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五课 苏轼词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教学资料《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 •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 •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 •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 一语。
3 .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四、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徐行:慢慢地走芒鞋:草鞋胜:胜过、超过(尽、完刑人如恐不胜)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向来:方才、刚才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轻”和“蓑”有疑问?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五、请旁边的同学来点评,你同桌读得怎样?声音洪亮,字音清晰,有感情,但在节奏处理上有些欠缺。
那节奏应该如何处理呢?同桌交换意见,如何划分节奏,我请一些同学把最有把握的一、两句读给大家听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4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写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抓特征。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境界。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预)新人教版必修4

【预】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苏轼字号籍贯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朝代北宋荣誉成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生平简介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他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主要作品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题西林壁》等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二、文本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讲】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赤壁怀古》上片是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3.《赤壁怀古》下片是如何描写周瑜这一形象的?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
“小乔初嫁了”,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周瑜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有人说,《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消极成分,与豪壮情调不合,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
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
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
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
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
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6.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
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7.《定风波》,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二、素材挖掘三、素材储备1.苏轼词两首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鉴赏:《密州出猎》作于公元1075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浣溪沙》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
作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尾句反用其意,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2.苏轼(苏东坡),一生当中多次遭贬,甚至被贬到海南。
面对挫折,面对打击,他不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超脱。
他的另一面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百姓挂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点说他仕途不顺,他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
他想过归隐田园,留连于山水之间,伴着清风终日与酒为伴。
但他放不下百姓疾苦,挂念着天下苍生,他告诉自己,要尽一切力量为民造福。
所以杭州有了苏堤,惠州有了苏公祠。
他兴修水利,创办医院,还在海南为琼崖培养出了第一位进士。
心中有百姓,身上便有责任;身上有责任,便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便不会被挫折击垮。
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在于让他人感觉你有用;让自己感觉自己有用于人。
要做到此,请先在自己心上,在自己身上放上责任。
...............................3.苏轼小故事几则(1)佛与狗屎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
”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
”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
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
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2)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3)洗儿戏作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
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
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
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
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
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4)师生吃面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
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
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
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5)5、东坡改联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6)旷达洒脱《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
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
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
《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
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
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4.苏轼诗词名句集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2)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