该受体的兴奋剂exendin-4 和抑制剂exendin (9~39)酰胺。
天然的GLP-1在体内迅速被DPP-IV降解,半衰期不足2分钟,因而其作为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有限。
GIP是由42个氨基酸组成,存在于含153个氨基酸前体的编码内部, 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内分泌K细胞分泌。
GLP-1和GIP均属于胰升糖素肽家族,分别来自于编码GLP-1和GIP的胰升糖素原和GIP原基因的表达,虽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也存在产GLP-1的L细胞, 但大部分GLP-1是由远段肠道如回肠和结肠中的L细胞合的。
循环中GLP-1有GLP-1(7-37)和GLP-1(7-36)两种形式, 它们仅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约80%循环活性GLP-1是GLP-1(7-36)酰胺。
对GIP和GLP-1释放最有效的刺激物是混合食物或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在体内广泛表达的氨基多肽酶二肽基肽酶IV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抑制剂) 的作用下, GIP和GLP-1从2号位上丙氨酸处裂解而失活。
GLP-1和GIP均可在2位(丙氨酸)被普遍存在的二肽基肽酶(DPP)一IV裂解,而且均可在分泌后被DPP-IV迅速降解。
实际上GLP-1在离开肠道前已被降解,因为DPP-IV分子的分泌锚定在黏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腔表面。
GIP则较少受DPP-IV影响,离开肠道时未被降解。
2、肠促胰岛素生理功能2.1 GLP-1 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胰岛的作用。
正常生理状态下,进餐后血浆中的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而胰高血糖素水平则应迅速下降,两种激素相互协调以完成餐后高血糖的控制。
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光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更重要的是餐后胰高血糖素水平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胰岛素分泌上的缺陷,但餐后的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是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无法纠正的。
因此可以说目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无法从根本上纠正2型糖尿病的这一病理生理特点。
GLP-1 却在这方面却有其独特的作用。
GLP-1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作用:GLP-1 在胰岛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当GLP-1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使葡萄糖信号转导途径中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磷酸化而促使胰岛素分泌,更重要的是这一作用是葡萄糖依赖性的,血糖愈高,作用愈强,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作用消失。
这一特点既可以降低餐后的高血糖,又可避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
GLP-1不仅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还作用于胰岛素生物合成、基因转录的各个过程中。
另外GLP-1 还能上调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基因表达,如葡萄糖激酶、葡萄糖转运子-2基因等。
GLP-1 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胰高血糖素( glucagon)分泌,尽管目前对其具体调节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已被大量试验所证实。
与目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相比,GLP-1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或延迟,更是纠正了餐后的高胰高血糖素水平,从而使血糖控制能够更好地符合正常生理特点。
研究还发现,GLP-1能够刺激大鼠胰岛D细胞和胰岛细胞培养物分泌生长抑素。
而目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GLP-1还具有促进胰岛细胞增殖、新生及抑制其凋亡的作用,因为这一作用的发现将有可能逆转2型糖尿病的进程,这更是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所不具备的功能。
(2)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
GLP-1通过迷走神经的介导,刺激传入受体、抑制传出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延迟胃排空,并可阻滞肠道平滑肌活性,减少肠道运输,抑制食物的酶性分解,从而减少对营养的吸收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
研究发现在正常人体中注入略超生理剂量的GLP-1 能够显著提高研究对象的饱食感,减少其对食物的摄取。
在有饱感调节作用的下丘脑核团中发现存在GLP-1Rs,脑中的GLP-1可能影响进食行为。
大鼠脑室输注GLP-1后可减少其短期摄食和餐次,而当使用GLP-1拮抗剂后则作用相反。
在健康、糖尿病或肥胖的人类研究中,外周给GLP-1R激动剂通过增强饱感和减少摄食也显示出降低体重的作用。
(4)对心血管的效应。
近期还有研究发现,GLP-1改善了合并冠脉病变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动物实验中发现,GLP-1能舒张大鼠股动脉环,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不依赖血管内皮和一氧化氮[2] 。
GLP-1的这种独立于代谢控制的血管调节功能无疑为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GLP-1R在心脏也有表达。
故有研究报道GLP-1R除,小鼠的左室收缩力和舒张功能受损,GLP-1可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模型狗的心功能,提示GLP-1可能调节心输出量。
GLP-I也能缩小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梗塞面积,提示其可能有心脏保护作用。
(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During等[3]对脑室内注入GLP-1 的小鼠研究发现,GLP-1 能够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并表现出了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6)GLP-1具有除胰腺内分泌和胃以外的额外降糖作用。
在肝脏,GLP-1可抑制肝糖生成,增加脂肪和肌肉摄取葡萄糖,但作用较弱。
2.2 GIP作用模式GIP能抑制胃酸分泌, 该作用主要在超生理剂量下发挥。
对狗和啮齿动物的研究发现,GIP有强烈的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刺激作用。
GIP还在脂肪细胞中调节脂肪代谢, 包括刺激脂蛋白酯酶活性、脂肪酸合并和合成。
与GLP-1作用不同的是, GIP不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胃排空。
对胰岛B细胞株的研究发现, GIP 可以促进B细胞增生和存活。
3 GLP-1类似物GLP-1 类似物在生理状态下由于GLP-1 能被二肽基肽酶IV(DPP - IV)迅速降解,DPP -IV 将GLP-1从N 端第2 位丙氨酸处水解掉2个氨基酸,使其转变为无活性的GLP-1 (9~36)酰胺和GLP-1 (9~37) ,所以其半衰期仅有短短的几分钟,这极大地限制了GLP-1在临床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