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兴国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溯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
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兴国山歌是什么呢?兴国山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民间歌谣,它来自于湖南省兴国县。
这种山歌很特别,因为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叫做"对口吹口"。
什么是"对口吹口"呢?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唱歌,一句接一句,唱来唱去,有问有答,就好像在对话一样。
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讲故事的,有表达感情的,也有调侃打趣的。
这些歌谣传承了很久,从古到今,一直流传在兴国这片土地上。
我觉得兴国山歌真的超有趣!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奶奶和邻居大爷大妈们唱兴国山歌。
他们边做家务活边唱,声音洪亮有力,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
我最喜欢他们唱的是some讲述悲欢离合的情歌了,总能把人听得揪心扉心。
渐渐长大后,我开始学习这种独特的唱法。
刚开始我擅长做出口型,可是总唱不准调。
爷爷就耐心地教我,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音准。
慢慢地,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对口吹口,心里高兴极了!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或家人聚会,我和弟弟妹妹们就会互相挑衅,看谁能唱得更动听些。
有时候妈妈也加入,我们就一家人大玩"山歌对口吹"的游戏,把客厅变成了嘻闹的"歌场"。
兴国山歌不仅好玩有趣,它还像一本厚厚的图画书,记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点点滴滴。
听一首歌就能了解到許多有趣的民俗风情,譬如节日的庆祝活动、婚嫁的礼俗习惯等等。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少有人会唱兴国山歌了。
我们这些晚辈连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快遗忘啦!有一次,我在外婆家里找到了一些写有山歌歌词的旧笔记,里面记载了无数优美动人的歌句。
我看了之后,心里很难过,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唱里面大部分的歌谣了。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努力传承兴国山歌呀!这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啊。
如果有一天,兴国山歌真的失传了,那该有多可惜啊。
作为新一代,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好兴国山歌呢?我想到了好几个办法:首先,我们要从小就学习唱兴国山歌,把这门艺术牢牢地传承下去。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是 赣 南客 家 山歌 的典 型代 表 。它 以悠 久 的历 史、 绚丽的文学 、 优 美 的旋律 深 得客 家 人 民的爱戴 并 流传 至 今, 特别是在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兴 国山歌赋予革命 的 内容并在 中央苏 区广 为流传 , 也诞 生 了曾子贞 等数 十位兴 国 山歌手 , 对于宣传党的政策 和鼓 动人们参 加红 军 曾起 着重 要 作用 。近十年来 , 兴 国山歌作 为首 批 国家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保 护项 目, 得 到各 级政 府和社会 人士的关 注 , 作 了大量的卓有 成
0 1 3年 第 6月 第2 1 4卷 2期
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e .2 0 1 3
Vo 1 . 1 4 No . 2
兴 国 山歌 研 究 述 评
欧 阳绍 清 。 梅 洪琼 ( 井 冈 山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一
很好 的“ 肚 才” . 能“ 出 口成 章” 即兴 编创符 合旋律 框架 的 “ 一
曲多 用 ” 式 文辞。等等 , 都 充 分 印证 兴 国 山 歌 的 文 学 ( 歌词 ) 方 面 的研 究 优 于 旋 律 形 态 与 结 构 的研 究 成 果 。 纵观其研究历史及其成果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分 为两 个 时 期 , 第 一 时 期 为 新 中国 成 立 后 至 二 十 世纪 末 , 称之为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保护前期” ; 第 二时期是 二十 一世纪至今 , 由 于 全 国 民 间 文 艺 进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传 承 时 代 , 兴 国 山 歌 的 研 究 也称 之 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 。
格特点三个方面 阐述 了兴 国 山歌全貌 。笔 者 以为 , 该文 是一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简述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简述
兴国山歌是中国江西省的一种民间山歌,起源于兴国县的农家乐活动。
该山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兴国县农村地区的农民开始以农家乐的形式进行娱乐活动。
他们在农忙季节结束后,聚集在一起,唱山歌、跳舞等,以放松身心和丰富生活。
这些山歌多以唱词简单、旋律欢快为特点,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山歌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关注。
他们认识到山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对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兴国山歌的发展,当地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有关山歌的比赛、演出和培训活动。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兴国山歌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参与到兴国山歌的创作和表演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山歌队伍。
一些具有才华的创作人也开始涌现,他们通过创作新的歌曲丰富了山歌的内容和形式。
今天,兴国山歌已经成为兴国县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该县定期举办山歌比赛和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
兴国山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一些艺术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有所亮相。
兴国山歌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反映了中国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机。
兴国山歌在娱乐民众
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收后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近年来,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全国上下广为传唱,而词曲原型便是取自兴国山歌——《送郎调》,《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渊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首山歌三个师”被传为佳话,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响了整个苏区,至今仍在传唱。
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
兴国山歌在苏区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当年客家人也是唱着歌去当红军、去参加长征、去打天下的。
此后歌随人走,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党的女儿》插曲。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山歌迎你到兴国》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
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形成独特风格。
《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
”。
《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英文回答: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 unique form of folk music that originated in Xingguo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hese songs are known for their simple yet profound lyrics, catchy melodies,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y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erving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for the people of Xingguo.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Xingguo Mountain Songs is their use of vivid imagery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to convey emotions and tell stories. For example, in the song "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 the moon is used as a symbol of love and longing, creating a powerful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the listener.In addition to their lyrical content, 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hythmic patterns andvocal techniques. The singers often use a technique called "luogu", which involves alternat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pitches to create a dynamic and engaging performance.Overall, 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 treasured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ing the history, traditions, and values of the people of Xingguo County.中文回答:兴国山歌是中国江西省兴国县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兴国山歌

•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 场面。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 木的劳动场面。
• “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 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 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 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 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 的感叹声。引起上山的樵夫, 放排的工人, 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 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代代相传, 蔚然成风。
3.唱腔悠长 各地方言歌谣均有自己的特点, 兴国山 歌则刚柔悠长。
4.调式、 调性多样, 音乐个性鲜明 由于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地理、 人文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客家山歌的复杂 性、多样性。除语言、 音调上的差异外, 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调性上的特色。
(2 )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 作方式, 流落四方的生活, 长期的与自然 的斗争, 决定了兴国山歌的淳朴、简单、 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华。客家一 直崇简” 亲 “掘” , 贬 “奢” 抑 “侈” 。在数量宏大的各类客家民歌中无 论是曲调还是语言, 都是质朴无华的。大 量的兴国山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 琅琅上口的歌词, 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的各 个方面。
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县创建了全 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
结语
兴国山歌反映了兴国人民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系, 具有深厚的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保护发展好兴国山歌 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民族艺术的需要.也是弘扬优秀 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兴国山歌
钟科元 江西师范大学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它的 曲调抒情奔放、 细腻缠绵、 风格独特, 客 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它富有客家 人的语言特色, 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曲调丰富、委婉动听,不仅是客家人的 口头音乐文学,还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 最为放达、也是最为动听的歌种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
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
形似人,语亦似人。
遥见分明,近则藏隐。
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
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
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
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
有死者,亦哭泣殡葬。
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
山有石墨可书。
”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
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
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
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
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
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
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
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壶底一空厓就归;市上唔当山里静,明月当头好唱歌。
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
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现在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
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哎呀哩唔晓得厓哪当来,树当房子石做枕。
一觉歇着忘时日,冬无春来千百年。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
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
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
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
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
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
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
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
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特色形式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山歌艺术节[2]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句型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
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
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
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
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
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演唱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
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
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
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
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
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手法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
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传承号角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兴国山歌》影视拍摄[3]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