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得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得因素(1)过程:

1、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2、电压门控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神经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得N2受体结合

4、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与钾离子通透性增加、

5、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

6、终板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详细过程:

A、接头前过程、

a、乙酰胆碱得合成与贮存

这就是神经-肌肉接头得兴奋传递得前提。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与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得作用下合成得。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得线粒体,胆碱则就是靠膜上得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得,其中50%就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得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得。合成与摄取回来得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b、乙酰胆碱得释放

Ca2+内流就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得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得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

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就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得负电位,而且本身就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得乙酰胆碱以胞吐得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一次动作电位引起得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得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得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得兴奋与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与触发作用。这里Ca2+得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得数量。B、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得扩散

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得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C、接头后过程

a、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得N型乙酰胆碱受体,就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得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得Ca2+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就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就是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得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得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得终板电位。而每一个囊泡释放得乙酰胆碱所引起得终板膜0、1~1mV得

去极化电位,称微终板电位。

b、乙酰胆碱从接头间隙得清除

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通过3方式清除,即扩散、酶降解与再摄取。由于多个囊泡几乎就是同步释放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得浓度突然升高,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可引起大量化学门控通道打开,出现很快Na+、K+跨膜移动,故终板电位升高很快。但接头间隙中得乙酰胆碱很快被突触后膜上得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浓度降低,递质门控通道关闭,终板电位下降,保证下次到来得神经冲动效应,被水解得产物被动地再摄取到轴突末梢,可作为再合成乙酰胆碱得原料。

(2)影响因素:

①影响乙酰胆碱得释放,如细胞外Mg2+浓度增高,与Ca2+竞争,使

Ca2+内流减少,递质释放量减少;

②影响递质与受体得结合,如重症肌无力就是因为自身免疫性抗体

破坏了终板膜上得N2受体通道,肉毒杆菌中毒就是因为肉毒毒素抑制递质释放;

③影响乙酰胆碱得降解。新斯得明与有机农药可抑制胆碱脂酶活

性,碘解磷定可恢复被抑制了得胆碱脂酶得活性。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 (1)过程: 1.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2.电压门控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神经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4.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增加. 5.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 6.终板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详细过程: A.接头前过程. 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 这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前提。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乙酰辅酶A 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靠膜上的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的,其中50%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的。合成与摄取回来的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b.乙酰胆碱的释放

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B.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的扩散 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C.接头后过程 a.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的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的Ca2+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是终板

2010级神经病学标准试卷(A卷)

南华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神经病学课程试卷 (2010级临床医学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放射医学) 考试日期:2013年11月26日考试类别:考查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5分) ()1、截瘫患者,40岁,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脐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若需X线摄片,重点部位应选择: A、颈椎1-4 B、胸椎1-4 C、胸椎6-8 D、胸椎10-12 E、腰椎 ()2、急性脑卒中发病相对较缓的是 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栓塞 E、TIA ( )3、右侧同向偏盲的病变部位是: A、三叉神经周围支 B、右侧动眼神经 C、面神经周围支 D、左侧视束 E、右侧视神经 ()4、最不可能出现巴彬斯基征的疾病是: A、脑出血 B、脑肿瘤 C、脑炎 D、脑外伤 E、偏头痛

()5、Broca失语准确的病变部位是: A、大脑 B、大脑半球 C、左侧大脑半球 D、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 E、左侧大脑半球额中回后部 ()6、“运动障碍性疾病”不包括: A、脑卒中偏瘫 B、帕金森病 C、肌张力障碍 D、肝豆状核变性 E、舞蹈病 ()7、重症肌无力危象的表现是: A、眼球运动障碍,两眼各方向转动不能 B、吞咽困难,不能进食 C、构音障碍,语音不清 D、呼吸肌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 E、四肢无力,行动不便 ()8、男性,58岁,有轻度高血压病史两年,今晨醒来时右手活动不灵,站立时右腿也无力,随后数小时症状渐加重,意识一直清楚,无其它不适,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脑栓塞 D、蛛网膜下腔出血 E、短暂性 ()9、急性脊髓炎与(急性)脊髓压迫症最重要的鉴别点是,前者通常无: A、神经根症状 B、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C、双下肢瘫痪 D、尿便障碍 E、椎管梗阻现象 ()10、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是由于: A、同侧颈外动脉未闭塞 B、对侧颈内动脉未闭塞 C、颅内血管变异 D、双侧椎动脉未闭塞 E、正常的脑底动脉环可迅速建立侧枝循环 ()11、患者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右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可能是:A、右侧中枢性面瘫B、左侧中枢性面瘫C、右侧周围性面瘫D、左侧周围性面瘫E、双侧周围性面瘫 ()12、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不应有: A、运动减少 B、跨阈步态 C、面具脸 D、静止性震颤 E、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3、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是 A、脑叶 B、基底节区 C、脑室 D、小脑 E、脑干 ()14、下列哪项不属于神经运动系统? A、下运动神经元 B、上运动神经元 C、锥体外系 D、丘脑 E、小脑 ()15、诊断癫痫最主要的依据是 A、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B、颅骨X线片 C、脑CT或脑MRI D、脑脊液检查 E、病史和脑电图 ()16、左上睑下垂,左眼球仅能外展,瞳孔扩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最可能的病变是: A、右侧面神经麻痹 B、左动眼神经麻痹 C、左视神经病变 D、右额叶病变 E、左侧霍纳氏征 ()17、昏迷的重要表现: A、不睁眼 B、睁眼但不说话 C、呻吟但四肢不动 D、无自主呼吸 E、呼之不应 ()18、55岁男性病人,突发头痛,呕吐,左侧面部周围性瘫痪,右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病位可能是: A、右侧桥脑 B、左侧桥脑 C、右侧中脑 D、右侧内囊 E、左侧内囊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1)过程: 1.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2.电压门控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神经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4.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增加. 5.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 6.终板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详细过程: A.接头前过程. 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 这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前提。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乙酰辅酶A 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靠膜上的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的,其中50%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的。合成与摄取回来的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b.乙酰胆碱的释放 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

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B.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的扩散 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C.接头后过程 a.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的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的Ca2+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是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 的终板电位。而每一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膜0.1~1mV

神经肌肉接点与接点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与接点传递 神经系统怎样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呢?这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一一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而实现的。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End plate),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连接。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End plate potential,EPP)。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收缩。肌纤维膜的去极化使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门开放,因而钙离子大量进入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就可以使这些肌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运动单位分为3类:大单位、小单位和中单位。运动单位越大,则它的神经纤维越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越快。肌纤维越大,收缩速度也越快;反之,运动单位越大越容易疲劳。大运动单位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浓度低,毛细血管少,血流量较低,直接从血液得到葡萄糖的能源不多。虽然它自己存储的肌糖元较多,糖酵解酶较多,但应用起来需要一定的代谢过程。一块骨骼肌肉内往往古有多种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以一定时间顺序先后收缩。 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牲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Neuroeffector junction),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肌肉接点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都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特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或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肌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一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乙酰胆碱引起终板电位以后很快受到接点附近的胆碱酯酶作用而分解。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索。每种递质既可以引起兴奋效应,也可能引起抑制效应,主要决定于效应器组织内所舍受体的性质。

医考类神经肌接头与肌肉疾病模拟试题与答案

神经肌接头与肌肉疾病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A1型题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对重症肌无力诊断没有帮助的检查项目是 A.疲劳试验 B.依酚氯铵试验 C.新斯的明试验 D.神经重复频率刺激检查 E.脑脊液检查 答案:E 2. 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下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B.Duchennc肌营养不良大多伴有心肌损害 C.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多以面肌无力萎缩起病 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多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E.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A 3. 重症肌无力最常受累的肌肉是 A.四肢肌 B.眼外肌 C.因喉肌 D.咀嚼肌 E.面肌 答案:B 4. 对重症肌无力临床描述正确的是 — 1/21 — — 1/21 —

A.以四肢骨骼肌无力为主,下肢往往重于上肢 B.脑神经支配的肌肉很少受累 C.盐酸胍治疗有效 D.肌无力时短暂用力收缩后肌力反而增强 E.感染极易诱发肌无力危象 答案:E 5. 关于重症肌无力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疲劳 B.症状常晨轻暮重,重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C.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D.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 E.腾喜龙试验阴性 答案:E 6.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E.神经肽 答案:A 7. 重症肌无力属哪种疾病 A.神经本身病变的疾病 B.遗传性疾病 C.炎症性疾病 D.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 E.肌肉本身病变的疾病 答案:D 8. 有眼睑下垂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还可能有的症状是 — 2/21 —

神经肌肉毒性

1.重症医学科中的神经肌肉阻滞药物:老药物新应用 2.石钧涛;克林霉素致神经阻滞[ 3.抗生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比较研究的新进展 4.丁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锂在神经肌肉节头的相互作用[J 5.张宝恒,杨海珍;神经肌肉阻断药释放组织胺样物质的影响[ 6.神经肌肉阻断剂 7.(四)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8.链霉素抑制呼吸的机制 9.囚重症监护病房的神经肌肉阻断 10.EZI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有什么特别的风险? 11.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12.匚N icu危重症获得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肌病 13.CZI林可霉素致双下肢肌无力1例

14.B阿米卡星致神经肌肉综合征2例 15.抗菌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6.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 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17.肌肉震颤和肌痛肌肉震颤和肌痛传统上伴发于金刚胺类药物。 金刚胺引起的帕金森病样症状最常见于老年人。但减少老年人的用 药剂量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良反应。曲伐沙星可引发孤立性肌肉震 颤或涉及全身的肌肉痉挛。 10.题目: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用哪种药 物治疗: A.毛花苷丙 B.钙剂 C.呼吸兴奋剂 D.新斯的明 E.肾上腺素 标准答案:B D 答案解析:[解题思路]能对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的药物。呼吸兴奋剂主要用于中枢性的呼吸衰竭。氨基糖苷类过量引起的神经肌肉传导的阻断,是由于药物 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的结合,阻止钙离子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这种毒性虽少见,但具危险性,需提高警惕。如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治疗,钙剂也可缓解症状。【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 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神经内科护理学试题

1、患者男性,52岁。有支气管扩张病史10年,咯血100m1后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张口瞪目、两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牙关紧闭。此时患者应取 A.头低足高位,头偏向一侧 B.去枕平卧位 C.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D.端坐位 E.患侧卧位 标准答案:a 解析:咯血100m1后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张口瞪目、两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牙关紧闭的临床表现,提示患者发生了窒息;咯血窒息的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窒息物的排出。 2、肝性脑病前驱期的主要表现为 A.意识模糊 B.精神失常 C.性格、行为改变 D.呼吸时有肝臭 E.腱反射亢进 标准答案:c 解析:肝性脑病临床表现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可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前驱期的主要特征是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3, 肝硬化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出血 B.营养不良 C.肝肾综合征 D.并发感染 E.脾功能亢进 标准答案: e 解析:由于肝硬化时肝内大量结缔组织产生,致肝内血流不畅,形成门脉高压,致脾内滞留大量血液而肿大,一个巨大的脾可破坏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致周围血中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 4、患者男性,56岁。肝硬化病史7年,此次因腹水入院治疗,某日大量利尿放腹水后出现肝性脑病。导致该患者肝性脑病最主要的诱因是 A.上消化道出血 B.高蛋白饮食 C.缺钾性碱中毒 D.感染 E.药物 标准答案:c 解析:大量利尿放腹水,可导致蛋白质、电解质的丢失,引起缺钾性碱中毒,促使氨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细胞产生氨中毒,导致肝性脑病。 5、患者女性,68岁。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多年,长期服用地高辛、异山梨酯、氢氯噻嗪、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今日诉乏力、腹胀、心悸,心电图示:U波增高。应考虑为A.高钾血症 B.低钾血症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有三个:一是单向性、二是时间延搁、三是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其中钙离子可以促进释放;肉毒杆菌毒素有阻止释放的作用;二是对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影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三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脂酶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清除,延长其作用时间。 二.当兴奋通过神经-- 心肌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终板膜的变化是? A 对钠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B 对氯钾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C 仅对钙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D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为什么 B 正确?一般兴奋型递质不是发生去极化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结论正确。你注意看清题目,在心肌,M 受体兴奋引起心脏抑制,所以应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

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 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终 引发板电位。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时通过化学传递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有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地址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各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容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容易疲劳。⒉肌肉的兴奋一收缩偶联: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穿向肌肉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肌浆网的再聚集。 2、人体三个能量供应系统是什么?其供能各有什么特点? ①磷酸供应系统。无氧代谢,磷肌酸cp供能,供能足,持续时间短。②乳酸能供能系统无氧代谢。 ③有氧化供能系统。有氧代谢。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多。 3、能量代谢的特征。 ATP供能的连续性,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无氧供能的暂时性,有氧 代谢的基础性。 4、快慢肌肉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发生的机制。 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大,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理由:快肌纤维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而慢肌纤维转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接受细胞体小的运动神经支配。6、肌肉收缩过程包括:①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细胞的兴奋一收缩偶联。③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肉收缩。④兴奋终止后,收缩肌肉舒张。7、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应该树立哪些观念?答: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深灰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惨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惨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8,怎样理解材料中“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化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神会注意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运动性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导

运动性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导 【摘要】神经肌肉接头(NMJ)是典型的胆碱能化学性突触,是传递电活动和输送营养物质的关键部位,由运动神经元、Schwann细胞和神经终末相互作用而形成。本文综述运动性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的关系。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从而限制了身体的运动或活动。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有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神经肌肉接头是典型的胆碱能化学性突触,是传递电活动和输送营养物质的关键部位,由运动神经元、Schwann细胞和神经终末相互作用而形成,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一个重要位点。本文将对运动性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的关系做一综述。 一、NMJ的结构 NMJ主要是由特化的运动神经轴突末梢和骨骼肌细胞膜组成。神经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前膜,局部肌细胞膜向内凹陷、增厚并形成许多皱褶,称为突触后膜。轴突轴浆中聚集了大量线粒体等细胞器,突触前膜―活化区‖部位集中了大量Ach囊泡,而在突触后膜表面则聚集了大量AchR、肌肉特异激酶(MuSK)、Dystroglycan、Utrophin和Rapsyn等功能蛋白,其分布具有高度空间特异性,保证了突触前后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是个循环,周而复始。在细胞质内,乙酰胆碱转移酶首先催化乙酰基辅酶A和胆碱形成乙酰胆碱。然后,一种耗能的―运输器‖将乙酰胆碱积聚在一个小囊泡里。在小囊泡腔内,乙酰胆碱高渗性浓缩,同时伴有三磷酸腺苷(ATP)、蛋白多糖、H+、Mg2+和Ca2+等物质。每个小囊泡大约含有5000~10000个乙酰胆碱分子。一个乙酰胆碱小囊泡常被称为是一个―量子‖。乙酰胆碱的释放是一个Ca2+依赖的过程,神经冲动的去极化,Ca2+电压门控通道的打开,Ca2+在神经末端的积聚,最终促发了乙酰胆碱的释放。 二、骨骼肌细胞的主要收缩成分 肌细胞的主要收缩成分是由许多有序排列的粗、细肌丝所组成的肌原纤维,粗肌丝由许多肌球蛋白(myosin)分子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和肌原蛋白(troponin)组成。Titin蛋白通过多个位点与粗细肌丝相互作用。肌质网表面有丰富的Ryanodine受体(RyR)及Ca2+泵,调节肌细胞内Ca2+的存储与释放。 三、运动性疲劳与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的关系 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研究集中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神经肌肉接头处得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得因素(1)过程: 1、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2、电压门控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神经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得N2受体结合 4、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对钠离子与钾离子通透性增加、 5、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 6、终板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详细过程: A、接头前过程、 a、乙酰胆碱得合成与贮存 这就是神经-肌肉接头得兴奋传递得前提。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与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得作用下合成得。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得线粒体,胆碱则就是靠膜上得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得,其中50%就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得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得。合成与摄取回来得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b、乙酰胆碱得释放 Ca2+内流就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得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得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

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就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得负电位,而且本身就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得乙酰胆碱以胞吐得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一次动作电位引起得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得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得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得兴奋与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与触发作用。这里Ca2+得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得数量。B、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得扩散 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得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C、接头后过程 a、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得N型乙酰胆碱受体,就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得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得Ca2+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就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就是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得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得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得终板电位。而每一个囊泡释放得乙酰胆碱所引起得终板膜0、1~1mV得

第二章 神经系统

第二章神经系统 鱼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直接或间接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它一方面协调机体内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协调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机体内外经常变化的环境,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本章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 内容: 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二、中枢联系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兴奋过程四、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过程五、神经递质和受体六、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协调活动七、条件反射 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 CNS包括:脑(前脑;中脑;后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CNS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neuron)。而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联系则是突触。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 神经元:接受刺激、传递和整合信息。 神经胶质: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 1 神经元的结构: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三部分:树突、胞体和轴突。其中,树突可以将冲动传送到细胞体,胞体则可接受传来的冲动,并能产生兴奋,进而将冲动传到轴突。轴突(神经纤维)则可将冲动传到他处。 2 神经胶质:不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布于神经元周围。 功能: (1)支持作用(2)隔离绝缘作用,高电阻防止神经冲动时电流扩散(3)摄取化学递质(4)分泌功能(5)修复与再生(6)神经系统的发育(7)营养作用 二中枢联系 (一)突触联系和类型 1 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 广义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的、有特殊结构的接触部位都称为突触。 2 突触的类型 按接触形式,突触可以分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等类型,以前两者为最常见。实际上,两个神经元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彼此形成突触。 按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将神经元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依化学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性质不同分为兴奋性化学突触和抑制性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在脊椎动物体内很普遍,在哺乳动物更普遍。 ●电突触又称缝隙突触或缝隙连接,依突触后膜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兴奋性电突触和抑制性电突触。电突触在无脊椎动物(如虾、蟹)和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神经元之间较常见,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也存在。 (二)突触传递是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兴奋通过突触的机制,即信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名词解释 1.突触延搁 2.本体感受器 3.肌梭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化学突触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神经递质 8.位觉 9.腱器官10.受体 11.运动单位12.姿势反射13.感受器14.前庭功能稳定性15.前庭反应 16.牵张反射17.静态牵张反射18.动态牵张反射19.电突触20.屈肌反射 21.最后公路22.迷路紧张反射23.颈紧张反射 二、填空题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 2.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和下传而完成的。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将神经元信息传出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4.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5.神经元依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6.前庭小脑的功能主要是和。 7.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光的部位是、。分别感受视觉和亮光视觉。 8.从高处跳下时,可反射性引起前臂,下肢,以保持身体的重心,减少震动。 9.外膝体是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中继站,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叶。 10.声音刺激的机械能是通过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来传递声音信息的。 11.翻正反射的中枢在,在人类由引起的翻正反射最重要。 12.脑干对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具有和作用,它们主要是由实现的。 13.声音通过外耳道、、及镫骨底板传到外淋巴后,部分机械能量推动外淋巴从前庭阶经蜗孔及鼓阶到。 14.投掷前的引臂,起跳前的膝屈都是利用的原理,可增加肌肉收缩。 15.动态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纤维。 16.牵张反射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可分为和。这两类牵张反射的中枢都在。 17.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和,它们的轴突经脊髓直达所支配肌肉。 18.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尤其是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20.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纤维。 21.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和变化的信号。 22.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 三、判断题 1.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 2.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大脑皮质对支配该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具有愈多的单突触联系。()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树突可将细胞体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传出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 4.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按躯体组成顺序进行的,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皮质顶部,下肢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底部。( ) 5.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 ) 6.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的神经信号,不仅传导速度快,而且能量消耗多。( ) 7.电突触主要是单向传递的兴奋性突触;化学突触则是双向传递,并且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 8.兴奋性递质可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效应,产生的后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9.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左侧皮质支配右侧肢体,而右侧皮质支配左侧肢体。( ) 10.大脑皮层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功能代表区就越小。( ) 11.视网膜是一种光感受器,它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有三个:一是单向性、二是时间延搁、三是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其中钙离子可以促进释放;肉毒杆菌毒素有阻止释放的作用;二是对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影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三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脂酶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清除,延长其作用时间。 二.当兴奋通过神经--心肌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终板膜的变化是? A对钠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B对氯钾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C仅对钙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D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为什么B正确?一般兴奋型递质不是发生去极化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结论正确。你注意看清题目,在心肌,M受体兴奋引起心脏抑制,所以应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题库18-1-8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题库18-1-8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复合型非选择题]男,35岁,消瘦、乏力、怕热、手颤2个月,夜间突然出现双下肢软瘫,急诊查体:神志清,血压14080mmHg,心率108次分,律齐,甲状腺轻度增大、无血管杂音为明确诊断,应首先进行的检查项目是() A.A.头颅CT、血糖测定 B.血电解质测定及甲状腺功能测定 C.胸部CT及血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 D.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测定 E.肌电图及血电解质测定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复合型非选择题]男,35岁,消瘦、乏力、怕热、手颤2个月,夜间突然出现双下肢软瘫,急诊查体:神志清,血压14080mmHg,心率108次分,律齐,甲状腺轻度增大、无血管杂音导致病人双下肢软瘫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A.脑栓塞 B.运动神经元病 C.重症肌无力 D.呼吸性碱中毒 E.血钾异常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复合型非选择题]男,35岁,消瘦、乏力、怕热、手颤2个月,夜间突然出现双下肢软瘫,急诊查体:神志清,血压14080mmHg,心率108次分,律齐,甲状腺轻度增大、无血管杂音此病人的急诊处理应为() A.A.螺内酯(安体舒通)治疗 B.静脉滴注氯化钾及胰岛素 C.纠正电解质紊乱 D.吡啶斯的明和皮质激素治疗 E.脱水降颅压治疗 出处: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347406188.html,;

问题: [多选]Becker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可有下列哪些临床表现() A.常在12岁以后发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血清CK增高 D.腓肠肌肥大 E.近端肢体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电子教案

精品文档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2.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有三个:一是单向性、二是时间延搁、三是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对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其中钙离子可以促进释放;肉毒杆菌毒素有阻止释放的作用;二是对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影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三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脂酶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清除,延长其作用时间。 二.当兴奋通过神经--心肌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最终导致终板膜的变化是? A对钠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B对氯钾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C仅对钙通透性增加,去极化 D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超极化 为什么B正确?一般兴奋型递质不是发生去极化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结论正确。你注意看清题目,在心肌,M受体兴奋引起心脏抑制,所以应该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三.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精品文档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题库4-1-8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题库4-1-8

问题: [单选]周期性瘫痪的肌肉病理特征性改变是() A.肌纤维坏死 B.破碎红细胞 C.肌浆网的空泡化 D.肌纤维变性 E.糖原脂肪增多

问题: [单选]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严重病例应给予() A.10%氯化钾10ml,静脉注射 B.10%氯化钾10ml加50%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 C.10%氯化钾30ml加0.9%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 D.10%氯化钾10ml加5%葡萄糖500ml加正规胰岛素6U,静脉滴注 E.10%氯化钾10ml,每天3次口服 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严重病例可用静脉补钾,但一般急性发作时以口服补钾较为安全。

问题: [单选]对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病人下述哪项治疗是最佳的() A.口服氯化钾 B.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C.高糖饮食 D.静注碳酸氢钠 E.口服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严重病例可用静脉补钾,但一般急性发作时以口服补钾较为安全。(天津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347406188.html,)

问题: [单选]男性,29岁,突发四肢乏力不适1天,下肢明显。发病前有饮酒史,既往曾发作2次,每次发作腰穿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无异常发现。体检:四肢肌力减低,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感觉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格林-巴利综合征 B.脊髓肿瘤 C.急性脊髓炎 D.周期性瘫痪 E.颈椎病 患者发病年龄、病史、诱因、瘫痪特点及脑脊液检查,应考虑为周期性瘫痪。

问题: [单选]女,35岁,自3个月前始双侧股部轻度疼痛,起立困难且上台阶费劲,1个月后双手不能持重物并出现呛咳。检查见颈肌和四肢近端明显肌力减退且伴有轻度肌萎缩,双侧三角肌有轻压痛,深反射减低,感觉正常。红细胞沉降率(血沉)45mmh,血清CPK520U。脑脊液透明,细胞数为0,蛋白0.29mmolL,糖3.1mmolL。应首先考虑()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C.重症肌无力 D.多发性肌炎 E.周期性麻痹 患者有肌肉疼痛,肌无力部位,血沉、肌酶增高,脑脊液正常,应考虑多发性肌炎。

神经内科专业规培试题1

神经内科专业规培试题1 一 . 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 1 .下列与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不符合的是 A . 头部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 B . 短暂的突发视物旋转 C . 伴有眼震 D . 可伴恶心、呕吐 E . 伴一侧耳鸣和听力下降 2 .患者男,45岁,近2个月出现走路不稳,走路似踩棉花样,尤以夜间为重。查体发现下肢位置觉、震动觉消失,Romberg征阳性,肌力正常,双侧跟腱反射消失,跖反射无反应。其病变定位在 A . 前庭神经 B . 锥体外系统 C . 小脑 D . 脊髓后索 E . 皮质脊髓侧束 3 .应逐渐加量,1个月左右达到治疗剂量,否则容易出现皮疹等副作用的抗癫痫药物是: A . 丙戊酸钠 B . 卡马西平 C . 苯妥英钠 D . 拉莫三嗪 E . 苯巴比妥 4 .以下表现符合重症肌无力Osserman分型Ⅱa型的是: A . 仅眼外肌麻痹 B . 仅延髓肌和表情肌麻痹 C . 仅四肢肌无力或伴轻度眼外肌麻痹 D . 延髓肌和躯干肌无力 E . 迅速进展的眼外肌、延髓肌和躯干肌无力 5 .影响意识的最重要的结构是 A .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B . 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C . 大脑半球 D . 小脑 E . 基底核 6 .测量距离相同,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在Ⅳ指所得CMAP潜伏期差 A . <0.4ms B . <0.3ms C . <0.7ms D . <0.5ms E . <0.6ms 7 .对头痛不敏感的结构是

A . 头皮组织、骨膜 B . 脑实质 C . 颅内动脉、静脉、静脉窦 D . 神经和神经根 E . 脑膜 8 .结核性脑膜炎脑神经损害最易受累的是 A . 滑车神经、视神经 B . 动眼、外展、面神经、视神经 C . 三叉神经、面神经 D . 舌咽、迷走神经 E . 面神经、舌下神经 9 .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度,其病变部位在 A . 顶叶感觉皮层 B . 内囊或基底节区 C . 丘脑 D . 中脑 E . 脑桥 10 .浅昏迷的临床表现是 A . 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 B . 强刺激能唤醒,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 C . 反复强刺激能唤醒,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随即入睡 D . 不能被唤醒,对疼痛刺激尚有反应,各种反射均存在 E . 对疼痛无反应,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吞咽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消失 11 . 30岁,一年来有反复发作的瞪视不动、意识模糊、奔跑、游走等,持续约半小时逐渐清醒,过后对行为毫无记忆。其可能是 A . 精神分裂症 B . 杰克逊(Jackson)癫痫 C . 癔症 D . 感染性精神病 E .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12 .多药治疗时,合用的药物种类越多,相互作用越复杂,对于不良反应的判断越困难,因此建议最多不要超过AEDS联合使用: A . 6种 B . 5种 C . 4种 D . 3种 E . 2种 13 .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包括 A . 味觉和痛觉纤维 B . 味觉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C . 面部触觉和痛觉纤维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考纲解析 1.掌握 (1)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2)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路径和功能。 (3)肌紧张及其生理意义。 (4)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和生理意义,植物性神经外周递质和受体。 2.熟悉 (1)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痛觉与牵涉痛 (3)小脑的功能 3.了解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01块,小 (2)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的特征,中枢递质概念,中枢抑制,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生理意义 (3)脊髓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腱反射的生理意义,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易化和抑制,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脑电图的波形和意义 第一节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知识。归纳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组织的组成 1。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2。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作用。 (二)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神经元 (1)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2)功能:合成物质,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产生并传导动作电位 经纤维 念:轴突离开胞体后外包髓 十 (2)功能:传导兴奋。 销或神经膜 称为神经 经系统 纤维 (3)兴奋传导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③绝缘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经元 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1。突触的基本结构 联派彩填算璃話联斗半车4半返啮明站潮明彰(D) 个经递质,前膜兴奋时常释放。

(2)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含水解神经递质的酶(如胆碱酯酶)。 (3)突触后膜:膜上有能与相应递质结合的受体。 突触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入突触小 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之一突触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改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项目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递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离子变化 Na+内流>K+外流 C内流>K+外流 突触后膜电位值 长减小(去极化) 增大(超极化) 结果 突触后膜容易兴奋 突触后膜抑制,不容易兴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生理意义 联系方式 联系特征 确保信息传递的精确性 单线式 神经元一对一联系,即点对点式 有助于信息的扩散 辐散式 一个神经元与多个神经元联系 有利于信息的总和 聚合式 多个神经元对应一个神经元 后放和反馈的结构基础 环式 神经元的侧支返回与之再联系 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 锁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