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

合集下载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兴国山歌是什么呢?兴国山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民间歌谣,它来自于湖南省兴国县。

这种山歌很特别,因为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叫做"对口吹口"。

什么是"对口吹口"呢?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唱歌,一句接一句,唱来唱去,有问有答,就好像在对话一样。

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讲故事的,有表达感情的,也有调侃打趣的。

这些歌谣传承了很久,从古到今,一直流传在兴国这片土地上。

我觉得兴国山歌真的超有趣!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奶奶和邻居大爷大妈们唱兴国山歌。

他们边做家务活边唱,声音洪亮有力,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

我最喜欢他们唱的是some讲述悲欢离合的情歌了,总能把人听得揪心扉心。

渐渐长大后,我开始学习这种独特的唱法。

刚开始我擅长做出口型,可是总唱不准调。

爷爷就耐心地教我,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音准。

慢慢地,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对口吹口,心里高兴极了!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或家人聚会,我和弟弟妹妹们就会互相挑衅,看谁能唱得更动听些。

有时候妈妈也加入,我们就一家人大玩"山歌对口吹"的游戏,把客厅变成了嘻闹的"歌场"。

兴国山歌不仅好玩有趣,它还像一本厚厚的图画书,记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点点滴滴。

听一首歌就能了解到許多有趣的民俗风情,譬如节日的庆祝活动、婚嫁的礼俗习惯等等。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少有人会唱兴国山歌了。

我们这些晚辈连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快遗忘啦!有一次,我在外婆家里找到了一些写有山歌歌词的旧笔记,里面记载了无数优美动人的歌句。

我看了之后,心里很难过,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唱里面大部分的歌谣了。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努力传承兴国山歌呀!这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啊。

如果有一天,兴国山歌真的失传了,那该有多可惜啊。

作为新一代,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好兴国山歌呢?我想到了好几个办法:首先,我们要从小就学习唱兴国山歌,把这门艺术牢牢地传承下去。

试论兴国山歌的音乐特征

试论兴国山歌的音乐特征

试论兴国山歌的音乐特征作者:王争艳刘雯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江西兴国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兴国山歌千百年孕育,千百年传唱,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章以兴国山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它的音乐特征以及它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继承和发展,以彰显兴国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兴国山歌音乐特征当代作品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隶属赣州市。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央的小盆地。

相传唐末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把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起源于劳动,最初是在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一种朴实通俗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表演形式为演唱者一方唱,一方和,及时表达和交流内心丰富的情感。

宋朝中叶,闽西一带的一种叫“跳觋”的客家民间民俗活动流传到兴国,并与当地的山歌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兴国山歌也由山野田间的室外山歌拓展到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的室内山歌。

兴国山歌古朴原始的音乐风格,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极富个性的音乐旋律,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心中,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2006年,国务院将兴国山歌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

一、兴国山歌的音乐特征(一)调式调性兴国山歌通常采用五声调式。

由于山歌是以腔从字的即兴行腔为歌,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五声调式音列以外的偏音,这些偏音时值较短,一般在弱位上,有时是以经过音或辅助音的方式出现。

兴国山歌主要分为羽调式山歌和徵调式山歌两大类,通常以“羽、宫、商、角、徵”和“徵、羽、宫、商、角”为基本音阶行腔,落音在“羽”上为羽调式,落音在“徵”上为徵调式,羽调式色彩的兴国山歌占绝大多数。

如谱例1:谱例1:《高山崠上开良田》谱例1就是典型的五声G羽调式,以“羽、宫、商、角、徵”为基本音阶行腔,乐句“尧舜登基一百年”和“高山崠上开良田”的最后都落在主音G羽上,而这两乐句的跌板处(兴国山歌在落韵时结束在主音上,当地人称之为“跌板”)采用了切分节奏,并在音调上用主音G羽向上构成小三度,再下行回到主音,使旋律稳定在羽调式上。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是 赣 南客 家 山歌 的典 型代 表 。它 以悠 久 的历 史、 绚丽的文学 、 优 美 的旋律 深 得客 家 人 民的爱戴 并 流传 至 今, 特别是在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兴 国山歌赋予革命 的 内容并在 中央苏 区广 为流传 , 也诞 生 了曾子贞 等数 十位兴 国 山歌手 , 对于宣传党的政策 和鼓 动人们参 加红 军 曾起 着重 要 作用 。近十年来 , 兴 国山歌作 为首 批 国家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保 护项 目, 得 到各 级政 府和社会 人士的关 注 , 作 了大量的卓有 成
0 1 3年 第 6月 第2 1 4卷 2期
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e .2 0 1 3
Vo 1 . 1 4 No . 2
兴 国 山歌 研 究 述 评
欧 阳绍 清 。 梅 洪琼 ( 井 冈 山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很好 的“ 肚 才” . 能“ 出 口成 章” 即兴 编创符 合旋律 框架 的 “ 一
曲多 用 ” 式 文辞。等等 , 都 充 分 印证 兴 国 山 歌 的 文 学 ( 歌词 ) 方 面 的研 究 优 于 旋 律 形 态 与 结 构 的研 究 成 果 。 纵观其研究历史及其成果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分 为两 个 时 期 , 第 一 时 期 为 新 中国 成 立 后 至 二 十 世纪 末 , 称之为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保护前期” ; 第 二时期是 二十 一世纪至今 , 由 于 全 国 民 间 文 艺 进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传 承 时 代 , 兴 国 山 歌 的 研 究 也称 之 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 。
格特点三个方面 阐述 了兴 国 山歌全貌 。笔 者 以为 , 该文 是一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近年来,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全国上下广为传唱,而词曲原型便是取自兴国山歌——《送郎调》,《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渊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首山歌三个师”被传为佳话,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响了整个苏区,至今仍在传唱。

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

兴国山歌在苏区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当年客家人也是唱着歌去当红军、去参加长征、去打天下的。

此后歌随人走,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党的女儿》插曲。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山歌迎你到兴国》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

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形成独特风格。

《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

”。

《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三、特殊的革命历史:毛泽东为古田会议 起草的决议中就指出“要把革命故事、歌 起草的决议中就指出“ 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当时 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的苏区从普通群众到战士,几乎人人都能 唱山歌,自此,兴国山歌被赋予新的历史 唱山歌, 使命,这些山歌既是苏区人民生活的真实 写照,又是苏区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可以说,山歌推动了革命的发 展,同时革命也推动了山歌的传播。
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是典型的以农业 为主的族群,所以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演 唱的山歌其主题多与农业生产 日月风雨等有 关 如 高山 上开良田 (书俚 三跌板):哎呀嘞 三跌板) ! 苟不教,性乃迁 呃,( )尧舜登基都十 八(啊)年喏;尧舜(个)登基就雨水好, 早晨日头夜变天,你几晓得 AI同志格,(格 AI同志格,(格 )高山 上开良(哎)田呃
兴国为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山歌由于歌唱者兴国山歌由于歌唱者不分老少不分职业不分老少不分职业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怒哀乐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出口成歌出口成歌在民间广在民间广受流传成为兴国县受流传成为兴国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兴国山歌的起源术兴国山歌的起源传唱和嬗变与客家传唱和嬗变与客家的历史文化生存环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俗习惯息息相境和民俗习惯息息相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山区而产生的它的迁入山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到宋代因萌芽于唐末到宋代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趋成熟并广为流传
光荣
。 2006年5月20 2006年 日,兴国山歌经国 务院批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近几年, 兴国山歌先 后唱响在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 《同一首歌》 的舞台 同一首歌》 上, 《乡村大世界》 乡村大世界》 等大型栏目中。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山歌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兴国县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

这种音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江西省山歌中的翘楚。

广泛流传于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兴国山歌》的历史悠久,珠江流域的岭南、闽南地区曾先后传来歌咏民生的山歌,而《兴国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反映了兴国百姓的生活、情感、风俗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这种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非常特别,通常在十人左右的小合唱团队中演唱,有一位主唱和九位和唱者。

唱法采用的是旋律跳跃、重复回旋的方式,歌声深情悠扬,充满了传统民间文化的气息。

《兴国山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婚礼、丧礼、困难时期克服困难、民间信仰等等。

歌词中往往充满哲理和智慧,例如,“治江河要拓渠,办家务必减嗔”,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智慧生活的态度。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的传统文化,其音乐风格与歌词表达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文化传统和民生状况,同时通过在当地的传唱和演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江西省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历史,也可以体验这种最真实的民间音乐的魅力和才华。

《兴国山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唐代时期,将兴国作为置州治府,当地社会从平安乡合并成置州治府,地位逐渐上升。

这时期的兴国地区军民频繁往来,自然形成了一种以歌唱表达情感的文化氛围,其中便有了《兴国山歌》的原型,成为一种反映兴国地区民间生活、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音乐作品。

在清代,兴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随之带来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发展。

当时的《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增加。

由于底层阶级的广泛参与,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传唱。

这段时期《兴国山歌》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调、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成为江西地区山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作者:周倩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13期【摘要】 ;江西兴国是著名的山歌之乡,而兴国山歌则是一种独具特色、又饱含客家民俗风情的山歌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兴国山歌》刚健粗犷而清新动听,高亢激越又朴实平易;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而且凭借兴国山歌的接地气使兴国山歌传到了全国各地,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赏和喜爱。

兴国县也因此成为了“山歌之乡”。

本文以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兴国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它的音乐特点、歌唱法及歌唱审美等方面来探讨兴国山歌唱方法上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江西民歌客家音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 ;G633.951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163-01一、《兴国山歌》的调式调性特征兴国山歌通常采用的是五声调式,因为山歌大部分是即兴的,所以会出现时值比较短的偏音。

兴国山歌主要分了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

不同种类的山歌用的调式也不大相同。

兴国山歌的调式调性大部分是让人感觉朗朗上口的,因为当时的人习惯了欣赏羽调式,徵调式可以说是由羽调式发展而来的。

羽调式的兴国山歌占了山歌的绝大部分。

演唱中有很多的经过音也是山歌的一大特色,经过音的作用更是即兴演唱用的比较多的。

乐句“尧舜登基一百年”和“高山崠上开良田”的最后都落在了主音G羽上,而这两个乐句的跌板处(兴国山歌在落韵时结束在主音上,当地人称之为“跌板”)都用了切分的节奏,并且在音调上构成了小三度,再下行回到主音,使旋律稳定在羽调式上。

兴国山歌有时还会有别的调式调性产生,第一小节到第十四小节最后的音都落G羽音时,属于规整的G羽五声调式,而后旋律发生了变化,从第十五小节到全曲结束,调式由G 羽五声调式转换成了G徵五声调式时,就是典型的同主音的调式交替。

以五声音阶为主,以六声音阶为辅;以羽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以单一调式为主,调式互相的转换和交换为辅都是兴国山歌在调式调性上的重要特征。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钱贵成范干忠背景材料: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乡民所唱的一种原生态民间歌谣,因盛行于江西省的兴国县而得名。

它不仅广泛流传于兴国本地,而且还传播到其周边的赣县、宁都、瑞金、吉安、永丰、峡江等县、市,甚至远及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地域。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兴国山歌曾唱遍整个江西苏区,成为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

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还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新中国等方面更是闻名遐迩。

它是江西民间歌曲中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山歌,是赣南客家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

1996年,文化部正式命名兴国县为“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2006年,兴国山歌又进一步被文化部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兴国山歌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

1988年新编的《兴国县志》称,兴国山歌的起源与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木客歌有关,“相传起源于唐代木客(伐木工人)山歌”,[1] 甚或说它“起源于秦末兴国上洛山中为造阿房宫而伐木的木客之歌”,并指称“太上隐者”所作的《木客》诗,就是上洛山中木客所唱的最早的兴国山歌。

[2] 但稽考相关文献,发现这种现今颇为流行的说法,并无确切的文献依据,以讹传讹的成份颇重。

早在300年前,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任兴国县令的张尚瑗在《潋水志林》中就曾对此说法作过稽考和澄清,他说:“予至兴,访上洛所在,士夫父老未有曾登临者,第指西江之右,龚公山之左,谓上洛在焉。

既亲造搜核,冈岭纡互,无从阅实。

西江邑中土,名在儒林乡。

县志称上洛山在大足乡,道里不符。

木客之诗‘酒尽君莫沽’云云,唐诗话云:尝自称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之句,亦其所作。

……木客避秦隐居得仙,当与毛女桃源洞人为伍,而竟以魈魅例之!又考《吴越春秋》,越有木客村,勾践使工人伐木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兴国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溯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

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

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

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艺术特色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

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

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

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

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

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然而,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

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

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

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

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

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

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传承意义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因而,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

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