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T2DM胰岛素促泌剂应用共识解读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注:T2DM:2型糖尿病;CKD:慢性肾脏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HbA1c:糖化血红蛋白;HF:心力衰竭;GLP-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SGLT2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本共识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2]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
COR为推荐级别(强度),其中Ⅰ为推荐,Ⅱa为应当考虑,Ⅱb为可以考虑,Ⅲ为不推荐。
LOE为证据水平(质量),其中A为高质量证据,B为中等质量证据,C为有限数据或专家意见。
COR与LOE是独立确定的,故两者间可以不完全匹配,譬如,某项建议的证据为LOE C,并不必然代表其为弱推荐。
因此,本共识中提到的许多重要临床问题虽然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证据,但可能存在非常明确的临床推荐意见一、T2DM合并心肾疾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疾病(CVD),CVD的最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所致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Framingham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发生CVD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5倍。
Einarson等系统分析了57篇文献中的4 549 481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3.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4年),合并CVD的患者占32.2%。
Lautsch等对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库(UK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中的148 803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65岁)进行分析显示,35.4%的患者已有CVD。
我国的3B研究显示,在门诊T2DM患者(平均年龄62.6岁)中,14.6%合并CVD(不包括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10.1%合并脑血管疾病。
中国Kadoorie 生物样本库协作组(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的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1倍,心血管死亡占中国糖尿病人群总死因的43.2%。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4037··指南·共识·【编者按】 2型糖尿病(T 2DM )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没有被治愈的证据,但经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T 2DM 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可以实现T 2DM 缓解。
什么是T 2DM 缓解?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发布的《2021 共识报告: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T 2DM 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T 2DM 缓解的替代标准。
目前我国T 2DM 呈高发趋势,患者承受着心理、身体、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对于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因此,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 的共识报告,制定了一部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T 2DM 缓解诊疗工作,帮助T 2DM 患者获得安全、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措施。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编写专家委员会【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一直被认为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T2DM 缓解,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
T2DM 缓解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患者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还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降低终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规范开展在超重和肥胖T2DM 患者中缓解T2DM 相关的临床诊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促泌剂应用原则

促泌剂应用原则促泌剂是一类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
在应用促泌剂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
以下是促泌剂应用原则的详细说明:1. 适应症明确:促泌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
在用药前,应明确患者的适应症,确保患者符合用药条件。
2.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用药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促泌剂种类和剂量。
3. 避免低血糖:低血糖是促泌剂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尤其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容易发生。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 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使用促泌剂也不例外。
患者应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方案,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定期复查:在使用促泌剂期间,应定期进行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用药方案。
6. 避免与其他药物合用:在使用促泌剂期间,应避免与其他降糖药物或影响血糖的药物合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7. 注意不良反应:促泌剂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8. 遵循医嘱: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同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共同控制疾病。
总之,在使用促泌剂时,患者应遵循适应症明确、个体化用药、避免低血糖、控制饮食、定期复查、避免与其他药物合用、注意不良反应以及遵循医嘱等原则。
这样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健康状况改善。
同时,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早期口服药强化治疗与磺脲类药物选择

多项大研究显示:越早严格控糖,降低 心血管或全因死亡风险越显著
UKPDS ADVANCE ACCORD VADT
平均病程(年) 研究人群
新诊断2型糖尿病
0
8.0
>55岁的伴大微血 管疾病或一种及以 上心血管危险因素 的2型糖尿病患者 格列齐特缓释片
10.0
40–79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平均A1C浓度为 67 mmol/mol (8.3%), 伴心血 管事件或有心血管疾病危 险因素 二甲双胍、短效和长效胰 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 TZD、阿卡波糖和肠促胰 素
患者比例(%)
年龄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患者比例变化趋势
Chiu M, et al. Diabetes Care 2011,34(8):1741-1748 王克安,等. 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5(5): 281-285
中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增加 截至2010年已高达50.1%
患病率(%)
1980-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 2015 IDF显示,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居全球首位,2015年达 1.096亿,预计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再升高至1.507亿
Xu Y, et al. JAMA 2013,310(9):948-959 IDF DIABETES ATLAS Seventh Edition 2015
主要内容
• 2型糖尿病早期严格控糖的重要性 • 口服药强化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 口服药强化方案的磺脲类药物选择
2016 ADA最新指南:对HbA1c≥9.0%的患 者,首先考虑开始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对HbA1c≥9.0%的患者,考虑开始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版)

患者满足以下任意一项:(1)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目预期寿命较短:(2)中、重度痴呆(3)ADL损伤数量≥2(4)需长期护理
↑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表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综合评估
↑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
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合并症
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发人群,老年T2DM 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79%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 3550 万,居世界首位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7.8%,≥70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31.8%,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 47.6%
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亿,占总人口的14.2%
呈现上升趋势
60~69岁糖尿病患病率
老龄化社会
疾病特征
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当下重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日益增长的老年糖尿病管理需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亟需规范。
未来发展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将达到 4000 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需达到70%
六、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inhibitor,DPP‑4i)是老年T2DM患者的一级推荐降糖药物。其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的水平,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降低血糖。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利格列汀、曲格列汀、瑞格列汀和替格列汀。①该类药物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对体重影响中性,胃肠道反应少,较适用于老年患者。②老年患者在稳定基础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格列汀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提升老年患者安全达标比例。③利格列汀不增加老年患者肾脏复合结局(因肾病死亡、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或持续eGFR下降≥40%)的风险,但沙格列汀会增加患者因HF住院的风险。④利格列汀、沙格列汀在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应用时无需调整药物剂量,西格列汀对轻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阿格列汀慎用于肝病患者,维格列汀禁用于肝功能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或持续升高)的患者。⑤利格列汀、替格列汀可用于任何肾功能状态的老年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其余DPP‑4i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或停用。⑥若怀疑患者出现胰腺炎,应停止使用本类药物。
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王维波;王金红【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型糖尿病( T2 DM)住院患者降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指导T2 DM临床治疗。
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T2 DM住院患者250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记录患者体重指数( BMI)、病程、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口服降糖药组(109例,OAHA组)、胰岛素组(46例,Ins组)、联合组(95例,OAHA+Ins 组)。
分析三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用药情况。
结果三组之间患者饮酒、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及BMI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服降糖药用药比例:双胍类(58.4%)>α-糖苷酶抑制剂(34.4%)>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双胍类+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的比例分别为66.32%、49.47%。
OAHA+Ins组的出院空腹血糖( FPG)达标率为58.95%,与入院FPG达标率(35.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HA组、Ins组、OAHA+Ins组的出院餐后血糖(2hPG)达标率分别为71.56%、69.57%、76.84%,与入院时(3.67%、0、7.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病程短、BMI 高的糖尿病患者,而病程长、BMI 低者多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用药情况基本符合临床诊疗规范。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能更好地降低FPG、2hPG。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regimen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 DM)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pharmacists. Methods A total of 250 inpatients with T2 DM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course of disease,complications and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use was recorded by cross-sectional study method. The 25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dication. Patients in OAHA group ( n =109 ) received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patients in Ins group (n=46) accepted insulin treatment,and patients in OAHA+Ins group (n=95) received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combined with insulin.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medication of the patients in 3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related factors,such as drinking,course of treatment,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 P<0. 05 ) . Metformin accounted for 58. 4% in the hypoglycemic agents used in the three groups,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 34. 4%,followed by sulfonylurea,nateg-linide,DPP-4 inhibitors and TZDs in sequence. Metformin+insulin and α-glycosidase inhibitor+insulin accounted for 66. 32% and 49. 47% in the combination use of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insulin. The discharged FPG standardized rate in OAHA+I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58. 95% vs. 35. 79%,P<0. 05). The discharged 2hPG standardized rate in OAHA group,Ins group andOAHA+I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71. 56% vs. 3. 67%,69. 57% vs. 0,76. 84% vs. 7. 37%,P<0. 05). Conclusion The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centered treatment regimen is suit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short duration and high BMI,while most of the pa-tients with long duration and low BMI receive insuli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The drug use generally conforms to the standard of clinical diagnosis. Thecombination of oral antihyperglycemic agents with insulin can reduce the FPG and 2hPG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single use.【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6(019)007【总页数】4页(P826-829)【关键词】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治疗方案;影响因素【作者】王维波;王金红【作者单位】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东营25709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00【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是一种以不同原因导致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慢性高血糖疾病,我国患病人群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1],且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2]。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要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7~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W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
T2DM与ASCVD关系密切,两者共存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死亡与ASCVD相关。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关于降糖药物与T2DM 患者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明确。
因此,合理规范应用降糖药物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T2DM合并ASCVD的流行病学二、T2DM患者中ASCVD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一)生活方式干预(二)降压治疗(三)调脂治疗(四)抗血小板治疗(五)体重管理(六)血糖管理三、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和控制目标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血糖管理的总原则是必须兼顾降糖有效性和心血管安全性,并且优先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本共识建议,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ASCVD病史、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充分平衡严格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推荐T2DM合并AS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1. 对于大多数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0%。
2. 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
3. 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 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C10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共识指出,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
一般而言,有一定β细胞功能、无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禁忌的T2DM患者均可考虑选用胰岛素促泌剂。
该药也是不适用二甲双胍的T2DM患者的治疗首选。
共识同时指出,在选择胰岛素促泌剂时,可根据患者血糖谱选择不同的类型:以餐后血糖(PPG)升高为主者宜选择格列奈类及短效磺脲类促泌剂;以空腹血糖(FPG)升高为主者宜选择依从性好、低血糖风险低的中长效磺脲类促泌剂;PPG和FPG均升高者宜选择依从性好、低血糖风险低的中长效磺脲类促泌剂。
由此可见,除了以PPG 升高为主外,其他T2DM患者均优先选用依从性好、低血糖发生风险低的中长效磺脲类促泌剂。
已有研究表明,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第三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全面地控制患者的代谢紊乱,更好地发挥降糖作用,这就是格列美脲的双重作用机制。
它能促进胰岛素1相和2相分泌,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格列美脲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较格列本脲快,较少引起重度低血糖。
格列美脲一天一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糖,不受进餐时间影响,依从性高,用药方便,能消除每日多次服药的麻烦。
格列美脲治疗老年T2D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也证实,格列美脲显著降低FPG、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且对血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无影响。
格列美脲治疗老年T2DM患者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服药依从性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且程度轻微,可考虑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首选降糖药物之一。
在克利夫兰(Cleveland)等进行回顾性研究中,格列美脲治疗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格列本脲组低,提示对伴有冠心病史者选用格列美脲可能优于格列本脲,但尚需前瞻性研究证实。
中国T2DM胰岛素促泌剂应用共识解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童南伟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T2DM)的病理生理特点与欧美国家有差异,其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比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更明显,且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更高。
4月发表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对我国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共识强调选择降糖药物时应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除了权衡药物降糖,尤其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疗效、长期获益及安全性外,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药物价格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降糖治疗,努力控制血糖以外的其他血管病变危险因素,降低血管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的药效差异目前国内常用的胰岛素促泌剂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促泌剂包括半衰期较短的短效促泌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半衰期较长的中长效促泌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及格列吡嗪控释片。
格列奈类促泌剂半衰期较短,属短效促泌剂。
无论何种胰岛素促泌剂,其作用均有赖于三磷酸腺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途径。
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β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SUR),使钾通道关闭,细胞内的K+外流受阻,胞内K+升高,细胞膜去极化,触发L2型电压依赖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增加,胞浆内Ca2+浓度升高,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向细胞外分泌。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促胰岛素分泌的差异取决于不同药代动力学特性、与SUR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以及解离速度。
在磺脲类药物中,格列本脲可作用于SUR1和SUR2A,而格列齐特仅作用于SUR1。
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各自与SUR1不同亚单位特异性结合,而格列美脲与SUR的亲和力更强、结合和解离速度也更快。
作为新的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药效强,且仅选择性地对胰岛β细胞ATP依赖性钾通道起作用,而对其他组织细胞影响小。
而格列本脲与2个SUR1位点相结合,不易与受体脱离,且作用时间相对较长。
另外,近年用葡萄糖钳夹术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还可使人体外周葡萄糖利用率增加10%~52%(平均29%)。
研究同时显示,格列美脲在离体培养的脂肪细胞和肌肉组织中具有直接的拟胰岛素和胰岛素增敏作用。
格列美脲以一种不可饱和、时间依赖的方式直接插入脂肪细胞/肌细胞细胞膜,使酰化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TK)被活化,进一步使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特异位点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发动代谢性拟胰岛素信号,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沿着IRS下游的胰岛素信号级联传向脂质和糖原合成途径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转位装置,激活糖原合成酶,降低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
格列奈类药物也与胰岛β细胞膜SUR结合,但与磺脲类药物相比,引起胰岛素释放和达峰时间短,从而弥补糖尿病患者β细胞胰岛素早相分泌缺乏,控制餐后血糖。
该类药物与受体解离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的该专家共识对胰岛素促泌剂在我国成人T2DM患者中应用的益处和安全性进行了详尽探讨。
到目前为止,就降糖作用本身而言,口服降糖药物中还没有能够超越胰岛素促泌剂的药物。
其降糖作用在常规剂量内呈剂量依赖性,可平均将HbA1c 水平降低2%左右,且患者基线HbA1c水平越高,服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后HbA1c的降幅越大。
其中,磺脲类促泌剂是一类应用时间长、降糖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的降糖药物。
磺脲类促泌剂还可明显减少或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ADVANCE和UKPDS研究证实,磺脲类促泌剂可降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心肌梗死和冠心病风险。
最近,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组(UKPDSP)随机给予5000例新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以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未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利用动态心电图观察NIDDM患者口服10mg/d格列本脲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程度显示,格列本脲降低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室性早搏和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但不影响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沃伊道(Vajda)进行的试验结果也表明,磺脲类促泌剂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及再灌注时致死性室颤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率。
磺脲类促泌剂的安全性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VADT研究显示,治疗中发生低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低血糖的危害不容忽视。
磺脲类促泌剂会引起低血糖,但剂型改良后的缓控释制剂、格列奈类及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低。
虽然有报道称胰岛素促泌剂可以引起胰岛β细胞凋亡,且促凋亡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但该试验仅仅是在大鼠胰岛素瘤细胞中进行的。
雷梅迪(Remedi)等人在大鼠体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格列本脲使胰岛素2相分泌减少,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可逆的,经过短暂休息后即可恢复。
因此,否定了药物引起胰岛β细胞凋亡的学说。
黄启亚等通过体内研究认为,格列喹酮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最重要的是,UKPDS研究和ADOPT研究均未发现磺脲类药物加重了β细胞衰竭。
因此,尚不能认为胰岛素促泌剂加重了β细胞衰竭。
虽然磺脲类药物可增加患者体重,但剂型改良后的磺脲类促泌剂对体重影响相对较小,甚至有研究表明某些促泌剂(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不增加肥胖者的体重。
目前也无胰岛素促泌剂增加肿瘤风险的确切证据。
磺脲类促泌剂及以其为基础的降糖治疗可显著提高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而且促泌剂有短效和中长效两类,适用不同血糖谱的患者,也是相对经济、安全性良好的药物。
胰岛素促泌剂的选择胰岛素促泌剂在T2DM患者治疗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为多数权威T2DM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降糖药物,更符合中国成人T2DM患者特点。
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及其他磺脲缓释片)优势确切,经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降糖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可减少微血管病变发生,早期使用可减少大血管病变和全因死亡,且耐受性好、依从性高,价格低廉。
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认真思考和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血糖安全达标并维持血糖的长期控制,延缓疾病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31001]童南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