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仅通过口服降糖药(OAD)治疗难以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通常需要启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能发挥降糖作用和心肾保护作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使用广泛,如何将其与胰岛素安全、有效地联合应用呢?近日,《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针对SGLT2i联合胰岛素的使用原则和优势、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提出13条推荐意见,帮助指导广大临床医师规范、合理用药,从而改善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用的原则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或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心衰、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治疗方案应包括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和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临床惰性。

推荐意见:T2DM患者的降糖药物选择应以患者为中心。

有心肾疾病风险的患者,治疗方案应该包含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时也应遵循此原则。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及其特性推荐意见: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启用胰岛素时应注意胰岛素治疗对患者体重和低血糖风险的影响,需合理维持或调整原口服降糖药方案。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重高血糖患者中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疗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

对于不以T2DM缓解为目标的新诊断患者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一般1-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即可起到减轻糖毒性的作用;若以诱导T2DM缓解为目的,则疗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后续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建议如下:(1)对于新诊断或病程较短、年轻、胰岛β细胞功能较好的患者,可根据并发症或合并症、治疗目标等因素考虑转换为口服降糖药方案;(2)对于无明显高血糖诱发因素、既往方案不能维持血糖控制的患者,应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予以优化,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考虑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或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与目的:该共识的背景是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口服降糖药物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制定该共识。

二、降糖药物的分类与机制:该共识明确了降糖药物的分类,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肠腔糖苷酶抑制剂和肾脏葡萄糖再吸收抑制剂等。

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机制,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三联治疗的定义与指征:该共识进一步定义了三联治疗的概念,即在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其他治疗方式,如胰岛素治疗、葡萄糖酮酸血症治疗等。

同时,明确了三联治疗的指征,包括病情严重、血糖控制不理想等。

四、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共识提出了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步骤。

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分级管理、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个人治疗目标的制定。

步骤包括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和糖尿病分级,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进行联合应用,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调整。

五、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该共识还强调了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方面,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病情评估。

教育方面,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如合理膳食和运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研究与评价:该共识要求科学研究和评价三联优化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临床研究获取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以上六个要点的详细阐述,该共识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为成人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极低(D)
对估计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效应值与真实效应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推荐强度分级
强推荐(1)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2)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1 GRADE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
由于“三高”防治的复杂性及当前“三高”患者基层防治临床证据匮乏,本共识仅对干预措施确定了相关推荐意见等级。本共识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共识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中国 18 岁及以上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者,以及经评估可能罹患“三高”的人群。
2.5 如何对“三高”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筛查和初步处理?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图 4 全人群“三高”诊疗路径
2.6 “三高”患者的转诊指征?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组分
控制目标
BMI
18.5~24.0 kg/m2。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量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腰围
男 <90 cm,女 <85 cm
血压
<130/80 mmHg,DBP 尽量≥ 70 mmHg,年龄 >80 岁、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 mmHg
血脂
TC<4.5 mmol/L,TG<1.7 mmol/L未合并 ASCVD 时:年龄 <40 岁者 LDL-C<2.6 mmol/L、非 HDL-C<3.4 mmol/L,年龄≥ 40 岁者 LDL-C<1.8 mmol/L、非 HDL-C<2.6 mmol/L合并 ASCVD 时:极高危患者 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超高危患者 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年龄 >80 岁时:预期寿命短、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 LDL-C 控制目标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

成人T2DM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要点更新版指南就基础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如“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与口服、GLP-1RA等药物联合时的起始剂量、剂量调整方案、用药注意”、“预混胰岛素方案向基础胰岛素方案的转换”等给出了详细的药物使用建议。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其特点表1 基础胰岛素种类及特点注:*目前在中国使用较少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用基础胰岛素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方案及患者意愿等情况后制定。

➤HbA1c<7%、FPG 4.4-6.1mmol/L: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患者;➤HbA1c<6.5%、FPG 4.4-5.6mmol/L: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低的患者;➤近期国内研究显示,对于应用≥1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年T2DM患者,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时,将FPG目标设定为≤6.1mmol,能进一步提高HbA1c达标率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HbA1c<8.0%,FPG≤7.0mmol/I或更高: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疾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相较于联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联合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血糖控制的改善程度相似,但低血糖风险更小,体重增加更少。

不同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机制不同,与基础胰岛素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特点,注意监测血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基础胰岛素与不同降糖药联合方案的特点与注意事项1.适用人群➤高血糖(FPG>11.1mmol/l或HbA1c>9%)或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T2DM患者;➤≥1种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HbA1c仍未达标的患者。

2.胰岛素起始方法➤通常0.1-0.3U/(kg·d)起始基础胰岛素;➤HbA1c>8%者,0.2-0.3U/(kg·d)起始;➤BMI≥25kg/m^2者,0.3U/(kg·d)起始。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剂量范围 (mg/d)
服药次数 (次/d)
达峰时间 (h)
专搴翌
L11,
代谢产物
排泄途径
15.1 80 2.5.25

1.3
2—3

4-4 5
1-2
24
无活性 无活性
肝脏 肾脏80%、胆道20%
l一3
1.25.20 1_6 40-320
1.3
1 1.2
~4
20
10 5 9 10—12
有活性 有活性 无活件 无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持全天血药浓度平稳。其活性成分的释放更符合2型糖尿病
患者24 h血糖变化特点,低『f『【糖尤其是严重低帆糖的发生更少
(4级)㈨。
2.格列奈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直接刺激胰岛p细胞
万方数据
史堡凼筮塑岱逝苤查!!!!生!旦箜!!鲞筮!地垦!地』!!i!塑!!!塑!!尘:.垒Pi!;!望:!!!.!乳尘!生j 降糖治疗组,随访5年,全因死亡有降低的趋势(1b级)Fg]。 UKPDS试验后继续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格列本脲和氯磺丙 脲治疗组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3%(P=0.007,1b 级)[“。 安全性 一、低血糖风险 磺脲类促泌剂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但剂型改良后的缓 释、控释制剂、格列奈类及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 低[9瑚矧。GUIDE研究结果显示,在血糖水平控制相似的情况 下,不同磺脲类促泌剂所致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同(1b级)∽“。 ADVANCE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基础的降糖治疗严重低血糖年 发生率仅为UKPDS采用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为基础的降糖治 疗的1/4(1b级)”’9 J。因此,应根据不同胰岛素促泌剂的特点 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谱选择合适的胰岛素促泌剂,从而在保证 降糖疗效的同时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二、对体重的影响 肥胖足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进展的危 一、胰岛素促泌剂总的用药原则 胰岛素促泌剂用药原则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和分型
问题15-16:何谓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的区别?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包含两个临床类别:一是由X综合征演变而来,为代谢综合征的 同义词,也称为Reaven综合征,系特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但确切病因未明;另 一病因相对明确,由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基因突变、脂肪组织发育不良相关基因突变及胰 岛素受体抗体等所致,此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较严重。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有一定区别。 首先,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含两个临床类别:由特定遗传易感性及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的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和遗传性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所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只有前者和代谢综合征被视为同义词。 其次,即使是前者,和代谢综合征也有区别: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概念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而代谢综合征有相对明确的诊断标准。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组分较少,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较多,其中很多并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如PCOS、NAFL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但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问题17-18:何谓遗传性、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称为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引起遗传性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分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及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两类, 前者包括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PI3K基因突变、AKT2基因突变等,后者包括MC4R基因突变、 POMC基因突变、瘦素基因突变、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等。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 有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
问题21-22:何谓胰岛素受体病?皮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进 行性衰退
100
80
诊断糖尿病时 β细胞功能降低超过50%
β细胞功能(%)
60
40
N = 376
20
0
-10
-9
-8
-7
பைடு நூலகம்
-6
-5
-4
-3
-2
-1
0
1
2
3
4
诊断时间(年)
Adapted from UKPDS Group. Diabetes 1995;44:1249
5-15min 30-90min 5-15min 30-120min 3060min 2-3h
短效
诺和灵R/ 优泌林R
中效 长效
诺和灵N/ 优泌林N 来得时 诺和平
2-4h 2-4h 3-8h
4-10h
1016h 2024h 5.723.2
11
已上市胰岛素种类及特点2
胰岛素 种类 商品名 优泌乐25 优泌乐50 诺和锐30 预混 双峰 10-16h 起效时间 5-15min 达峰时 间 持续时 间 特点 餐前15 min或餐后即刻注射
胰岛素 种类
速效
商品名
诺和锐 优泌乐
起效时 间
达峰时间
持续 时间
3-5h 3-5h 5-8h
特点
餐前0~15min或餐后15min内注射; 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餐后2~5 h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 餐前30~45min注射; 与生理状态比较。起效慢、效果差, 持续时间长、延后的低血糖 作为基础胰岛素,平台时间短,吸收 曲线变异大.低血糖风险高 T2DM每日注射1次,T1DM每日可注射2 次: 吸收曲线重复性好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严重合并症; 肝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间
16
T2DM胰岛素和/或OAD治疗适应症

新诊断T2DM,HbA1c≥9.0%且糖尿病症状明显; 在采用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2种或2种以上OAD 次大剂量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 (HbA1c≥7.0%);
一例糖尿病足患者行左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成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2015级省级机关医院 基地学员:张丽
1
患者乔某某,女,79岁,2016年03月06号收住入院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
8
胰岛素的分类按来源:
动物胰岛素:牛、猪; 人胰岛素(基因工程合成): 诺和灵、优泌林、甘舒霖; 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优泌乐 来得时,诺和平。
9
胰岛素的分类按作用时间:

速效胰岛素 短速效胰岛素(RI) 中效胰岛素(NPH) 长效胰岛素(PZI) 预混胰岛素
10
已上市胰岛素种类及特点1
从 UKPDS开始的年数(接受氯磺丙脲治疗的患者)
UKPDS提示:在确诊6年后大约50%以上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 要联合胰岛素才能够使得空腹血糖控制到<6.0 mmol/L
Wright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2; 25:330–336. Lusignan S et al. BMC Family Practice 2005; 6:13.
6
药物治疗最终将从口服药向胰岛素转变
口 服 降 糖 药 物
药物治疗
胰 岛 素 治 疗
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恶化,为取得
血糖最佳控制,大部分T2DM最终均需胰岛素治疗
7
ADA/EASD共识数据显示: 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单一治疗 使HbA1c下降值
干预方式
第一级: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 第一步:起始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二甲双胍 第二步:可增加的药物
4
口服药治疗并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10 9 HbA1c (%) 8 7 6 0
饮食治疗 格列本脲 二甲双胍
0
2
4 6 时间(年)
8
10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854–865
5
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而增加
60
需要加用胰岛素的患者(%)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高血糖状态,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 至逆转残存B细胞功能。

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
14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亚裔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储备能力较西方白种人低
糖脂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对B细胞毒害作用更显著 中国T2DM患者应适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15
T2DM给予胰岛素治疗适应症
优势
1.0-2.0 1.0-2.0
广泛获益 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胰岛素
磺脲类
1.5-3.5
1.0-2.0
没有剂量限制,起效迅速, 改善血脂谱
迅速显效
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 193-203.

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者。
17
目录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8
三、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1.制定个体化治疗短期目标—血糖控制
住院血糖控制目标7.8-10.0mmol/L为宜

2.制定个体化治疗长期目标—HbA1c
糖尿病病程
餐后血糖 血糖 空腹血糖
–10
–5
0
5
10 胰岛素水平
15
20
25
30
代谢活性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功能 –10
大血管并发症
–5
0
微血管并发症
5 10
15
20
25
30
Stolar MW.et al. J Manag Care Pharm. 2008;14(5)(suppl S-b):S2-S19
优泌林 70/30
诺和灵30R 诺和灵50R
30-60min
每日注射2次即可覆盖餐后血糖;
灵活性低于基础一追加方案
12
目录

前言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初始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别胰岛素的选择 胰岛素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3
二、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荷,尽快纠正
19
HbA1c 水平 <6.0%
适用人群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 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勿需降糖药物干预者; 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新发现的糖尿病 <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 ≥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 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 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CVD极高危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65岁或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 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或智力或视力障碍等:医疗等条 件太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